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变成伤害?学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方法,让爱天天住你家

别让爱变成伤害?学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方法,让爱天天住你家

首页角色扮演停手不要为我吵架更新时间:2024-09-12

上周五学校进行期末考试,女儿放学一进门,就兴奋地对我们说:“妈妈,数学题都是练习过的,我都写对了”!我和老公松了一口气,每天的题海战术,总算没有白费力。今天下午我们“提起勇气”,问数学老师孩子考得如何。老师很快答复:大卷全部都做对了,只错了一道口算题,太可惜了!

老公捶胸顿足,好像谁欠了他100万似的,对着女儿一阵怒吼:你怎么搞的?口算居然还能错?你检查了没有?你猪脑子啊?

女儿脸皮薄,挨骂了几句心里不舒服,就在那里垂头丧气,开始抹眼泪,样子真让人心疼。

我忽然意识到:为什么要对女儿发火?她已经比摸底测评时进步多了!我们却在指责孩子,对她乱发脾气。看过《非暴力沟通》后,我才明白,我和老公在对孩子进行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谊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一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提到暴力,人们脑海中想到的是殴打、争吵、辱骂等生活场景,所以很多家长会认为,暴力离自己很遥远,对孩子因材施教,非常民主,从来不打骂孩子,只是言语管教一下而已。

你想过吗,也许你的言语管教里就隐藏着暴力沟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平时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有些话确实伤人,我们的语言有时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隐藏的暴力沟通方式,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所谓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别人,如果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等等都是道德评判。

举个例子:一道应用题,你给孩子解释三遍,孩子还是没听懂,排山倒海般的火气挡也挡不住:“你怎么这么笨?你带脑子了吗?说了多少遍记不住,真是废物”!这里面就夹杂了家长强烈的愤怒色彩,家长认为孩子愚笨,所以横加指责。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生活中人们特别喜欢比较。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单位上发福利,比谁发的更多?

孩子期末考试排第几?有同学考100分吗?

为什么人家的老公这么体贴,天天接送孩子还会干家务?

这些比较总会把我们推进痛苦的泥潭。作者说,如果你想要过悲惨的生活,就去跟他人做比较吧,仔细品品这句话挺有道理。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却经常回避它们。生活中你会经常使用“不得不”,这个短语吗?我就经常使用。

为什么要上班?因为我不得不去。

为什么打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不听话,

为什么要买车?因为周围的人都买了。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非常经典。

一位母亲与马歇尔博士讨论回避责任的危害性。这位母亲气愤的说:有些事,你确实不能不做,不管你是否喜欢。比如今晚离开这里后,我不能不做饭。虽然我很讨厌做饭,我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

后来这位女士参加了研讨班,明白自己的需求后,她不想再给家里人做饭了,向家人提出她的需求后,你猜怎么样?这位母亲的两个儿子感叹道:她终于可以不用在吃饭时发牢*了!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一种手段。

作为家长,我们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会强迫孩子按我们的期待和想法去做。

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今天不写完作业,不能吃饭”!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暑假不能去旅行了”!

作者说,“不应该”、“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评定是非,也就越倾向追随权威,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我们能够看到暴力沟通的四种评判标准,大多数是沟通者忽视了自身的感受和需要,也无视他人的感受、需要。

二 如何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呢?

非暴力沟通包含四个重要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能清楚的说出观察的结果。重点是要区分观察和评论的不同,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我们往往听到的是批评,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

举个例子:

A组

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爸爸是个好人。

妈妈很霸道。

B组

昨晚妹妹在啃指甲。

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老张上周买书花了1000元。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A组句子属于评论,B组句子属于观察。为什么呢?因为A组的句子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好人、霸道都是形容词,我们听到后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说?然后会去反驳对方的评价,证明爸爸或妈妈不是那样的人,这就是逆反心理。

而B组句子就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平静的在陈述一个事实和过程,不含个人情绪,我们就会认为表达的相对公平、合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感受,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更清楚的表达内心的情绪,沟通才更加顺畅。

举个例子:

A组

我觉得你不爱我。

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B组

皮特,你要离开,我很难过。

孩子你做的不错,我很高兴。

我们能明显看出A组属于想法,B组属于感受。

“我觉得”、“我认为”、“被拒绝”、“被打扰”等等这些词语,而是表达想法。

“难过”、“高兴”、“开心”、“乐观”等等,是表达感受的词语。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一般会有4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举个例子: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会说,“因为你不好好学习,让爸妈很伤心”。把问题都推给孩子,看到爸妈伤心痛苦,孩子心里也不好受,他可能会拼命的努力学习,来迎合父母,但是你想过没有,这是孩子自己愿意主动学习吗?

并非是孩子热爱学习,而是孩子为了避免内疚,调整自己的行为,去迎合父母的一种假象。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大声说出我们真实的意见,希望他们做什么能够改进。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放暑假了,女儿会睡到早上10点才起床,简单吃个早餐,就抱着平板开始玩,几个小时都不停手。这样下去,还得了?

我对她说:“别玩了,伤眼睛”!可是人家左耳进右耳出,不听你的,怎么办呢?

我向女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早上9点起床,最晚不超过9点半,先看书一小时,然后才有资格交换玩平板。下午必须有两个小时的外出时间,不要总窝在家里,躺得四肢都退化了。如果能做到,就带她去旅行。女儿非常想出个远门,很爽快的答应了条件

孩子没有自控力,必须对她提出具体的要求,才能保证暑假的正常作息。

马歇儿博士说,大多数人的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们负责,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会感到不安,此时特别容易把家人看作是负担。

在这个时期,我们发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代价挺大的,这样的日子过得憋屈,不顺心,我们因此而愤怒。这个时候通常会果断拒绝向他人提供帮助,变得生硬、冷漠。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变得乐于互助,帮助别人,不是因为心怀愧疚,而是出于内心的爱,这也正是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三、武力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体罚是家长对孩子常见的一种形式。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下,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思想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时,发现不管用,最后往往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香秀妈,教育养子李天意,只有一个字,打。作业写不好,打!孩子不听话,打!老太太还一边打一边问,“长大了是想开银行,还是掏大粪”?话粗,理不粗,就这样把李天意一路从小学打进大学。

所以有很多家长认为,打是有用的。

但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事,是因为他们不想屈服于父母的压力,如果体罚立竿见影,并不意味着其它的方法也不管用,关键得去尝试;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误认为,通过拳头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家人之间表达爱、感受爱,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让爱天天住你家。

书中有一首小诗,我看了尤其感动。孩子就像一只小蜗牛,也许他的步伐慢了一些,家长会着急和焦虑,其实家长不妨也放慢节奏,陪孩子一起慢慢成长,这不应该是我们人生中非常美妙的事情吗?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