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它源远流长,形成期也特别长,上限极不易认定。目前,史学界和道教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大致可以把《太子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经》三书看成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把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武当道教产生的三大原因:一是受古代宗教和荆楚巫俗的影响;二是受古代道家哲学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三是受东汉以前的神仙信仰和方士方术的影响。
一、受古代宗教和荆楚巫俗的影响
人类的宗教观念,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渐趋成熟。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武当山及其周围地区就已有原始宗教活动发生。1976—1978年,在房县七里河发现的多人合葬墓,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它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似可以三苗的遗迹视之。从遗骨和陪葬物中发现有“拔牙风俗”和“猎头风俗”,这表明武当山地区的先民们已经有原始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原及江汉地区盛行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它们都是武当道教滋生的温床。
鄂豫川陕民众对武当山的崇拜,是武当道教兴起的重要原因。道教素重山岳,以为“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可见,秦汉以前的方士及早期著名道士隐居者已把武当山当作神山崇拜。
武当山复真观鸟瞰
江汉地区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代,殷人称分布在其南境的祝融诸部为荆,所以《诗·商颂·殷武》说:“维女(汝)荆楚,居彼南乡。”所谓南乡,本来指中原南部地区,后来随着殷人逐步向南开拓而同步向南展宽,达到伏牛山以南的南阳一带。宋代李方叔《武当山赋》说:“而均阳乃南乡之古郡。”说明武当山也属南乡郡。商末周初,熊姓季连后人,已西迁到武当山与伏牛山之间的丹水与均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拥戴鬻熊为酋长,楚文化遂由此而发展起来。至熊绎时,丹阳迁于武当山东南麓今南漳县城附近。直到楚顷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8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都东迁,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江汉平原及包括武当山在内的豫西南、鄂西北山地都是楚文化的中心。因此,武当山地区的古代宗教活动自然也保存着楚文化的遗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在记述均州武当郡风俗时说:《汉书·地理志》:“汉中风俗与汝南郡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儿,重淫祀,尤所好楚歌”{27}。“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鱼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
武当山周围各县也是“俗陶秦楚之风”。如房县“俗信巫魉,重神祀”;郧县“信鬼不药”、“信鬼尚巫”。这些史料反映了武当山及周围地区弥漫的信鬼、崇巫、神祀的社会风尚。
荆楚文化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国语·楚语》观射父谓“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楚巫善歌舞,用于取悦鬼神,《楚辞·九歌》即源于楚地民间祭神的歌曲。《离*》中有巫咸降神。《招魂》中有巫阳下招等。楚文化的神道巫风被道教符箓派直接承袭,凡符箓、斋醮、科仪等多取自楚地巫术。元代以前,武当道教活动以符箓、斋醮为其特色,武当山道士以符箓驱邪的本领为社会各阶层所青睐,他们的这种本领当是继承了楚巫以符水符咒驱邪治病的专长。武当道教斋醮仪式中保存了许多楚文化遗风,如武当道士在“上祖师表”等斋醮法事中,手举笏板,步罡踏斗,走“禹步”,俗称“踩八卦”,与楚人远行出邦门时,“先行禹步”等巫风巫舞有关。
武当山天柱峰
二、受古代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的影响
道家学说是道教思想的渊源之一。道家崇尚“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使道不仅带有神秘的色彩,而且是一种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则。道教进一步发展了“道”的超越性、绝对性,把“道”当作该教的最高概念,即具有无限威力的全知全能的至上神。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老子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为天地根”的长生久视思想,庄子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升仙思想等,对武当道教的形成均有影响。据旧志记载,武当山历代道士素重《老子》、《庄子》、《易经》。以五代宋初著名武当道士陈抟为例,不仅其名字来源于《老子》,而且他精于易学。道教以老子为道祖,称为太上老君。老子作为道教的教主和尊神,也是武当道教供奉的主神———玄天上帝的本体,道经称玄天上帝是“太上八十二化”。
阴阳五行思想大盛于战国末期及秦汉时期,为道家、儒家和方士们共同吸收。《吕氏春秋》有十二纪,《礼记》有《月令》,董仲舒大讲阴阳灾异,而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以政令配月令等思想,几乎成了汉代人思想方式的普遍特征。这种思想被汉末产生的道教所吸取,不仅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而且还体现在道教的建筑、音乐、武术等各方面。在武当道教中,处处可见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如“七十二峰”一词即是五行思想的反映。《玄天上帝启圣录》说:“武当山,七十二峰凌耸九霄,气吞太华,应七十二候。”武当道教音乐中庸、平和、委婉、不见棱角等韵、曲特征,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如“武当韵”引北方之羽(水)冲南方之徵(火),羽徵相和,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平衡原则的体现。
武当山治世玄岳牌楼
三、东汉前的神仙信仰及武当山修道者
“神仙之说,其来甚久,早在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为世人所习慕,彭祖之长寿、三神山之仙阙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幻想登仙之说,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神仙的最大特点是:其一,隐遁山林,贴近自然,不以俗务为念;其二形如常人而能长生不死;其三逍遥自在,神通广大。《庄子》一书中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文字,是对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动描述,如《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列仙传》共载仙人七十一,其中生于楚地的神仙就有谷城平常生,楚狂接舆、陆通、江妃二女,子主,陶安公,呼子先等。所谓“江汉之壤,西接陇蜀,多大山深谷,福地名区,其人亦多高年遗世之士,卓行绝假之流,若老莱子,汉阴丈人,楚狂接舆,要皆庄周,刘御寇之流亚也”。
从词源学考证,道家、道教所推崇的神仙之“仙”,本指长生仙去,也指人在山上,即归隐于山,脱离乱世,以养全生。而位于襄汉间的武当山自然是古代隐居修道者向往的“大林丘山”。《后汉书》卷四三载:南阳人赵康,字叔盛,桓帝(147-166年)时“隐于武当山,清静不化,以经传授。穆时年五十,乃奉书称弟子”。《总真集》卷下记载东汉以前的著名隐士共六人,刘道明说:“夫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入耳中。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计,去古颇远,劫火屡更,多失其名。”可见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学道者不胜寥寥,因此有必要录其传说,以见当时情况。
武当山玉虚宫八字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