元人虞集云于《道园类稿》对元世祖忽必烈有如此评价 “世祖得天下豪杰而用之,已成大勋,建大业”。洪武帝也有:“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的评价。可见元世祖识人,用人之明是得到世人认可的。事实的确如此,忽必烈之所以能横扫六合,结束唐中叶以来五百余年的民族纷争和血战,成就如今中华民族大一统之局面和其非凡的治理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元世祖宽阔的胸襟,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领导驾驭艺术。
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元史 卷十六 世祖本纪》
“世祖之于用人,审训之,慎察之,而后信任之。”《道园类稿 贺忠愍公神道碑》虞集云
如在元世祖征服大理之后书《世祖平南碑》的程钜夫随其叔父南宋建昌通判程飞卿降元之后,以质子身份入京师授管军千户。一日,忽必烈召见,问贾似道何许人。程钜夫逐条应对,甚为详悉。忽必烈听罢欣喜,给予笔札命他书写。程钜夫书写二十余幅而进呈。忽必烈大为惊奇,便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于是,程钜夫转任应奉翰林文字,后升翰林修撰、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成为南人任台察高级官员第一人。
程钜夫不畏权贵,上书弹劾当时的权臣桑哥;被桑哥所嫉恨。桑哥将程钜夫羁留京师并想害死程钜夫,因世祖不许而止。后来桑哥因要束木案被发现结党营私,贪赃受贿,增加课税剥削百姓等罪证,与其党羽被元世祖惩办诏诛。至元三十年,程钜夫担任福建省的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办学堂,在教育方面颇有成绩;元成宗即位后,担任湖北道肃政廉访使;依法办理了行省平章为害一方的家奴,为民除害、整顿地方、使地方风气肃然一清。
后来程钜夫仍然刚正不阿,不畏当朝宰相的权威,元仁宗第二天便派遣近臣赐他为上尊,慰劳他道:“中书集体商议,只有您所说的最恰当,以后遇到其他的事,一定要好好地告诉我。”钜夫建言道:“经学方面当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时期的弊害。”于是下命让钜夫起草下诏推行。这便是著名的“延佑开科”,开启了以理学为主的科举模板,后来的明清两代科举都是延续了元仁宗科举改制之后的考试体系。延佑三年,程钜夫因病归故乡,特授为光禄大夫,赐以上尊,命令职位低于钜夫的臣子到齐化门外饯别送行,为他提供南回的马,下令行省和有司经常慰问。钜夫回家三年后就死了,终年七十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宪公。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元史 程钜夫传》
前述除了程钜夫于至元二十三年奉元世祖诏令赴江南搜求贤士获得赵孟頫之外,元世祖还在至元十四年派太师国王木华黎的重孙子御史大夫相威到江南寻访名士,获得了名士叶李。后赵孟頫,叶李二人果然成为忽必烈最重用的两位南人官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元史 赵孟頫传》
“至元十四年,世祖命御史大夫相威行台江南,且求遗逸,以李姓名上。即授浙西道儒学提举。李闻命,欲遁去,而使者致丞相安童书,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李乃幡然,既至京师,召见披香殿。”《元史 叶李传》
王鹗是金正大甲申词赋第一甲第一名,蒙古军攻破蔡州时被万户张柔救出安置在保州(今保定市),藩王时期的忽必烈便派人延请王鹗至王府,“赐之座,呼状元而不名”。每日为世祖讲解《孝经》、《尚书》、《易经》,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的变化。元世祖高兴地说到:“我虽然不能立即践行你说的道理,但是以后是一定可以的。”元世祖让侍卫阔阔、柴祯等五人师从王鹗学习。王鹗虽然已为元世祖效力,但是仍不忘旧主,向忽必烈请求祭祀金哀宗,“天兵克蔡,金主自缢,其奉御绛山焚葬汝水之傍,礼为旧君有服,愿往葬祭。”在绛山旁的河水没金哀宗灵位,设具牲酒,为位而哭。
万户张柔素闻公名,辇之北渡,馆于保州者余十年,深自韬晦,若将终身焉。《国朝名臣事略 内翰王文康公》苏天爵
上之在潜邸也,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岁甲辰,遣故平章政事赵璧、今礼部尚书许国祯首聘公于保州,从人望也。公自以亡国累臣,义不可再仕,辞疾者久之,已而就道。既至,上一见喜甚,赐之坐,呼状元而不名。朝夕接见,问对非一,凡圣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无不陈于前,上为耸动。尝谕公曰:「我今虽未能即行,安知它日不能行之耶!」《国朝名臣事略 内翰王文康公》苏天爵
甲辰冬,世祖在藩邸,访求遗逸之士,遣使聘鹗。及至,使者数辈迎劳,召对。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每夜分乃罢。世祖曰:“我虽未能即行汝言,安知异日不能行之耶!”岁余,乞还,赐以马,仍命近侍阔阔、柴祯等五人从之学。继命徙居大都,赐宅一所。尝因见,请曰:“天兵克蔡,金主自缢,其奉御绛山焚葬汝水之傍,礼为旧君有服,愿往葬祭。”世祖义而许之,至则为河水所没,设具牲酒,为位而哭。《元史 王鹗传》
庚申,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首授翰林学士承旨,制诰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年,加资善大夫。上奏:“自古帝王得失兴废可考者,以有史在也。我国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无不臣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久而遗亡,宜置局纂就实录,附修辽、金二史。”又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馆学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开创之后,设内外学士院,史册烂然,号称文治。堂堂国朝,岂无英才如唐、宋者乎!”皆从之,始立翰林学士院,鹗遂荐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鸣为学士。复奏立十道提举学校官。《元史 王鹗传》
世祖建立元朝后,王鹗进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馆学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开创之后,设内外学士院,史册烂然,号称文治。堂堂国朝,岂无英才如唐、宋者乎!”于是元世祖委任王鹗为翰林学士承制,王鹗推举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鸣,郝经,徒单公履等人同为学士。杨恕、孟攀麟为侍制,王恽、雷膺为修撰,周砥、胡祗遹、孟祺、阎复、刘元为应奉。凡前金遗老,及当时鸿儒,搜抉殆尽。若政之美疵,是之可否,人之贤不肖,皆极言正论,无所顾忌。奖进后学,推举人才,纪纲法度,文物典章,焕然一新。王鹗又上奏请于各路选委博学老儒一人,提举本路学校,特诏立诸路提举学校官,以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之。
上龙飞,特授公翰林学士承旨,公遂举李冶、李昶、王盘、徒单公履、高鸣、徐世隆同为学士。公视诸老,年最高,学最博,言最切直,若政之美疵,事之可否,人之贤不肖,皆极言正论,无所顾忌。至于主盟吾道,奖进后学,推毂人材,布列台阁,纪纲法度,文物典章,焕然一新。又言行录云:初,公侍王邸,屡以史事为言,尝举杨奂、元好问、李冶,宜令秉笔。至是,公申前请,命立翰林国史院。时元、杨已物故,又举李冶及李昶、王盘、徐世隆、徒单公履、郝经、高鸣为学士,杨恕、孟攀麟为待制,王恽、雷膺为修撰,周砥、胡祗遹、孟祺、阎复、刘元为应奉。凡前金遗老,及当时鸿儒,搜抉殆尽。公又言:「学校久废,无以作成人材。宜选博学洽闻之士,提举各路学校,严加训诲,以备它日选用。」上可其奏,为立十路提举学校官。《国朝名臣事略》苏天爵
王鹗请于各路选委博学老儒一人,提举本路学校,特诏立诸路提举学校官,以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之。《元史 卷四 世祖本纪》
李俊民是金承安年间的进士第一人,得中状元。被授应奉翰林文字。在金宣宗贞佑三年,弃官到嵩山隐居。为唐高祖渊二十二子韩王李元嘉的后裔。唐中宗在位时候,武则天临朝称制,时任泽州刺史的李元嘉因响应中宗之诏,图谋起兵反武,谋泄被逼自*。子孙则逃到晋城,高平,陵川等地。逃到陵川一支一直避居于“距邑东北偏五里许”的姚庄。后改为尧庄。如今仍有遗迹尚存。
宪宗三年癸丑(1253年)初,经刘秉忠推荐,被皇弟忽必烈召见,并欲授予官职。李俊民以年事已高婉拒;五月,复召之,并留他在藩邸住了两个月,至七月二十日,才许他辞归,并赐号为“庄静先生”。并下令怀州,孟州,泽州三州长官对李泽民的衣食起居“一切所需,以时奉瞻”,而且要求三州长官定期拜见,“勿忘敬礼”,并对李俊民的缺嗣无后问题进行了安排,令李仲修(李俊民之侄)为李俊民的直系继承人。是年,李俊民七十八岁。
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派人至泽州,请李俊民向他推荐人才,李俊民依之。向忽必烈推举了刘璋,张贤,张大椿,伸天佑等人。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在藩邸“以安车诏之,延访无虚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百家,无所不谈。李俊民还精通《皇极》数学,当时深通此道的刘秉忠也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弗如。泽州长官段直大修孔子庙,割田千亩,置书万卷,迎李俊民为师,以召延四方来学者。不五六年,学之士子,以通经被选者,百二十有二人。公元1206年忽必烈改元中统时,李俊民已卒于嵩山,享年85岁。元世祖赐谥庄靖先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对侍臣说:“朕求贤三十年,唯得窦汉卿(窦默)及李俊民二人。”
“李俊民,字用章,泽州人。金承安中,以经学举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归,以所不教授乡里。金南迁后,隐嵩山。再徒怀州,俄复归嵩山。既而变起仓卒,人服其先知。俊民在河南时,隐士荆先生授以皇极数学。时知数乾无出刘秉忠右。之自以为弗以。世祖在藩邸,以安车召至,延访无虚日。遽乞还山,世祖重违其意,遣中贵护送之。”《新元史 李俊民传》
“命归其田庐如约,民得安业。素无产者,则出粟赈之;为他郡所俘掠者,出财购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瘗之。未几,泽为乐土。大修孔子庙,割田千亩,置书万卷,迎儒士李俊民为师,以招延四方来学者。不五六年,学之士子,以通经被选者,百二十有二人。”《元史 段直传》
“李俊民,字用章,泽州人。得河南程氏传受之学。金承安中,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不仕,以所学教授乡里,从之者甚盛,至有不远千里而来者。金源南迁,隐于嵩山,后徙怀州,俄复隐于西山。既而变起仓猝,人服其先知。俊民在河南时,隐士荆先生者,授以邵雍《皇极》数。时之知数者,无出刘秉忠之右,亦自以为弗及也。世祖在潜藩,以安车召之,延访无虚日。遽乞还山,世祖重违其意,遣中贵人护送之。又尝令张仲一问以祯祥,及即位,其言皆验。而俊民已死,赐谥庄静先生。”《元史 李俊民传》
“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元史 窦默传》
南宋淳佑四年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留梦炎,忽必烈也让他担任翰林院长官翰林学士承旨。另一名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又经留梦炎的征召,担任了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甲戌,登进士第第四人,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而宋亡。世祖初得江南,尽求宋之遗士而用之,尤重进士,以故相留梦炎为尚书,召甲戌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朋来,龙泽榜下进士,而声名不在龙泽下,然不肯表襮苟进,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豫章为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公卿,皆以宾礼延见。廉希宪之子惇为参知政事,以师礼事朋来,终身称门人。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尤加礼敬。朋来和而不肆,介而不狷,与群贤讲论经义无虚日,儒者咸倚以为重焉。”《元史 熊朋来传》
“夏四月己亥,行大司农燕公楠、翰林学士承旨留梦炎言:“杭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广东、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唯泉州物货三十取一,余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为定制。”《元史 卷十七 世祖本纪》
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应阿鲁浑萨里的奏请,忽必烈设立集贤院,掌管学校和征求召集儒士、道教、阴阳术士等。凡上述领域的名士应诏来京师者,一概由集贤院接待,“饮食供帐,皆喜过望”。即使不能称旨使用,也要赏赐之后遣送回家。一位负责钱财供给的宣徽院官员,对此不满,故意大量陈设所给廪饩(泛指薪给)于皇宫前,让忽必烈看。忽必烈过问之后,此官员说“此一士之日给也。”责备世祖不该如此铺张浪费。忽必烈地说:“汝欲使朕见而损之乎?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犹恐不至,况欲损之,谁肯至者。”此事可见忽必烈之眼见明识远在常人之上。随后,又接受阿鲁浑萨里“国学人材之本,立国子监,置博士弟子员,宜优其廪饩,使学者日盛。”的意见,对国子监博士弟子员优加廪饩(泛指薪给)。可见元世祖忽必烈对待人才是毫不吝啬,尽己所有的。
“ 二十一年,擢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遂劝帝治天下必用儒术,宜招致山泽道艺之士,以备任使。帝嘉纳之,遣使求贤,置集贤馆以待之。秋九月,命领馆事,阿鲁浑萨理曰:“陛下初置集贤以待士,宜择重望大臣领之,以新观听。”请以司徒撒里蛮领其事,帝从之。仍以阿鲁浑萨理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兼太史院事,仍兼左侍仪奉御。士之应诏者,尽命馆谷之,凡饮食供帐,车服之盛,皆喜过望。其弗称旨者,亦请加赉而遣之。有官于宣徽者,欲阴败其事,故盛陈所给廪饩于内前,冀帝见之。帝果过而问焉,对曰:“此一士之日给也。”帝怒曰:“汝欲使朕见而损之乎?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犹恐不至,况欲损之,谁肯至者。”阿鲁浑萨理又言于帝曰:“国学人材之本,立国子监,置博士弟子员,宜优其廪饩,使学者日盛。”从之。”《元史 阿鲁浑萨里传》
对臣下的某些专长,元世祖往往是称赞鼓励的态度。不忽木擅长辩论,元世祖就称赞他“吐辞锋出,人有不能及婴者。”
“北京地大震,陷城郭,压死人民不可纪极。勑遣一国人平章振恤之,即其地,娶三妻归。公入间:「既失上遣大臣救灾之旨,且觖民望。」其人庭辨不服,至以詈妇人言者相加,公曰:「汝妾事盗*臣之子,又为盗*臣制服,孰为非夫,孰为非夫!」其人汗愧噎默莫对,会太官将午举皆趍出,帝顾谓左右曰:「若人平时似不能言,及其辨事,吐辞锋出,人有不及婴者。」”《国朝名臣事略 平章鲁国文贞公》
湖广行省理问(元行省有理问所,置理问﹑副理问等官)虎都铁木禄入奏本省军事,敷陈辩白有旨趣,元世祖赞赏他:“辞简意明,令人乐于听受。”
理问一日以军事入奏,敷陈辨白有指趣,世祖大悦,若曰:“辞简意明,令人乐于听受,昔以其兄阿里警敏捷给,令侍左右,斯人顾不胜耶?”《元史 虎都铁木禄传》
高丽洪福源之子洪君祥,率所部参与筑万岁山和开通州运河,元世祖亲谕之曰:“尔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后应诏帮助元世祖阅览江南,海东舆地图及地理险易,奏对详明,元世祖很高兴,赏赐他巨觥饮酒,还称赞道:“是儿,远大器也。”
君祥,小字双叔,福源第五子也。年十四,随兄茶丘见世祖于上京,帝悦,命刘秉忠相之,秉忠曰:“是儿目视不凡,后必以功名显,但当致力于学耳。”令选师儒诲之。至元三年,籍高丽民三百人为兵,令君祥统之。从秃花秃烈、伯颜等军,筑万寿山,复从开通州运河。帝亲谕之曰:“尔守志忠勤,朕所知也。”帝尝坐便殿,阅江南、海东舆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枢密副使合达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是儿,远大器也。”《元史 洪福源传》
监察御史姚天福“每廷折权臣” ,世祖谓其不畏强悍,赐号“巴儿思”。(巴儿思意为老虎)
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锡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仍厚赐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帝诏玉速帖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时按行畿内,有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乃易服间行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元史 姚天福传》
管如德是南宋人,父亲管景模率领蕲州军民投降元朝。管如德因为思念父亲,*死押送他的数十人,历经万里与父亲会合。随父入朝觐见元朝皇帝,世祖笑着说:“像这样孝顺父亲的,也必定会忠于我。”一天,元世祖忽必烈给他两张强弓,管如德用左手握住两张弓,用右手将两张弓弦全都满满地拉开,世祖皇帝说:“没有伤着你的手臂吧?以后不要再这样了!”随从围猎,遇到一条河流,马匹无法跨越,管如德脱掉衣服泅渡而过。元世祖十分欣赏,由此称管如德为“拔都”勇士。
管如德,黄州黄陂县人。父景模,为宋将,以蕲州降,授淮西宣抚使。如德为江州都统制,至元十二年,亦以城降。先是,如德尝被俘虏,思其父,与同辈七人间道南驰,为逻者所获,械送于郡。如德伺逻者怠,即引械击死数十人,各破械脱走,间关万里达父所。景模喜曰:“此真吾儿也!”至是,入觐,世祖笑曰:“是孝于父者,必忠于我矣。”一日,授以强弓二,如德以左手兼握,右手悉引满之,帝曰:“得无伤汝臂乎?后毋复然!”尝从猎,遇大沟,马不可越,如德即解衣浮渡,帝壮之,由是称为拔都,赏赉优渥。帝问:“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如德对曰:“陛下以福德胜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帝曰:“善。”帝又命习国书,曰:“习成,当为朕言之。”一日,帝语如德曰:“朕治天下,重惜人命,凡有罪者必令面对再四,果实也而后罪之,非如宋权奸擅权,书片纸数字即*人也。汝但一心奉职,毋惧忌嫉之口。”授湖北招讨使,总管本部军马,佩金虎符。
此外,元世祖称赞阎复“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至元八年,用王磐荐,为翰林应奉,以才选充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扈驾上京,赋应制诗二篇,寓规讽意,世祖顾和礼霍孙曰:“有才如此,何可不用!”《元史 阎复传》
称誉刘肃“卿耆年宿德,饱谙政事,宜立范模,使后人易于遵守。”
二年,公被召议立省部,首拜右三部尚书,一时典宪,多出公手。寻有旨兼议中书省事。是年以年老求退,上曰:「卿耆年宿德,饱谙政事,宜立范模,使后人易于遵守。朕之意也,可无辞。」明年,复上章请老,始许以本官致仕,仍给半俸终身,议中书省事如故。
公喜论天下事,军国之大计,米盐之细务,罔不周知,辞简理顺,未尝疾言遽色,惟善是欲,不滞于一己之私。中统以来,左曹之任,以通才得名者,独公一人焉。《国朝名臣事略 尚书刘文献公》苏天爵
因商挺在阿里不哥之乱时出色的表现,赞誉商挺:“卿等古名将也,临机制变,不遗朕忧。”
师出,八椿违戒而衄,敌兵恇而西去。公命八椿追至甘州,汪良臣将兵来会,咸听诸侯王合丹号令。合丹陈于北,八椿陈于南,良臣陈于中,大战甘州东,*大将阿蓝答儿、浑都海,斩首虏无算,关、陇平。捷闻,上报曰:「卿等古名将也,临机制变,不遗朕忧。」遂改宣抚司为行中书省,进廉公为右丞,公为佥行中书省事。明年,进公参知政事。《国朝名臣事略 参政商文定公》苏天爵
正是因为元世祖善于激励他人,善于发掘臣下专长;虚心纳言,不摆架子,与人真诚相交。并与很多属臣都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所以才造就了一个将星摧残,人才辈出的盛世。在元世祖一干人的努力之下,元朝的人口倍增,农业发展迅速,从元统一时的5985万人口达到了至元三十年的79816000人。造就前所未有之大一统局面。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元史 志四十二 食货一》
初,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宪宗二年壬子,又籍之,增户二十余万。世祖至元七年,又籍之,又增三十余万。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圆。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地大民众,后世狃于治安,而不知诘戎兵、慎封守,积习委靡,一旦有变,而天下遂至于不可为。呜呼!盛极而衰,固其理也。《元史 志十 地理一》(因《元史 地理志》上的户口数既是四个年代的数据拼凑而成的,各个年代的户口就不一样。)
户部上天下户数,内郡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司农司上诸路所设学校二万一千三百余,垦地千九百八十三顷有奇,植桑枣诸树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余株,义粮九万九千九百六十石。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断死刑五十五人。《元史 卷二十六 世祖本纪》
是岁(1293年),天下路、府、州、县等二千三十八:路一百六十九,府四十三,州三百九十八,县千一百六十五,宣抚司十五,安抚司一,寨十一,镇抚所一,堡一,各甸部管军民官七十三,长官司五十一,录事司百三,巡院三。官府大小二千七百三十三处,随朝二百二十一;员万六千四百二十五,随朝千六百八十四。户一千四百万二千七百六十。赐皇后、亲王、公主如岁例。赐诸臣羊马价,钞四十三万四千五百锭、币五万五千四百一十锭。周贫乏,钞三万七千五百二十锭。作佛事祈福五十一。真定、宁晋等处,被水、旱、蝗、雹为灾者二十九。断死罪四十。《元史 卷二十八 世祖本纪》(据《中国人口发展史》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赵文林 谢淑君等作者推断,此时元朝的口数应为79816000口》
元世祖不仅能“物尽其用”,尽力发掘臣下的潜力;性格温柔,对待臣下就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还是一个多愁善感,喜欢怀旧的人。
维吾尔人孟速思早年事托雷夫妇,奉命管理分邑岁赋。后为忽必烈藩邸之臣,日见亲用。曾与宗王塔察儿,也孙哥,合丹等竭力劝说忽必烈早即大皇帝之位,南征时命他与近臣不只儿同为断事官。诸王阿里不哥在漠北反叛世祖,不只儿也有不忠于世祖之心。孟速思察知,奏请将不只儿迁往中都,并亲自监护送往,世祖深知其耿耿忠心。朝廷多次命他召收天下豪俊之士,凡所引荐的,均是极当的人选。忽必烈一度欲以他和安童并为丞相,对他的评价是:“贤哉孟速思,求之彼族,诚为罕也。”
孟速思,畏兀人,世居别失八里,古北庭都护之地。幼有奇质,年十五,尽通本国书。太祖闻之,召至阙下,一见大悦,曰:“此儿目中有火,它日可大用。”以授睿宗,使视显懿庄圣皇后分邑岁赋。复事世祖于潜藩,日见亲用。宪宗崩,孟速思言于世祖曰:“神器不可久旷,太祖嫡孙,唯王最长且贤,宜即皇帝位。”诸王塔察儿、也孙哥、合丹等,咸是其言。世祖即位,眷顾益重。南征时,与近臣不只儿为断事官。及诸王阿里不哥叛,相拒漠北,不只儿有二心,孟速思知之,奏徙之于中都,亲监护以往,帝以为忠。数命收召豪俊,凡所引荐,皆极其选。诏与安童并拜丞相,固辞。帝语安童及丞相伯颜、御史大夫月鲁那演等曰:“贤哉孟速思,求之彼族,诚为罕也。”孟速思为人刚严谨信。蚤居帷幄,谋议世莫得闻。《元史 孟速思传》
藩邸儒臣中窦默应召北来较早,“诚结主知”,直言无隐,是金莲川幕府的元老之一。元世祖对他最为信任,曾对侍臣说:“朕访求贤士三十年。惟得李状元(前文所说李俊民)、窦汉卿(窦默)二人。”当窦默年届八十,忽必烈居然恭默瞻仰,拱手于天,祷告说:“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窦默年老之后,不就职任事,世祖多次派人赐珍宝及各种器物去慰问。至元十七年(1280年),加昭文馆大学士,享年八十五岁而卒。世祖深为哀悼,厚赐丧事费,皇太子也给丧葬费钞二千贯,命护送归葬肥乡。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窦默为人乐观,平时不曾评论别人,与人相处,和颜悦色。在议论国家大事时,却当面争持,人们认为西汉汲黯也超不过他。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且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之,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为常。
《元史 窦默传》
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存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元史 窦默传》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元史 窦默传》
李德辉与窦默一同应世祖征召入金莲川幕府,历任燕京宣抚使、右三部尚书、北京行省参政、安西王相等,有人诬告他收受马匹千余。忽必烈答复说:“是人朕所素知,虽一羊不妄受,宁有是耶!”可见忽必烈对他熟悉,深知的藩邸旧人的高度信任。
十七年,置行中书省,以德辉为安西行省左丞。是年,西南夷罗施鬼国既降复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兵且压境,德辉适被命在播,乃遣安圭驰驿止三道兵勿进,复遣张孝思谕鬼国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辉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即身至播州,泣且告曰:“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德辉以其言上闻,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其后有以受鬼国马千数谮德辉于朝者,帝曰:“是人朕所素知,虽一羊不妄受,宁有是耶!”《元史 李德辉传》
世祖朝末,枢密院论平定江东军功,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等以为张弘范子张珪年少,授职 佥行枢密院事足矣。元世祖却驳斥道:“不然。是家为国家踣(bo)金蹙宋,尽死者三世矣。”最终超授张珪江淮等处行枢密院副使。类似情况还有藁城董氏董文炳。
二十九年,入朝。时朝廷言者谓天下事定,行枢密院可罢;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张瑄,领海道,亦以为言。枢密副使暗伯问于珪,珪曰:“见上当自言之。”召对,珪曰:“纵使行院可罢,亦非瑄所宜言。”遂得不罢。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元史 张珪传》
元世祖南征大理时,董文炳率四十六人从征,遂入为藩邸侍臣。历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山东经略使、参政知事、中书左丞等。灭宋之后,伯颜入朝奏报“: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平定,招引和安抚百姓之功,董文炳居多。”元世祖也说:“文炳吾旧臣,忠勤朕所素知。”
世祖在潜藩,癸丑秋,受命宪宗征南诏。文炳率义士四十六骑从行。《元史 董文炳传》
伯颜入朝奏曰:“臣等奉天威平宋,宋既已平,怀徕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帝曰:“文炳吾旧臣,忠勤朕所素知。”乃拜资德大夫、中书左丞。《元史 董文炳传》
至元十五年夏,时任中书左丞相董文炳患病,请求解除宰相机务。元世祖诏曰:“大都暑炽,非病者所宜,卿可来此,故当愈。”董文炳抵达上都后,上书说“:臣有病不能担此机要重任,西北高寒,能使我筋骨舒畅,病会自愈,还可尽力于北边事务。”世祖说:“卿固然忠孝,但不能去西北,枢密事重,卿还是照旧为佥书枢院事和中书左丞。”八月皇帝寿诞之日,行朝贺礼之后,皇帝赐宴,命文炳上座,并对宗室大臣说:“董文炳是我朝功臣,理当上座。”是夜,文炳病复发,元世祖特意敕令御医每日前往诊视。九月十三日,病情加重。召其弟文忠等,叮嘱他们要“勉力报国”,言毕而卒。帝闻知哀痛良久,命文忠护丧归葬藁城,令所过地方官府都要吊祭,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诏曰:“大都署炽,非病者宜,卿可来此,固当愈。”文炳至上都,奏曰:“臣病不足领机务,西北高寒,筋骸舒畅,当复自愈,请尽力北边。”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枢密事重,以卿佥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如故。”文炳辞,不许,遂拜。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以先人死王事,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命文忠护丧葬藁城,令所过有司以礼吊祭,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子士元、士选。《元史 董文炳传》
董文炳有二子,董士元与董士选。董士元与宋军血战而死。元成宗即位之后,丞相完泽听信刘深之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国。士卒远行,经不住瘴气侵害,未战已损失十之七八。民为此而死者数十万。上下*动,而刘深对皇帝说:“江南之地都是世祖所平定,陛下不征此国,则无功于后世。”成宗听取刘深的话,决意用兵,无人敢谏阻。唯独董士选一人敢于直言极谏。成宗有怒色,士选还在辩驳,侍从皆为他战战兢兢。成宗铁穆儿厉声说“:事情已定,卿勿再言!”董士选说:“因谏言而得罪,臣是应该的。日后判我不言之罪,就是臣死又有何益!”帝挥手而去。几个月后,帝闻大军征讨失败,深有感慨地说“:董二哥之言成了现实,我只有惭愧。”世祖曾直呼文炳为董大哥,所以成宗呼士选为二哥。
丞相伯颜克江南,宋兵保两淮未下,士元数与战,拔淮安堡,以功迁武节将军。从太师博鲁欢攻扬州,驻师湾头堡。时方大暑,博鲁欢病还京师,以行省阿里代领诸军。扬州守将姜才乘隙来攻。阿里素不习兵,率轻骑数百出堡,士元与别将哈剌秃以百骑从之。日已暮,宋兵至者万余,士元谓左右曰:“大丈夫报国,政在今日,勿惧也。”方整阵欲战,阿里趣令左旋,已乃遁去。士元与哈剌秃以部兵赴敌死战,鼓噪震地,泥淖马不能驰,乃弃马步战,至四更,敌众始退。及旦,阿里来视战地,见士元卧泥中,身被十七枪,甲裳尽赤,肩舁至营而绝,年四十二。哈剌秃亦战死。《元史 董士元传》
时丞相完泽用刘深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国,远冒烟瘴,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驱民转粟饷军,谿谷之间不容舟车,必负担以达。一夫致粟八斗,率数人佐之,凡数十日乃至。由是民死者亦数十万,中外*然。而完泽说帝:“江南之地尽世祖所取,陛下不兴此役,则无功可见于后世。”帝入其言,用兵意甚坚,故无敢谏者。士选率同列言之,奏事殿中毕,同列皆起,士选乃独言:“今刘深出师,以有用之民而取无用之地。就令当取,亦必遣使谕之,谕之不从,然后聚粮选兵,视时而动。岂得轻用一人妄言,而致百万生灵于死地?”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慄,帝曰:“事已成,卿勿复言。”士选曰:“以言受罪,臣之所当。他日以不言罪臣,臣死何益!”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慨然曰:“董二哥之言验矣,吾愧之。”因赐上尊以旌直言,始为罢兵,诛刘深等。世祖尝呼文炳曰董大哥,故帝以二哥呼士选。《元史 董士选传》
畏兀儿人布鲁海牙,其子孙进仕者数多,有人奏请适当减汰。元世祖却说:“布鲁海牙功多,子孙亦朕所知,非汝当预。”忽必烈所看重的,不仅是布鲁海牙很早充当托雷家臣,更在于其子廉希宪等早入金莲川藩邸而为元世祖亲近侍臣的知己关系。
布鲁海牙性孝友,造大宅于燕京,自畏吾国迎母来居,事之,得禄不入私室。幼时叔父阿里普海牙欺之,尽有其产,及贵显,筑室宅旁,迎阿里普海牙居之。弟益特思海牙以宿憾为言,常慰谕之,终无间言。帝尝赐以太府绫绢五千匹,丝絮相等,弟求四之一纳其国赋,尽与之,无吝色。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后或奏廉氏仕进者多,宜稍汰去,世祖曰:“布鲁海牙功多,子孙亦朕所知,非汝当预。”大德初,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国公,谥孝懿。子希闵、希宪、希恕、希尹、希颜、希愿、希鲁、希贡、希中、希括,孙五十三人,登显仁者代有之,希宪自有传。《元史 布鲁海牙传》
布鲁海牙之子廉希宪文武全才,自幼就身材魁伟,举止与一般儿童不同。十九岁时入王府侍奉皇弟世祖,深得世祖宠爱。希宪特别好读经史,手不释卷。有一天正读《孟子》,忽闻世祖召见,匆忙将书揣入怀中。世祖问《孟子》书中所言何事,希宪说讲的性善、义利、仁暴等。世祖嘉奖他有学问,称他为“廉孟子”,于是知名于世。希宪还善射,有天在世祖面前力挽劲弓,三发三中,众人钦佩他“文武全才”。
世祖为皇弟,希宪年十九,得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由是知名。尝与近臣校射世祖前,希宪腰插三矢,有欲取以射者,希宪曰:“汝以我为不能耶?但吾弓力稍弱耳。”左右授以劲弓,三发连中。众惊服曰:“真文武材也。”《元史 廉希宪传》
至元五年(1268)始设置御史台,继设各道提刑按察司。当时阿合马总揽财政,质问廉希宪:“政务由诸路办理,钱谷之事交付转运司,今设御史台、提刑司牵制,叫他们如何办事?”希宪回答说:“立御史台和按察司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其职责是内劾奸邪,外察越轨行为,考察民间疾苦。其于国政有益则莫大于此。若不设台察,上下专横,恣意贪暴,国事能有成就吗?”怼得阿合马哑口无言。
五年,始建御史台,继设各道提刑按察司。时阿合马专总财利,乃曰:“庶务责成诸路,钱谷付之转运,今绳治之如此,事何由办?”希宪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若去之,使上下专恣贪暴,事岂可集耶!”阿合马不能对。《元史 廉希宪传》
至元七年,廉希宪患病,元世祖派遣医生三人诊视,医生说须用砂糖做药引,家人到处寻求,阿合马送去二斤,希宪拒收,还说道“:即使此物果能治好病,我也绝不靠奸人的赠送来救自己的命。”元世祖听闻后,亲自送去砂糖给廉希宪。
希宪尝有疾,帝遣医三人诊视,医言须用沙糖作饮。时最艰得,家人求于外,阿合马与之二斤,且致密意。希宪却之曰:“使此物果能活人,吾终不以奸人所与求活也。”帝闻而遣赐之。 《元史 廉希宪传》
赏罚分明,酬劳得当是元世祖用人的另一个好方法
万户李庭在平宋战争中出生入死,功勋卓著,又奉命押送宋主北赴京师。宫廷举行盛大宴会之际,元世祖特意让他坐于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金百锭,金、珠衣各一袭。还宣谕说:“刘整在时,不曾令坐于此,为汝有功,故加以殊礼,汝子孙宜谨志之勿忘。”
十三年春,至临安,宋主降,伯颜命庭等护其内城,收集符印珍宝,仍令庭与唐兀台等防护宋主赴燕。世祖嘉其劳,大宴,命坐于左手诸王之下、百官之上,赐金百锭,金、珠衣各一袭,仍谕之曰:“刘整在时,不曾令坐于此,为汝有功,故加以殊礼,汝子孙宜谨志之勿忘。”继有旨:“汝在江南,多出死力,男儿立功,要在西北上也。今有违我太祖成宪者,汝其往征之。”乃别降大虎符,加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仍命其次子大椿袭万户职。
至元三十年(1293年),淮安路总管梁曾两次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回京奏报与安南国王交涉事。元世祖大喜,按照蒙古风俗,解下自己的衣服赏赐梁曾。又令梁曾坐地上,无需跪着。中书省右丞阿里对梁曾不以为然,元世祖愤怒地说:“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当日,有一位亲王来到哈拉和林,元世祖命令侍从酌酒,先赐梁曾,再赐亲王。并特意向这位亲王解释:“汝所办者汝事,梁曾所办,吾与汝之事,汝勿以为后也。”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且令坐地上,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谓亲王曰:“汝所办者汝事,梁曾所办,吾与汝之事,汝勿以为后也。”《元史 梁曾传》
蒙古扎剌亦儿部百家奴,在平定南宋的战争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忽必烈听到统帅伯颜的禀报,高兴地说:“此人之名,朕心不忘,兵还时大用之,朕不食言也。今且以良家女及银碗一赐之,以为左验。”
百家奴至元五年从元帅阿术攻襄阳,筑新城,数立功。七年,以质子从郡王合达,败宋兵于灌子滩。八年夏四月,宋殿帅范文虎等督促粮运,输之襄阳,昼夜不绝。百家奴乘战船顺流至鹿门山,欲塞宋粮道,出击范文虎军,累获战功,于是河南行省命为管军总把。后隶丞相伯颜麾下,擢为知印。从攻鄂州,宋都统赵五帅诸军来迎战,百家奴深入却敌,身被数疮。攻沙洋,立云梯于东角楼,登城力战,破之,夺其旗帜、弓矢、衣甲。攻新城,先登,拔之,宋将王安抚弃城宵遁。伯颜以百家奴前后战功上闻,世祖大悦,曰:“此人之名,朕心不忘,兵还时大用之,朕不食言也。今且以良家女及银碗一赐之,以为左验。”《元史 百家奴传》
元世祖对于功臣的家事与健康十分关心,对功臣的后代也能给予细心照顾和优待。
石天麟受海都拘留二十八年,后陪同皇子北安王那木罕返回元廷,元世祖为他的忠直感到欣慰,赏赉甚厚,委以中书省左丞,兼断事官。看到石天麟体力衰惫,元世祖就把自己所用的金龙头杖赏赐给他。还对他说:“卿年老,出入宫掖,杖此可也。”
宪宗六年,遣天麟使海都,拘留久之,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天麟被拘留二十八年,始得还,世祖大悦,赏赉甚厚。拜中书左丞,兼断事官。
《元史 石天麟传》
天麟年七十余,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曰:“卿年老,出入宫掖,杖此可也。”
《元史 石天麟传》
奈曼氏月里麻思奉使南宋被囚禁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亡,元世祖深加悼念,免除其家差役,特赐其子忽都哈思“答剌罕”之号。 蒙古撤兀台氏桑忽答儿为叛王禾忽所*,忽必烈闻而怜之,赐其兄麦里“答剌罕”。答剌罕意为自在,受封者世世享有九次犯罪不罚,免除服役,官府供给其家人口粮等待遇。
岁辛丑,使宋议和。从行者七十余人,月里麻思语之曰:“吾与汝等奉命南下,楚人多诈,倘遇害,当死焉,毋辱君命。”已而驰抵淮上,宋将以兵胁之,曰:“尔命在我,生死顷刻间耳。若能降,官爵可立致。不然,必不汝贷。”月里麻思曰:“吾持节南来,以通国好,反诱我以不义,有死而已。”言辞慷慨,不少屈。宋将知其不可逼,乃囚之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世祖深悼之,诏复其家,以子忽都哈思为答剌罕,日给粮食其家人。忽都哈思自陈于帝曰:“臣愿为国效死,为父雪耻。”《元史 月里麻思传》
麦里,彻兀台氏。祖雪里坚那颜,从太祖与王罕战,同饮班真河水,以功授千户,领彻里台部,征讨诸国,卒于河西。父麦吉袭职,从太宗定中原,以疾卒。麦里袭职,从定宗略定钦察、阿速、斡鲁思诸国。从宪宗伐宋,有功。世祖即位,诸王霍忽叛,掠河西诸城。麦里以为帝初即位,而王为首乱,此不可长,与其弟桑忽答儿率所部击之,一月八战,夺其所掠扎剌亦儿、脱脱怜诸部民以还。已而桑忽答儿为霍忽所*,帝闻而怜之,遣使者以银钞羊马迎致麦里,赐号曰答剌罕,寻卒。《元史 麦里传》
时任昭毅大将军,湖北道宣慰使的郑鼎讨伐蕲、黄二州叛乱时,舟覆溺死。其子郑制宜袭为太原,平阳万户。征叛王乃颜时,元世祖特别嘱咐:“而父殁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阵。”此种安排虽因郑支宜的一再请求而稍作改变,但也能看出世祖对功臣后裔的拳拳爱心。
十三年,加昭毅大将军,赐白金五百两。十四年,改湖北道宣慰使,移镇鄂州。夏五月,蕲、黄二州叛,鼎将兵讨之,战于樊口,舟覆溺死,年六十有三。十七年,董文忠等奏:“郑也可拔都遇害,其叛人家属物产,宜悉与其子纳怀。”帝从之。赠中书右丞,谥忠毅。后加赠宣忠保节功臣、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潞国公,谥忠肃。子制宜。制宜小字纳怀,性聪敏,庄重有器局,通习国语。至元十四年,袭父职太原、平阳万户。《元史 郑鼎传》
二十四年,扈驾东征乃颜,请赴敌自效。帝顾左右曰:“而父殁王事,惟有一子,毋使在行阵。”制宜请愈力,乃命从月儿吕那颜别为一军,以战功授怀远大将军、枢密院判官。
《元史 郑鼎传》
元世祖除了重故旧,念旧情之外;还善于根据时势力需要和个人特长,适时使用各类人才
在平宋战争中,元世祖任用伊尔汗国的信使伯颜为统帅,任用曾随从亲征大理,征服交趾的阿术为副统帅。元世祖如此唯才是不唯亲是依据伯颜“将二十万,犹将一人”和阿术才勇善战,而士颇不附”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抉择。正因元世祖的妥当分配,唯才是举;才使灭宋大军上下一体,万众一心;创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壮举,结束了五百余年的乱世。
王天质高厚,风神静明,英伟端大,刚介庄廉。当大任而不动,遇大论而善断。言笑有时,喜愠莫测。恒负天下之重,以神器尊安为务。仁视羣品,无间亲疏,义使众材,无比适莫。故四海公论,翕然归之。其平宋也,将二十万,犹将一人,赏罚信,纪律彰。大将禀命,仰之若神明,降人投诚,依之犹父母。未尝妄戮一卒,未尝妄残一物。货财不足移其心,声色不足惑其志。师入临安,礼贤黜罪,市肆不易,鸡犬无惊。归马萧然,囊惟衣被。毕事还朝,口不言功。连出总师,无役不最。呜呼!硕德元才,生由间气,良相名将,见诸行事。乃知宇宙之间,功名之表,自有大人也。《国朝名臣事略 丞相淮安忠武王》苏天爵
左丞相阿朮才勇善战,而士颇不附,王患之,乃独礼敬加异。由是众视王益敬以和,诸文武将佐,皆密悉其才用,临事遣授,各尽其当,故能所向无前,动必有成。
《国朝名臣事略 丞相淮安忠武王》苏天爵
元世祖曾说:“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三者,乃为称职。阿里海牙、麦术丁等,亦未可为相,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阿合马善于理财,又是元世祖的藩邸旧臣,靠敛取财富,为其穷兵黩武的内外战争服务。所以才能把持中书省大权近二十年。
世祖尝谓淮西宣慰使昂吉儿曰:“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三者,乃为称职。阿里海牙、麦术丁等,亦未可为相,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其为上所称道如此 《元史 阿合马传》
至元十一年底,伯颜率大军渡江成功,占领鄂州。负责经营荆湖的阿里海牙奏请朝廷派一重臣坐镇江陵,遏制长江上游的宋军,并为鄂州一线的元军提供战略支援。元世祖接到奏报,连夜召见廉希宪,嘱咐道:“荆南入我版籍,欲使新附者感恩、未来者向化,宋知我朝有臣如此,亦足以降其心。南土卑湿,于卿非宜,今以大事付托,度卿不辞。”还给予廉希宪承制授三品以下官的权力。廉希宪欣然受命,兼程上任,不出两年,果然把江陵治理得政化大行,声及四远,不仅为荆湖地区的军事经略提供了战略支援,也树立了元朝统治江南的样板。
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于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赐坐,谕曰:“荆南入我版籍,欲使新附者感恩、未来者向化,宋知我朝有臣如此,亦足以降其心。南土卑湿,于卿非宜,今以大事付托,度卿不辞。”赐田以养居者,马五十以给从者。希宪曰:“臣每惧才识浅近,不能胜负大任,何敢辞疾。然敢辞新赐。”复有诏,令希宪承制授三品以下官。希宪冒暑疾驱以进。至镇,阿里海牙率其属郊迎,望拜尘中,荆人大骇。即日禁剽夺,通商贩,兴利除害,兵民按堵。首录宋故宣抚、制置二司幕僚能任事者,以备采访,仍择二十余人,随材授职。左右难之,希宪曰:“今皆国家臣子也,何用致疑。”时宋故官礼谒大府,必广致珍玩,希宪拒之,且语之曰:“汝等身仍故官,或不次迁擢,当念圣恩,尽力报效。今所馈者,若皆己物,我取之为非义;一或系官,事同盗窃;若敛于民,不为无罪。宜戒慎之。”皆感激谢去。令凡俘获之人,敢*者,以故*平民论。为军士所虏,病而弃之者,许人收养;病愈,故主不得复有。立契券质卖妻子者,重其罪,仍没入其直。先时,江陵城外蓄水扞御,希宪命决之,得良田数万亩,以为贫民之业。发沙市仓粟之不入官籍者二十万斛,以赈公安之饥。大纲既举,乃曰:“教不可缓也。”遂大兴学,选教官,置经籍,旦日亲诣讲舍,以厉诸生。西南溪洞,及思、播田、杨二氏,重庆制置赵定应,俱越境请降。事闻,帝曰:“先朝非用兵不可得地,今希宪能令数千百里外越境纳土,其治化可见也。”关吏得江陵人私书,不敢发,上之,枢密臣发之帝前,其中有曰:“归附之初,人不聊生。皇帝遣廉相出镇荆南,岂惟人渐德化,昆虫草木,咸被泽矣。”帝曰:“希宪不嗜*人,故能尔也。”
善于纳谏,择善而从
元世祖乐于纳谏,常常颁降求言之诏:“其言可采,犹加旌擢;如可不采,亦无罪责。”元世祖似乎能把纳谏和集中臣下智慧,当作克服难关的法宝。他曾对臣下说:“朕欲求如唐魏征者”“朕于廷臣有戆直忠言,未尝不悦而受之;违忤者,亦未尝加罪。盖欲养忠直,而退谀佞也。”
朵儿赤年十五,通古注论语、孟子、尚书。帝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试用之,召于见香阁,帝曰:“朕闻儒者多嘉言。”朵儿赤奏曰:“陛下圣明仁智,奄有四海,唯当亲君子,远小人尔。自古帝王未有不以小人而亡者,惟陛下察焉。”帝曰:“朕于廷臣有戆直忠言,未尝不悦而受之;违忤者,亦未尝加罪。盖欲养忠直,而退谀佞也。汝言甚合朕意。”《元史 朵儿赤传》
元世祖在上都行宫大宴群臣时,有不能大杯饮酒的,就脱去冠服,以示惩罚。监察御史魏初上言:“臣闻君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元世祖欣然采纳,又谕告侍臣不得复此举。
帝宴群臣于上都行宫,有不能釂大卮者,免其冠服。初上疏曰:“臣闻君犹天也,臣犹地也,尊卑之礼,不可不肃。方今内有太常、有史官、有起居注,以议典礼、记言动;外有高丽、安南使者入贡,以观中国之仪。昨闻锡宴大臣,威仪弗谨,非所以尊朝廷、正上下也。”疏入,帝欣纳之,仍谕侍臣自今毋复为此举。《元史 魏初传》
由于元世祖能够接受臣下言辞激烈的进谏,比较能够宽容臣下的直言不讳,在他身旁长期有几名诤臣存在。如敢于公开顶撞元世祖的廉希宪,“屡为直言,虽帝怒甚,其辞不少屈”的昂吉儿,“犯颜谏诤,刚毅不屈”的许衡,“不肯阿意承顺”的王磬,“负才气,敢直刚言”的崔彧等等。
昂吉儿屡为直言,虽帝怒甚,其辞不少屈。《元史 昂吉儿传》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默对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元史 窦默传》
磐资性刚方,闲居不妄言笑,每奏对,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顺,帝尝以古直称之,虽权幸侧目,弗愿也。阿合马方得权,致重币求文于碑,磐拒弗与。所荐宋瑽、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谦,后皆为名臣。《元史 王磐传》
崔彧,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儿,弘州人。负才气,刚直敢言,世祖甚器重之。
《元史 崔彧传》
元世祖忽必烈雄才大略,神武不*,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不拘疏远,唯才是举,重实用,斥空言,惜臣节,用人不疑,乐于纳谏。正因如此,后续的明朝才将元朝视为正统朝代,洪武帝在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时,从三皇五帝开始算起,一共仅有16人。其中,秦汉以后的帝王,仅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五人。连秦始皇嬴政,晋武帝司马炎和隋文帝杨坚都被排除在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