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观何物?观物即观心,在被关照的心灵中呈现天道或天理

观物观何物?观物即观心,在被关照的心灵中呈现天道或天理

首页角色扮演无道灭神更新时间:2024-05-07

观何物?观物当然是观一个物或者许多物。但物自身还需要区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而言,物可以分为外在之物和内在之物。观物就可以依此分为外观与内观两种形态。

外观是对于外在事物的观察。所谓外在事物,是指在观察者心灵之外的事物。一般的外在事物为分天地人,也就是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但这又可以分为自然和历史两个部分,亦即天和人。《周易》中就有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之分。 在此,天文就是自然,人文就是历史。

自然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矿物、植物、动物和人的聚集。一方面,人已经生活在天地的整体世界之中,另一方面,人却总是与某一个别的事物打交道。于是,对于自然的思考总是整体的把握和个别的了解两者同时的进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既是对于天地总体的综合思考,也是对于其间的万事万物的局部分析。

当然,所谓对于自然的观察并非只是看见其外在的形象,而是要知道其内在的物理。物理是事物的自身之理,也就是事物存在的真理。因此,观物是探讨事物的真理。同时,物理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道路,也就是事物之道。于是,观物是明道和知道。中国传统思想所观察的自然之道,亦即天道有各种形态。它们是太极、阴阳、五行和八卦等。道在气、在理、在心,或者在器等。

历史的事物和自然的事物虽然有共同性,但也有其特殊性。鉴于这种差异,在观察历史事物的时候,人们既要考虑到它和自然物的普遍性,也要注意它不同于自然物的独特性。历史的事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人物,另一个是事件。就人物而言,一方面是他与天地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他与大众的关系。

就事件而言,关键在于它是否导致了历史的发生、延续和中断,从而成为划时代的事件。对于历史事物的观察也如同对于自然事物的观察一样,是体物、穷理和知道的合一。历史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道或者道路。这个道可能是前行的,也可能是后退的,当然也可能是循环的。但对于某一历史时刻来说,世界可能是有道的,也可能是无道的。

外观作为观自然和历史,对于人获得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甚至认为,思想的根本主题就是自然和历史,亦即天和人。这还专门化为自然与道德、自然与自由、认识与意志等。正如司马迁所言,中国思想的任务无非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与外观不同,内观是对于内在事物的观察。所谓内在事物,是指在观察者心灵之内的事物。既然这些事物都内在于心灵,那么对于心灵的观察是内观无法回避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内观作为观内,就是观心。因此,内观就是心观。

虽然内观是围绕心灵来展开自身的活动的,但因为心灵相关于身体、感觉,所以内观和观内具有几个不同层次的任务。

首先是身体。人是一个身体性的存在,并因此是一个空间性的存在。作为如此,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当身体成为人的思考的事物的时候,它也如同万物一样是人外观的事物。但当人自己思考自身的身体的时候,身体就不仅是外观的事物,而且也是内观的事物。在这样的意义上,身体既是人与世界的通道,也是内观和外观的结合点。

人们都知道,身体和心灵是共在的。没有身体,就没有心灵。这决定了身体在内观中的独特性。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身心关系的讨论也就是关于形神关系的讨论。尽管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但形灭神亡的观点是主导性的。心灵首先思考身体自身。只是人们往往在对身体的惯常性和熟知性中而变得好像对身体无知罢了。心灵其次也可以超出身体,能思考身体之外的天下万物。但身体在内观之中的地位是无可否认和轻视的。

中国思想也有和一般常识一样的对于身体的描述。人的身体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同时从外到内分别为皮肤、血肉、骨骼、内脏等。但中国思想关于身体的描述的独特之处并非在此。它注重了身体的整体观,认为身体是精气神三者有机的统一。

在此关联中,中国思想用元气、阴阳和五行的理论解释身体。其腑脏和经络学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神奇的身体理论。特别是经络是如何被发现的问题,至今依然如同谜一样没有得到解答。但毫无疑问,对经络的感知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是对身体的内观。在身体的修炼过程中,如在内丹和禅定的静站和静坐中,人便可以在寂静之中感觉和观察到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

由于中国思想认为天人同构,身体和自然往往得到了相互诠释。一方面,人们用自然的形态来观察身体。如身体的上下可以区分为天与地,身体自身的构造和机能能够说成是阴阳的变化和五行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们用身体的形态来观察自然。天地也有身体般的头部、躯干和四肢。

其次是感觉。人的感官当然是身体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殊的一部分。这在于它有感觉。人与世界的通道主要是靠人的感官的感觉建立的。中国思想一般都认为感觉是思想的一个主要的来源,因此,人们都注重对于感觉的察知。

所谓感觉是感官活动的觉察。其中的感就是感应,亦即一个事物对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反应。在此是人的感官对于所感事物的反应。但感觉既然作为人的器官的功能,它无疑受到身体的限制,并与身体所处的状态相关。人的感觉具体化为五官的功能。五官是眼耳鼻舌身,其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事实上,人的身体已经和可感觉的事物处在一起,发生了关联。这才使某种感觉成为可能,否则便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中,人与万物打交道。感觉就是将可感觉物的特性揭示出来。什么是其特性?相应于人的五官,可感觉物的特性就是形色、声音、气味、味道和硬度等。当然,一个事物如何被感觉,不仅相关于人的身体的状态,而且也相关于事物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而所具有的形态。这会导致人是否可以感知事物,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感知事物。

一种感觉的形成就是人的感官和事物的感性特征的结合。不过,感觉有其天生的局限性。这在于它在两方面受到制约,一方面是身体,另一方面是事物。因此,虽然感觉是直接的,但却不可克服地是片面的和外在的。它尚需要心灵活动的综合化和内在化。

第三是心灵。心不是实体,不是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所谓的心脏。心即心灵,心就是人的灵明。此心的神秘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是外向的,心根据感觉的材料觉悟万物的道理;另一方面,它是内向的,心回到自身而发明自身的本性。心的外向性在根本上以其内向性为基础。因此,中国思想强调首先必须明心,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与一般的观照相比,观心有其独特之处。一般的观照是心灵观照外物,而观心实际上是心灵观照心灵自身。当心观照外物的时候,心被外物所充满;但当心用自己观照自己的时候,心既是观照者,又是被观照者。观照者与被观照者是同一的。

一个被观照的心看起来不是空的,而是各种的想法和杂念。但这只是心的假象。对于道家而言,真实的心是空的、虚的。这就需要去掉各种心的假象,而呈现心的真实本性。对于儒家而言,这个真实的心灵又是不虚的,它包含了仁义礼智之心。此外,作为观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心灵中呈现天道或者天理。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