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战示意图
01
战前形势
关宁锦防线,由孙承宗、袁崇焕建立而成,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先后挫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关宁锦防线其关键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满清和明朝争夺的焦点。
关宁锦防线中,山海关是后防中坚,宁远居中,锦州在最前面,所以大战一般在锦州最先展开。明朝为了加强防御,在锦州和宁远之间又建有松山、杏山、塔山等小城,每20里就有一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清军七次入关抢掠,给明朝政府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国力为之衰减。但由于关宁锦防线依旧牢牢掌控在明军手中,清军每次入关都不得不绕道才能进入明朝腹地。同时,如果关宁锦防线不除掉,清军是无法占领关内城市的。己巳之变中,清军派兵占领了遵化、迁安等四城,但在清军主力回到关外之后,这四城很快被明军优势兵力所围攻,最终丢失。
对于这个问题,皇太极是这样说的:
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欲取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所以,关宁锦防线成为了清军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对于明朝来讲,关宁锦是保护北京的最后屏障,是万万不可丢失的。1639年,洪承畴在剿灭内地农民军取得大胜,农民军受挫转入低潮,崇祯皇帝就匆匆将洪承畴调往辽东,以加强关宁锦防线的防守力量。
那么,双方在关宁锦防线上的争夺愈演愈烈,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居最前面的锦州,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02
大凌河之战
守卫锦州的是祖大寿,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实际上成为明军在辽东的中坚力量。
这里需要讲一下松锦之战之前发生的大凌河之战。
己巳之变后,孙承宗扫平了阿敏驻守的四城,并任辽东经略,再一次守辽。朝廷决定在锦州北面的大凌河修建城池,以抗满清。修建城池的任务落到了祖大寿的头上。
皇太极自然不能容忍明军在自己眼皮下筑城,不然明军的关宁锦防线又会多了一道防护。在此情况下,皇太极发动了对大凌河城的战争。此时,后金利用俘虏,已经制造出了红衣大炮,并且数量在40门之多。皇太极带着6万精兵和40门大炮朝着大凌河城而来。
祖大寿兵少,军民合计不过3万人,不敢与皇太极作战,只能选择固守待援。皇太极志在必得,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并伺机打击明军的援军。
明朝果然派遣援军,数量也不少,在4万人左右。我们都不用讲战争经过,根据过往明清双方*的经验,就可以预料战争的结果:明援军基本被全歼。明朝在援军上,每次都是给后金送大礼,就没有打过大的胜仗。
大凌河的祖大寿这个时候已经是插翅难飞,城内粮食吃光,人相食。祖大寿以诈降的方式取得皇太极的信任,并表示愿意为皇太极取锦州。皇太极信任了祖大寿,让祖大寿离开大凌河城,回到锦州。哪知道这个祖大寿到了锦州之后,就闭门不出。锦州城池坚固,粮草丰足,皇太极无奈,只得班师回朝。
▲明军排枪阵
03
清军围锦州
为了拿下锦州这座坚城,皇太极做了充分的准备,在1640年三月,就安排济尔哈朗等人在义州屯田,很显然,皇太极并没有想一举拿下锦州,而是早就做好了长久围困的想法。
明朝得知满清在义州屯田的情况,也明白大战在即,也开始调兵遣将。祖大寿加强了锦州的防守,尤其是准备了大量的粮草来应对皇太极的围困战。洪承畴在宁远,聚集了八总兵,步骑13万,以及可以支撑一年作战所需要的后勤补给。
1640年七月,皇太极的大军到达锦州城外,开始了对锦州的围困。但其包围圈其实并不紧密,明军居然还运了1.6万石粮食进城去。从宁远方向的援兵也是不断,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给了锦州希望。
清军围困锦州长达八个月之久,而无重大突破。皇太极对多尔衮围城不严,大发雷霆。派济尔哈朗代替多尔衮,清军遂把锦州围城了一个铁桶。
不仅如此,清军还加强了对锦州的攻击。
1641年三月,锦州城的外城在清军的攻击下丢失,祖大寿开始恐慌,向朝廷连发急报,请求救援。
此时,明军的主力驻扎在宁远城,崇祯下令让宁远的洪承畴北上解锦州之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宁远和锦州相距不过100多公里,清军围困锦州八个多余月,为何宁远的明军主力早不去救援呢?
原因很简单,洪承畴也很清楚皇太极围点打援的战术,也知道明军的*能力是远不及清军的,所以一直在避免和清军*,想用后勤拖垮皇太极。
但锦州危在旦夕,大战已经是不可避免。
▲明军士兵在马上施放三眼铳
04
洪承畴出兵
1641年五月,洪承畴派出部分援兵,向锦州出发,来救援祖大寿。
明清之间,在松山、杏山等地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明清双方不断展开中小规模的战斗,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双方互有损伤,算是打了平手。
应该说,这三个月里,明军打得还是很不错的。
辽东巡抚给崇祯的上报说:
锦围三月未解,乃是二十年以来,未能与逆奴长久扑*一阵。所以数月间,多方鼓舞,先作其气,先壮其胆,今有此几番战胜。军声已振,解围有望,目下唯有等待机缘。
而根据朝鲜人的记载:
时清人与与汉兵相持,自春至夏,清国大将三人降,二人战死。汗闻之,忧愤呕血。
很显然,皇太极和洪承畴都在小心翼翼的寻找着对方的破绽。
▲洪承畴像
05
双方大战
洪承畴这样与清兵相持了两个多月,很显然是救不了锦州的,在北京的崇祯着急了,他要的可不是这样的持久消耗战。崇祯下令,让洪承畴率领主力全力救援锦州。
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出援锦州。这一次明军算是倾巢出动,合计八总兵,十三万兵力。因为人马太多,洪承畴先率领六万人马先行,余军后行,在松山进行集结。
洪承畴大军和清军在松山交战,清军人少不能敌,洪承畴三战三捷,清兵不得已退后六十里,多尔衮紧急向皇太极救援。
当时有人建议洪承畴,应当速战速决,火速进军,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不听。
八月十五日,皇太极在沈阳亲率大军,向锦州而来。十九日,皇太极大军到达锦州城北。
皇太极登上高地,查看明军的阵营,只见明军阵营齐整,步兵在松山城北,骑兵在松山东、西、北三面。
皇太极说:
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二十日,明清双方大军列阵大战,未分胜负。同时,皇太极命令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去了明军在笔架山上的十二堆储粮。
这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
粮草的重要性,洪承畴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将粮仓设在笔架山上。这个笔架山在宁远城外不远,远离锦州战场。若要攻击笔架山,需要越过松山、杏山、塔山数座城池。
但皇太极用兵确实极为大胆,并一战告捷。
而此时的明军,只准备了三天的粮食,也就意味着三天之后,明朝大军将嵌入缺粮的恐慌之中。
06
明军惨败
夺取了粮食之后,皇太极料到明军会跑,所以立即做了严密的部署。
今夜敌必遁,我左翼四旗护军可至右翼汛地排列,右翼四旗护军及骑兵,蒙古兵前锋俱比翼排列,直抵海边,各固守汛地。敌兵之遁者,有百人则以百人追之,有千人则以千人追之,如敌兵众多,则蹑后追击,直抵塔山。
皇太极不愧是那个时代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一眼就看穿了明军的下一步部署。
明军没了粮食,这仗没法打了。
二十一日,洪承畴在松山召开最高军事会议。
洪承畴的意见是,明日与清军决战。但一些高级将领意图退回宁远。洪承畴无奈,制定了分兵两路突围的方案。
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原任总兵李辅明为右路;大同总兵王朴、蓟州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为左路,约定于更时一起南逃回宁远。
大同总兵王朴颇有心计,提前率兵先逃,一时间明军大乱,争先出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明军的突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大屠*:
是役也,计斩*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
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
▲明军形象(仇英《倭寇图卷》)
07
四城沦陷
洪承畴没能成功突围,带着万余残兵退回了松山。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 ,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总兵曹变蛟算是一条汉子,居然在突围中突入了皇太极的御营。但他也没能突围成功,也回到了松山。
洪承畴在松山死守了约半年时间,其中组织了多次突围,均没有成功,最终城内粮尽,城内有人暗中降清,最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锦州的祖大寿见此状况,也很识趣地选择了投降。塔山城虽小,但骨头硬,几千军民抗争到最后,最终被屠城。杏山小城,乖乖选择了投降。
至此,锦州、杏山、塔山、松山四城沦陷,明朝在关外也就还剩宁远一孤城。
明朝在松锦之战中战败,清军大军攻下宁远城之后,就可以大军直扑山海关。而国内农民起义军也死灰复燃,有席卷之势,大明王朝已经无力回天,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松锦之战的关键时期,李自成在中原连战连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