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棺材板盖不住了,打垮3万瓦剌具装骑兵,却被《大明风华》黑

朱棣棺材板盖不住了,打垮3万瓦剌具装骑兵,却被《大明风华》黑

首页角色扮演铁血攻杀更新时间:2024-05-09



编者按:最近争议极大的《大明风华》,随着王学圻,和梁冠华、俞灏明的相继下线,开始被网友们认为是虎头蛇尾之作了。比如该局又将朱棣北伐演出了土木堡的感觉,朱棣竟然被瓦剌首领马哈木率领的蒙古大军包围,苦战才得以突围,却死在了返京的途中。实际上朱棣与瓦剌人交上手的是1414年(永乐十二年)发生的第二次北伐,也正是在此发生了著名的忽兰忽失温之战。那么真正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又是怎么样的呢?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与朱瞻基


我们必须指出,随着明朝中后期体现出内卷化的特点,对于永乐扫北的抹黑已经开始了。中国文人自古就有贬低边功的传统,到宋朝到了巅峰。由于明代思想管制宽松,因此大量抹黑自家君主的文字得以流传下来。明史大家毛佩琦先生早期作品《永乐皇帝大传》也被这些言论误导,对忽兰忽失温之战评价说——这一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众”征讨“扫境”不过“可三万余人”的瓦刺,其势相悬。然而明军打得十分艰苦,双方“*伤相当”,如果不是“班师之令”“急下”,其胜负将不知何如……不仅如此,这两次北征还使明朝“军马储蓄十丧八九”,“内外俱疲”,损失是巨大的。

▲朱棣


但五十万众出塞,列位看官想想就知道简直是逗人玩。明成祖北伐,远及当代蒙古国中部甚至俄罗斯境内,补给线有如天涯之遥。以乌兰巴托附近的忽兰忽失温为例,距离北京1200公里以上,相当于北京到福州的距离,这还只是直线距离,实际上明军补给队还需要遥渡大漠。假设真以50万战兵作战,没有两百多万后勤队是不可能搞定的。所谓五十万大军,显然算上了辅兵、转运民夫,作战人员能有十万顶天了。但是是不是朱棣和瓦剌人作战时战兵就是十万大军呢?非也,非也。蒙古草原那么大,明军要找到敌人就必须分散进行地毯式搜索,而狡猾的蒙古人觉得没有把握也是不可能决战的。因此真正会战的只有遇敌的一路,几万人而已,比起瓦剌兵力并没有多大优势。


1410年(永乐八年)成祖第一次北伐,给了东蒙古的鞑靼人一顿猛揍。西边的瓦剌人却趁势崛起,绰罗斯·马哈木统一瓦剌三部,更是攻*了鞑靼大汗,名义上的北元皇帝本雅失里,立本雅失里的儿子答里巴为傀儡大汗,自立为太师,颇有一统蒙古之势。忽兰忽失温之战前夕,阿鲁台和马哈木都不老实,也都想让明军去打自己的对手。朱棣想了想觉得当前局势是瓦剌强鞑靼弱,为了维持草原的平衡,还是把瓦剌人给打残了再说。



瓦剌本部战兵不过三万余人,但战斗力很强。由于远在明帝国西北,瓦剌得以避开大明的铁器武器贸易封锁,获得西域和中亚的精铁良马,组建具装骑兵,成为网络上戏称的“内亚强国”。瓦剌重骑兵受到帖木儿帝国影响,有突厥风格,装甲比起元帝国时代的重骑兵防护效率更高,冷兵器研究所以前的文章《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指挥差一截,还低估瓦剌的铁骑大军》,就提到了也先时代的瓦剌铁骑。当然,大明开国时的具装骑兵一样是硬茬子,冷研之前的《退者必斩,一战灭三十万麓川军,大明沐英平西南靠的不仅是三段击》,一文,也讲了沐英大将军靠着火器和具装重骑兵粉碎西南霸主麓川东南亚霸权的故事。


由于火器发展提供了破阵能力以及战争更强调机动性,后来的明朝冲击骑兵向着轻装化发展。所以忽兰忽失温之战无疑是整个明朝历史上罕见的重骑兵对决。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二月,朱棣亲率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号称五十万,横越大漠扬兵碛北。明军布置为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领左哨,丰城侯李彬领右哨,成山侯王通领左掖,都督潭青领右掖,都督列江朱荣为前锋。六月初大军到达双泉海,前锋与瓦剌军遭遇。在“距离的暴虐”影响下,明军既存在掉队,也有未曾接敌的偏师分散了兵力,人数比起倾国而来的三万多瓦剌骑兵,优势不大。

▲《大明风华》中的明成祖朱棣剧照


而且忽兰忽失温在当代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成祖的军队已经在蒙古高原上跋涉了两个多月,发现敌踪后倍道兼行,体力消耗无疑会导致战斗力的下降。蒙古草原庞大的纵深向来就是农耕帝国的天敌,与游牧民族的依仗。在“一汉当五胡”的铁血强汉,曾经能在边塞上斩*匈奴人如刈草的大汉男儿在卫青这样名帅率领下,远征到漠北也只能和匈奴人“*伤相当”,这正是“距离的暴虐”导致汉军战力下降,与游牧民族发挥出主场优势的结果。发现瓦剌军前锋后,朱棣明白大战将至,令全军做好恶斗准备。随即,大明军队在忽兰忽失温发现蒙人主力。马哈木率瓦剌举部之兵三万多人,屯于高岗之上,每人带从马三四匹,仅战马就有十多万。

▲忽兰忽失温之战作战形势图


我们看地图便知道马哈木的套路,朱棣远渡大漠而至,粮秣物资消耗惊人,如今发现瓦剌主力,不打一仗无法向朝中交代。然而瓦剌人背靠高山,处于山坡之上,有“居高临下,势如劈竹”之利,更利于发挥具装铁骑的冲击力。假设朱棣选择对峙,瓦剌人准备了充足的牛羊作为粮草,先耗不起的一定是明军。而如果明军撤退,士气调丧,马哈木还可以追击。可以说这时候朱棣面前的局势并不容易,但永乐大帝却并不会像《大明风华》演的那样受苦吃瘪。一句话——不要怂,就是干!开战之后,蒙古铁骑分三路冲锋。朱棣知道明军重骑兵数量偏少,又位于低处,难以顶住在主场休养多日的瓦剌重骑兵第一波冲锋,遂命令悍将柳升以神机营迎战。


当敌军进入射程之内,神机营的枪炮齐鸣,蒙军战马中弹成片倒毙,不得不撤回山顶。朱棣纵铁骑两路包抄,试图发挥出兵力优势,但瓦剌军占据制高点,阵势坚实如磐,破甲重箭像瓢泼大雨般滚下来,明军损失也不轻,蒙古籍军官满都力战而死,郑亨中箭后撤。朱棣眼见战局陷入白热化,奋起胆勇,亲率数千骁骑直捣敌寇中军。

▲精锐明军


朱棣亲率的骑兵是明军的王牌部队,分为重装枪骑兵与重装弓骑兵,所过之处枪如密林箭如雹雨,精挑细选的战马也能承载较重的装备。瓦剌军刚刚击退明军左右两军的夹击,中军又被一个突袭,简直猝不及防,阵线开始松动,明军这时候全军压上,柳升复以神机营枪炮射击马哈木左右两路,神机炮将几百名瓦剌战士射*马下。此役明军大获全胜,成为火器部队与步骑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

▲瓦剌首领马哈木


朱棣选择穷寇勿追,一是担心太过深入,明军体力继续消耗,将可能遭受擅长草原作战的蒙古军困兽之斗。二是不想对瓦剌造成太大打击,维持草原均势的考量。如果认为朱棣损失比蒙古军更大,才不敢追击,那就大谬了。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明军战死的将领仅有蒙古籍军官满都,而瓦剌被“*其王子十数人”“*其名王以下数十人”。*伤相当,属于显示明军伤亡也不小的修饰夸张手法。不过实际上,瓦剌军的损失应该是要大得多。明军的斩首,有“千余级”“数千级”两种说法,斩首数往往低于歼敌数甚多,而且蒙古人还有拖尸的习惯,导致有明一朝蒙古人首级价格比南方少数民族高得多。然而瓦剌损失上万是无疑的。为何?因为瓦剌的衰弱极为明显,之前还威风凛凛的马哈木,不过两年后就在与曾经被自己摁着打的鞑靼太师阿鲁台决战中惨败,并且重伤而死。可以说,忽兰忽失温之战已经暂时解除了瓦剌人的威胁。

▲马哈木之孙也先太师


当然,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和孙子也先极为出色,在逆境当中重新振兴瓦剌,统一蒙古,这又不是朱棣所能计算到的了。因此《大明风华》中明成祖与瓦剌之战的狼狈之态,实在不能当真,大家姑妄观之即可,处于大明军力鼎盛时的永乐朝,对外敌摧枯拉朽无往不克才是那个时期的常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海云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