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三国时期的天水

「溯源甘肃」三国时期的天水

首页角色扮演天之涯大道争锋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6

【溯源甘肃】

三国时期的天水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的木门道遗址。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的街亭古战场遗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雍际春

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史称天水“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这里地势高险,进退攻守皆有形便,东上秦陇,可攻雍岐;南下阶成,可取梁益;西指兰会,可占河湟,实为交通枢纽、战略要塞,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今天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负盛名之所在。

汉末军阀混战 曹操平定陇右

东汉后期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在河北爆发,陇右诸郡羌胡也遥相呼应,在当年冬天起义。先是以先零羌为主的北地“降羌”联合湟中羌、义从胡等同时起义,共推义从胡北宫伯玉和李文候为将军,*东汉护羌校尉泠征,又拉拢金城豪族边章、韩遂加入并“专任军政”,义军势力更盛,*金城太守陈懿,州郡莫能制。第二年三月,义军越过陇山攻入关中,汉灵帝为将义军阻挡在长安以西,派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统兵驻守长安。八月,又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中郎将董卓为副将,集合十万军队至美阳(今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镇压义军。义军北宫伯玉派边章、韩遂应战,由于力量悬殊,义军作战不利退回陇右。张温派周慎、董卓分兵追击,但都被义军击溃。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二月,起义军发生内讧,韩遂*边章、北宫伯玉和李文候,并走向军阀化,他整合各部十万之众东进,攻逼陇西太守李相如与之联合,以对抗东汉凉州刺史耿鄙。

四月,东汉凉州刺史耿鄙征发陇西、金城、汉阳、武都、安定、北地等陇右六郡兵民,讨伐割据金城、陇西的韩遂、王国。饱受耿鄙、治中陈球之流地方腐败官员压迫的六郡子弟不愿出征卖命,当行至狄道城(今临洮县城)时,也在被征之列并任军司马的关陇豪族马腾看到时机成熟,便挑唆民众哗变,*治中陈球和耿鄙,东进攻入汉阳郡。马腾带领哗变士兵与韩遂汇合,拥立王国为首。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韩遂、马腾废掉王国,分领其众,陇右的两支军阀势力就此形成。他们时分时合,游离于中原诸雄之间,进退于关中、陇右一带。

这一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立,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与中军校尉袁绍合谋铲除宦官势力,征召并州牧董卓率兵入京。董卓还未到洛阳时,何进被宦官所*,袁绍又清除了宦官势力。董卓入京后乘机控制朝政,废少帝,立九岁的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董卓专权和纵容部下在京城内外肆掠横行,激起朝臣和百姓的公愤,各州郡牧守招兵买马组建武装,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盟军讨伐董卓。为避盟军锋芒,董卓挟持汉献帝和洛阳士民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迁往长安,继续专横残暴统治长达两年之久,史称董卓之乱。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掉董卓。

董卓死后,整个北方地区进入全面的军阀混战。一方面关东盟军解体后,形成袁绍、曹操等多支军阀武装,关东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另一方面,关西军阀混战也骤然而起。在关中,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以为董卓报仇为名,从关东返回长安,*王允并控制了东汉朝政后,不仅掠*百姓,制造兵难,而且李、郭二人也因争夺汉献帝和群臣发生内讧而长期攻伐,史称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在杨奉解救和护送下返回洛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裴茂为首的关西诸将*掉李傕并夷三族,郭汜也被部将所*,其余部逃至南阳一带,后被荆州牧刘表击溃。至此,前后长达八年之久的董卓和李傕、郭汜之乱才告结束,凉州军阀势力也彻底土崩瓦解。

韩遂、马腾退回陇右后,韩遂占据金城郡,马腾占据了陇右六郡。起初,韩、马两部尚能和睦相处,但不久就走向对峙和混战,两年后,马腾被朝廷征召入住关中,韩马混战才告结束。

与此同时,曹操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转而平定关西陇右,刘备占据益州,孙权经营江东,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以洛阳为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汉;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建立吴,三国时代开始。

曹操经略陇右,是其统一北方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为防止袁绍西图关陇、连接羌胡,接受谋士荀彧建议,对关西韩、马二部抚以恩信,使其归附,消除了腹背受敌之虞;后又以汉献帝名义征马腾入侍,诏拜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以代其父统军。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后,转而西向经略陇右,声言攻打汉中张鲁,实则欲铲除马超在凉州的势力。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军入关,马超无法抵挡,遂提出割地求和,被曹操拒绝,曹操又成功地离间了韩遂与马超部,一举攻破陇右联军,韩、马等败回凉州。当时陇右等凉州地区,除了韩遂、马超等军阀外,还有很多羌汉割据势力,曹操采取各个击破的方略,一一平定,陇右尽归曹操。

诸葛亮“五出祁山” 魏蜀争夺天水

公元216年,曹操进爵魏王,这使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刘备深感不安;同时,曹操平定陇右后,转而在东部与孙权角逐。因此,刘备等认为“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兴复汉室的时机成熟,遂决定北伐。

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先后“五出祁山”实施北伐,其中有三次用兵陇右天水一带。第一次出祁山北伐,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为了迷惑魏军,他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扬言从褒斜道北上攻打郿县(今陕西眉县),并派赵云、邓芝出据箕谷(今汉中市北)制造出兵假象,吸引曹真大军前往据守。而诸葛亮则亲率六万蜀军从汉中出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入武都郡(今成县西),渡西汉水到达祁山(今礼县祁山乡境)。蜀军突然进军陇右,引发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惊惧,接连降蜀,冀城失陷,一时关中响震。魏明帝亲往长安,指挥右将军张郃率五万军队前往抵御。为了阻断魏军援兵西进,诸葛亮命参军马谡率裨将军王平为前锋,北上抢占关陇要塞街亭(今秦安陇城镇)。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既定部署,占据街亭南山驻扎,欲居高临下、背水击敌,但张郃围而不攻,绝其水道,致使马谡大败,“兵将不复相录”。诸葛亮只好退兵返回,三郡为曹真、张郃收复。街亭之战不仅使诸葛亮北伐毁于一旦,而且失去了街亭、冀城等重要据点。但这次北伐也有重要收获,一是引发三郡吏民归蜀和地方官吏的相互猜忌,迫使“凉州上士”姜维投奔诸葛亮,后成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人。二是诸葛亮在返回途经西县(今礼县)时,迁千余家至汉中。

街亭之战后不久,曹魏主力东调与东吴交战,诸葛亮认为曹魏陇右防御空虚,是北伐的有利机会,公元229年,第二次出兵祁山,他命陈式攻武都、阴平,陈式攻下武都郡治下辨县(今成县)。魏将郭淮带兵前来救援,被诸葛亮截击于建威(今西和县北),郭淮兵败,被蜀军追击到祁山。建威之战蜀军获得“降集氐羌,兴复二郡”的胜利,将疆土由汉中扩至陇南。

诸葛亮第三次祁山之战与司马懿交战,是诸葛亮北伐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出汉中首先包围祁山魏军,又乘魏军主力未到之机,抢收上邽(今天水)城外小麦。司马懿到达上邽后,南下直逼祁山,诸葛亮避其锋芒,分兵三万绕道攻上邽,打败前来支援的郭淮,占取上邽城。司马懿回师对峙,诸葛亮又南撤驻卤城(今礼县盐官镇),司马懿也尾随而来,占山筑营,待而不攻,诸葛亮接连挑战,司马懿不为所动,连部下都嘲笑他畏蜀如虎。后司马懿让张郃从祁山之南出兵侧翼配合,他正面出兵,但一战即败,损失甲士三千,铠甲、角弩无数。此后,司马懿据险守营,任凭诸葛亮屡屡挑战而坚壁持重不出,从夏至秋形成对峙局势。后蜀军粮草不济,李严又运粮失期,假传后主刘禅撤兵旨意,诸葛亮不知有假,只好放弃卤城、祁山退兵。退兵时诸蜀军在木门道(今天水秦州区西南牡丹乡境)设伏射*魏军名将张郃。

公元234年,诸葛亮出汉中经褒斜道直入关中攻魏,占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渭河南),与司马懿隔河对峙,诸葛亮积劳成疾死于军中,他的北伐事业就此结束。

姜维北伐与邓艾灭蜀

姜维是天水冀县(今甘谷)人,年少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投奔蜀汉后,其母被要求写信劝姜维回归,他母亲写信让他寻求“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表达了他志在兴复汉室的远大抱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姜维做事勤勉,思虑精密,不仅敏于军事,深解兵意,而且心存汉室,又知晓羌戎风俗,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去世后,他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开始伐魏。

姜维北伐先后有七次,其中六次在陇右天水一带。第一次是公元247年,天水、陇西一带羌胡叛魏附蜀,姜维率军至陇西、南安、金城一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归蜀。第二次是公元249年,曹魏高层内讧,姜维欲兵连羌族兼并陇右,出兵麯山(今岷县东)筑城,遭到魏将陈泰、邓艾、郭淮的抵抗,蜀将句安、李欲降魏,姜维俘魏将郭循后南返。第三次是公元253年春,姜维带数万大兵,取道石营(今西和县北),过董亭(今天水市西南),围南安,陈泰率魏兵至洛门阻击,后蜀军因缺粮而返。公元254年,姜维第四次出兵陇西,接受魏狄道长李简投降,攻占狄道,进围襄武,击败徐质,攻克河关(今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长宁驿古城)和临洮县(今岷县),迁狄道、河关、临洮三县居民而还。第五次是公元255年,姜维利用曹魏内乱的机会,八月出兵枹罕(今东乡县西南),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故关(今临洮县洮水西)。魏军死伤数万,王经退保狄道,被蜀军包围。后邓艾、陈泰增援解围,姜维撤兵到钟离(今成县西北)。第六次是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攻上邽,与邓艾军周旋于今天水与武山之间,后双方在段谷(今天水市东)决战,蜀军惨败,“士卒星散,死者甚众”。第七次是公元257年,姜维出骆谷越秦岭到关中周至县,司马望、邓艾驻守长城戍对峙,三个月后姜维无功而返。此后,蜀军已成强弩之末,再未能大举北伐,只是于景耀五年姜维举兵攻洮阳,即被邓艾败于侯和(今卓尼县附近),然后退往沓中(今迭部县境),屯田以待而已。

在三国之中,曹魏占有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实力最强;蜀汉则偏居益州一隅,国狭民寡,实力最弱。蜀汉自建国后,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接连北伐,虽以兴复汉室为口号,实则以攻为守。其北伐并未对曹魏产生实质性威胁,反而蜀汉自身每况愈下,而曹魏不仅愈来愈强,而且在应对姜维北伐的同时,做好了灭蜀的准备。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指挥魏军兵分三路发起灭蜀之战,东路主力由钟会从长安越秦岭谷道攻汉中,西路由邓艾出狄道攻姜维,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出祁山占领武街(今成县西)和阴平桥头(今文县城南),以断姜维退路。姜维沓中失利后,带残兵与廖化会合于剑阁,将钟会大军阻挡于剑门关外。十月,邓艾率军至阴平,自阴平道南下越摩天岭在无人区凿山开道、建桥架栈、攀木缘崖,出其不意突破蜀军防线,直捣成都,刘禅出城降,蜀汉灭亡。

魏蜀对天水的经营

陇右天水地据西北边关,不仅是连接关中、川汉的枢纽和通道,经营河西与西域的重镇,而且汉族与氐羌杂居,地险民强,兵马优势明显。无论曹魏还是蜀汉,战争之外也对经营陇右、发展生产极为重视。

一是设置郡县强化管理。曹魏建立后,将甘肃所在的凉州地区一分为二,以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治上邽,不久又撤秦州并入雍州。将汉之陇西、汉阳二郡一分为四,设天水、广魏、南安、陇西郡。蜀汉控制的武都郡为汉郡,阴平郡则是在原广汉属国基础上扩充白马羌居地而新设的。

二是推广技术发展经济。曹魏司马懿曾迁徙冀州农夫到上邽佃耕,又在天水、南安兴冶煮盐。司马孚派遣农丁五千在上邽屯田,“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以解决军粮,收效明显。雍州刺史张既为安抚陇西、天水、南安诸郡百姓,帮助民众修建屋宅,兴修水磨,受到欢迎。洮西之役后邓艾在陇右“煮盐兴冶”,又在上邽一带屯田并推行区种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一时“上下相感,莫不尽力”。魏蜀双方在天水一带扶持百姓发展农业、屯田兴冶和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

三是促进民族融合。在氐羌问题上,曹魏在平定陇右时以镇压、迁徙为主,而对归附者也加以安置和安抚。蜀汉则采取了“西和诸戎”策略,不仅联合羌戎部落对付曹魏,而且作为兵源补充军力,迁移人口到蜀地。魏蜀不同的政策和频繁的人口流动,对天水地区的民族生态产生影响。

总之,天水一带拥有交通枢纽、军事要塞、精兵良马、连接氐羌、就地屯粮等优势,因而在三国鼎立这一特殊环境中,就成为魏蜀双方攻夺固守、角力争锋焦点。在魏蜀数十年的争夺与经营过程中,天水经济得到发展,农业新技术也得以推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步伐也大大加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