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27日电 题:一组小微举措 打通脱贫堵点——山西保德县精准脱贫透视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刘扬涛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首清代民谣唱出了保德的地瘠民贫。脱贫攻坚以来,这个县通过树立“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的理念,用一个个小微举措打通脱贫道路上的堵点,全县脱贫攻坚呈现出“一子着地,满盘皆活”的局面。
枣乡,又闻枣香
“往年种枣不敢投入太多,就怕卖不出、不赚钱,现在有政府兜底,让我把心放回了肚子里。”保德县石洼村贫困户张学伍说。
黄河把保德县冲刷出大大小小的沟壑3.8万条,虽然土地贫瘠,但十分适合枣树生长,素有“油枣之乡”美誉。全县红枣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4000多万斤,是老百姓靠天吃饭的主导产业。
然而,近几年红枣市场大幅波动,加之当地红枣深加工能力不足,许多枣农无奈弃收,去年秋天,大批红枣枯在枝上、烂在地里。
2018年初,县里新引进一家大型红枣深加工企业,当年建成投产,红枣就地消化能力大幅提升。开春时,县政府引导企业和枣农签订收购协议,约定收购价不低于每斤1元,并根据实地测算结果,按每亩600斤产量收购。政府则视情况对企业进行奖补。
“红枣不愁销、不愁价,这下真的成了宝。”张学伍说,今年他卖出7000多斤红枣,增收7000多元,加上其他收入,成功脱贫摘帽。据统计,2018年全县3万枣农受益于订单收购政策,其中贫困户5400多户,户均增收1400元左右。
运用同样精准的办法,保德县对农民养殖鸡、羊、猪、牛等实施奖励,实现了“六畜兴旺”。
走西口,从“泪长流”到“喜心头”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在难留。”一曲哀婉的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了当地百姓的悠悠乡愁。
“好出门,不如歹在家。”韩家川乡赵家庄村贫困户杨晋明边哼歌曲边念叨,多年来他守着几亩薄田养活生病的妻子、上学的孩子,处境十分艰难。
“老婆看病一年要花3万多块钱,孩子上学一年1万块,我种地养羊,最后全搭进去了,有时不够还得伸手借。”杨晋明说,不是没想过出去打工,但思来想去,还是没勇气迈出离家的第一步。
旧时,保德人走西口,大多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去谋生。如今尽管贫困,但温饱有余,许多百姓反而放不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家门,这一度愁坏了当地政府。
为激发农民外出务工热情,县里出台了“以奖代补”的就业扶贫政策,农民外出务工后,只需按要求申报收入,政府就按务工收入的5%进行奖励,上限为每人每年2000元。
“以奖代补,相当于报销了外出的车票钱,给我离家打工吃了一颗定心丸。”杨晋明说,他今年外出务工赚了4万多元,是过去种地收入的几十倍。尝到甜头的他,干脆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县城。
如今,保德的年轻人争相往外走,寻找致富机会。截至目前,“以奖代补”政策已促进4700多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带回1.5亿元工资收入。
一笔基金,孝善成风
看着用儿子给的“孝善金”更换的新门窗,81岁的赵家庄村农民赵奎子笑得合不拢嘴。赵奎子有两儿六女,但过去,他一年能见到孩子的次数用几个指头就能数出来。
近年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突出。保德县7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有7000多人,其中贫困户占了一半以上。不少老人面临“子女一大把,养老无人管”“儿女撂挑子,责任推社会”等窘境。
2018年,保德县政府发起成立扶贫基金会,利用这一社会慈善机构设立孝善公益基金,针对全县70岁以上农民,为其开设银行账户,子女每年只要为自己家里的老人存入2000元,孝善基金就一次性奖励500元。
“孩子们回来勤了。”赵奎子说,除去新门窗的花费,他们老两口把剩下的钱都存了起来,留着给孙辈买好吃的、好玩的。
“奖励的500元不算多,主要是对儿女们有个提醒,别忘记常回家看看。”赵家庄村驻村干部张秋生说。
保德县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崔文光说,自2018年7月孝善基金设立以来,已为7500多名老人发放孝善激励金,家里有70岁以上老人的农村家庭几乎全部参与了进来。
光伏扶贫、爱心超市、大喇叭全覆盖等,类似的小微举措还有不少。保德县委*温建军说,目前全县累计脱贫28509人,退出贫困村10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68%下降到了2017年底的4.57%,剩余贫困人口将在2018年内实现脱贫。保德县将成为晋西北较早整体脱贫的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