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为中国官制名称,创建于汉代,并被沿用到20世纪初。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务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明代为正三品,清代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莆仙历代曾任宰辅、尚书的官员中,大都有侍郎官的经历。莆仙历代名人中官至侍郎(含赠)的有唐代的陈齐、朱澥、陈郯等3人;宋代有方偕(赠)、蔡准、蔡襄(赠)、方会、许敦仁、苏烨、傅谊夫、陈彦文、宋棐、王晞亮、林光朝、陈谠、黄黼、蔡戡、黄艾、余崇龟、刘弥正、丁伯桂、赵庚夫、吴叔告、林彬之、赵时愿、黄庸、陈瓒(赠)、蔡荣、林文(赠)、林垠(赠)等27人。明代有陈琳、郑岳、王大用、吴大田、黄希濩(赠)、郑瓒(赠)、林文俊、郑大同、邹守愚、黄廷用、郑絅、陈言(赠)、黄懋官、郑茂华(赠)、林铭鼎、彭汝楠、唐显悦、黄起有、林佳鼎等18人;清代有翁方纲、郭尚先等2人。
陈齐,字世贤。仙游人。陈迈八世孙,生十子,长子陈峤。为仙游侯峰陈氏始祖。忠信笃敬,以子闽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陈峤贵赠大理寺评事,升礼部侍郎 。仙游侯峰建有陈氏大宗祠(又名侯峰御史祠),位于仙游榜头镇九仙山之麓,建于唐光化元年(898)。祠内有宋宣和五年(1123)徽宗御赐“永恩堂”和钦宗御赐“世纶堂”。
朱澥,字贲。仙游县人,祖籍河南南阳。唐末迁居仙游县香田里党田乡(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为朱氏入仙始祖。在唐宣宗时,累官工部侍郎。卒后葬于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墓坐西向东,明清及近代其后裔均有重修,用唐砖筑“风”字形,占地150平方米。墓碑刻:“唐袁州司马朱公贲”(今藏于仙游县博物馆)。
陈郯(893-960)字素风。仙游西乡人 。家贫,颇力学,通《五经》,十二岁能文章,有志气,为先儒所器重。弱冠游临汀,有探龙之志,以唐亡而不果。黄滔、徐寅睹其文,莫不惊叹,谓:“后来宗吾道者,非斯人而谁?”于词赋尤精,赋有《桃源洞客难东方朔》、《细柳夹道生》、《封白鹦鹉为雪衣女》等。前达谓之“八韵中之琴瑟”。后唐长兴初,自四门博士授水部员外郎,直翰林。其明年,加内学士,司封郎中,内掌文词,傍参机密。五代时仕闽。初为王仁达掌*。性便佞,善迎人主意,王仁达功高居宿卫,言事未尝避忌,闽王猜恶之,竟诬以谋叛,族诛。郯掌仁达笺记,收郯属吏。使者籍没仁达家,惟得郯歌诗文稿,闽王嘉伏不诛,王延钧时擢其为宣徽使,充内廷学士。通文二年(937)加兵部侍郎,判庄宅院。寻加太常卿,又充仪礼副使 。通文年间迁检校太傅。著有歌诗1卷。
时术士预言北宫将有火灾,王昶迁到南宫居住,果然北宫失火。王昶怀疑连重遇是纵火犯的同谋,准备诛*连重遇。内廷学士陈郯与连重遇过从甚密,便暗中通知连重遇。连重遇不禁拍案而起,他早就对王昶的暴行不满,听说王昶要对他下毒手,内心的积怨一下爆发了出来。当晚,恰连重遇进宫值宿,他率领拱宸都和控鹤都的军队一把火点燃了南宫。王昶仓皇逃窜,不久被*。宋建隆元年(960)九月十四日陈郯卒于闽县竹使乡上仁里宅第,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于闽县城东闻弦乡易俗里庚山下。
方偕(992—1055)字齐古。莆田县清源西里百俊人(今涵江区庄边镇)人,后迁入城内义门街(今东岩山拱辰仪门)。隋泉州长史叔达之后,父方鼎,太平兴国初从陈洪进入朝,累赠工部侍郎。偕十四岁能文,莆田知县薛奎甚器之。年二十,登大中祥符五年(1012)徐奭榜进士。为温州军事推官,岁饥,民欲从军就禀食,州不敢擅募,偕以“民迫流亡,不早募之,将聚众为盗。”建议提点刑狱吕夷简早募民为兵,夷简同意,招募士兵七千人,温州虽荒,农民得以全活,无*乱。迁汀州府通判,权知建安县(今南平建瓯市),县中出产茶,每年祭祀土神,均需调集数千百姓于山旁大声叫喊,以招阳和之气。方偕以此俗妨碍农作,奏请取消。升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历任福清县(今属福州市)、资阳县(今属四川省)知县。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御史台推直官。沣州(今湖南沣县)逃卒与富民有仇,诬告富民年*十二人祭摩驼神,案久不决,方偕受诏审讯,令逃卒书所*主名,寻访考验,尚多无恙,事遂辨白。迁侍御史,南京鸿庆宫火灾,方偕引汉罢原庙故事,请勿复修。
西夏元昊进犯塞门,鄜延主帅弹劾副总管赵振拖延不救,诏令方偕查办,方偕上奏寡不敌众,出兵救援无益,赵振因此免死。擢开封府判官、江南安抚使。三司每年都将乳香、绵绮定额下达百姓,方偕奏明朝廷撤销。庆历五年(1045)十月戊寅,以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尚书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庆历六年(1046)六月甲戌,转刑部郎中,庆历七年(1047)七月庚子,除太常少卿分司西京 。方偕平生性喜饮酒,酣宴往往无节制,然醉后却记忆清楚。任福清县知县时,其部属乘其醉时偷懒不理事,方偕醉醒后竟件件清楚,部属幕僚大惊,从此不敢偷懒。后方偕出使契丹。契丹每宴请宋朝使臣,使用的酒器都大小不一。最大者,剖大瓠留一半,托以金,可以受三升。宋朝前后派出之使者皆不敢饮下那半水桶酒。唯有方偕到此,将半水桶一举饮尽,且未醉倒。契丹国王大惊,喜赠西北之名马,号器为“方家瓠” 。方偕此举名闻朝廷内外,后朝中之人每宴会必请其出席。因常饮无度,至和二年(1055)七月二十七日即中风卒,葬侯官之灵隐山,蔡襄状其神道碑 。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宋史》有传。
蔡准,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蔡京父,王安石姻亲。宋景祐元年(1034)张唐卿榜进士,以著作佐郎知秀州嘉兴县(今属浙江)时,吏治“有材廉之称,无失缪之举者”,累迁秘书丞,官至侍郎,称为蔡侍郎。蔡准曾和苏东坡游西湖,相与和诗。今存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和蔡准《来贤岩》等诗。卒葬杭州临平山,后赠太师。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谥“忠惠”。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即牛山之麓)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后迁居莆田蔡宅村(今城厢区霞林街道蔡垞村)。莆阳蔡氏始祖蔡用元六世孙,蔡琇次子。娶葛氏。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二月十二日生,庆历七年(1047)移居莆田城南蔡宅村。蔡襄出身农家,父亲蔡琇有文化,母亲卢氏太君 系惠安名士之女,知书达礼。蔡襄从小跟“专通经史、工古文”的外祖父熟读儒家经典,天圣初,得仙游县尉凌景阳赏识,荐入县学读经书。天圣四年(1026)中乡举,天圣八年(1030))登王拱辰榜进士甲科第10名。次年任漳州军事判官。从此步入仕途,既当地方官又当京官,三上三下。官宦生涯37年,为政清廉,忠国惠民。
景祐三年(1036)漳州军事判官秩满,在候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因揭露宰相吕夷简擅权徇私,被斥为“越职言事”,贬知饶州(今属江西),而忠直之士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仗义执言,为范仲淹辩护,3人均落职被贬,司谏高若讷阿谀奉承,落井下石。蔡襄职卑无法直谏,愤作《四贤一不肖》诗,盛赞四贤,怒斥高若讷,受世人传颂。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1036-1043)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撰修起居注。刚正不阿,力抵奸邪,上疏《言增置谏官书》,阐述“任谏非难,惟听谏之难,听谏非难,惟用谏之难”道理,指出“无使天下之人谓朝廷有好谏之名而无好谏之实”。并同欧阳修等谏官,疏罢吕夷简预议军国大事,弹劾辅相晏殊、夏辣、王举正,劾奸邪李叔、梁适等。举荐朝廷任用韩琦、范仲淹,并作“退邪进贤”论。庆历新政期间,极力支持范仲淹改革主张,上《言灾异》、《乞大为边备之要》、《论改科场条制疏》等奏疏。对人事、国防、教育等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时遇旱蝗成灾,上疏仁宗:“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阙失也。”对朝廷上下信佛成风,力劝仁宗应修人事,弃佛法,直率敢言,深得仁宗赏识,赐其五品服。庆历四年(1044)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发动百姓修复东湖古五塘,灌溉农田,农民感其功德,于塘侧建祠祀之。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诫群众不要信巫,请医治疗;撰《福州五戒文》,戒除福州民间陋俗。两年后改任福建转运使,奏请朝廷减征漳、泉、兴化等地五代时丁口税的一半;发动百姓自福州大义渡至漳州700余里大道两旁植松庇路,民谣颂曰:“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皇祐三年(1051),回京任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开封乃京师之地,世称难治。蔡襄执法不阿,为政清明,朝野敬佩。至和、嘉祐间(1055-1058),两次知泉州,惩处贪官章拱之。发动民众兴修水利,灌溉良田,从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为泉州建洛阳桥,在督造施工中,首创“蛎房胶固法”、“筏型基础”和“浮运法”,促使工程顺利进展,确保一座长360丈、宽1.5丈的跨海大桥得以告竣,并撰《万安渡石桥记》,将参加建桥者姓名刻在石碑上。嘉祐六年(1061)授翰林学士,擢三司使,主管全国财政。建章立制,去贪吏,任贤才,勤心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簿书纪纲,纤采皆可法”。英宗因个人成见责难三司工作之时,襄上疏《国论要目》12篇,全面论述明礼、辞官、安百姓、废贪赃以及富国强兵主张,希望英宗采纳。但英宗不但不采纳,反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以容身,请求外任。治平二年(1065),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作《戒弄潮文》深得百姓好评。次年母逝,归故里守制,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日 ,卒于家中,葬仙游县连江里将军山(今仙游县枫亭镇铺头村,将军山后亦名蔡山)。欧阳修铭其墓 。神宗追赠吏部侍郎,后孝宗又加赠太师、谥忠惠。明成化六年(1470)巡抚滕昭修墓建祠立碑,每年重阳令有遣官致祭(成化六年柯潜曾有作记),正德元年(1506)提学提学副使杨子器重修。七年(1512)提学姚镆过墓致祭更立神道碑。九年(1514)参议郑穀捐资檄县置善化里田五亩,年征五石给办时祭且备修整。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徐观复设祭。万历三十五年(1607)知县游瑚修享堂。朱熹综观蔡襄一生德行,评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蔡襄不仅政绩卓然,而且多才多艺,善于书法与诗文。其书法,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谓之“散草”,自成一体,非常精妙,为“宋四家”之一 。欧阳修称其:“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宋仁宗尤爱其书,曾“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又“令书温成后父碑”(《宋史•蔡襄传》)。
蔡襄的书法艺术也为当时文人所重视,黄庭坚曾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山谷文集》)欧阳修又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欧阳文忠公集》)苏武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传世书法墨迹有《万安桥记》、《茶录》、《荔枝谱》、《昼锦堂》、《自书诗贴》等。其撰写“忘归石”,“国师岩”,“苔泉”等碑刻题书,至今犹存,为我国书法艺术珍品。其诗文初学西崑体,后改而与欧阳修,梅尧臣风格相近,欧阳修称其诗“清遒粹美”;王十朋亦以为“文以气为主,而公之诗文实出于气之刚”。其著作辑成《蔡忠惠文集》36卷,内容包括古律诗370首,奏议杂文648篇。现存蔡襄文集有多种版本:《莆阳居士蔡公文集》36卷,北京国家图书馆有宋刊本残卷(存卷7至34);《蔡忠惠公文集》40卷,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刊本;《蔡忠惠文集》36卷,有明万历四十四年双翁斋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又有《蔡忠惠诗集》2卷,现存明天启二年龙溪颜氏刊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1首。《全宋诗》卷385-393收其诗9卷。《全宋文》卷994-1024收其文31卷。卒后分别入祀莆田、仙游乡贤祠。“蔡端明襄祠堂”在南厢蔡宅,洪武十六年,十一世孙蔡得复重修,至明成化六年,巡抚都御史滕昭命知府蒋云汉重建。蔡宅建有“忠惠坊”。蔡襄逝后为后人景仰,在其家乡建有枫亭蔡襄陵园、仙游城关蔡襄祠、龙华蔡襄纪念馆、西厝蔡襄纪念祠等;任职处福州(福州藤山蔡忠惠公祠),泉州(洛阳桥南忠公祠)等地,均建有祠堂。莆田市成立了蔡襄学术研究会、蔡襄纪念馆管委会,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等机构。《宋史》有传。
方会(?-?)字子元。莆田县白杜村(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人。方峤从孙。少颖悟,年十二为文赋,十五通经义,十七首选乡荐,宋熙宁九年(1076)徐铎榜进士,调扬州司法参军。以荐任建州教授,大修学政,闽士闻而至者近千人。后知固始县(今属河南),迁太常博士。提举河北常平事,召还,任秘书少监,提举撰历,寻以集英殿修撰知河中府。移郓州兼京东安抚使。徽宗大观元年(1107),以集贤校理知越州,充两浙安抚使,缮修兵备,撰《水战法》。寻除猷阁待制、知广州。再知越州(今属广西),凡五年,为政平易。政和二年(1112)召还,进中奉大夫,给事中,兼编修《国朝会要》,转中大夫。六年,拜工部侍郎,进宝谟阁待制,试太子詹事,编修《六家谥法》。书成,加太中大夫,累爵文安郡开国侯。卒赠太师。葬于罗山(今属安徽)。
许敦仁,兴化县(今仙游县)人。宋元丰八年(1085)焦蹈榜进士甲科。授钱塘县(今属浙江)尉,向苏轼建言种菱疏湖。崇宁初,入为秘书省校书郎。蔡京以州里之旧,擢监察御史,亟迁右正言、起居郎,倚为腹心。敦仁凡所建请,悉受京旨,言:“元符之末,奸臣用事,内外制诏,类多诬实。乞自今日以前,委中书舍人或著作局讨论删正。”起居郎、舍人,异时遇车驾行幸,惟当直者从,敦仁始请悉扈跸。崇宁三年(1104)迁殿中监,拜御史中丞。刚刚上任,即上章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建议皇帝五日一视朝。徽宗以其言失当,乖宵旰图治之意,命罚金,降为兵部侍郎。御史朱谔弹劾其罪,欲逐其出朝,因蔡京力加庇护,许亦处之自如。后二年卒。靖康中,谏官吕好问论蔡京使敦仁请五日一视朝,欲颛窃国命,盖指此也。崇宁五年(1106)六月赠朝议大夫。作有《三山阁》:蓬莱方丈与灜州,东引长流欲尽头。几处坛场浑得道,万家楼阁半封侯。名园荔子尝三熟,负郭良苗插雨收。七百年来遗谶事,钓台沙合瑞烟浮。刻于福州鼓山于山摩崖石刻。《宋史》有传。
苏烨,原名苏桓,字天宠。莆田人。与弟苏棫同入太学,声华籍甚。宋元符三年(1100)同登李釜榜进士。徽宗以其犯太子讳,赐今名,因字天宠。除太学录,迁博士。大观二年至四年(1108-1110)提举成都府事,乞便亲,政和元年至二年(1111-1112)移淮南东路学事,时其弟苏棫适提举淮西,兄弟夙以孝闻,人为筑华萼于两淮界上,迭迎养老父。入为国子司业,因所取程文不合王安石新经之旨,降授奉议郎,除太常少卿,太子左谕德。政和六年至七年(1116-1117)补外知泉州,历知福州、建州及顺昌府。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再知泉州。后召为礼部侍郎。丐祠禄。钦宗即位,再以礼部侍郎召,未赴。适时多故,戒诸子曰:“吾不能死君难,而苟窃君禄,非吾志也。”乞致仕,加太中大夫,充徽猷阁待制。
傅谊夫,又名义夫,字冲节。仙游县孝仁里(今仙游赖店镇)人。傅楫次子,傅谅友弟。宋元符三年(1100)李釜榜进士。政和至宣和间,知东平府、开德府。重和二年(1119),以朝请郎充秘阁修撰、开德知府,奏诏改僧为德士、寺为宫观。诏诣(谊)夫奉行诏旨,为诸郡之最。特迁集英殿修撰。官至兵部侍郎、赠左中奉大夫。墓在仙游县孝仁里大僻山后坑堂。
陈彦文,字经仲。由莆田城北郊,迁居苏州。陈睦长子,提举官陈彦武兄。以职事登对称旨,宋崇宁三年(1104)九月三十日 ,赐宣议郎陈彦文进士出身,崇宁三年至五年(1104-1106)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擢兵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升显谟阁直学士,大观三年至政和二年(1109-1112)知庆阳(今属甘肃、宁夏),政和三年(1110)兵部侍郎陈彦文除显谟阁待制河南尹。历知洪(今属河南)、楚(今属江苏),宣和七年(1125)四月二十七日,显谟阁待制、新知济南府陈彦文提举江州太平观,知江(今属江西)。陈彦文知江州视事刚十日,张遇犯城,陈彦文有备,提领水军,措置江、浙防托,击退张遇。建炎初,除江淮制置使,诏入都堂议事。建炎三年(1129)九月,以张浚奏其在江州妄用诸司钱四十余万缗,且多欺隐也。仍遣御史一员往察其事,未几,彦文卒。卒后葬莆田澄渚三山(今荔城区西天尾镇)。
宋棐,字材成,一作裁成,又字子成,号子戚。莆田县后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宋堂玄孙。宋政和五年(1115)何栗榜进士。初官福州曹椽,移宁德县令,县政废弛,民输送率归吏手,棐至立革,及棐去,郡人惜之,为立祠祀之。建炎元年(1127),知余干县(今属江西),盗张遇方蹂躏旁郡,驱掠向余干县,宋棐率民临水植帜、声鼓,若将出迎敌者,盗疑,引去。徙知邵武县,邻郡寇范汝为、毛涅龙始出就招,所过需丁壮负担,残虐甚。宋棐先令民循去,使盗至无所掠,群噪持兵乘夜入卧同,宋棐谕之去,不为调一夫,民得全活,去邑二十年,民仍念之,有语及辄涕下者。绍兴中(1131—1162),入为金部员外郎,扈从幸建康,时方用张浚、韩世忠图复兴,宋棐请诏中外臣僚,采访勇力权略之士,不时举荐,以备采择。从之,因留总领大军钱粮。适有司窘用度,张浚、韩世忠两军号百万,宋棐为调度兵食,不扰而办。再请奉祠,绍兴二十六年(1156)三月以左请朝大夫起知通州(今属江苏),以治最闻。用荐累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召为太府少卿,充金国迓送正旦使。还,录其语以闻,高宗嘉其专对,迁太常少卿、兼史馆、直学士院。绍兴二十九年(1159),显仁太后崩,斟酌典故,一出宋棐之手。擢权礼部侍郎、会朝廷谋帅,以宋棐为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金兵入淮甸,宋棐调兵积粟,严备非常,故一方晏然。力祈去,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凡五年,上章纳禄,诏以通议大夫致仕,卒年78岁,累赐太师。葬于府城南赤龙岭。子宋煜以父之行事乞林光朝为之铭,遂作《敷文阁待制开国宋公墓志铭》 。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王晞亮(1094—1168)字希明,一作季明 。莆田人。莆田令保隆之后,王晞韩从弟。端方正直,宣和初贡入太学,边中九魁,升上舍。绍兴元年(1131)特赐同进士出身。历建州、汀州教授,福州宗教,迁太学录。先是,秦桧与晞亮同为学官,素知其行艺,及桧当国,擢其敕令所删定官兼权太学博士,冀为已用,晞亮岿然守正,桧知其不附己,外除为福建安抚司干官。时山寇爆发,请兵于朝,帅委晞亮从军,俾授诸将方略。王晞亮调护诸将,区处得宜,寇束手请命。诸司列荐,桧宿憾未已,复差通判台州,自居选调十九年未改秩。桧死,始以国子博士召,除吏部员外郎,奏乞优取经义之士,以十分为率,词赋人才不得过三分。累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除给事中。时金完颜亮背叛盟约,屯兵淮河流域,晞亮举荐季宝大败金军,后以定夺朝士公案忤权贵,出知漳州。终以秘阁修撰致仕。抚宪张肯堂于莆田仓后建“世忠祠”,祀宋莆田令王宝隆、侍郎王晞亮、御史王回,尚书王家彦四人。晞亮天性忠纯,长身方面,为高宗所器,平日自谓立身当有本末。尤工经术,所著述多取讲解六艺是非而折衷之。前后共著诗、赋、序、记等文五百余篇,号《过庭遗录》。《重刊兴化府志》论曰:“宋髙宗之南渡也,日以徽宗梓宫及韦后为念,故秦桧得以力主和议,凡附已者必进,异已者必斥也。而吾莆先正乃有余祖奭指陈时弊而忤其意;方廷实屡因奏对而着其恶;宋棐为桧所忌屡摈不诎;蔡伸不肯干桧甘从外补。王晞亮被其拔擢,而守正不阿;黄公度讥切时政,而甘受窜逐,皆可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矣!”乾道四年(1168)八月十六日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宋时在城内石幢街有为王晞亮立给事坊。原墓址在今城厢区职业中学,墓前石翁仲保存在市博物馆。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学者称其“艾轩先生”“南夫子” 莆田县连江里(今荔城区黄石镇郑庄村) 人,后迁居南门外。侄林季成 。宋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诗人、词人,后人称其文为世之宗,诗为莆之祖,是闽学大儒。少年好学知书,名动乡里。绍兴五年(1135),赴礼部试落第。八年(1138),再试礼部不第。不复以得失为意。从浙江钱塘名儒陆子正游,潜心学问,通六经,贯百氏。
于“红泉宫”(今荔城区黄石镇东井街)办“红泉义学”,黄石青山办“松隐岩”学堂,五侯山办“蒲弄草堂”。开门教授,四方从学者达数百人。林亦之、陈藻、林希逸皆其弟子。朱熹也与之切磋学术,学问渊深,为时人所重。“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人称为“南夫子”。平生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其言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句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又曰:“日用是根株,言语文学是注脚。”光朝教学达20多年,曾受邀至城山、金山、福清等多地讲学。
隆兴元年(1163),年五十,始以进士及第。授左迪功郎,调袁州司户参军,未赴任,乾道三年(1167),以名儒召对,批评到近臣龙大渊,于是获罪,改左朝奉,改知永福(今福州永泰县)县。洁己爱民,常与士人讲论性理之学。因大臣多次推荐,乾道五年(1169)七月,召试馆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翌年修成《四朝会要》一书,乾道六年(1170)迁著作佐郎,兼司勋、司封郎官。七年(1171),迁著作郎,兼礼部郎中。八年(1172),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
九年(1173),忤知枢密院事张说,外补,以直显谟阁出为广西提点刑狱。次年,移提点广东刑狱,时茶寇猖獗,自湖北、湖南迫广东,光朝自将郡兵分统要害。朝廷迁其为转运副使,光朝以贼寇未平,留屯不去,连败贼寇。孝宗大喜,加直宝谟阁,拜国子监祭酒,兼太子左谕德。淳熙四年(1177),孝宗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擢中书舍人兼侍讲。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同进士出身,任殿中侍御史,任命由中书经办,光朝决不奉诏,认为是“轻台谏,羞科目”。改权工部侍郎,请外,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属浙江),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淳熙五年(1178)五月初六日卒,卒后,谥“文节”,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撰其神道碑 。墓在南门街,墓之西有“艾轩祠”。绍熙二年,知军赵彦励为立坊,匾曰“师儒”。光朝工文,著有《艾轩集》9卷、奏箚20卷等书。陈宓谓其不以文辞为重,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其文集在宋代曾经两次编纂,林光朝卒后50年,首次由其族孙林同叔编为《艾轩集》10卷,陈宓作序;又10年后,又有其外孙方之泰编《艾轩集》20卷,刘克庄为作序,刻于鄱阳。至明代两种宋刊本均阙佚,仅存抄本,正德十六年(1521)郑岳选刊为9卷、附录1卷,今存正德刊本、《四库全书》本。《四库提要》称“然即此本观之,学问气节亦可见其一班”。《全宋诗》卷2052录其诗1卷。《全宋文》卷4650至4658收其文9卷。《莆风清籁集》卷5存其诗5首。《兰陔诗话》云:“公,理学大儒,而词翰极工。”陈复斋称其“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上参经训,下视*辞”,刘后村亦谓其文“高处迫《檀弓》、《毂梁》,平处犹与韩并驱。非虚誉也。”林光朝为宋理学家,宋朝南渡后是东南倡导理学的开山人物,林光朝三传弟子林希逸在他去世后七十年也就是淳祐八年(1248)以直秘阁知兴化军,下车伊始,召集学者讲话时说:“自南渡后,周、程中歇,朱、张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涵泳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者,自艾轩始。” 其传承理学比朱熹早,而且思想上给予朱熹予启发 ,在朱熹开门授徒前,林光朝理学是闽地影响最大的一支。“因未尝著作,后世无闻” 。明代莆籍理学家郑岳认为“艾轩深造独得,要未易窥。抑犹在朱、陆之间乎?”全祖望也声称:“终宋之世,艾轩之学,别为源流。”二人对艾轩学说卓立于宋代理学各派中的事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皆为有识之言。后入祀莆田乡贤祠。林艾轩祠堂在城南三里。艾轩在日,倡洛学以教乡人。淳熙壬寅,士怀念不置,相与诣郡请祠;郡守林元仲为择城南隙地,建屋十六楹,以修祀事。后人在莆阳会馆设景贤堂,奉祀郑樵、林光朝、陈俊卿、刘克庄等宋代四贤。 在景德里谷城山(今黄石镇)建有“三先生祠”,宋淳祐中,郡守林希逸建,祀艾轩林光朝、网山林逸之、乐轩陈藻。藻,长乐人,师网山。网山福清人,师艾轩。林希逸又师于乐轩,故建祠通祀之,不忘学问渊源所自云,刘克庄为之记。《宋史》有传。
陈谠(1134-1216)字正仲。仙游县文贤里留埔(今仙游县度尾镇帽山村)人。陈骥孙,陈丰子。宋代书法家。弱冠入太学,力辞父荫所得官,以予其弟陈谅。宋隆兴元年(1163)登木待问榜进士。授瓯宁(今福建建瓯)主簿、泉州教授,后升任右司郎中。宁宗知其诚实可用,擢为殿中侍御史。谠直言敢谏,因事而言,不讦人过,不私已,以论劾解怒丞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兼侍讲。不久改任起居舍人。力引退,以直宝谟阁奉祠而归。归里半年后,被起用为江西提刑,召为太常卿,不久授兵部侍郎。开禧二年(1206),宰相韩侂胄兴兵伐金。陈谠致函劝阻,认为敌势虽弱,未可轻视。韩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结果北伐失败,损兵辱国。陈谠请求外任,以集英殿修撰知宁国府,不久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嘉定元年(1208)致仕,封清源郡侯。
九年(1216)卒,终年82岁,赠通议大夫。十六年(1223)赐葬,墓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帽山村,墓碑刻“宋开国侯侍郎留坡陈公墓”。卒后入祀仙游乡贤祠。陈谠家素清贫,乐善好施。归乡后,兄弟致力倡建安利、金凤、石马等桥,为民造福。工书法,笔体雄健有力,大字遒劲处不亚于蔡襄。尤长于书写特大宋楷字,所书九鲤湖“天子万年”石刻即为其手迹。谠学问该贯,赋诗属文,不为险语,典雅有则,但也以谄事韩侂胄见讥。著有《江西酬唱》1卷。《全宋诗》卷2466录其诗7首。《莆风清籁集》收录其诗4首。
黄黼,字元章。莆田人,徙居临安余杭(今浙江杭州)。黄隐曾孙。少游太学,乾道五年(1169)郑侨榜进士。累迁太常博士,上疏请孝宗于近臣中“择才略谋虑可以任重致远者”,委以统筹—方边防事务之重任,使其“出将入相”,孝宗嘉纳。迁太常丞,进秘书郎,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召为户部员外郎。寻除直秘阁、两浙路转运判官,进直龙图阁。升副使,辞,改直显谟阁。浙东频受旱涝,平常积贮不足以救荒,黄黼上疏请求用漕运粮食贷给以灾民。毗陵(今江苏常州)灾荒,饥民取草根以食,郡县官员隐情不报。黄黼得知后上报朝廷,请求捐僧牒、缗钱赈济,救活者众。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守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行起居郎兼权刑部侍郎。因刘德秀论劾落职,奉祠而逝。
蔡戡(1141-?) 字定夫。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村(今仙游县枫亭镇赤湖蕉溪东宅村)人,后徙居武进(今属江苏)。蔡襄四世孙,蔡伸孙。以荫补溧阳(今属浙江省)县尉。乾道二年(1166)萧国梁榜进士,为江州观察推官。乾道七年(1171)除秘书省正字。次年,出知江阴军。淳熙间,知隋州(今属湖北),转京西转运判官,五年,改广东转运判官。十年,充淮西总领,措置屯田,孝宗御笔褒奖之 。十一年,除湖北总领,召为司农卿 。光宗初政,进奏谨始八事。绍熙元年(1190),知明州(今浙江宁波),以言者论罢。五年,知临安府。宁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庆元二年(1196),除右文殿修撰知隆兴府。嘉泰三年(1203),为广西经略安抚使。开禧初,请老,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蔡戡为人侃直忠亮,所奏多经世有用之言。其论边事,则以严守自备为主。著有《静江府图志》10卷,佚。《定斋集》40卷,初刻于绍定三年,李为序,称其文谨严得体,丰约中度,诗圆美清遒,浑然不见刻雕之迹。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文渊阁书目》卷9均有著录。原本已失传,今存《四库全书》本,辑自《永乐大典》,为20卷。还著有《易解》、《白乐天年谱》1卷、《贞观谏录》、《名臣懿范》、《典故类说》、《静江府图志》12卷等。《全宋词》录其诗3首。《全宋诗》卷2584至2588录其诗5卷。《全宋文》卷6245至6259收其文5卷。《莆风清籁集》、《闽诗录》丙集卷10收录诗《题盱眙》1首。
黄艾,字伯耆。莆田阳驿前黄人。黄文粲从子。南宋经学家。宋乾道八年(1172)廷对第二,高中榜眼。除中书舍人。明年,充金国正旦使。还,改刑部侍郎。以待制终,方盛年,人咸惜之,封莆田县开国男。参见“莆仙7榜眼”。
余崇龟(?-?)字景望。仙游县文贤里厢溪上余村(今仙游县度尾镇湘溪村)人。余象四子,余敻从子,子余日华。宋淳熙五年(1178)与兄余元一同登姚颖榜进士。历官司农丞,赐对便殿,授秘书丞兼权工部郎官。宁宗在位时,韩侂胄专权,斥大臣,势焰熏灼。其僚属苏师旦以高官诱惑崇龟附已,崇龟洁身自好,不愿与韩为伍,请求离京任职。后任江州(今属江西省九江)知州,江州旱灾,崇龟举家蔬食,为民祈雨,果然灵验。迁官枢密院检详文字。韩侂胄北伐失败后,丞相史弥远言自权臣专政,朝士中独崇龟中立不倚,即日除监察御史。当时各地官僚恶习盛行,崇龟奏说,名器冗滥,权臣擅政,官僚叙谱系,结姻链,称门生,呼恩府,大搞裙带关系,而士大夫廉耻道丧,提出建议整肃朝纲,很受宁宗赞赏。宋向金请和。金人要韩侂胄头颅作议和条件。朝臣应允,唯崇龟以为:“侂胄诚有罪,然函首送虏,辱国甚矣!”遂不预议,不久任兵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卒年61岁,赠通奉大夫。御赐墓在文贤里云居山五峰之麓(今仙游县度尾镇霞溪村)。后入祀仙游乡贤祠。崇龟从政之余,还勤于著述,著有《诗经讲义》、《州郡风土记》16卷、《静胜文集》。《永乐大典》卷14607有引自《余崇龟集》文1篇。清同治重刊乾隆刊《仙游县志》谓崇龟撰有《诗经讲义》12卷、《州郡风土记》、《静胜文集》(卷46《艺文》)。《静胜文集》或即《余崇龟集》。
刘弥正(1157-1213)字退翁,一字达翁 ,号退斋。莆田县城关后垅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刘夙长子,刘克庄父,弟刘弥恭、刘弥邵。虽早孤,但弥正“率诸弟苦缉故业,贫不能具膏火,旁妪夜绩者,光射公牖,辄携书就之……天下谓能继其父矣。” 宋淳熙八年(1181)黄由榜进士,治诗赋。为官清廉,有直声。历潮州司户参军,监镇江府,知杭州常丞兼左曹郎官。开禧元年至嘉定元年(1206-1208)官提举淮东常平茶盐事,嘉定元年(1208)提举淮东转运判官。嘉定三年(1210)为两浙转运判官,四年(1211)为副使。后召为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进左司郎中,以直宝谟阁为运判,嘉定五年(1212)三月以太常寺兼,遂自副史为太常少卿、十月以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与叶适友善,和叶适一样,是开禧北伐的支持者。时韩侂冑为相,兵祸已萌,使弥正如两淮,还言:“无故而先发,天理不顺;无豫而轻举,人谋不从。”侂冑怒之。嘉泰初为考功郎,对于理学崇尚备至,从理学家最看重的“道统”的角度为朱熹定位,定朱熹谥“文公”。 嘉定六年(1213)正月除起居舍人,二月迁郎,遂为吏部侍郎,一个月后即以病自免,不许。嘉定六年(1213)七月六日卒,叶适铭其墓。著有《退斋遗稿》,与许奕合著《谥诰》1卷,以文林郎任镇江府务实时参与郡守赵彦砺辟修的《莆阳志》 。弥正卒后,于嘉定七年(1214)三月归葬予城南三里宝涧原。刘克庄有诗云:一闭幽堂十九年,万松手种已参天。懒随人乞闻东祭,自与母耕绵上田。试问拂云旋鹤表,向如藉地荐豚肩。此身只合安阁里,长为先君扫墓阡。弥正有二夫人:前夫人方氏,赠鲁国夫人;后夫人林氏,赠魏国夫人。林氏为刘克庄生母。
丁伯桂(1171—1237)字元晖,一作元辉。莆田人。丁彦先孙,子丁南叟,监泉州市舶务。南宋诗人。宋嘉泰二年(1202)傅行简榜进士,官永春县尉。转宁德县丞,监定海县三石桥酒库,教授梅州(今属广东),知定海(今属浙江)县,通判肇庆府(今属广东)。任间置诸法,一境肃然。其自廉介严明,奸豪凛畏,民心信服。尝语人云:“居家如此,居官如此,若为富贵谋非所学矣。” 任间修《肇庆府志》。宝庆间,知循州(今属广东),绍定元年(1228),史弥远擅国,伯桂留提辖杂卖场积六岁,迁宗学博士,论事戆直无所附丽。绍定间,迁官告院、太常寺簿。应诏言时政,直言无隐。绍定五年(1232),擢宗学博士,兼枢密院编修官。绍定六年(1233)十月,左丞相史弥远殁。端平改元(1234)理宗正当英年,虚怀求治,收揽贤才,伯桂与李宗勉(字强父)同拜监察御史。论事鲠直,其在言路二年,谏疏盈箧,皆力扶世道,切中时弊。后虽出台,然转对奏事,指陈愈峻,论事切劘上躬,尽言无隐,帝严惮之。端平二年(1235),除秘书少监。端平三年(1236),迁秘书监,除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嘉熙元年(1237),除权吏部侍郎、迁给事中,皆兼史职。《宋史》称理宗之世,误于二史,二史是前有史弥远之弄权,后有史嵩之(字子申)之误国,伯桂之忠谏,所言极是。工声律,传诵人口,有奏稿,进论切中时弊,惜已失传。绍定二年(1229)作《顺济圣妃庙记》 云:“神之祠不独盛于莆,闽广、江浙、淮甸皆有祠也”。嘉熙元年(1237)七月十一日卒,墓在城西石室岩下。刘克庄作《丁给事神道碑》。《全宋诗》卷2863录其诗1首。文收入《全宋文》卷6945。《莆风清籁集》卷5录其诗1首。卒赠“通议大夫”,朝廷遣官护送其榇归莆阳安葬,筑墓在城西石室岩下,邑人工部尚书刘克庄为之铭,其《题丁给事祠堂》诗云:“辽鹤何年返故乡,天风剑珮已骞翔。郡人议叶来胥字,兄子才高肯弗堂。里选诸儒俱饮惠,谏书百世尚流芳。试歌此曲陈蕉荔,万一乘云下帝旁。”《兰陔诗话》云:元晖在言路二年,谏疏盈箧,皆力扶世道,切中时弊。诗不多作,亦颇清逈。
赵庚夫(1173—1219)字仲白,号山中。莆田人。南宋诗人。宋宗室,魏王八世孙。少玉立,风度如仙。书一览默记,为文章神速。两举进士不第,以宗子取应得右选,久之不调。畿漕辟嘉兴府海盐县酒务,府公王介檄权青龙镇,因捕治土豪,坐停官。杜门苦学,精研《老》、《易》,尤擅谈禅。家贫,植花木竹石,终日吟咏于古梅下。晚客杭州,闻鹤死,赋诗甚哀。性不妄交,尝与潘柽、赵师秀论诗,又与刘克庄等唱和。曾极论《参同契》,辄暗合。平生志业无所泄,一寓于诗,诗作甚多,和平冲淡之语可咀而味;愤悱悲壮之词可愕而怒;流离颠沛之作可怨而泣。会中朝有知仲白前事冤者,得复原官。于是,淮蜀交辟,而仲白死矣。尝自删取五百首,刘克庄择其诗一百篇,题为《山中集》1卷。对其诗推许甚至,称其“欲归齐、梁而返建安、黄初,蜕晚唐而追开元、大历”,“《雪夜感兴》等作,咄咄逼子昂、太白”。“于古体寓其高远,于大篇发其精博,于短章穷其要妙。” 惜英年早逝,卒于嘉定十二年(1219)二月壬戌,刘克庄铭其墓。又作《挽赵仲白》二首云:“生被才名谴,摧残到死休。家留遗稿在,棺向故人求。对月悲孤咏,逢山忆共游。昔年携手地,今送入松楸。”“昨吊寝门外,莱妻泣最悲。因言儿上学,复为墓求碑。零落烧丹诀,凄凉哭鹤诗。托孤朋友事,非谓九泉知。” 又题跋云:“仲白于古体寓其高远,于大篇发其精博,于短章穷其要妙。” 仲白另著有《周易》、《老子》注、《山中客语》、《青裳集》,均已佚。时人评价甚高,陈起《江湖后集小传》载:“赵紫芝,名冠四灵,而仲白亚于紫芝。”方回《瀛奎律髓》、张端义《贵耳集》、韦居安《梅涧诗话》等均载有其事迹。《全宋诗》卷2873录其诗22首。《莆风清籁集》卷6存其诗3首。《兰陔诗话》云:“仲白平生志业无所溲,一寓于诗。殁后子幼家贫甚。刘后村哭之以诗:‘家留遗稿在,棺间故人求。’”子赵时愿,擢进士甲科,仕至工部侍郎。
林彬之(1184—1261)字元质,号囿山。莆田人,祖先自福州迁居莆田。宋端平二年((1235))吴叔告榜进士。以词赋第二擢第,官授惠州(今属广东省)教授,调福建常平司干官。除书库官,迁武学谕,通判福州,兼西外丞。后以国子监主簿召为明裎举册官。理宗亲享,彬之读祝册,音节清亮。理宗嘉叹,擢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首疏天命、人才、民心,次言括田之害,又诵皇禧中太常博士张述请立皇嗣语。淳祐十年(1250),迁左司谏兼侍讲。淳祐十一年春,将有事于明堂,史嵩之规为相。淳祐十二年,除殿中侍御史,仍侍读。首疏攻临安尹擅利病民,卒移尹越州。后言戚畹数人,除权工部侍郎,径出关。上遣都司谕旨,乃就职,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权侍左郎官,为殿庐详定官。每缘经义以规切君德、时政。会遣余晦谕蜀,彬之言晦不可遣。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属浙江金华),提举太平兴国宫。宝祐三年(1255),除知宁国府。景定三年(1262),以先朝耆旧即家,除宝章阁待制。卒于景定三年。著有《囿山集》若干卷,又有《海溪善政编》。
吴叔告(1193—1265)字君谋。莆田县水南村(今荔城区黄石镇水南吴厝村)人。授刑部侍郎。参见“莆仙21状元”。
赵时愿(?—?)字志仁。莆田人。赵庚夫子。贯《玉牒》。宋绍定五年(1232)徐元杰榜进士。甲科第五人。景定三年至五年(1262—1264)官太常博土、景定四年至五年(1263—1264)任秘书丞、中奉大夫,仕至工部侍郎。《全宋文》卷7510收录刘克庄《赵时愿除太常博土制》:“朕于甲科郎多拔擢而尊显之。尔麟趾公子,大廷封策第五,一收朝迹,十有三载,虽剖左符,尚需远戍…。”福州乌石山现存摩崖石刻,题文:淳祐十年(1250)秋先重阳十目,眉山史季温、舆建、张毅,然莆赵时愿会于道山亭,杯茶清话,不减登高之乐。
黄镛,字器之。莆田县黄巷(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黄隐七世孙,黄汝猷孙。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以明经入太学,试中监元。与陈宜中上书揭发丞相丁大全之奸,被流放,时称“六君子”。擅长诗赋。丁大全败,景定二年(1261)还朝,景定三年(1262)擢方山京榜进士,授正字。任建宁府建山书院山长 。咸淳二年(1266),拜国子编修,摄监察御史。翌年,升秘书省校书郎。时敕书褒异曰:“自游六馆,学问文章,禀节可称,用擢汝兼枢密院编修,崇政殿说书”。咸淳四年,升正言兼侍讲,后又升刑部侍郎。文天祥起义兵,曾百端阻之。德祐元年(1275),升给事中,出知吉州兼提举江西常平,正色立朝,言论不挠,慷慨陈述时政十二事,转兵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修撰,升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加太傅。玺书褒崇,追封五代,建筑府第,御书“新府堂”赐之。翌年二月,又升任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封涵国公,与陈文龙一同起兵抗元赴国难。会新州太守谢枋得与元军主帅吕夔师战,流矢中黄镛的右肩,舆疾而归。景炎元年(1276),再授为右丞相,与陈文龙主持国事,未就任。归家后曾在东湖书堂讲学。时人有“开庆六君子,至元三搭头”之语。《全宋文》卷8246录其文《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论》等共5篇。与刘克庄友善,刘克庄曾赠与诗作《答黄镛》:“少年妄意假韶鸣,忧患欺人两鬓星。此去真当盟社友,向来不合诳山灵。百年如夜何由旦,万古惟天只麽青。若到桐城逢旧友,为言多醉少曾醒。”卒后,赐茔于兴化县之温阳。
陈瓒(1232-1277)字瑟玉。莆田县城东白湖村(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人。陈俊卿曾孙,陈宓孙,陈文龙从叔。少有志节,知宋末必乱,无意仕途。散粟帛以济饥寒者,曰:“家世受国恩,吾当为国收人心耳”。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兵溃芜湖,朝廷起用陈文龙为侍御史。临行,瓒对文龙曰:“今天下之势已危,列郡皆团兵自守,此不足讨贼明矣。为今之计,莫若劝上尽召天下之兵,屯聚沿江要害,择贤王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来战,并力齐奋,则国 犹可为也。”文龙答:“叔父之策固善,然柄国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文龙到临安,向朝廷献策,果不被采纳。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陷,恭帝投降。五月,益王赵昰(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八月,广州叛乱,召文龙充闽广宣抚使讨伐。十一月,帝趋海,命文龙统帅兴化,平息石手军之变。时建宁、邵武、南剑州(今南平市)和福州相继沦陷,张世杰奉端宗之命退往广州。陈瓒倾家财300万缗,渡海至广东,献以世杰充为军费。世杰欲授以官,瓒曰:“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耶?”辞谢以返。十二月廿四日,宋叛将林华、陈渊诈称援兵,勾结兴化府通判曹澄孙以城降元,文龙被俘并押解北去。瓒曰:“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乃暗部署宾客,招募义军,誓死抗元。
景炎二年(1277)二月,陈瓒率义军攻*叛将林华,收复兴化城。以林华首告于祖庙,献于朝,端宗嘉其忠义,命以通判权守兴化,且令其与世杰一同收复福、泉二郡。同年九月,元兵攻打兴化,十月,因寡不敌众,州城被攻破,率部500人和元兵展开巷战,力不能支,被执。元将唆都欲降之,瓒大骂曰:“汝知守城不降者吾侄耶?吾家世忠义,岂向汝胡狗求活”。唆都大怒,车裂之于五门。唆都又屠城三时,城中血流有声,民众死者无数。张世杰以其事闻,赠兵部侍郎,谥“忠武”,至明孝宗又追封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 ,建“二忠祠”祭祀陈瓒和陈文龙。《宋史》有传。
蔡荣,莆田人。宋嘉定十六年(1223)蒋重珍榜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
林文(1390-1476)字恒简,号澹轩。莆田县城内后塘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礼部会试第16名,宣德五年(1430)林震榜第3名,探花。授翰林编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参与修撰《宣宗实录》,书成,升任翰林院修撰。成化十二年(1476)五月初六日卒。卒后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遣官谕祭,命有司治葬事,官其子林载为中书舍人。参见“莆仙7探花”。
林垠(1451-1513)字本宽。莆田城关人。景泰二年(1451)六月廿一日生。以子林富封评事,赠兵部右侍郎。著有《槐庭集》。《兰陔诗话》云:槐庭家乌石山下,植槐子庭,因以自号,子孙相继登第。林见素尚书为作记,以比王景叔植槐事。诗如:老鹤呼雏芳树下,黄牛引犊小溪南;桑麻短短阴连巷,花雨潇潇暗入他。皆佳句。正德八年(1513)六月廿三日卒。
陈琳,字玉畴 。莆田县维新里龟塘(今属新度镇)人,后居坑边。陈彦回族孙。明代书法家。弘治五年(1492)福建乡试林文迪榜第2名举人,弘治九年(1496)朱希周榜三甲第81名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弘治十一年十月授云南道监察御史,遇事侃侃不避,疏陈端本、修政十五事。弘治十四年五月提调南直隶学政,甚得士子心。正德初(1506),刘瑾乱政,斥逐顾命大臣刘健、谢迁,逮戴铣、陆昆等言官,十一月上疏论救,言“南京穷冬雷震,正旦日食。正宜修德弭灾,委心元僚,博采忠言。岂宜自弃股肱、隔塞耳目?”刘瑾大怒,矫旨榜列刘健、陈琳等若干人为奸党,贬其为揭阳县(今属广东)县丞,诸生中朱良育送其诗云曰:“春风露冕出郊原,落日停骖望国门。抗疏要谈天下事,谪官应过海南邨。汤汤江汉覊臣泪,纳纳乾坤圣主恩。历试古来名节士,为言身屈道弥尊。”至任,署理县事,毁淫祠,兴学校,简词讼,筑城池。时程乡有警,当局自海丰调兵援之,兵突至揭阳城下,邑人为之惊怖,陈琳控马出城,召渠师谕之,尽收其兵,导之出境,民晏然。后因丁忧去职。瑾诛,升嘉兴府(今属浙江)同知,随擢知府,以德化民,请托不行,廷奖诸生,兴起道艺,士民爱之。正德七年(1512)八月,擢山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正德十年闰四月,升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正德十五年十一月,迁广东右布政使。嘉靖登极,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晋左布政使。同年七月,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逆濠始平,兵荒交病,琳请蠲租赈乏。嘉靖元年(1522)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嘉靖三年五月擢南京兵部右侍郎。卒于官,年66岁,赐祭葬。工书法,善作章草。陈琳孝友清亮,能急人之困,喜扬善而讳其所短,所至祀名宦。弘治十一年,知府王弼等在井亭街为壬子科举人陈琳、高江、张廷槐、李汝和、杨渤、蒲萱、林绍宗、吴琬、陈举、林有年、林文集、陈华、林照、黄守濂、方圯、张乾、林桎、顾惟质、陈瓒、吴珍、林锚、吴彰德、林康、杨曰宗、林有禄、陈世杰、方峤、陈篪、林莹、陈瑛立“秉德坊”。《明史》有传。
王大用(1479-1553)字时行,别号檗谷。莆田人。其先祖为仪真人,洪武初隶军兴化卫,遂为兴化人。弘治十七年(1504)福建乡试黄如金榜举人,正德三年(1508)吕柟榜二甲第46名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造漕船,兼理临清闸座,有流贼刘六突犯临清,捕贼非大用职也,且其分署在城外,大用留孥邸舍弗动,自拔壮勇据险迎敌,会兵备使者出应援,贼解去。而后改刑部部主事署员外郎,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擢广东按察司佥事,备兵清远,一讨乐昌高快马贼,获功千四百有奇;一讨清远猺盗,拔旗坑、菜塘、西坑、癞利诸寨,戮贼首梁永宽等千有奇;一攻黄藤坑、黄华洞、后山、千八山诸处,戮贼首唐镇山,伪都督杨旺等二千有奇;一获新会、白水、新兴、梅州等洞贼二千四百有奇;一获顺德、增城、香山沿海诸村贼三千二百有奇。正德十六年(1521)二月升广东按察司副使仍理兵备分守,一征白水黎蛮,一征岭西高凉洞夷、獠具有功。先后赐金加俸。大用临征剿,善出奇,用俘健,所以捕获境内贼。令党正别民所业,互相觉举,游手暴横者,绳以法,里胥、父老各得捕所知。粤峤名多盗,大用莅之五载,属界肃然。嘉靖二年(1523)十二月升江西右参政分守湖东道。当大计,言官风论大用酷治盗,坐调贵州右参政。值军旅繁兴,采木使命旁午,擘画供亿,复以晏如。未几,擢广东右布政,转广西左布政。
嘉靖八年(1529)四月升应天府府尹,同年十二月继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府,改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大同卒悍难治,戕主帅者屡矣。大用至,禁淫酗,课垦耕,严开中以通商盐,营堡落以备哨望,剿平强寇刘善果,钦赏白金纻丝。巡按御史张禄者,与大用持礼节,嗾给事中秦鳘论劾之。再疏乞休。改抚顺天,嘉靖十年(1531)末岁大饥,百方调度,奏给粮米数万,躬循赈济。复疏陈防剿三事,世宗皆嘉纳之。嘉靖十一年(1532)九月升右都御史,入掌院事。张御史怀前憾,复摭诋之。有旨切责张御史。大用疏恳辞,得允。会朵颜三卫拥达虏千余,假名入贡,大用率参将周璇、萧升诣关抚谕,乃知其欲入犯,即令璇、升拒敌,自单骑入城诫兵策应。虏觉,宵遁。大用时又欲以金帛与虏易马;又尝谕其头目干维者,令献黑谷关外地至太平寨长亘五百余里,可径为边墙,以省关营大半。二议已定,俱未及请行。张御史复以此再诋大用,大用遂奉旨致仕。有时侨寓仪真,有时返莆,率僦居市耀,明农授徒,出入徒步而已。
嘉靖二十三年(1544),莆中荒旱,至不能具晨炊。同年九月复用荐起,以原职巡抚四川。除墨吏,革铺官舫,禁净身,抑横债,厘茶法,定赋役。诸所兴革,务存节爱。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方候代,会白草番率众攻破平番堡,即奏剿之,使游击曹克新督兵救应,斩首七十余级。兵科给事中扈永通论劾大用失事基祸,有旨回籍听勘。代者张时彻随疏上捷,引大用前功,奉旨赏银二十两,纻、丝三表裹,待勘明录用。大用归,复居仪真,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贞州。遗命返葬于莆。其在官时,以事入都门,至不持一杷也。殁而贫甚,其子邦圻空手入都,假贷得百金,为大用求恤典,时严分宜当国,子世蕃货贿浊乱,凡大臣求恤典者,人重贿乃得。邦圻徒以百金馈世蕃,为世蕃所却,咄咄无计治归装气;一夕,世蕃召邦圻便室,与邦圻饮。邦圻者,故嗜酒敢狂言,世蕃心折之,已,悉如所请。疏下,人咄咄称怪事也。后知相在西直尝语世蕃曰:“王时行,一世伟人,素着战功,家甚窭尔,毋恒调困其子。”乃知分宜知大用矣。卒后墓在今涵江区江口镇顶埔头村,明嘉靖时赐葬。存有石翁仲、石马等。后邦圻孙家相,以荫为潮州通判。
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莆田渠桥蒲坂村(今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人,至其父郑仆庵时,举家居城内金桥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郑露后裔,曾祖郑益谦,祖父郑廷让,父郑宗伯,母林氏,兄郑汝厚,娶叶氏,子岳泓。明代诗文家、书法家。成代四年(1468)二月初四日生,行二。为人严厉刚毅、正直诚信,待人有礼,勤奋好学。弘治二年(1489)福建乡试傅鼎榜第41名举人,礼部会试第207名,弘治六年(1493)毛澄榜二甲第4名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刑部主事。奏锦衣卫千户张福同监市囚,恃势越坐,词涉宦官。孝宗怒,下之诏狱,尚书周经、侍郎许进等救,不听。赎杖还职。寻进刑部员外郎,许进督师大同,贵近恶其刚方,议代之。罢职总兵官赵㫤谋起用,京军屡出无功。岳言进不可代、㫤不可用,京军不可出,朝论韪之,著称一时。
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擢湖广按察佥事,归宗藩侵地于民。施州夷民相仇*者,有司以叛告,岳擒治其魁,余悉纵遣。荆、岳饥,劝富民出粟,弛河泊禁。属县输粮远卫,率二石致一石。岳以其直给卫,而留粟备振,民乃获济。正德元年(1506)六月,擢广西兵备副使,整饬府江等处。征黑松洞,奏捷。土官岑猛当徙福建,据田州不肯徙,岳许为奏改近地,猛乃请自效,连受褒赐。筑广运、足滩,昭平三堡,亭障屹然,府江以壮。调广东副使,滞狱一空,治称第一。正德五年(1510)七月擢江西按察司按察使,次年(1511)十月升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正德七年(1512)八月再擢江西左布政使。
时宁庶人宸濠有反志,方横甚,郑岳先后力裁之。宸濠大夺民田,民皆惊散,设寨聚守,濠讽总制集兵剿民,岳复阻止之,濠以是怒岳甚。会提学李梦阳者,有才名,濠纳交焉,遂与相好。梦阳与江御史万实相讦,奏下藩臬会勘,岳心两平其理,而梦阳意务求胜,潦从旁嗾之,遂以用公堂银事诬岳,执岳察司旧役门隶,锻炼送濠禁锢。事闻,下镇巡勘按,濠左右夹持成狱。科道暨抚臣交疏岳枉,遣大理寺卿燕忠、给事中黎奭覆按,濠收众证妻子,逼胁无异词。众环泣曰:“王府费万金,必欲陷公。公坚求白,我辈无噍类,而公亦祸叵测矣”。乃诬服,坐罢。濠败,内外交荐,正德十五年(1520)十一月起四川布政司左布政使,以母丧未终制不赴。嘉靖登极(1521),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奏赈恤受兵郡县,定次讨逆军功,及赠祀死事之臣,皆报可。同年七月擢大理寺卿。嘉靖二年(1523)三月充读卷官。嘉靖三年(1524)六月升兵部右侍郎。大同兵变,赦而复叛,岳密令总兵桂勇斩首恶数人。事定,主兵者夺其功,以与奏带大璫弟侄,御史又辄为核实,岳署部事,驳改之。内侍崔文用事,其侄指挥昂欲躐升裨将,岳执不用,权幸从兹侧目。同年,“大礼”未定。岳言若以两考为嫌,第称孝宗庙号,毋称伯考,以稍存正统。大学士石墙请从之。帝切责瑶,夺岳俸两月。嘉靖四年(1525)四月迁兵部左侍郎,请罢山海关税,弗许。中官崔文欲用其兄子为副将,岳持不可。会宁夏总兵官仲勋行贿京师,为东厂捕,追金币。勋尝失事,为岳所劾,礼单无岳名,御史聂豹以风闻论岳。岳自白,因乞休。六月致仕归。郑岳严毅端谅,好礼劬书。林卧时,白首矣。交于林浩,浩一老儒耳,第以齿先岳,居恒呼岳而字之,岳安受焉。嘉靖六年(1527)与宋元翰、林有年等7人结莆田逸老诗会,后林富、李廷梧亦与会,赋诗于梅峰别业,以登临酬唱为娱,时称“莆田九老会”,郑岳撰《逸老会图记》,曰“夫老成典刑,风教之助也,然则今日岂徒宴游为邪?”居家近十五年,嘉靖十八年(1539)卒。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墓葬于莆田梅龙。岳诗文俱畅达蕴藉,诗深于讽谕之体。著有《山斋集》24卷、《莆阳文献》 、《莆阳志略》、《列传》75卷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并行于世,另著有《莆阳科第录》、《南怀録》、《奏议》。另撰写《木兰陂集》、《吟稿》、《漫稿》、《续稿》、《诗余》、《山斋奏议》、《西行纪》、《蒙难录》等。《明史》有其传。
吴大田(?-1547)字绍曾,号榕东。莆田县黄石水南(今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人。吴黍侄,子吴元玉,从侄吴选。自幼聪颖,立志攻书。弘治十七年(1504)福建乡试黄如金榜举人,会试不第。正德四年(1509)授扶沟县(今属河南)县学教谕,师范端严,曹嘉、杜绍皆出其门。次年(1510)二月贼犯县城,大田守西门,以矢石当贼,乃解。寻迁兴府长史,侍世宗潜邸,讲读有劳,时世宗方在幼冲,朝夕启沃,兴献王深加宠眷。世宗登极,扈驾督潜邸,军校不扰,有司既抵京,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以从龙恩升太常寺寺丞,嘉靖三年(1524)九月迁太常寺少卿,遇郊坛恪共厥职。次年(1525)三月,充国史官,命修嘉靖生父《兴献实录》。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升为光禄寺卿。嘉靖八年(1529)七月丁母忧,赐其母林氏祭葬。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服阕,复原职。嘉靖十五年(1536)正月,升工部右侍郎,后转左,奉命督理九庙、慈宁宫、奉先殿诸役,裁冗费,惜民力,以勤慎见称。十八年(1590)九月,致仕,归。二十六年(1547)九月卒,赐祭葬如例。大田为诸生时,祈梦鲤湖仙人,语之曰:“有教无类”。其后世宗赠之联曰:“不向春官寻座主,独求天子作门生”。
黄希濩,莆田城关东厢(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兄黄希英,子黄懋官。弘治十七年(1504)福建乡试黄如金榜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官至南雄府保昌(今属广东)知县。后以子赠户部左侍郎。
郑瓒,字宗献。莆田城关观桥(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人。宋郑侨之后,祖父郑商,父郑崇,子郑絅,侄郑大同。明代书法家。弱冠攻古文词,正德二年(1507)福建乡试林文俊榜举人,正德三年(1508)吕柟榜二甲第7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升户部郎中,督饷宣府,以赢金输还公帑。操行清修,至性孝友,惜其无年。后以子赠兵部侍郎。
林文俊(1487—1537)字汝英,号方斋。莆田县兴福里长城村(今荔城北高镇长城村)人。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升南京礼部右侍郎,十四年九月改南京吏部右侍郎。嘉靖十六年(1537)六月病疽不治,太常议谧曰“良”,曰“恪”,御笔特改为“文修”,赐祭葬如例,赠南京礼部尚书。参见“莆仙尚书一文”。
郑大同(1499-1566)字皆吾,号于野。莆田城关观桥书仓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书仓巷)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乃引之北,迁大理寺卿,次年九月转刑部右侍郎。万历四十六年七月,朝廷遣官谕祭,九月诏赠刑部尚书,谥“文恪”。参见“莆仙尚书一文”。
邹守愚(?-1556)字君哲,一字一山。莆田人。邹琪后裔,父邹师鲁,子邹迪。明代书法家。生而颖异,九龄文有奇语比长学益博,以儒士登嘉靖四年(1525)福建乡试林东海榜举人,嘉靖五年(1526)龚用卿榜二甲第62名进士。授户部主事,擢户部员外郎中,议行丰收年平价购粮储存,拔国库款赈饥,有政绩。嘉靖十二年(1533)出任广州府知府,决狱公平、设策赈济、风纪凛然、民皆德之。新会民激于征逋,聚海船为变,监司招之不应,曰:“必邹使君来”。守愚单骑往,民望见涕泣解散。未几,属猺迫于闽帅,将大讧,亦得守愚一言解。安南不庭,命将出征,嘉靖十六年(1537)四月擢广东按察副使,协理兵务。疏陈五事,多见采纳,遂督兵由浔、贵入廉州。丁艰归。服阕,补江西兼摄学政,所甄拔士,先后显闻。升右布政使参政湖广,授方略御苗,苗遁。常德饥,便宜发长沙备兵米赈之。以前江西省试事被诬调山东,三十二年(1553)四月该河南左布政使,次年(1554)正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三十四年(1555)六月晋户部右侍郎,同年十一月转左侍郎。三十五年(1556)二月山西、陕西、河南地震,民压死无算,敕命往陕西帙祀河岳、霍山之神,驰驱七十日所过赈贫民、掩露胔,四月还至河南道,以劳病卒。赠右都御史,谥襄惠,赐葬祭,录荫。墓在莆田县黄石镇东山村烟台山,尚存石虎、石羊等。守愚宏豁爽阖,平居不见喜愠,临大事如飙发岳立。居家孝友,与人交,肝胆相照。扬历中外,独着廉声,最寡嗜欲,沉迷于书。林雨可云:“一山性耽经籍,多有著述。嘉靖乙卯,山、陕地震,奉命往祭河岳,秆赈恤,驰驱七十余日,祭告已遍,赈给万余家,积劳成疾卒。祀名宦祠。”后又入祀莆田乡贤祠。著有《俟知堂集》13卷、《史疑》1卷、修《河南通志》45卷、辑《全唐诗选》18卷,选唐人诗1800首,杜甫、李白、王维诗最多,分体编排。曾才汉刻梓时叙此书:“盖盛唐之诗典则纯正,李杜二大家多为收采,初唐近于俪,晚唐流于弱,似失偏焉者。”崇盛唐、尊李杜、辨格调、主雅正,体现了格调论的精神意旨。邹守愚与翁万达同科进士。翁邹两人初期同官户部,思想志趣相同,关系密切,情谊深厚。以后又订为儿女亲家,邹还遣子邹迪到潮州落籍。两人可称是心腹生死之交。《东涯集》中收录翁万达寄给邹一山的书信共12封(《稽衍集》则收17封),每封书信都饱含休戚相关的情谊。朱睦楔作有《邹襄惠公年谱》录其生平。
黄廷用(1500-1566)字汝行,号少村,晚年又号四素居士。莆田城关东里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人。曾祖父黄澍,祖父黄甘霖,父黄德卿,母郑氏,兄黄廷宣、廷义、廷礼,弟廷良、廷本、廷修、廷陈、廷纪,娶宋氏。明代书法家。弘治十三年(1500)正月二十九日生,行三。少瑰奇有大志,十岁能属文,弱冠举于乡。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第3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37名,嘉靖十四年(1535)韩应龙榜三甲第23名进士。廷试时世宗亲御文华殿,擢为庶吉士。乃读中秘书籍,每试皆优等,授为翰林检讨。嘉靖二十年(1541)为会试同考官。嘉靖二十三年(1544),为廷试掌卷官。二十四年(1545)十一月,九年秩满升修撰。嘉靖二十六年(1547)为廷试受卷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为应天乡试考官。嘉靖三十年(1551)擢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但为给事中黄亢白所论,调南京兵部员外郎,未任。嘉靖三十三年(1554)又为陶御史所论,调衡州通判。朝臣皆惜其无罪而去,奏调回,迁太仆寺丞。时侄黄懋官为太仆寺卿,为避嫌,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改尚宝司丞。十一月升本司少卿。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十月升本寺卿。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升光禄寺卿。廷用勤于职守,日夜不怠,僚属皆叹为莫及。仅十八月,翌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升为工部右侍郎。同年又为李给事中所论,廷用曰:“出处命也,功名外物,安能嚣嚣与人较曲直,留恋为哉?吾自兹长往矣。”遂自请归去。回莆值倭寇围莆田城,参将威继光领兵抗倭,廷用具酒果交迎于郊,又捐银二百两,慰劳勇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初十日卒。著有《少村漫稿》。撰写《明汉寿亭侯庙碑》及安徽琅琊寺院门外路南侧石壁上的七言诗。嘉靖三十三年(1554)刻印过宋黄公度《知稼翁集》12卷。《兰陔诗话》有故事载:“莆士大夫多戴布帽,黄洗马谓假归,过一驿,驿远见其布帽复不知洗马是何官?乃自前席且问公(廷用)一日洗几马?”黄谬答曰:“亦如公一日拨几马耳。”
郑絅(1501-1565)字子尚,号葵山 。莆田城关观桥书仓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书仓巷)人。曾祖父郑商,寿官;祖父郑崇;父郑瓒,户部主事;母陈氏;兄郑大宾,郑大同(同科进士);弟郑约、大田等;娶陈氏。明代书法家。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十六日生,行五。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第22名举人,礼部会试第43名,嘉靖八年(1529)罗洪先榜二甲第14名进士。以户部员外郎擢高州府(今属广东)知府。嘉靖十六年(1537)任广州府知府。嘉靖十八年(1539)十一月任云南按察司副使,历布政司右参政,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贵州按察使。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晋湖广右布政使。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四月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为防倭寇,提交条陈:“一、惠、潮二府海倭山盗并起,请添设参将一员,专驻揭阳督兵防御。二、岭东分守居独省城,兼领南、韶、惠、潮四郡不便,宜仍以广州、南、韶隶岭南分守;而岭东专管惠、潮,仍改赐敕书,令其兼理海防。三、倭贼入潮,每以漳海积寇相煽引;而黄冈镇巡司则闽、广界区,漳寇所由入者。请以潮州捕盗通判移驻其地,练兵防盗”,诏如行。十月,奏记三十八年十月至次年五月,先后斩倭寇千余人,夺归被虏者五百余人,升俸一级,仍赏银币。嘉靖四十年(1565)四月卒,赐祭葬如例。其具有才猷,博通经史,著有《葵山集》1卷,刊刻《周易赞义》17卷。《兰陔诗话》云:公与兄于野并列卿二,里人荣之。谦抑自持,不以门望骄人,待故交白首如新,诗亦清逸可爱。与翁万达、邹守愚相淬濯,部中称‘三君子’。
陈言(1507-1577)字宜昌,号石溪。莆田县城关庙前(今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人。曾祖陈德诚,祖父陈必清,父陈一通,母黄氏,弟陈席、广、廉、厚、音、廪、襄,娶朱氏,子陈经邦。正德二年(1507)七月三十日生,行一。少家贫力学。嘉靖二十五年(1546)福建乡试洪世迁榜第8名举人,礼部会试第4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春芳榜第123名进士。知吉安泰和(今属江西)县。不喜矫饰,大吏索贿不得,乞改教职,得湖州(今属浙江)府学教授,迁国子监博士。转礼部主事,太宰李默被瀺死,言坐乡故,谪郴州(今属广西)同知,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泰州(今属江苏)知州。拜南京刑部员外郎,晋郎中,被谤免归。在乡营别墅一区,曰“怡老堂”,优游林下,万历五年(1587)卒。以子经邦贵,赠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居家至孝,曾修葺先世祠坟,体恤宗戚贫乏之家并抚养孤寡之人。著有《怡老堂存稿》4卷、《石溪洒语》2卷、《尚书讲议》6卷。《兰陔诗话》云:“嘉靖中莆有两陈言,一石溪郎中,一丰山布衣。石溪登第后,丰山自称‘蒲氓’以别之。丰山集句,真火龙黼黻之手。石溪湛深经术,诗虽能丰山,亦自庄重不佻。” 墓在今城厢区霞林街道蔡垞村,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坐西向东。龟背形墓丘,砖石构筑,墓丘顶盖以全石凿雕,俗称“一粒珠”。神道两旁石像生,仅存明代石马1对。
黄懋官(1516-1560)字君辨,号霖原。莆田城关东厢(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曾祖黄仲昭,祖父黄干刚,父黄希濩,母郑氏,兄黄懋宣、惠、道允等,弟懋㦂、宾等,娶洪氏。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初二日生,行六。嘉靖十六年(1537)福建乡试章日暗榜第53名举人,礼部会试第285名,嘉靖十七年(1538)茅瓒榜二甲第4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改吏部,历文选郎中。升太仆寺少卿,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月条陈马政四事,从之。十二月升太仆寺卿,三十五年(1556)九月升顺天府府尹,嘉靖三十六年十月,以修筑宁夏赤木口边墙完工赏银十两。晋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南京粮储,嘉靖三十九年(1560)二月,南京振武营兵变,被害。先是南京粮储,经户部题请,贷去百余万。至懋官抵任,仓粮不足,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其条陈钱粮事宜,撙节库粮。南京振武营为南京兵部尚书张鳌于嘉靖三十四年以海警抗倭而建,议选各营精锐训练之,不足则益以四方骁健。按旧制:南京各营官军月米,有妻者一石,无妻者减十之四,春秋二仲月,每石折银半两。及马坤为南京户部尚书时,奏减折色银为零点四两,诸军始怨。懋官精核治办,又按籍稽数,库粮仅供半年给用,于是斤斤为樽绳,凡放粮予士,必诘其逃亡多寡,使毋得冒。又奏停补役军丁妻粮,诸军益忿。时马坤召入为北户部,懋官绾部章。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岁大浸,米石银八钱,军中争求复折色旧额,懋官谓事宜奏请,不许,诸军日嗷嗷。张本兵、门本兵谩语之曰:“若第自言,不者,黄侍郎且云我右若辈”。又诚意伯刘世延微与懋官有却,凡给军,以月之初旬,适其月已再旬,而犹未给。二月二十一日,张鳌至南京振武营阅军,诸军遂大哗,围攻黄懋官住宅,*之,裸尸于市,并胁迫张鳌发银犒军。守备太监何绶许给赏银十万两,诸军稍定。至同年四月初七日,南京兵部右侍郎李遂密捕二十五人下狱,军中始定。朝廷令折色银复为原额。时言官不考情实,惟掇军士流言为疏章,世宗谬意其脧士,犹以得全尸而死为失刑,仅坐首恶三人,余者戍边而已。论者以懋官综核清介,不免于鼌错、李深之祸,无不惜之。《明史》有其传。
郑茂华,一作郑懋华,字实符。莆田人,贯江都县,商籍。祖父郑宝元。明代书法家。万历三十一年(1603)福建乡试林欲楫榜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士俊榜三甲第6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历任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万历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出为浙江温处道右参政。天启三年(1623)二月补河南右参政,四月分守河北道。历广西右布政使,天启六年(1626)十月转左布政使。靖藩争立,谕以大义,立解。崇祯初举卓异,召对平台称旨,崇祯六年(1633)六月六日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有土司阴谋起衅,茂华指授方略,歼其渠魁,诸桀骛者咸遵约束。考绩,晋通义大夫,御书天下清官於屏。寻擢任两广总督,以病乞休,温诏慰留者再。归里杜门,未尝营田宅,卒。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赠兵部右侍郎。《全闽诗录》收录其诗一首。《兰陔诗话》云:公集不存,仅传此作,深得风人规刺之体。公同年潘冏乡应龙亦能时。姚旅《露书》载其《游木末亭》句云:“故鼎由来非逐鹿,忠魂何必怨啼鹃。”可称新警。今其集亦不传,前辈佳篇日就湮没,不可不亟为搜辑也。
林铭鼎,字玉铉,号自名。莆田人。父林尧俞,尚书;子林濬芳。明代书法家。万历三十七年(1609)福建乡试周迪榜举人,礼部会试第3名,万历三十八年(1610)韩敬榜二甲第10名进士。初授高邮州(今属江苏)知州,父尧俞戒以诗曰:“始终怀一节,佩服比韦弦”。故历官一遵父训,以清慎称。升工部郎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出任莱州府(今属山东)知府。改扬州府(今属江苏)知府,天启五年(1577)五月,迁山东按察司副使,分巡济南道。十月调浙江嘉湖道副使。改广西苍梧副使,升浙江右布政使。弘光元年(1645)四月,入为光禄寺少卿,忧归。迎立绍宗,擢户部左侍郎。未几乞休。福京亡后,卒於家。著有《新锓林会魁》、《书经逢源集注》6卷。《全闽诗录》收录其诗1首。
彭汝楠(1584—1643)字伯栋,号让木。莆田县黄石镇小横塘村(今荔城区黄石镇七境村)人,后迁居城关柳桥(今城厢区霞林街道顶墩村)。崇祯改元(1628)起汝楠大理寺丞,转太常卿。升兵部右侍郎,屡有疏议,皆中机宜。转兵部左侍郎,后以流寇猖獗议剿与当事者不合,遂力辞而归。参见“莆田黄石小横塘望族”。
唐显悦,字子安,号梅臣。仙游人。父唐大章,天启间贡生,授徒二十余年;弟唐洞惓,国子博士;孙唐之华,岁贡生;长孙女妻郑经(郑成功长子)。明代书法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福建乡试戴国章榜举人,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榜三甲第46名进士。天启二年(1622)知绍兴府诸暨县(今属浙江),有贤声。罪人托势豪求解。不纳。因忤当道,改湖州教授。转国子助教,迁南京户部主事。榷扬州关,减船税什一。历兵部员外郎,崇祯六年至八年(1633-1635)出任襄阳府(今属湖北)知府。流寇自陕西渡河突入境,显悦防守策应两阅月,贼不敢犯。迁下兵备副使,驻蕲州。时凤阳既破,贼蝎子塊等千余人入楚,围麻城。麻城,全楚咽喉,乃檄显悦移镇其地。至则守御备至,贼往来者七,不能近。升参政,分守襄阳,并署监军。有奉招滇兵八千,道荆州,大扰害,显悦单骑谕解之。寻奉勅会剿湖广監临陈朝龙等,平。改广东海北副使,开屯田千余亩。以忧归。未几,京师陷。及唐王建号闽中,以为右通政,迁兵部左侍郎。催粤饷,道惠州,留参将敖柱收惠湖诸寇,道途无梗。时福州方缺饷,显悦以粤饷二十八万至,王嘉奖之。进兵部尚书 ,寻被谗致仕。唐王亡,永历九年(即清顺治十二年,1655)隐居厦门云顶岩,自号“云纳子”。既入海岛,变姓名曰“陶无逸”,以寿终。著有《息园集》、《亭亭居》、《续凫集》等。
黄起有,字应似,号改庵。莆田城关东里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人。曾祖黄仲昭。天启元年(1621)福建乡试范方榜举人,崇祯元年(1628)刘若宰榜二甲13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三年(1630)六月改编修,直起居注纂。崇帧十年(1637)为会试阅卷官,四月迁国子监司业。历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左中允左谕德(太子教读官)兼侍经筵。时国势日危,起有疏言朝廷当锐忌求治、而廷臣议论曰繁,无裨实用。崇祯十二年(1639)典试顺天府,所选拔多名士。再升詹事府左庶子,奉使往江西,过长州,闻李自成攻陷北京,遂归养母。南明隆武时(约1645)擢少詹事、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后里居结交多寒士,以诗文互赠答。著有《庸山诗集》 若干卷,纂辑《四书纲要》19卷。曾为《天妃显圣录》 作序。精于草书,字迹苍秀轩翔,得古人笔法,世争珍之,今首都博物馆藏有《草书七言诗轴》作品。今仙游三会寺有清康熙十二年(1673)黄起有撰书的重建敕大中三会寺碑记,碑记文笔洗炼,书法遒劲。《兰陔诗话》云:“晚与诸遗民唱和,镂本流传,亦玉山雅集之流也。”《全闽诗录》收录其诗1首。曾为《天妃显圣录》作序。卒年82岁。
林佳鼎(?-1646)字汉宗。莆田人。明代书法家。崇祯三年(1630)福建乡试张能恭榜举人,崇祯七年(1634)刘理顺榜二甲第52名进士。授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出榷九江税关。时荆、襄阻兵,川、广舟楫不通,朝廷以宗禄不给,增商税万金。佳鼎念商困已极,加税,商益不前,乃以耗羡抵增额,商乃大悦,帆樯络绎而下,税以是足。改礼部。崇祯十六年(1643),转广东督学副使,清慎自矢,凛若神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历赣南参议、广东布政使。疏言七事,其一曰“东浙之交富固”、“藩辅不可不早建”,上嘉纳之。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肇庆,进兵部左侍郎。永历元年(即清顺治四年,1647)清兵至三水,上命其总督,率总兵成大用、李明忠、龙伦、苏聘、郝时登、赵千驷、刘昌业、赵继宗、李志羲等御之。与广州将陈际泰战于三水,际泰败走,有骄色。既与林察战于海,佳鼎故与林察善,林察使海上石、马、郑、徐四盗诈降,佳鼎信之,督兵昼夜兼行,不设备。十二月二日,舟至三山口。察乘东南风,发火箭火球,焚佳鼎舟。佳鼎上岸,淖深三尺,人马并陷,全军殁。与伦及佥事夏四敷、水师游击管一燦皆赴水死。既死,肇庆大震。子林朋麟,字凤州,号思庵,顺治中诸生,有诗《落花》等30首,《莆风清籁集》收录其诗2首。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叙彝,号忠叙,又号覃溪、彝斋、苏斋等。莆田县城内北河边(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后入籍顺天府大兴县 。翁世资后裔。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1733年9月23日)。自幼从父读书习文,九岁受外祖父张方九影响学习法书。十二岁时,补顺天府学生员。清代著名书法家与金石学家。十四岁,入首善书院学习并登乡荐。登乾隆十二年(1747)福建乡试丁卯科黄元吉榜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恩科秦大仕榜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命学清文。乾隆十九年(1754)散馆时,被“御定第一等一名”,授职编修。与刘墉友善,同在翰林院任编修散官。此后十年间,翁方纲历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中允(仍兼编修)、翰林院侍读,又曾兼充过日讲起居注官与《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曾典试江西、湖北等地。乾隆二十九年(1764)督广东学政,凡三任,前后八年,是有清一代在外任职时间最长的京官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其“失察生员年貌册”的原因,降职三级调用,同年冬离粤回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命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旋又授职编修。在四库馆期间,翁氏与钱大昕、桂馥、黄易、朱筠等金石学者“时相过从讨论”,常去琉璃厂书肆访书,翁氏所藏金石拓本日渐增多,眼界更加开阔,为其日后撰《两汉金石记》打下基础。此乾隆五十年(1785)历任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并曾兼充文渊阁校理、三通馆纂修官、文渊阁直阁事。以后历任顺天乡试副考官、江西学政等职。乾隆五十五年(1790),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二年督山东学政。嘉庆元年(1796)正月,刚刚逊位的乾隆皇帝设了千叟宴,翁方纲赴宴,得到的赏赐珍品达13种。嘉庆四年(1799),左迁鸿胪寺卿。嘉庆六年(1801),派往昌平马兰峪守护裕陵。嘉庆九年(1 804),“奉命以原品休致回籍,重返京城。嘉庆十二年(1807),重赴鹿鸣宴,赐三品衔。嘉庆十九年(1814),再赴琼林宴,加二品卿。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18年3月3日)卒。博学多闻,勤于考述。钱泳评其曰:“先生之学,无所不通,而尤邃于金石文字。” 能诗能文,精通鉴赏,宏览多闻,于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皆能抉摘精审。经翁方纲考证题跋的碑帖很多,而且大多为书法精品。开清代断代体著录金石先河,并以“精于鉴赏”之长奠定了其清代金石学名家的地位。《清朝书画录》把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四大家”。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其书作被列为“能品”1999年,国务院与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有限制出境的书法家作品,翁氏被列入其中。其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真是率更神髓,深得金石气”。隶书尊《史晨》《韩敕》诸碑,“名兆京城”当时北方求写碑版者大都瞩目于他。行书以米芾为尚,于碑帖题跋最为精妙。翁氏尤精蝇头小楷。马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刘墉)所能到也。” 翁方纲力倡唐碑之举,虽不是开启清代碑学之滥觞,但却为其后的阮元、包世臣、何绍基、康南海等扬碑抑帖提供了平台,所以考察清代碑学,不能避开翁方纲倡唐碑、习唐碑这一段历史。翁方纲论诗以“肌理”为准,是肌理派的开创者,也是主要代表人物。今人对翁方纲肌理说的阐释与论述一般以翁方纲《神韵论》、《格调论》等论诗专文和《石洲诗话》为主,极少涉及对翁方纲的诗歌评选的研究。从现存翁方纲资料来看,其肌理说的理论有其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唐诗选评上。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22卷、《粤东金石略》9卷并附《九曜石考》2卷、《汉石经残字考》1卷、《焦山鼎铭考》1卷、《苏斋题跋》8卷、《苏米斋兰亭考》8卷、《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8卷等大量金石学、诗学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其《方纲致秋盦残笺》。另编有《翁氏家事略记》。翁方纲又以奖掖后学为尚,刘台拱、凌廷堪等诸多著名学者、文士皆“从之游”,钱泳、梁章钜等也倍受其学。被学界视为与纪昀、朱珪等齐名的“以宏奖风流为己任”的人物,很受尊崇。晚年,其金石、经学、诗学思想远播朝鲜半岛。八十岁时,朝鲜半岛的著名学者、金石家、书法家,翁方纲的门生金秋史不仅“写佛经寄祝”,而且还在寿诞时,为其“作祝嘏诗课”。朝鲜半岛海东金石学派深受翁氏金石思想影响,至今奉为圭臬。
郭尚先(1785-1832) 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莆田县城内书仓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祖郭占选,乾隆庚辰举人,溧阳知县,调无锡,有治行。父郭捷南,附贡生,以诗、古文名于时。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乾隆五十年(1785)九月初五日生。嘉庆十二年(1807),福建乡试第一名,嘉庆十四年(1809)洪莹榜二甲30名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庶吉馆,奏习国书,散馆时,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八年(1813),奉派贵州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年(1815),充国史馆纂修。修《治河方略》、《明鉴》、《大清一统志》等书。次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赴广东任乡试官。回京后继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派教习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尚先丁父忧,归里。适逢莆田大饥,他建议府县向富户籴粟,设厂减价平粜,不少灾民赖以存活。服阙返京,复原官,仍教庶吉士。道光八年(1828),出任四川学政。为官清正廉洁,有德政,去除积弊,学风、考风、文风大振,蜀民咸颂德政。为官忠勤,深得朝廷嘉许,累官至礼部右侍郎。道光十二年(1832)秋,山东主持乡试。好读经书,尤喜郑樵《通志》。与林则徐交甚密。工书法,善行草,其楷体典重工致,为当时的馆、阁所摹效。其书本学欧阳询,兼学颜真卿、褚遂良。堪与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董其昌相媲美。求书者络绎不绝,日本、朝鲜仕宦以重金向他人求购其书作。善绘画,精篆刻。其画除山水之外,尤擅长兰石;其篆刻朴茂浑古,法度精严,有《芳坚馆印存》2卷行世。著有《经筵讲义》和《增默庵文集》各8卷,《增默庵诗集》2卷、《芳坚馆题跋》三卷、《使蜀日记》和《进奉文》各1卷,《清史列传》均有载。因殿试和恩监试中,抱病履职;冒严寒至刑部会审重案。终积老成疾,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廿九日辞世。林则徐作《大理寺卿郭兰石郭先生墓志铭》。祀四川名宦寺。墓葬在今西天尾镇上郭村,尚存,有神道碑刻“皇清赐进士出身诰授贤政大夫大理寺卿加二级崇祀四川名宦祠半石郭公基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