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寻踪
——文学巨匠郭沫若在盐湖的8个日夜
▲区政府办资料陈列馆暨老干部活动中心
时光不老,记忆永存。2018年12月,盐湖区政府办打造了“资料陈列馆暨老干部活动中心”。任谁走进这间不大的展室,都会被满墙的黑白照片所震撼。 这些老照片犹如老朋友一般,通过静态的语言展现时间的交替、时代的变迁。在了解珍贵历史的同时,让那些故人旧事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肩负使命,不忘初心,为了那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这些照片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格外让人意外,他头戴便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显得文质彬彬,平易近人,他就是我国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郭沫若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无论是《女神》还是《屈原》都很出色,如他早年诗作《天上的街市》,就曾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如今读来依旧清新隽美。就是这样一代文学巨匠,却与盐湖有着美丽的相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足迹。
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11月下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以73岁高龄,冒着朔方的严寒,赴运城地区参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慰问由中国科学院组成的与当地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队。我们寻访郭沫若在盐湖工作、生活的足迹,钩沉史料,去伪存真,用一帧帧旧时的留影,反映郭沫若在盐湖的那段峥嵘岁月。
从一张照片想起的
跟随着郭老的足迹,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我们来到了原王庄,见到了1965年时任原王庄村副*兼民兵营营长的曲七三老人。走进老人家中,那张他父亲和郭沫若的合影就摆在书台上,格外醒目。
照片中坐在郭沫若旁边那位白须垂落的老人正是曲七三的父亲曲汝翕,怀中抱着的是他三岁的儿子曲学红,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据他回忆,郭老来的前一天,社科院秘书长说要交给他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他并不知道是郭老要来。等到了第二天,知道有大人物来,村民们都聚拢了过来,有人拿出向日葵请郭老帮忙带给*,有人拿出珍藏的鸡蛋想让郭老补补身子。在打井现场,他帮村民拉砖,打滑,与大家一同劳动,和大家吃一锅饭,吃得津津有味。临走时,郭老握着曲汝翕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有党和*挂念着你们,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原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市“3515重点工程”的逐步推进,原王庄城中村改造工程也拉开帷幕。谈到原王庄的改造,曲七三老人眼眶湿润了,哽咽的说:“真舍不得离开这里!我在这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儿子孙子都在这里出生长大,街坊邻居都是住在一起好多年,这要搬走了,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心里实在放不下啊!”正当我准备说些话宽慰老人的时候,老人抹了一下眼睛,笑着说:“可我知道,原王庄拆迁是在打通咱们城市的断头路,是区委、区政府为咱老百姓办的大事,办的实事,关系到数十万人的幸福生活和咱盐湖区的城市规划。我是老党员了,一定会积极配合的。”
▲左起:曲红学(曲七三之子),曲七三
听了老人的一席话,我被深深打动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原王庄改造工程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在这过程中,正是因为我们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群众,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顺利推动。
鱼水相亲情愈浓
在界村,我们见到了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张吉有老人,他回忆起郭老来界村的场景时仍然记忆犹新。界村紧邻中条山,上世纪60年代这里到处是乱石滩、盐碱地,当地曾有民谚“一年一场风,年初到年终”,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开垦农田,改良荒滩,大搞植树造林,成效极为显著。
11月25日,郭沫若一行在时任县委*刘清泉的陪同下来到界村大队视察。参观期间,村大队长张四涝带领考察团并进行汇报。张四涝是全省的林业劳模,郭老亲切地和他握手问好,之后又乘车由村西小埝向北视察了挖壕排碱、改良盐碱滩等。看到界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郭老等人注目凝视,由衷赞叹:“今天到界村参观,我们大开眼界,界村人民干得好。”
郭老为界村写下的《访界村》也深刻的印在老人的脑海里:垄头种遍钻天杨,男尽传河女菊香。争取林棉两丰产,涤除盐碱几沧桑。生平经见未曾见,印象难忘永不忘。大寨杨谈随处是,战天斗地力无量。
诗中可以看出界村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壮志豪情,正是这种无畏的奋斗精神,让界村人民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创造了奇迹,为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吉有老人还给我介绍了这样一张照片。这是界村老党员王玉霞保存了五十余年的老照片,是郭老在运城县招待所召开运城等县农业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座谈会后的合影。一开始,服务员搬来了椅子,要让郭老坐在前排,但郭老看到椅子后便说,咱们都站在一起,不要椅子了,女同志站在前列,我和清泉个子高,站在后边。如今看来,这普通又珍贵的照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与人民群众融洽和谐的绝佳写照啊。
西元村在当时是晋南专区的先进典型,由于雨水较多经常水灾,西元村村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表现出改造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实现水稻亩产800斤。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时任解州公社党委委员、西元村大队党支部*王占奎之子王高升,在他的叙述中郭沫若的形象越发清晰。郭老一来到村里便跟村民们一起平田整地打井,融入到生产劳动中,由于行程紧凑,为了更多得了解老百姓的实际情况,郭老边走边与群众交谈,一直走到了王庄还意犹未尽,全然不顾自己已经疲累的身体。
▲左二:王高升
正是与老百姓的亲密接触,让郭老对基层“谈笑拓田园”的创造精神有了更高的敬畏,对千百万胼手胝足的劳动人民有了更深的情感眷恋。“一枝一叶总关情”,郭沫若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倾听基层的声音,甘做人民的公仆,展现了一位老党员的精神风貌,为群众树立了典范。
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李小林同志时任运城县委*刘清泉的秘书,是郭沫若在运城考察期间的随同人员,专门负责照顾郭老的生活起居。老人今年七十五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提到当年郭老来运城视察的情况,他也不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回忆起来。郭老在运城视察期间,活动安排得很满,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即便如此,他不辍笔耕,仍然抽出时间,伏案执笔,亲自为多地题词,表达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热爱。郭沫若也亲自为运城中学题写校名,他的赤子情怀可见一斑,他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郭老在写诗前,总是让秘书先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木盒子和一个小布袋,然后才开始酝酿内容。这个盒里装的是大中小各型毛笔,小布袋里装的也是大小方圆各式印章,很是精致。一次,郭老挥毫泼墨,一气书写了两行零一字时,不知是写错了字,还是郭老的构思有了变化,他停下笔说:“小李,这张不要了,另取一张来”。后来,这张被弃的墨宝一直被李小林老人珍藏着,老人说:“每每看到这张珍藏的真迹,郭老的音容笑貌似乎也浮现在眼前,他用言行举止为我们这些后来人做了表率,也让我不断增加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增加对夕阳晚情的珍惜,激发我为国家和人民发挥余热的奋斗激情。”
▲第一排左起:李小林,张吉有
郭老曾说“世上最干净的是泥巴”,老一辈革命家都有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与群众鱼水相依,“以百姓心为心”,以关心群众疾苦为已任,将自己扎根于群众之中。也正是因为这份牵挂,所以郭老在他离世之后,选择将骨灰撒到昔阳大寨的梯田之中,表达对这片土地最后的礼赞。
盐湖处处有身影
郭老不止在原王庄、 界村、西元村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迹,盐湖这片热土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池神庙”位于运城城南,为了感谢神的恩赐,人们便在盐池北边建立了“池神庙”,对池神顶礼膜拜,寄予无限感激之情。郭沫若视察运城盐池时欣然赋诗:唐代曾封灵庆公,盐池古海用途宏。阳光充炭成银岛,硫钠提纯成尼龙。非有神祗作主宰,乃缘人力代天公,禁城谁禁城犹在,忆苦兼堪御北风。
诗里对盐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运城人民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进行了赞美和歌颂。如今政府引黄河水入盐池,让盐池夏日烟波浩渺,游人如织,冬日硝淞奇现,引人注目,数千种鸟类在此栖息,甚至有难得一见的火烈鸟。同时在盐池周围重修了禁墙,沿禁墙修筑一条长约120里的观光道,环路一周即可领略盐池的无限壮美风光。这种种,无不彰显着盐池的魅力,彰显着盐湖人民的奋斗精神,彰显着盐湖区正大踏步地迈进宜居乐居的城市行列。重走盐池路,回想着郭老留下的谆谆教诲,美丽的盐池似乎又有了新的意境。
解放战争时期,三打运城,惨烈悲壮。第三次围攻时,近千名战士牺牲。为了纪念殉难烈士,1959年,政府兴建了运城烈士陵园。园内左侧纪念馆前有汉白玉《运城解放碑记》碑一座,上有郭老手书的碑记。1965年12月,郭沫若瞻仰运城市烈士陵园,并在园内栽下双梨双柏,同时赋诗一首,以作纪念:五冢一千热士尸,陵园肃穆耸丰碑。攻城学会攻坚术,革裹流传革命诗。地暖冬宜人种树,碣成文待我留题。双梨植罢载双柏,万木同期万古垂。
先辈逝去,但从未远离,他们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郭老在盐湖的8个日夜,一点一滴见初心,为这块土地留下了难以估量的精神文化财富。五十余年,可谓弹指一挥间,盐湖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蓝路宽,地沃民富,群众安居乐业,城市发展散发蓬勃生机。郭老若能再来盐湖,该是欣喜万分,感慨万千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盐湖区万名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将接好发展“接力棒”,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省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浪潮中,破除思想羁绊,继续继承革命先辈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良作风,发扬右玉人民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戮力同心,奋力拼搏,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盐湖篇章。(高超)
责任编辑:贺国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