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从今天开始,我将为您解读一套大部头的著作《文明之光》。一共四本,整套书大概有120万字。在之前我就预告说,我要为大家解读一本非常精彩的大部头。对于《文明之光》这套书来讲,用如何溢美之词来赞誉他,都不过份。它在豆瓣读书上获得了9分的超高分,对此我也毫不意外。
我们一眼看到这本书,觉得它就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而我们从上学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接触了无数的历史书,现在市面上也不乏像是《全球通史》这样的优秀之作。那么,是什么让我情有独钟的选择了《文明之光》呢?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你可以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我们是不是常常都被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所深深的打动。这些故事是不是都在告诉我们,历史就像是一盘棋,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就是在那些伟人的掌握之中。
我们脑海中的历史,似乎就是一个个伟人的名字,一场场伟大的战役和一个个能让历史突然转轨的伟大事件。我们翻开全世界所有地方的历史教科书,几乎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略地的丰功伟业以及帝国的扩张和兴衰。
但是,时过境迁,经过历史的涤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真的是这些王侯将相和一些特殊的重大事件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吗?我们可以来问几个有趣的问题,比方说:
当年如果荆轲刺秦成功,我们中国的历史会如何变化?
如果布鲁图刺*凯撒失败,欧洲历史又会怎样?
如果普鲁士军队抵达拿破仑与惠灵顿打得不可开交的滑铁卢战场迟到了两个小时,那世界又将转向何方呢?
难道我们人类的历史真的就是被这些偶然的因素牵着往前走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张首晟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来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
各位同学还记得我们之前分享的极简物理课吗?在其中我们提到过统计物理学的思想,就是当我们观察气体中的单独某几个分子的时候,他们的运动都是杂乱无章的,看起来就是被很多偶然的因素所左右着。
但是,当我们运用统计物理学的思想,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个体运动放到整个系统行为的高度来看的话,那些偶然的因素就都在系统平均中消失了,物理学家由此提炼出了能量守恒以及熵增这样的普世规律。
那会不会人类的文明进程也是一样的道理呢?在历史的浩瀚章节之中,戏剧式人物故事的个案,尽管看似充满偶然,单个事件的结果,就像是气体中单个分子的运动轨迹一样难以预测。但是当我们把时空的尺度不断的放大,把这些单独的事件放到整条人类文明的河流中观察的时候,这些偶然的因素会不会在大数平均下相互抵消从而消失呢?我们会不会从中看到,偶然走向了必然呢?
《文明之光》中说,当我们跳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站在大历史的高度去看待整个文明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类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我们在不断的遇到问题,但是最终我们发现的答案都要比问题更多。
在历史上,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出现过无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并非一开始就知道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戮和战争成为了常态。我们学会彼此尊重,学会沟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这已经是近代的事情了。而在历史上,我们对于强者崇拜,对于权利痴迷。所以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全都是这些东西。
而这本书告诉我,历史,并非是王侯将相丰功伟业的传奇,也并非是某些幸运儿的偶然创造。那到底是什么在真正的塑造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呢?
我们可以稍微回头看看,看看我们的工业革命,作为当代人来说,您可能觉得这没啥了不起的。但是我们把这两百年的文明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察的话,这完全就是惊天巨变!其实从公元元年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前的1800年前后,我们的生活状况就没啥太大改善的,GDP也没有太多的增长。
中国的情况也是差不多,公元元年也就是我们的西汉末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而就在这1800年的时光当中,多少枭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像是赤壁之战这样的历史桥段更是无人不晓。但是这些,实际对人类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真正有帮助的,让我们的历史从无数偶然走向某种必然的,则是文明一点一滴的积累。
像是工业革命,凭借科技的力量在急短的时间内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0岁。世界的人均GDP从大概几百美元涨到了数万美元。科技才是推动这一轮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不仅仅来源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个伟大人物,或者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美苏冷战这样的全球大事件,而是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的伟大文明创造。
灿烂的文明拼图我们今天都无法得知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谁发明了轮子,也无从知晓是中国哪个地方的农民最早采用了隆耕种植法,可是单单这两项发明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比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这样的十个军事家都要更大!
什么是文明?生物世界通常都只有一种传递信息的办法,就是通过基因。而人类创造了一个平行于基因的信息体系,就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代代相传。所以文明的简单定义就是:平行于生物基因,可以代代相传的信息系统。《文明之光》一书中所记录的就是这个信息系统之中最闪耀的部分。
其中所涉猎的内容极其的广博,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到大航海、美国建国。从中国的隆耕种植、瓷器到牛顿、达尔文再到原子能、青霉素;从文艺复兴到巴赫、柴可夫斯基在到好莱坞;从罗马法、明治维新到美苏冷战、联合国的成立。作者秉持反英雄式的历史观,从历史、科技、艺术和政治四个角度,分三十二个篇章,记录了那些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时常被忽略的人和事。勾画了一副宏伟的人类文明画卷。
作者吴军的智慧这就是接下来这段时间我要为您分享的《文明之光》。说到这里也该隆重的介绍本书的作者了。在我们频道之前的节目当中,我曾多次引用这位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王石在为《文明之光》作序的时候,是这样评论作者的。
他说:在今天,试图用如此短的篇幅描绘人类文明史是需要勇气的。而作者的才能,我们在他之前的著作之中就已经领略到了。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累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学厚度和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拥有超越常人的见识。而这些独特条件,才确保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构成了这样一副文明之光的拼图。
这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军博士。
很多同学认识吴军都是因为他是得到《硅谷来信》的主理人。其实,他除《文明之光》以外,还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和《智能时代》。而这几本畅销书早已让他在中国科技互联网界被大家所熟知。
吴军这个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其中有一点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罗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讲的时候对他的评价。
罗振宇说吴军这个人可谓是学富五车。他的社会工作极其的繁重,有科研、有教学、有投资、有写作,除了写作硅谷来信每天一篇专栏文章之外,还有很多大部头的写作。其中有一段时间,吴军帮他自己的女儿挑选大学,父女两个走访了英美的诸多名校。最后他把这段经历所得,集合他多年来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考与感悟,写成了一个书叫做《大学之路》,出版之后也极其畅销。
吴军能同时做这么多的事情,并且都能做的这么好,让我极其的惊叹。更奇怪的是,即便工作如此繁重,他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欧洲最好的音乐节他去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博物馆,他挂着照相机,挨个的都去拍摄到了。2016年的夏天,他居然还有时间独自驾车到阿拉斯加去拍摄极光。
家庭幸福并且事业有成,还能同时做这么多的事情,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罗振宇说通过一年多的交往,他发现吴军身上有很特别的品质。说一个人既有目标,又专注当下,既为利益,也为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失色彩。这是吴军对自己的要求,而在这背后,有两个字,叫做“自律”。吴军身上有一种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关于自律这个话题,我之前还专门做过一期节目来分享。
舍弃而他对这样的夸奖,表现出了另外的一种人生智慧。他在《见识》一书中说,罗振宇经常讲他是一个善于利用时间,能同时做很多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都去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但是吴军说的诀窍和大家以为的完全相反,并不是多做事,而是少做事,甚至不做。
他的诀窍就两点,第一,他能从自己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第二,敢于舍弃。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在2014年吴军再次离开谷歌的时候,很多人问,公司给你这么多钱,待遇这么好,工作又灵活,为什么要辞职?他说谷歌的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没有时间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写书。这和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吴军想通了,要想换取更多的时间,就必须牺牲很多的经济利益。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时间和金钱之间选择金钱。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那么就应该放弃这些事情,来保证支付给你高薪酬的那份本职工作。毕竟,其他的事情是应该用业余时间去做的。如果没有业余时间,那么就放弃掉好了。”这就是一般人的思维定式,过分的考虑了钱的因素,而忘记了人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想,生命是由有限的时间所构成的,而钱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了,那么也就容易明白吴军他为什么为了获得时间而放弃工作了。正是因为吴军如此的看重时间,他的时间才不会被无聊的消耗,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他认为最有意义、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从他嘴里说出的是我只做重要的事情,而最终我们所看到的是,他竟然完成这么多重要的事情。
通才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吴军博士是个通才,或者说他简直就是一个全才。他的头衔是一名计算机专家,他写过的书中《浪潮之巅》和《智能时代》可以算是他的专业领域之内的著作。而《数学之美》是讲如何用数学去解决工程问题的。《大学之路》主要讲的是美国高校以及中美的教育问题。《文明之光》讲的又是全球人类文明的历史,这几本都是跨界的著作。
正如我们之前的节目中所说,查理芒格叫我们不要去理会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因为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按照学科那样分门别类的样子所构成的。我们需要运用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式来建立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而吴军博士在这方面做得如何,看看这几本畅销书的标题就知道了。
在他的《大学之路》那本书中,他说,我一共读了18年的书,在这18年中,有幸让我受到了纽曼所推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受到了洪堡式的精深的专才教育,并且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教育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用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绝大多数的人跑到一半就放弃了,正好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机会。
不为钱而工作,专注于有价值的事情,珍惜时间,终身学习。你看,这些观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那些牛逼的人,身上的特质都是这般的相似。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吴军博士的经历吧,让我们对他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吴军博士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在大学读书的这段时间,因为喜欢广泛的阅读,忽略了考试成绩。结果报送研究生失败。当时北京中关村突然发展起来,吴军加入其中买起了电脑。所以在他的一生中还有难得的一年多的销售经验。
当时中关村叫做电子一条街,但是他们自己都叫他“骗子一条街”。因为他们自己心里知道,其实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元器件攒起来,攒成计算机就卖了,利润很不错,做了一年多。也算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收入比较高的一群人。作为一名离开校门不久,就趁着中国IT业的兴起赚到第一笔钱的学生。吴军的眼光并没有受制于眼前的这点利益。
他再次回到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攻读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之后留校当了老师,虽说清华教师的身份确实更加体面,但是收入比起买电脑那可是差了很多。但是吴军的兴趣,就是想继续读书。
在他工作期间,有一次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在会上吴军发现当时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水平和国外的差距真的很大。他清醒的知道,中美两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差距,更是看到了未来科技将要对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他想去美国攻读博士。不过因为当时出国,必须要有侨眷证明。吴军不得不等待时机。一直到1994年,吴军才如愿去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一直读到2002年,拿着博士学位,以一个新人的身份离开学校,重新回到职场。两千年前之后,2002年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在讲《激荡》和《腾讯传》的时候都说过,是美国互联网泡沫刚刚破灭,整个IT市场空前的萧条时期。
当时工作机会非常的少,大家都会稳妥的选择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这样对于个人的生存也更有保障。
而吴军这个时候决定加入一家小公司,他是他们大学实验室里第一个去小公司的人,其他的人不是去了大的研究所,就是去当教授了。当时他的导师还跟他说,要不然你考虑下AT&T,或者IBM也可是啊。
而吴军还是选择一家小公司,当时互联网上的网站基本上都是花里胡哨,全都是弹出广告,但是这家小公司的网站做得异常简洁干净,而且这家公司的搜索技术也让同为技术出身的吴军很是痴迷。这家小公司叫做谷歌。
就在吴军加入两年之后的2004年8月,谷歌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230亿美金,今天谷歌的市值翻了20多倍,超过5千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如果把当年在中关村卖电脑赚的钱当做是吴军第一桶金的话,那么谷歌上市给吴军带来的则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到了2010年他应马化腾的邀请,出任腾讯副总裁,负责搜索业务。两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谷歌。在谷歌期间,吴军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此外还领导了多个项目,其中他主导设计的中、日、韩文搜索算法对谷歌的贡献巨大。谷歌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CEO埃里克施密特对吴军都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吴军说,他自己的成功是得益于谷歌的宽容。但是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他当初异于常人的正确选择,也不会有他后来的这些发展。无论是离开清华到美国读博士,还是放弃大公司加入当时的谷歌,都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不同的选择自然意味着不同的人生,而这些选择他都做对了。这其中纵然有个人的报复,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吴军这个人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极度敏感。
而这个敏感,指引他在2014年,告别谷歌,创办了丰元资本。这是硅谷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风险投资机构。而到目前来看,他也做的相当成功。风险投资的关键就是准确的评价一项技术,以及准确的评价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吴军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反复的强调把握时代浪潮的重要性。
对于风投来说,大趋势大方向必须要对,你投资必须要在浪潮之前,那么你才有机会站上浪潮之巅,在浪的后面追赶的话你是永远都上不去的。
丰元资本所投资的项目大致有4个方向,这也是吴军认为的趋势所在。第一个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第二个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第三个是运用IT技术改造的医疗保健行业,最后一个是万物互联。
华人投资人的夙愿作为硅谷第一家由华人创办的投资机构,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吴军认为,未来十年在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将会产生大量的交流,熟悉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人就有了大量的机会。为中美两国在技术、人才、资本,文化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
所以,丰元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桥头堡,不只是把中国人的钱投到美国,取得一些经济效益,带回一些技术。他们也希望能增强中国在美国的影响力。因为中国发展到这一步了,中国一定会出现很多自己的大型跨国企业,一定会输出资本,我们通过输出资本之后,再利用世界市场的增长,然后回过头来才能带动起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吴军他们的丰元资本还有一个很大的夙愿,他说:现在我们是在玩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我们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我希望我们的基金有些合伙人,或者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成为美国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能够成为议员,成为议长。这样华人在美国的地位才能跟其他的民族一样平等。这也是我们的华人投资者在海外的一个很深远的情节。
其实最近的这一百年来,华人在美国的职业地位确实历程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从最初是劳工,到三十年前是码农,十年前我们开始成为大型企业的高管,现在我们可以做投资人,投资硅谷的高科技项目。吴军和他的丰元资本,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那么,这些就是吴军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三十年所走过的路。在他的专栏,他的书中分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我从他身上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会找机会用彩蛋或者是独立节目的方式与各位同学分享。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就是想告诉你吴军博士有多牛。原因很简单,回到《文明之光》这本书本身。一个牛逼的作者是绝无可能写出一部平庸的作品的。就因为他的见识之广,思考之深和自我要求之高,这些种种必然会促成一部优秀之作。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副宏伟的人类文明画卷——《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