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天龙,风景更好!

盛世天龙,风景更好!

首页角色扮演天龙盛世更新时间:2024-07-26

漫山阁远眺。王恩霖 摄

  天龙诸峰,含英蕴秀。经风历雨,山色愈奇。

  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佛首归来,有力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佛首风华,生动展现了太原厚重的历史底蕴。

回归的佛首。

  这座山,曾以独具魅力的“天龙山样式”见证中华文明谱系中石窟艺术的巅峰;这座山,也曾惨遭劫掠,佛首四散,珍宝蒙尘,成为文明之殇、民族之痛。

  如今,这座山以石窟、寺庙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独有的自然风光,“网红桥”及串联西山各大景区的旅游公路,成为太原市的一颗明珠。透过草木葱茏的天龙山,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历经坎坷、百折不挠,向着复兴奋勇前行的勃勃雄姿,是为再现“锦绣太原城”而奋斗的生动画卷。

  天龙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吕梁山脉,主要由东峰、西峰、柳跖峪和香炉峰组成,主峰海拔1700余米,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

秀美的自然风光

  天龙山四季常绿,植物灌木种类繁多,山林中鸟语花香,栖息于林中的珍禽异兽有百余种。景区四周群山环峙,沟谷幽深,无论是桃花盛开、柳叶抽绿的春季,还是薄雾翻卷、百花争艳的盛夏;无论是天高云淡、红叶遍山的金秋,还是银装素裹、玉宇无尘的严冬,一年四季都有让人观不尽的美景、赏不完的佳境。这里峰峦秀美,松柏葱郁,泉水荡漾,清流潺潺;这里山中白云缭绕,空气清新;这里林间动物嬉戏,鸟语花香;这里夏日凉风习习,是天然避暑胜地……真可谓世外桃源,灵秀之地。

  天龙山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植物种类超过200种,各种珍奇树木遍布山中,构成天龙山独特的森林奇观。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此山松柏青翠,林木葱茂,既有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早在明代就有“天龙八景”之美称,即:崇山环翠、佛阁停云、高欢暑宫、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柳跖旗石、石洞栈道。

蟠龙松。

  “虬柏蟠空”即为“天龙八景”之一。位于天龙寺山门前广场右侧的蟠龙松,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向四面辐射平伸,形如华盖,状似蟠龙,绿荫覆盖面积达260多平方米,生机盎然,且生长不息。

  “鼎峰独峙”,因天龙山南峰常有薄雾在石上飘游,远眺宛如青烟自炉鼎中冉冉升起,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趣而得名。

  “柳跖旗石”,则传说是春秋时期率领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插旗所留遗物。

七松坪。

  七松坪为天龙山景区核心景观之一,七株油松由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树木高大挺拔,玉树临风,按北斗七星排列。七松坪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如诗似画。

天龙山泉。冀晓峰 摄

  此外,天龙山还拥有十分丰富的地下水。千条细泉汇流成溪,蜿蜒于山谷之中,灌溉着峪外良田,滋养着一方人民。泉水水质极佳,富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游人无不赞叹泉水甘冽之美,一饮为快。

厚重的人文历史

  早在北朝时期,东魏大丞相高欢、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兴建寺院,拉开了天龙山人文历史的序幕。经过近1500年发展演变,形成了璀璨的人文景观,现存有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遗存100余处,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

第9窟11面观音立像。冀晓峰 摄

  天龙山上,建有高欢暑宫、漫山阁、天龙寺、观音塔、白龙洞、松风阁等诸多人文景观。

  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历代均有修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佛教寺院,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

  观音塔建于天龙寺东面葱郁林海之中,为清代砖塔,坐北朝南,方形塔基,八角须弥座,覆钵体塔身。

  白龙洞创建于北齐年间,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形象生动。白龙洞西侧有巨石凿成的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被誉为“龙潭灵泽”。

  关帝庙殿内绘有关羽故事的壁画,水墨绘成,线条运用自如,人物刻画精细生动,是珍贵的壁画精品。

  天龙山更以其精美的石窟造像艺术而闻名于世。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534-550),历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000余尊(幅)。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石窟主区自东向西分布于天龙山东西峰山腰间,东西长约500米,东峰12窟,西峰13窟,大部分石窟坐北朝南;千佛洞区现存4个明代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远望犹如空中楼阁。

  天龙山石窟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西峰第9窟,为天龙山最大的石窟,窟上建有宏伟木构阁楼以保护石刻造像,称为漫山阁。阁内佛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雕大型倚坐弥勒佛像,下层雕三身菩萨像,正中为11面观音立像,端庄典雅、服饰华丽,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精品,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盗割前的天龙山第8窟北壁龛内主尊佛像。(据1922年日本外村太治郎所著《天龙山石窟》相册)

  第8窟是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窟形为天龙山唯一的前后室中心塔柱窟。此窟于隋开皇四年(584),由当时驻守晋阳的杨广为其父母祈求功德开凿。隋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废周自立,弘扬佛法。其次子杨广封为晋王,镇守晋阳,竭力倡导佛事,营建寺塔。

20世纪80年代,复建佛阁。

  上世纪20年代,诸国列强不法商人频频染指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面目全非,超过240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现收藏于日本、欧美11个国家的30多家博物馆和一些私人藏家手中,破坏程度在中国石窟寺中最为惨烈……

崭新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天龙山石窟的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复建佛阁、抢险加固等手段,缓减了窟内造像的风化,提升了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为天龙山石窟的长期保存奠定了基础。

  过去由于大型采石场的开采对山体造成严重破坏,使两侧山体出现多处破坏面,水土流失严重。2018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天龙山景区提档升级环境综合整治和山体破坏面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天龙山景区里程碑式的发展。完成文物修缮及保护利用、游客中心、道路交通、水电通讯、山体加固绿化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绿化总面积为130公顷,其中绿化修复山体面积为96公顷。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前往天龙山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

天龙山公路。

  “云端上的旅游公路”——天龙山公路,依山而建,蜿蜒而上,盘旋在群山峻岭之间,一改过去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盘山路可以抵达、山高弯急坡陡、交通隐患严重的状况,将蒙山、太山、晋祠、天龙山、窑头村、太原古县城、晋阳里等景区串珠成线,目前已东延至滨河西路,形成一体多元、景区互通的旅游格局。

  2019年,开启了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之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美成天龙”——天龙山流失海外造像数字巡展落地并走出国门,开创了文物活化利用的首创“太原模式”,并被中宣部列入“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名录”;2021年,《盛世的微笑——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荐项目,位列全国20强。

采集数据,数字复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7月24日,天龙山第8窟佛首历经百年漂泊,终回故土,成为第一件回归天龙山原属地的流失海外文物。佛首的微笑再一次在天龙山绽放,跨过了近百年的悲喜,走进我们百年复兴的旅程。佛首的回归,既铭记着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时代被外族欺凌的历史,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凝聚磅礴伟力、永葆奋斗精神的壮丽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置身天龙胜境,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同时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宝库的魅力,更会感叹龙兴之地的蓬勃发达、灵秀名山的鬼斧神工和清凉胜景的舒适惬意。目前,天龙山景区正联合晋祠共同创建 AAAAA景区,已完成游客中心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向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古老文明再展新颜,天龙山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助力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


本文据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材料综合整理;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该馆提供。

来源 太原日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