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禹州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

河南汝州、禹州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

首页角色扮演问道于世更新时间:2024-07-28

崆峒山,传说中广成子所居之地,位于河南汝州、禹州地界;史载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之山

根据典籍记载,中国境内山名为“崆峒”者不下十余处;在这十几处中,被认为与黄帝问道广成子有关的“崆峒山”有五处,分别是甘肃平凉、临洮、高台崆峒,以及河南汝州、禹州崆峒。其中,认为临洮崆峒与高台崆峒是黄帝崆峒者,是古人的看法,今天已鲜为人知,而认为平凉崆峒汝州(或禹州)崆峒是黄帝崆峒的说法则不仅源自古人,而且至今仍然并存于世。

黄帝问道广成子

河南有关崆峒的历史记载:

河南地区有崆峒之名者三。

一曰汝州崆峒山。唐皇甫枚《三水小牍》载:“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

汝州崆峒山

二曰禹州崆峒山,属具茨山。明成化《河南总志·山川》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禹州志》云:“崆峒山,亦曰大仙山。

禹州崆峒山

三曰空桐,古地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左传》哀二十六年(前469):“(宋)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 ,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注:“梁国虞县东南有地名空桐。沃宫,宋都内宫名。其地有空桐泽,又名空泽。《续汉书·郡国志》 梁国:“虞(县)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此处乃是地名。

清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云:“《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则汝州之山也。”这里英廉所述有误,空泽在虞城,此“空桐”乃虞城地名,非汝州崆峒山。

除了第三个“空桐”地名,黄帝问道广成子有关的则是汝州崆峒山禹州崆峒山

一、汝州崆峒山:

《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崆峒山,位于汝州城西30公里处,临汝镇南2公里处,海拔320.1米,远观犹如孤岛。相传此山为广成子当年修道之处,也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山之东南曾经是一大片水泽,称为“广成泽”,又因那里花草树林和珍禽异兽俱多,汉时又称广成苑。据《正德汝州志》记载,此山上建有丹霞院及崆峒观,后有“广成庙”、“广成殿”,几经兴废、至今犹存。

早期,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汝、颖河流域,是夏后氏的发源地和中心区域

汝州北靠箕山,南依外方山,中间是横贯东西的槽形盆地。汝河自西北至东南在盆地中央流过。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伊阙雍塞,伊河水在熊耳山和南部群山谷地中汇集,随着水量的不断增大,从箕山和外方山之间低矮的丘陵地带漫溢,进入汝河,逐渐汇聚成湖,形成“汝海”

崆峒山,正是上古时期汝海中的一座小岛。大禹治水之时,劈开伊阙龙门,将原本东流汇入汝海(当时称女海)的伊水导向北流,与洛水汇而注入黄河,汝海消退。后世赞曰:“汝旧号汝海,当尧水时,茫茫水浸乌观汝坟哉,自禹凿伊阙,决使入河,始成大陆。

秦汉时,此地尚有“广成泽方圆百里,崆峒山、临汝镇、温泉镇以及与临汝镇毗邻而居的汝阳县大安、车坊,以及西至伊川县一带,都是广成泽地域。据《汉书》、《后汉书》和新旧《唐书》记载,汉、唐两代将广成泽辟为狩猎游乐的“皇家禁地”,定名为“广成苑”。班固在《东都赋》中写道:“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都城之外,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这里“苑”即指广成苑,“沼”则为汝州温泉。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汉安帝下诏把广成游猎地借给贫民垦种度荒,后又下令将广成泽能垦之地给贫民;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大文学家马融献《广成颂》与汉安帝,盛赞广成泽的山、水、林、竹、鸟、兽、虫、鱼,堪称天然猎场;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十一月,汉顺帝赴广成苑打猎;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和六年,汉桓帝两次赴广成泽狩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汉灵帝狩猎广成苑

汝州原有广成城。南北朝乐资《九州要记》载:“广成城:广成子为黄帝之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按:故城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南,崆峒山距城30公里

又称广成聚。南北朝范晔《郡国志》载:“梁:故国,伯翳后,有霍阳山,有注城。 新城:有高都城,广成聚。有鄤聚,古鄤氏,今蛮中。广成聚位置如下图所示。

东汉广成聚

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臯山北泽中,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民。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材之用,无或可废,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矕三涂,左枕嵩狱,面据衡阴,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荥、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桓帝延熹元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其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与温泉水合。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

广成泽源头在“夏秋草营湖(草营)”,水向东南流入汝水,《水经注 汝水》中,记载“广成泽水”:“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其水自泽东南流,径温泉南,与温泉水合。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广成泽水,今称牛家河,发源于“广成泽(草营湖)”,此处修建的涧山口水库,初名也叫广成泽水库

广成泽水库

隋初,修黄坡大型水利工程于广成泽;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一月三日,太宗狩猎沐浴广成泽,后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几番驾临,并先后来此游乐

唐时汝州刺史卢《广成宫碑记》云:“按《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其地绝远,华夏之君所以不至。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有三焉。其一在临洮,秦筑长城之所起也。其一在安定。山皆高大,可取材用,彼人亦各于其处为广成子立庙。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载:“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

宋《太平寰宇记·河南道·汝州·梁县》:“崆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按唐开元三年,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卢贞立碑,其略云:《尔雅》曰北戴斗极为崆峒,其地绝远,华夏之君所不至。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有三焉:其一在临洮,秦筑长城之所起也。其一在安定,二山高大,可取财用。彼人亦各于其处为广成子立庙。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騩,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

宋朝地图

宋代罗泌《路史·黄帝纪上》载:“登空桐而问广成。”注:“《庄子》黄帝为天下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桐之上,往见之。空桐山在汝之梁县西南四十。有广成泽及庙,近南阳雉衡山。故马融《广成赞》云,面据衡阴。……唐卢贞碑亦详。”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曰:“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说的即是今日临汝崆峒山

宋,刘攽,《崆峒山赋》: “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宋濂作《空同外史传》,言心中之崆峒。文中云:“空同外史者,倏然物外人也,故以‘空同’自号。 “或者疑之,曰:‘空同,山名。在禹迹内有三,曰临汝,曰临洮,曰安定。虽其名相符,而其实则异。外史为人,善养生。昔轩辕氏问广成子养生之道于汝之空同。外史之所志,岂谓是耶?’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明李贤《大明一统志》、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清王士俊《河南通志》等,均以汝州崆峒山为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所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时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塚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

明朝地图

清代以后,“黄帝问道崆峒”在临汝的说法更加被人认可。如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崆峒山:今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

《河南通志·汝州》载:“崆峒山在州城西六十里,广成子隐此,有墓存焉。按《地理志》崆峒有四:一在安定,一在临洮,一在平凉。庄周述黄帝问道于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另云:“鸾驾山,在州城西五十里。轩辕问道经此”;“升仙石,在州城西六十里,崆峒山丹霞院内,广成子飞升处,石上有双足迹”;“钧台,在郏县西四十五里。相传黄帝问道广成子,于此闻钧天之乐,故名”。

清朝地图

历史上,崆峒山建有丹霞院崆峒观山上有广成殿、山门和钟楼颇具规模。向南有升仙石道士塔,东侧有戏房八间,山半腰有塌陷的洞口。山下东南方有道士井,井旁卧一石龟。

崆峒山风光迤逦,每天清晨之时,总是云气叆叇,如烟雨杂织在一起。每隔数十年,山上便会出现一次烟雾笼罩、云腾雾涌的奇观,烟云过后,崆峒山与五龙山腰呈现一座彩虹,横跨广成泽上空;这种幻景,与“海市蜃楼”非常相似。因此,“崆峒烟雨”成为古代汝州八景之一

元代汝州籍诗人张政《崆峒烟雨》诗云:

一片空朦晓欲流,许多岚翠拥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无数仙城幻石楼。

缥渺浑疑蓬莱景,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愿作甘霖遍九州。

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汝州崆峒山以黄帝诚心求道而名贯古今。广成泽、广成苑、广成关、广成城、广成庙皆以纪念道教始祖广成子而命名。从唐代汝州刺史卢贞所作《广成宫碑记》推论,至迟在9 世纪初这里曾建有广成宫现庙中有明万历年间,清康熙、 乾隆年间重修广成庙的几通残碑尚依稀可辨广成子修道汝州崆峒山之说,被代代传颂,并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胜景之一。

二、禹州崆峒山:

在古代典籍中,除了“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之山”在汝州一说,另有一说在禹州。

明成化年间《河南通志》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

禹州崆峒山所在的马沟村风光

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载:“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按《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禹州近襄城,或即在此地欤。

禹州崆峒山

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载:“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清,光绪二十八年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载:“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清,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另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云:“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这里是把汝州、禹州两处崆峒山合在一起说了,大仙观以及悬崖瀑布是禹州崆峒山的景观石洞、玉狗冢、广成子庙、崆峒观、广成墓及广成城则是汝州崆峒山的景观

也有学者单主一说,如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引《禹县志》:“按黄帝都于有熊,为今新郑。空同、具茨在禹、密、新三县之交,近于有熊,当即此山,而非陕西之崆峒明矣。

禹州崆峒山,在钧州(古禹州之称)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

禹州崆峒山位置

逍遥观位于禹州市浅井乡马沟村,坐落于崆峒山之上;崆峒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相传为广成子修炼之地,亦是黄帝得道之处。其依山靠水而建,傍峡谷而坐,境地险峻,景色壮观。崆峒山,山清水秀,别有洞天。道观核心区周围群山环抱,奇峰竞秀,古树参天,古桥流水四季潺潺,可谓人间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养性的绝好之处。黄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险,每逢雨季,飞瀑数丈,声传数十里,景色甚为壮观。东崖根处,有泉水涌出,为逍遥正源。流水贯于青竹园,向崖下飞去。整个逍遥观景区植被较好,河流秀俊,具有极佳的自然环境。

历史渊源:

逍遥观始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根据该观残存的明代碑刻记载,它至少在明代之时就已经是一处规模宏大、声名远播的道教活动中心了,素有“上观到下观,七十二座殿”之称;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

《禹州志》载:“崆峒山,亦曰大仙山”,乃传说中的道家72神仙洞府之一

《神仙传》载:“三皇之时,玄中尺法师,全阙帝君,郁花子,九昊老子布疲乏于仙山。”轩辕黄帝时有广成子真人修道于此。《庄子》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往见之。”注言:“广成子学道于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

禹州崆峒山

逍遥观依山靠水而建,傍峡谷而坐,境地险峻,景色壮观。今有广子圣母殿、老祖母殿、盘古殿、仓颉殿、玄武殿、聚将台等景观。殿宇和原来的轩辕黄帝殿,三皇殿等相辅相成,构成了“上观下观七十二大殿”雄伟的整体建筑群。

三、崆峒山的来历

崆峒”者,山高峻貌之意;原为“空同”也,本意为虚无浑茫的石穴,后借指仙山。《左传》、《尔雅》写作“空桐”,《庄子》写作“空同”,《史记》写作“空桐”、“空峒”、“崆峒”,《汉书》写作“空同”,晋以后,逐渐多写为“崆峒”

禹州崆峒逍遥观风景

《尔雅》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空桐(崆峒)

在古代星象分野中,“柳、七星(即星宿)、张为河南之分。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载:

柳、七星(即星宿)、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七星,即星宿,南方朱雀七宿之一,也称星日马,共有七颗星,位于朱雀颈部。《礼记·月令》称:“孟春之月,旦七星中”,指的便是它。《史记·天官书》:“七星,颈,为员官,主急事”,《史记·索隐》:“颈,朱鸟颈也。员官,喉也。物在喉咙,终不久留,故主急事。”星宿位于长蛇的心脏,其中最亮的是星宿一(长蛇alpha),是二等星。《步天歌》云:“七星如钩柳下生,星上十七轩辕形”,指出了星宿的相对位置。

七星之上为轩辕,又称权星,为轩辕黄帝之象征。

《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晋书·天文志》:“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后妃之主,土职也。一曰东陵,一曰权星,主雷雨之神。”《云笈七签》:“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火体,祭天神,轩辕星一也。

轩辕之上,则是北斗七星,为帝车之象

《史记·天官书》言:“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汝州、禹州所在的嵩山周边“势据地中”,在星象上为七星(星宿)的天象分野,七星对应轩辕和北斗七星,故以崆峒代之

新郑位于嵩山东南,即是传说中的有熊所在,也黄帝的建都之地

五方五帝中“中央为土”,黄帝因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中央之土”在九州中的对应,则是中州、中土;对应五岳则是中岳嵩山;对应天象分野,则是“柳、七星、张与鹑火”,而“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都可以与黄帝有熊在新郑的说法相对应;《尔雅》所载“北戴斗极为崆峒”,与汝州、禹州所在的星象分野同样相合。

先秦《世本》载:“(空同氏)子姓,盖因空同山也。空同山即崆峒山,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六十里。见《郑通志·氏族略》 亦作(空桐)。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空桐氏,见《史记·赵世家》。空桐,故城在今河南虞城南。

四、黄帝有熊在新郑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有熊国,为黄帝时期的方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新郑),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有熊地区(今河南新郑)的华夏集团建立的氏族部落,后世称有熊国。有熊开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相继打败蚩尤与炎帝,遂成为华夏共祖,史载黄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汉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有记载新郑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国),而又与新郑境内的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

嵩山周边关于黄帝的传说有很多。新郑市境内有传说的轩辕丘、有熊国、黄帝口、具茨山、风后岭、风后城、常先口、力牧峰、天心石、嫘祖洞、嫫母祠、天寿宫、风后兵书亭、驯兽沟等;新密市境内有传说的黄帝宫、力牧台、武定岗、大隗镇、大隗山、岐伯山、讲武山、讲武楼、黄帝岭、仓王庄、天爷洞、养马庄、草场沟、马骥岭等。禹州市境内有传说的方山镇、方山、雍氏城、风王寨、大鸿寨、大鸿山、崆峒山、逍遥观、广成子庙等。汝州则有崆峒山、广成泽、广成苑、广成庙、钧天台等。向南则有襄城的首山、西平的西陵氏等;向西则有汝州的钧天台、崆峒山。广成泽、广成庙洛阳的平逢山、青要山、西泰山灵宝的荆山等,这些共同构成嵩山周边完整且众多的“黄帝及其近臣遗迹传说群”

参考资料

《庄子·在宥》

《尔雅》

《世本》

《史记·天官书》

《九州要记》

《郡国志》

《水经注》

《广成宫碑记》

《旧唐书》

《路史·黄帝纪》

《太平寰宇记》

《汝州志·山川》

《河南通志》

《古今图书集成》

《天下郡国利病书》

《炎黄汇典·方志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