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瓯海瞿溪船放岭古道
文&图 叶望庆
上次去肇山古村,沿泉东川溪边的绿道前往大岙村,知道这里是船放岭古道的起点。本周末就带荡山群前往。登山的可以走古道,去塘河源头。不登山的可以走绿道,去看千年古刹,与桃源水库。照例体育馆集合驱车前往。经过瓯海大道抵达瞿溪镇,随后经三溪路,红桥路,八仙岩路,小源路,横垟基路,沿温源路抵达。
一
抵达大岙村
大岙村,是瓯海瞿溪街道下属村庄,位于街道的西部山区,泉东川村与肇山村之间,距离瞿溪街道4.5公里。
这里生态和谐,水丰瀑美。只见远处群山迤逦,四周葱翠环绕,村口涧水潺流。一大一小两股塘河源头之水穿村而过,奔腾不息。
这里村古原始,石屋儒雅,古村百分之八十以上还是古屋,其中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古宅,这些故居门窗椽柱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古朴自然,原汁原味。不过也有部分年久失修已经倒塌。
大岙村内还保留着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礼堂,礼堂边有一座大宏桥,一个同德亭,桥边有一高约30米的红枫。
这里山林资源丰富,拥有1880亩的山林,其中竹林面积最大,长大量春笋,久负盛名,山也被称之为笋山。丹桂次之,秋时清香扑鼻。冬天里枫叶染红,观赏性高。红嘴蓝雀等鸟类成群,偶现白鹭停于牛肩,已然呈现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里梯田肥沃,盛产各种农作物,是地道的农业村,高山水稻,四季豆等。其中山水菱角,种在梯田上,外表绿色,内里嫩白,肉质鲜美,跟其它的全然不同。
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依山傍水而居。我们一行去船放岭古道起先是沿着奔腾而下的溪边上行的,村民主动问我们去哪里,我们说是去船放岭,他们马上说你们走错了,这里上去是公路温源路,而且山路也不好走,船放岭是在“同德亭”的对面直走,有石碑路牌。
其实村中有三条古道,分别可以前往横川村,大同村和泉东川村,是各村之间来往的必经之路。其中至泉东川村的最为有名,称之为船放岭。我们随即回首前往船放岭。
二
船放岭古道
船放岭古道,又称船帆岭古道,村民也有称门前岭的。起于瓯海区瞿溪街道大岙村,沿笋山而上经泉东川村,止于瓯海与瑞安交界的大蟒坪自然村,全长3.56千米。
相传清朝,山洪暴发,大岙村水满起,岭上船也可以放下,就叫船放岭。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话:“塌了廿三都,埋了十八都。”就是描述大岙的一次重大水灾。清时大坳属于廿三都,大岙属于十八都。据记载:在清咸丰三年六月廿四夜,大坳的坳门山塌裂一半,山石和洪水俱下,几乎把大岙全村掩埋,溺死和压死一百四十余口,来认殡者只有四十余人。
这是一条千年古道,系古时瑞安湖岭、林溪、瓯海北林垟等地与瞿溪之间的重要通道。此岭与瞿溪二月初一集市密切相关,是瓯海与瑞安西部山区农副产品交易的“丝绸之路”。
我们在一块标有“瓯海十大森林古道”的石碑前找到了起点,开始登山起先一段古道要穿过一片竹林,出了竹林,路上有点湿滑,加上前面路上介绍上次去肇山绿道的美景,这时不少荡友就打退堂鼓了,就转回头路了。只有我,班长,凯哥与王兄夫妻五个人继续走船放岭古道。
路上湿滑是因为塘河源上的水丰,有的冲刷到路上来,过了这一段就豁然开朗了,稍微坚持一下就是很好走的古道。
船舫岭古道至今保留完好,道旁是古时人们引溪流灌溉稻田的水渠,依旧流通顺畅。古道多为原始快石砌就,时间久远,岩石已经被磨得光滑陈旧,古道沿山腰蜿蜒上行,路基台阶较宽,宽的地方有2米,是一条交通要道。
一路上行,古道在高山梯田里游走,这个季节稻田已经泛黄,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又是一副丰收的景象。一些村民将古道旁的梯田,改造成种植菱角的水田,据说高山上种出来了菱角特别好吃。
走到半山处,一颗大树下伫立有一亭,名“泉瞿亭”,取泉东坑和瞿溪各一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歇息一会儿,接着上行。就这样我们走了大约四十多分钟抵达泉东川村。
三
泉东川古村
泉东川村,原名泉东坑村。以流经村前的溪流“泉东坑”而得名。是瓯海区瞿溪街道下属村,位于街道西部山区,船放岭古道旁。
古村东临瓯海瞿溪大岙村,南靠瑞安湖岭林溪倪宅村,西至瓯海泽雅镇垟田村,北望瞿溪大同村。整个村子呈狭长型,在船放岭古道右侧的半山向阳面,石头房子沿着狭窄的溪涧一侧密集而建,一层层陡立在山坡上的,紧紧地挨着。
古村水资源极其丰富,温瑞塘河的源头溪水桃源溪流经村里的泉东川溪,奔向瞿溪去往塘河。村头村尾各建有水库。
古村自然生态非常原始,这里山高林密,山峦重嶂。漫山翠竹,满眼翠绿。一脉清溪,几叠涧瀑。古朴清馨,无比清凉,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泉东川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古村,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泉川三白水、岳目四丘山”而闻名。古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近800年的历史。
古村人杰地灵,文人辈出。据说,泉东川历史上传有“十八件蓝衫”(指文人辈出)的故事,清朝时一幢屋里就出了五位进士,还有让人津津乐道的民国一代儒将,琦君同名小说《橘子红了》的电视剧里的“大伯”原型潘鉴宗,拜谒泉东川老师陈益南的故事。
这里有建造于明代1614年的陈氏宗祠,有洪秀全时代寨山岗——四顾坦,及杨府殿仰天湖等,古道船舫岭及一座一百多年的石拱桥,都保护的非常完好。村头有一颗400多年的珍稀树种红豆杉,虽然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但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红豆杉的边上如今存放着一根神似“帆船”的古树根,应该是预示着这里是“船帆岭”
四
湖瀑相叠
湖瀑相叠,是指在泉东川村里两个水库与涧溪形成的景观,也是在泉东川沿溪畔漫步的一个感受。
小小的泉东川村水资源异常丰富,是塘河的源头。村口与村尾居然有两个水库,从村尾到村口的落差又形成了多个梯次的瀑布,以水库大坝的出口落差形成的人工瀑布最为壮观,完全不亚于平时看到的哪些瀑布,而且飞奔而下的时候形成的珠状,真的如珍珠般滚落。据说水库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用于发电的。
村口,青山衔一方湖泊,波光粼粼,清莹秀澈。悬瀑在竹林里,为拍摄从上泻下的瀑布,我们几个小心翼翼地走上大坝,因为在上一级还拍不到,凯哥是荡山群里登山能力最强的,他轻松地到下一级拍摄,我就委托他给我取回了美景。
随后我们沿溪畔公路上行,一路溪水欢唱,经过治理的溪流中间建了不少碇步,潺潺的溪水通过碇步冲刷形成整齐划一的涧瀑。
我们沿溪边的公路上行,鹤立溪边的一座红色砖墙砌就的中西结合的新房子,顶上有“西西里”三个字,初想一定是一间民宿,才会有在屋顶上竖立招牌,而且主人应该从意大利侨居回来的的。网上查一下,民宿给我们猜对了,名字却来历于主人家的子女姓名。在民宿的地下可以望见醉美的梯次瀑布,八个梯级瀑布是人工的大坝形成的。
村尾的水库已然已恢复野性,宛若天然湖泊,似一块翡翠,如一方碧玉,镶嵌在大山深处,让人“惊诧”。如若朱自清老先生当年到过这里,他的《梅雨潭》的“绿”要改写。
与湖瀑相叠相适应的是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涧溪边的公路修了护栏,连村委会也进行了打扮,一座房子被刷成粉红色,走进一看是村里的文化礼堂。
五
前往大蟒坪
大蟒坪,又称大峁坪,传说古时有老虎出没,所以也有叫大猫坪的。大蟒坪是瓯海的一个自然村,与瑞安交界,也是船放岭古道的终点。穿越大蟒坪可以前往龙井,也可以去登雪尖山。
从大岙村到大蟒坪古道总共是3.56公里,抵达泉东川只是一半的路程。登船放岭古道体力差的人不要从大岙村出发走全程,可以选择汽车抵达泉东川村后,从村尾的水库边再开始登山。几年前星哥带我们就是从泉东川开始登大蟒坪的。那里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有几座石头旧房,一个老人在编扎扫帚,家犬忠实地陪伴着,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日子。
从泉东川村到大蟒坪是船放岭古道最原始的一段。这里野趣横生古道完整,走这段古道你会有“绿野仙踪”的奇遇情境。
起先班长与王兄夫妇不想去的,后看我与凯哥两个人上去了也就跟了上去,不过到最后快抵达塘河源的时候,由于路很湿滑,他们又打退堂鼓了,那是后话。
沿古道上来,山谷豁然开朗,远山近水皆可入诗入画,让人驻足流恋。幽静的千年古道,令人神清骨秀。
古道山坡上几头黄牛悠哉于阡陌的纵横里,俨然一幅春耕放牧图。古道在茂密的竹林里往前延伸,一座石构的古亭静静地等候着过往的人们,道旁不时有香气扑鼻的迷人野花,与古道构成一副画卷,照片拍的好的人能用手机微距,拍出出虚化古道的效果,而我只拍出虚化野花的镜像,不过这样突出了千年古道的精美。
有水就有灵性,水从千山万川来,人从千岭万道聚。古道是沿着涧溪一路而上的,我们一路上行发自塘河源头之水的溪涧伴古道而下,落差中形成小瀑甚是美丽,自然滚落的溪石发黑长满青苔。
我们就这么走着,欣赏着,拍摄着,赞叹着,沉醉着……又过了一次无忧无虑,远离喧嚣,远离尘世的生活。
六
塘河源头
塘河源,是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的源头。据《温州市志》、《瑞安市志》记载,温瑞塘河在汉晋时期由人工挖掘开凿,但对于具体开凿史,全都语焉不详。
2005年6月,我市地理学会姜竺卿老师破解了这一学术难题,人工开凿系千年误会。东晋初期,瓯江上的“心滩”形成了陆地。大罗山和陆地之间的海峡,变成了一道河床,与瓯江南支入海水道一起,自然形成了一条水面开阔的河流,一直流到瑞安塘下附近入海,这条水道就是现在温瑞塘河的雏形。
唐宋以来,温瑞塘河又经过多次大规模疏浚,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塘河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城东门白岩桥。小南门这里向西系塘河上游,有瞿溪、雄溪、郭溪和潘桥岷岗溪等多条河流汇聚。
如果按源最远、山最高、水量最大这个标准去衡量,那么瞿溪才是塘河真正的源头。因为从流域面积看,瞿溪山区集雨面积近19.97平方公里,泉东川上游桃园溪占了12.31平方公里,为塘河上游汇水溪流及支流中最大。从溪流主流长度上看,瞿溪山区主流长9.7公里,其中桃园溪海拔580米,主流长7.1公里,为山区溪流最长。从多年平均径流量看,瞿溪山区多年平均径流量达2972亿立方米,为塘河所有溪流最大。
崎云山蜿蜒而出的山水经桃源溪流向瞿溪,进入塘河最终流向东海。古时,瞿溪河到温州小南门,有35里黄金水路相通。水运的发达,把瞿溪慢慢变成了泽雅、西岸、北林垟、五凤垟、藤桥部分村庄以及毗邻瑞安湖岭、林溪的山区百姓出境进城的水陆要道。
去塘河源是去大蟒坪古道一个岔口左拐,这里有两个岔口。第一个岔口左拐会经过一条保存十分完整的石拱桥。过桥后,是翻山道路,可通往瑞安岭头、林溪方向。第二个岔口才是去桃源溪塘河源。我们一行五人在距离大蟒坪600的地方左拐去塘河源,需要走500米就到了。走着走着,到最后100多米左右,班长说路太滑了,他恐高就停止,王兄夫妇也陪班长回走,只有我与凯哥抵达塘河源碑所在地。这里是崇山峻岭的尽头,远处青山如黛,四周茂竹修林,山岭深处不少白色飞禽飞过,一只停在了树梢,我里面举起手机拍下,可惜太远了,有点模糊不清。
我们两个沿着湿滑的山道花了大约十多分钟抵达源头。这里是一平台上面有一源眼,镌刻着“塘河源”的碑石就伫立在此,碑前一个小水池,小鱼在悠闲地畅游,碑的对面是文化休憩长廊,上写着“源远流长”,廊柱子上的楹联均为社会各界征集。
一个木牌上周吉敏撰稿、彭福云书写的“桃源溪记”,了了几字,便为我们勾勒出塘河源的历史渊源故事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