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园区“上新”的26幅连廊浮雕都是啥

黄帝故里园区“上新”的26幅连廊浮雕都是啥

首页角色扮演通天圣主更新时间:2024-04-2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三月三,拜轩辕。”再过一周时间,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如约而至。今年黄帝故里园区进行了全新升级,作为拜祖大典的一大亮点,黄帝故里园区内精心雕刻的连廊浮雕首次面世。

浮雕作品共计26幅,其中两幅长卷浮雕立于轩辕殿左右,体现拜祖大典“三同三和”主题;24幅浮雕分立连廊两侧,通过描绘黄帝的一系列传奇故事,如受国有熊、修德振兵、涿鹿鏖战、胙土赐姓、舟车指南、缫丝制裳、画野分州、采铜铸鼎等,全面展现黄帝的辉煌人生和历史功绩。

它们都讲了什么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同根同源,华夏共祖

这幅画面体现的是拜祖大典主题中的“同根同祖同源”。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这一画面,以树同根、人同祖、水同源为主题,中间为黄帝,左侧为蚩尤,右侧为炎帝,三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扎根在华夏大地上,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干并绵延至今。

和平和睦,天下大同

这幅画面体现的是拜祖大典主题中的“和平和睦和谐”。在先祖的庇佑下,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岁月,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五十六个民族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大家庭。在画面中,各族儿女载歌载舞,共同欢庆和平和睦和谐的新时代,表达出各族儿女面对先祖“这盛世如君所愿”的朴素情感。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价值追求,是黄帝的初心和梦想。黄帝的梦想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梦想。和平和睦和谐,和合共生,生生不息。黄帝的梦想千年一脉,传承创新到今天,成为当下中国梦的源头活水,呼应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主题。

光绕北斗,轩辕诞生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又说,“黄帝居轩辕之丘。”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说:“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

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儿子,母亲名附宝。有一天晚上,她看到绕北斗第一星,天枢起了一道电光,照耀四野,因而*。二十四个月生黄帝,生的时候,紫气满屋。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黄帝诞生时的情形。画面中央为少典与附宝共同呵护着初生的轩辕,画面正上方是北斗星,下面为轩辕丘,左边上方为具茨山,下边为姬水河,右侧为前来贺喜的有熊部落民众。寓意着黄帝生而神灵,天地响应。

受国有熊,姬水以成

画中记述的是黄帝的成长。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说:“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又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黄帝生下来很小就会说话,十来岁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明了,很清楚自己的责任。长成之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民众拥戴。

画中反映的就是黄帝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的情况。奔流不息的姬水之畔,两侧的民众举起盛满美酒、谷物的陶器,向黄帝献上权杖、玉钺,年轻的轩辕黄帝站在中央的高台之上,头戴冠冕,双手展开,掌心向上,英姿勃发。

修德振兵,黄炎结盟

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幅画面讲述的是在阪泉之战后,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缔结友好联盟的情形。在两个部落的民众簇拥下,黄帝与炎帝两个首领共同手持彩陶双连壶,代表着双方和平、友好、相敬、相亲。这次结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铭刻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基因,“炎黄子孙”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涿鹿鏖战,乾坤初定

这幅画讲述的是上古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据《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画面中,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势均力敌。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善于冶炼金属制造兵器,因此才有实力与黄帝相抗争。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决战。黄帝仿效北斗星制成指南车,破蚩尤大雾,设八阵,方才战胜蚩尤。涿鹿之战后,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奠定了“陶天下于一家”的政治格局。

云师赫赫,征战建功

打败蚩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下并不太平,于是黄帝就继续率兵征讨,四处平定叛逆。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有不顺者,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这幅画面中,黄帝手持权杖,率领英勇善战的云师,部卒或吹响号角,或组成石钺战队,或组成投石战队,或组成弓箭战队,一路劈山开道,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开疆拓土,万国和融

在连年的征战平乱中,华夏部族的疆域不断巩固与拓展。《史记·五帝本纪》里说:“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画面描述的是,黄帝统一天下之后,身居中土,东西南北、万邦来朝的情形。为推动民族融合,黄帝便从各部落图腾中分别取一部分组成了龙的图腾形象。龙,由熊的头、马的嘴、鱼的麟、蛇的身、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是各部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产物,从此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称自己是龙子龙孙、龙的传人。

太山驾象,诸侯宾从

在《韩非子·十过》里,描述了黄帝在西太山上检阅部队、大会诸侯的情形:“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太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画面中,黄帝乘坐着用六条蛟龙引导的象车,车的左右各站一个毕方鸟;蚩尤带着一群虎狼在前面;风伯作法清扫路面,雨师降下甘露,使尘土不再飞扬,其余的各路鬼神与诸侯通通跟在黄帝车子后面,有马身人面的,有猪身八足蛇尾,奇形怪状,种种不一;更有凤凰飞舞在天空,腾蛇伏窜到地上。可以想象,这支队伍仪容,是多么盛大而威严。

黄帝高兴起来,就制作了一支名叫《清角》的乐曲。《清角》这首曲子,古传只有德行很高的人,才可以弹奏,德行浅薄的人是不能听的,否则会惹来*身之祸。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文公,不听劝告,非让晋国的乐师师旷弹奏此曲,结果晋国三年大旱,晋文公大病一场,险些丧命。

具茨问道,访贤用能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黄帝为了安邦兴国,选贤任能,设官司制。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为了天下太平,他还到各个地方考察,访贤问道,寻求治国的方法。《庄子·徐无鬼篇》讲述了一个黄帝拜牧马童子为天师的故事。

画面中,黄帝前往具茨之山寻访大隗真人,途中在襄城之野迷了路,遇到了一个牧马童子,向他问路。言谈之中,童子轻松解答了黄帝关于治理天下的疑惑。黄帝大受启发,叩头行礼,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胙土赐姓,根脉相承

“万姓同根,根在始祖。”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晋语》也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

画面中,黄帝端坐正中,背后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象征着开枝散叶、瓜瓞绵绵。子孙后裔从黄帝那里得以“赐姓、胙土、命氏”,分居各封国,不断繁衍,并同其它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据史*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

四面而治,法令禁重

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开创了政治文明。《吕氏春秋·本味》说:“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画面中,黄帝居于庙堂之上,左右大监陪坐两旁,四位贤臣分立两侧。黄帝实施以德治国,对官员提出约法“六章”,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据汉代《淮南子》记述,黄帝治理国家,达到了天地人和境界,人与人之间,百姓不习伪,百官无私心,城郭不闭,道不拾遗,买卖不讨价,耕地不争畔,捕鱼不争水,相让以财,人皆长寿。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麒麟游于园,凤凰巢于阁,虎豹不妄食,鸷鸟不妄搏。周围其他部族纷纷学习黄帝的治国之道,前来朝贡。

八方巡行,劳心节用

黄帝虽然以武力平定了天下,却不愿以武力治理天下,于是开始他“治理民生”的伟大事业。他经常到各方巡行和视察民情,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辞辛苦。《庄子·天地》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焦氏易林》说:“黄帝出游,驾龙乘马;东上太山,南过齐鲁。邦国咸喜。”《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在他的身体力行下,人民安居乐业,天下海宴河清。

勋业永续,乘龙飞升

这幅画描绘了黄帝铸鼎之后乘龙升天,众大臣依依不舍的场景。故事出自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的铜矿石在荆山铸鼎,经过日夜操劳,一个大鼎铸成了。此时,一条金黄色的长龙,垂着长长的龙须从天下飞下来迎接黄帝,黄帝和他的后妃以及亲近大臣七十余人就上了这条黄龙。围绕在黄帝身边的小臣万分不舍,都争先恐后去拉金龙的胡须。龙须经不住拉拽,断了好几缕,这些百姓就留在了地上。黄帝于心不忍,就把自己使用的名字叫做“乌号”的宝弓抛了下来。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被命名为“鼎湖”。

画面中,展示了黄帝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三件珍贵遗产,第一件是大鼎,象征文治。第二件是乌号之弓,象征武功。第三件就是龙须,象征繁衍,龙须稠密就是多子多孙,繁衍不息。

缫丝制裳,冠冕垂拱

黄帝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始祖。《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相传黄帝之前,人们穿的是兽皮以及麻葛短衣,作用只是用来遮羞,抵御风寒、保护身体,从黄帝开始,中国先民开始有了正式的衣裳,并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画面中,高台之上,黄帝手抚丝缎,嫘祖端捧蚕丝,上下左右分别是采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场景。嫘祖是黄帝正妻,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丝绸的人,后世尊她为蚕神或先蚕,北周以后历代都有祭祀嫘祖的先蚕礼,为国家祀典之一,由皇后亲自主持祭祀。

舟车指南,万里皆通

《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汉书·地理志》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

画面中,黄帝居右而作指南车以示四方,左侧三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从考古学上讲,舟楫在仰韶文化时期是有的。与仰韶晚期约同时的良渚文化中发现有划船的木染,是已有木船的直接证明。在仰韶文化中,也发现有船形陶器。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艺种播谷,惠济苍生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艺五种,抚万民。”《周易·系辞下》说:“(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周书》则说:“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画面中的场景:黄帝手持农具亲力劳作,人们按时播种五谷,以石镰收获谷物,使用臼杵和石磨盘加工粮食,经过加工后经蒸煮作为主食,使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

画野分州,经土设井

画面反映的是黄帝时期开垦土地、划分疆域的情况。据《子夏易传·系辞下》:“故黄帝尧舜氏制度数采,章封土田。”《汉书·地理志上》则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画面中,黄帝与手执石铲的大臣交流,左上方为经土设井场面,左下方为“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场面,右上方为直步制亩场面,右下方为开垦土地场面。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个时期萌芽的。

建屋筑城,安居御凶

据《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新语》则说:“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画面中,黄帝端坐于明堂之上,与臣民正在商讨筑城事宜,前方有工匠抬着砖石,远处众人在修筑城墙、夯土为城,以抵御外敌和野兽袭击。

采铜铸鼎,万物系终

这幅画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帝采铜铸鼎的场景。《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史记·孝武本纪》则说:“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画中黄帝与大臣居中而立,身后有工匠在采铜,远处为首山之形。正前方,匠人们在完成制模、浇铸的工序。右下方,已经完工的铜鼎,即为天地人三鼎。黄帝制作铜鼎礼器的目的,是用来祭祀天、地、人。鼎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礼仪文化的代表器物。如今,鼎已成为安定、团结、和谐、统一的象征。

握奇八阵,执玉为兵

据《毗陵集八阵图记》:“黄帝顺煞气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将。风后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故八其阵,所以定位也。”《握奇经》是一部关于论述古代八阵布列之法的兵书,旧题黄帝时大臣风后撰。传说黄帝时期,风后凭此阵法一举打败了蚩尤手下的猛将。《握奇经》所论阵法,对于研究古代战争和作战形式有重要参考价值。

画面中,人们手持的是玉钺。上古时期,玉器曾经作为石器使用,用来做兵器,或者是伐木的斧子,甚至锄地的耒。后来,玉被视为通天之神物,被黄帝这样的圣主当做圣物使用。“执玉为兵”所反映的主要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物。

仓颉做书,依类象形

据《说文解字》:“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也就是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图画中,仓颉坐于黄帝身后,沮诵站于黄帝身前,二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俯察龟文、鸟羽、山川,观鸟兽之迹,而创作出了文字。这时天为雨栗,鬼为夜哭,龙乃潜藏。仓颉与沮诵二人,就是以文字成神。一个是千里眼,以象成形,画纹为文。一个是顺风耳,以声成形,录声为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依靠的就是这两尊神。

岐黄论医,杏林开宗

据《帝王世纪》记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这段文献表述的是黄帝的大臣岐伯品尝各种草药,根据经典的医学理论制定药方,并记录了各种草药的功效特性和应用,此后在中医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和研究。

画面中,在茂盛的杏林之下,黄帝手持草药,与岐伯相对而坐,二人正在讨论医道。医药之师巫彭站在黄帝身后,认真听记。左侧,雷公正在给人把脉,俞跗则采回来了新的草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问题的内容,成为《素问》《灵枢》两部著作,这两部作品合并为《黄帝内经》,首开中医之先河。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

天文物候,历数始兴

据《世本·作篇》及《律历志》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画面中,围绕在黄帝左侧的,由外而内依次为黄帝的大臣常仪,他负责观测月亮;臾区,负责占星和气象;大桡,负责制定历法。在黄帝右侧,由内而外依次为伶伦,他负责制定音律;羲和,他负责观测太阳;隶首,发明了算术。

图案上面一排,描绘的是星宿图。古时人民为了方便于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将黄道、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图中除了月亮和太阳,从左到右依次为箕、尾、心、房,氐、亢、角,这七个星宿组成一个龙的形象。图上描绘的是东方青龙七宿,春分时节在东部的天空。

黄钟大吕,宫商合鸣

据《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画面中,最左侧位置,黄帝正在听伶伦吹奏先竹管音乐,面前是伶伦采自昆仑山谷中的竹子,所制成的十二管。这十二支竹筒,拿到昆仑山之下,听凤凰的鸣叫,以此分出十二乐律。雄凤鸣叫分为六声,雌凤鸣叫亦分为六音,用这些声音定出的乐律,与黄钟律的宫音比对,恰好相合。黄钟律的宫音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声音,所以说黄钟律的宫音是音律的根本。即以黄钟律为基准,测定和验证诸音的音准。在仲春月乙卯日,太阳行在奎的星宿之位时,开始演奏,把乐曲命名为咸池。

右侧,下方为伶伦造磬的图画,上方为黄帝时期十二凤凰、陶鼓、陶埙、骨龠、陶铃等乐器展示。黄帝发明律吕,铸造乐钟,创建了比较完整的礼乐体系,对中华礼乐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摹物写象,造化神工

从远古的洪荒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在艰辛而漫长的劳作中,创造了具有美感的绘画艺术。图画在早期主要用于记事,渐后才发展为图画。早期的图画是像生形的,渐后发展为抽象性的,直至大量出现了几何图案的彩绘。

据《世本·作》:“史皇作图。”史皇是黄帝时期的大臣,他学识渊博又富有艺术天赋,因而受到黄帝的器重。黄帝让他描绘世间的各种物象,还命他作山川地形图和人物肖像画。张澍粹注引《易通卦验》则说:“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

画面中,黄帝坐于左侧,苗龙居中,史皇居右,二人正在专心创作。右下方,有鹳鸟石斧图、双槐树的彩陶,上方则为形象逼真的彩陶图案。考古证明,为此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实物佐证,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彩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