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寻踪》

发现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寻踪》

首页角色扮演天神圣仙更新时间:2024-07-26

发现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寻踪》

青云直上九龙窟,科甲名山云占峙。

经楼苦读功名就,灵泉洗墨古遗直。

(题《科甲名山拜名臣田锡》作者:玉屏山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是呵咤山,位于玉屏半山腰,海拔800多米左右,山下有九条山岗绵延,像九条蛟龙逶迤,故又称九龙山。田锡就是圣仙,田锡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呵咤寺在呵咤山中,呵咤山与寺因田锡而闻名。

(玉屏山千年阿吒寺)

2017年中秋之际,与朋友唐从祥相约,准备到呵咤山一游,探索寻觅田锡故里。下午二点到九龙山下田锡雕像广场,广场由地方文化热心人王光宏老师发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资助建成,广场不大,约有一亩左右,广场边雅石雕刻的田锡像站立在长方体底座上,雕像两边有大理石碑记,田锡(940~1004),字表圣,嘉州洪雅易俗乡人(今属四川眉山市洪雅槽渔滩)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玉屏山下—田锡像)

离开广场,往呵咤山而去,我们来到一山岗脚下,遥望远处山中,一道瀑布从半山中飞腾而下,颇为壮观,洪雅县志记载为东崖瀑布,当地人称为飞水岩。眼前一条石步阶梯向山顶延伸,石阶有一米多宽,雅石石板铺成,两边是修长高直的楠竹,茂密的技叶相交,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遂道,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步云梯,我们举步登上石梯,攀登在石阶之上,犹如穿越于时空遂道。田锡由榜眼入仕后,历任左拾遗、河北转运副使,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即使是在被贬寂寥时,其好言时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笔直书,勤谏不讳。把“文死谏、武死战”这一古训发挥到了极致。

在25年的政治生涯中,田锡历仕太宗和真宗二帝。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谏”闻名,德高望重,满朝颂服。咸平六年(1033年),田锡病逝后宋真宗阅其遗表后深感遗憾,对宰相李沆说:“田锡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虑,锡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谏官不可多得,天何夺之速乎!” 范仲淹亲撰《墓志铭》曰:“呜呼田公!天下正人也。”苏东坡在《田表圣奏议序》中,称田锡为“古之遗直也!”青青的翠竹,修直挺拨,不正是天下正人田公的写照吗?行走九龙之一的山岗脊梁上,犹如骑在龙背之上,龙脊两侧陡峭,茂密的竹木林,使人无法看透两侧峡谷深底。

登山约二十分钟,眼前的石梯几乎垂直,石阶上面有一山门牌坊,正面写着“科甲名山”,牌坊为砖结构,朱砂红色,庄严气势。登上陡峭的石阶,来到山门前,我们都己经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服,朋友建议稍作休息,坐在山门之前,这里居高临下,眼野开阔,俯瞰山川,宋未抗元的八面山天生城,清朝白莲教尹益山农民起义约尖峰寺,西汉辟支佛出生地三登山,三国诸葛亮与雍闿握手言和的干秋坪,张献忠义子李定国驻兵的晋王坪,唐代悟达国师出生的义恭坝,郝承矞明未抗清的竹箐关。尽收眼里,历史风云如过往云烟,一切都随青衣江水滚滚东去。

释果祥在玉屏山东崖瀑布“祈福”!

拾级登山龙背间,石阶万步似梯悬,居高俯看群山小,翘首仰望路通天。一阵秋风拂来,顿感一丝凉意,走过山门,山门背后写着“九龙云窟",呵咤山下九条山岗犹好九龙逶迤而下,东崖瀑布旁有雾洞,常年云雾缭绕,景象壮观,故有“九龙云窟"美称。继续攀登石梯,行走龙背之脊,穿越于林荫深处。石阶两边苔藓青青,石步中间脚窝有深深的痕迹,可见历史长久,岁月的苍桑。明代嘉靖丁酉年(1537),呵咤寺主持海演大师圆寂后,他的嫡传弟子湛受接任呵咤寺主持方丈,呵咤寺香客游人很多,他见朝山之路陡峭不平,道路崎岖,很是危险,来往非常不便,于是化缘集资,从山脚沿山脊修了石阶梯到寺庙,又在中途修建了个亭子,以方便游人香客休息。后石道毁坏,亭子也不复存在了,2004年田锡千年诞辰之际,王光宏老师主持,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及本地村民大力支持下,修复石阶梯步,重修山门和亭子。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沿着重重叠叠的石梯,攀登石阶一步一步地往山上,终于到了呵咤山顶,一红砖青瓦的房子呈现在我们面前,房前立着一根石柱,周围还有不少断了的石柱,还有石制残核,这是一座牌坊毁了的残迹,这牌坊是明嘉靖年间建,牌坊正面是“科甲名山",背面是“九龙云窟",都是明代进士张鹏手书题写,文革期间被毁坏。房前正中有一香炉,大门匾额上写着“天王殿"。天王殿也是弥勒殿,中间供奉的弥勒佛,是佛教的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弥勒,就是慈悲的意思,常怀慈悲之心。弥勒佛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给人一种随和亲切、贴近生活之感,常有宽宏大量、大度容人的意思。佛教造型多做疾苦慈悲之像,唯有弥勒佛是个乐观欢乐的造像。传说,弥勒佛可以消灾除病,保佑平安。他背着一个布袋,可以包容万物,经常施舍众生,因此弥勒佛常有送财纳福的寓意。弥勒佛积极乐观、大度包容、笑对人生,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弥勒佛大腹便便,长耳笑眼,姿态动人,笑意醉人。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两侧站着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称,佛教伽蓝中最为重要的护法神,四大天王同时是天界四方天门的守护神,即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咜,身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盔甲,手握宝剑,护法神;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盔甲,手持蜃,为传法神;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盔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降魔施财之神。根据印度佛教传说,在须弥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护一方天下,故称四大天王。在中国明代《封神演义》问世流传后,佛教里的四大天王逐步被汉化了,魔家四将被演化为汉化佛教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职调。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米伞一面,职雨。四大天王使用的法宝演化为“风调雨顺”的含义,反映了人民对丰收之年的渴望。

转到弥勒佛身后,见一武将一手按着金刚杵,金刚杵尖着地,一手叉在腰间,金刚杵也叫降魔杖。这是韦驮菩萨,又名韦驮天,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韦驮菩萨通常为立式,姿势有三种:第一种为双手合十,两腕中横置一金刚杵,表示这里接待过往僧人,只管食不管宿;第二种是一手握金刚杵拄地,另一只手插腰,表示这里接待过往僧人,管吃管住;第三种是韦驮手中的金刚杵尖向上,表示这里是皇家寺庙,概不接待过往僧侣。这里天王殿韦驮菩萨是第二种姿势。

走出天王殿,对面是大雄宝殿,背靠玉屏山,悬崖峭壁。大殿由条石砌成,气势雄伟,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的名称,牟尼是修行得道高僧的尊称,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年至486年,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与我国孔子和老子同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影响中国几干年三大思想即道家与儒家和佛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这一动乱纷争的时期。释迦牟尼生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后,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而释迦牟尼的德号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旁边是观音殿,供奉着干手观世音菩萨,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观世音菩萨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世音”。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观世音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千手观音是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千手观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三殿周围绿树成荫,背靠玉屏,悬崖峭壁,三殿之间,花草绿化,桂花飘香,蔬菜爪果,僧人自给自足,悠闲自得,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时主持释果祥师父走过来,“阿弥陀佛",朋友唐从祥还双手合掌还礼“阿弥陀佛,师父,冼墨池与读书楼在那里?"果祥师父手指林深处说:“由此去几分钟时间便到,阿弥陀佛"。(百年参天古树)我们沿着林中小路,树木森天,修长笔立,技叶茂密,林荫避日,没走多久,洗墨池呈现在我们面前,池不大,只有几平方米的正方形池子,只能说是一口水井,旁边立一方小石碑,上面阴刻“洗墨池"三字,池壁由石板砌成,池深约二米左右,池边绿树林荫,池中蝌蚪自在悠闲,游来游去,池水清澈透明,犹如一方碧玉,县志上记载为“碧玉泉"。当地百姓称为“科甲泉"。泉水一年四季,不干不溢。干年以来,无论天旱水涝,泉水依然清澈,从未消退过一点点。相传当年田锡用此泉水冼砚台,冼墨池由此而来。田公曾撰写一对联“冼尽凡尘涧溪载咏,墨池古迹溱洧同风”。田公离我辈千年过去了,可冼墨池依然如旧,清澈见底。

(千年呵吒灵泉)

在冼墨池不远地方的香杉树里,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当年田锡读书楼遗址。几根略带红色的石柱,在岁月的风雨中,长了些青苔,混迹香杉树林中,愰忽之间,几乎分不清是石还是树,如果不是有块石碑,上面阴刻“读书楼",还真不容易找到田公读书遗址。石柱一尺见方,高有六七米左右的整块石条,遗址立着的是三列石屋框架,后来发现在断了的一列石柱,石房应是四列框架,三通石屋,其中有一倒卧的石拄上,依稀可见一行字迹“皇明嘉靖二十三年四川嘉定州洪雅县中保乡徐村呵吒九龙池修建主持比丘净心月空募"。这行字揭示和交待了几点问题,读书搂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洪雅当时六个乡,徐村属中保乡管辖,主持修建读书搂的的比丘尼净心师父和月空师父。在一根石横梁下面有一石穿枋,在枋上刻有不少名讳,有些风化了,模糊不清,只能仔细辨认,经多番考证,我将其内容完善如下,“陕西宁副杨仲琼,癸卯经魁陈大章,永昌经历王贤,城固县丞罗文,英山县丞罗尚魁,监生刘時、罗尚儒,学官候德昌,生员侯一忠、汪世显,本山僧众湛训、湛受”这本山僧众后面还有不少僧人法号,字迹不清晰,无法考证。根据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杨仲琼(约(1490—1554),字子石,号崃山,洪雅县人,正德十四年中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进士,任为蒲城县令。继而升任德安府同知,补为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不久调升为户部员外郎、郎中。后任为陕西按察司副使,继又任潼关副宪。致仕后国居洪雅故乡,怡游于山水名胜之间。尚留有诗、文《安宁寺义僧同食碑记》和《迥龙寺》。陈大章,洪雅花溪张沟村人,明韩潘纪善陈顺礼的三儿子,嘉靖癸卯年(1543)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人,任大理司务户部郎,后出任贵州黎平知府。王贤,嘉靖中贡,后任甘肃永昌经历,在明代,秀才进国子监读书深造,学成就是举人称为中贡,可以参加进士的考举。罗文为正德中贡,后任陕西汉中城固县县丞。罗尚魁是嘉靖中贡后任湖北英山县丞。监生刘时与罗尚儒还在国子监读书。湛受为呵咤寺海演大师的法嗣弟子,嘉靖年主持修建了呵咤寺朝山的石梯路。

释果祥主持摄玉屏山“东崖瀑布”

据陈诲《重建呵咤寺记》文中记载候一忠寄读于寺,杨仲琼、陈诲、侯显忠曾在这里读过书,侯显忠为嘉靖中贡,后任湖南卢溪县训导,陈诲为嘉靖中贡,任浙江兰溪县丞。这石坊上的名人和陈诲文中提到的文人都是进士或举人出仕,继田锡之后都曾读书于呵咤山,呵咤山钟敏灵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所以呵咤山又称为科甲名山。

(田锡读书楼)

我们走出寺庙后门,进入一片杂木林中,一块长约6米,高约5米,厚约3米,椭圆形的巨石矗立于路边,这就是眉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呵咤寺摩崖造像"。巨石两而有精美石刻罗汉佛像,一面24龛,一百多形体大小不一的佛像,另一面只有3龛,雕刻着如真人大小的华严三圣,地藏菩萨居中,地藏王菩萨,是释迦摩尼佛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中所说的大菩萨,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汉传佛教里地藏菩萨为新罗国人,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时年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开元十六年(西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时年九十九岁。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坐骑是谛听。普贤菩萨居左,在《悲华经》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

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农历二月廿一日为诞辰日。文殊菩萨居右,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后来出家。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文殊菩萨形象多变,农历四月初四为诞辰日。华严三圣端坐于莲花台上,造形精美,三圣头顶是镂空雕刻,十分精细。莲花台下分别刻着三圣的坐骑:白象、谛听、青狮。

三圣头部被盗,也不失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呵咤寺摩崖造像相传为晚唐石刻,也有部份为明代石刻,造像形态逼真,形象生动,雕刻精美,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当地群众为保护文物,釆取保护措施,作了铁栅围栏将巨石围住,以免再遭破坏。巨石旁有两颗古老的楠木树,相传有百年之久,枝叶茂密,庇护着摩崖造像。路边到处可见残基断石,这里曾经也是有寺庙的感觉。

我们回到呵咤寺中,来到一竹屋里,果祥师父介绍了一个藏传佛家弟子仁钦拉姆与我们认识,仁钦拉姆师父虽然出家,颇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果祥师父沏上她自制的茶叶,在寺庙里与佛家弟子喝茶,交谈佛教禅宗文化,真正感受禅茶一味,不一样的感觉,抛开世俗杂念,品一壶寺庙里自己生产制作的茶叶,仿佛置身世外,宠辱皆忘,无忧无虑,什么权力富贵,什么凡尘情缘,品一口禅茶,静心问佛,一切皆缘起缘落。呵咤寺的历史几经兴衰,相传周朝在九龙山顶建哪咤庙以镇九龙,以防九龙出山给百姓带来灾害,后来传为呵咤寺,山为呵咤山,后传说是马鸣王菩萨道场,马鸣王在印度佛教禅宗尊为十二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研究佛法,四处传播佛学文化,弘法化众,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是丝绸发源地,种桑养蚕,结茧抽丝。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马鸣王菩萨被汉化为蚕神,传说是一位身披白色马皮的仙女化身为蚕,汉人尊她为蚕神马鸣王菩萨,古代青衣江流域为蚕丛后裔,蚕桑在青衣江流域历史悠久,呵咤寺是蚕神马鸣王菩萨道场。

相传呵咤寺蚕神马鸣王道场早于峨眉山普贤道场,且规模庞大,香火鼎盛,教徒众多,为佛教一大丛林。历史变迁,几经兴衰,南宋末年,蒙古人大举南侵,汉人无法抵抗蒙古骑兵,便采用依靠大山作战,使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洪雅人在八面山的苟王寨和天生城与蒙古军展开浴血战斗,呵咤寺毁于战乱,且毁于宋未元初,很有可能洪雅人在呵咤山也曾与蒙古军队发生激战,战后呵咤山上寺庙被毁。元朝正至五年(1345)僧人法海重建,元末明初,朱元璋进军四川,与明玉珍在四川展开血战,战乱再次波及到呵咤寺,呵咤寺又遭劫数,一场战争后,仅存大殿三间,其余毁灭殆尽。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僧人海演来呵咤寺收拾干净居住,后来又逐渐修复。文革期间,呵咤寺再劫难逃,遭遇到毁灭性破坏,寺庙被易为平地,石牌坊与古石碑被打碎。1993年,呵咤寺得以重建,修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生活用房,一切都回归到佛缘中来。(呵吒山 唐代石刻)天色渐晚,告别师父,离呵咤寺沿石梯返回作打油诗一首:“九龙云窟呵咤山,名蓝古迹掩林间。寻觅田公读书楼,白云深处访圣仙。”

(图文编辑:唐从祥(玉屏山人) ,文章作者:卢亮,洪雅花溪人,田锡文化研究会会员,号逸雅斋人。图片提供:阿吒寺主持:释果祥,转载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