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经济还是文明,北宋都高出西夏,是什么让北宋屡战屡败?

不论是经济还是文明,北宋都高出西夏,是什么让北宋屡战屡败?

首页角色扮演王权的战争福利版更新时间:2024-06-12

"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宋仁宗赵祯,那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人们总是褒奖秦皇汉武,因为他们执着于开疆拓土,而只有仁宗能够真正的做到为百姓的利益着想。

他为了尽早的结束战争,增加了对辽国的岁币,也在处于优势之时,接受了西夏投降的请求。以至于去世之时,夏辽两国的民众,自发为其哀悼,以示怀念。

当然,也有人说他该争时不争,是妇人之仁。每个人出发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而为何底蕴丰厚的大国宋朝,会在西夏战争中接连失利呢?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弊端都有哪些。

(一)、泱泱大宋不经折,撮尔小国引风波

"元昊自先世并吞西土三十余年,聚中国所赐资财无算,外倚契丹为援,异谋日甚"在仁宗上位以前,党项人建立的夏国一直游离在宋与辽之间。赵家还赐国姓于其,以示友好往来。

而李德明去世后,"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他和父亲不一样,有着称帝立国的伟大志向。于是当即宣布改名换姓,既不用唐朝给的李,也不用宋朝给的赵,同时不断的与辽国联系。

1. 宋夏战争,抹不去的伤痛

元昊称帝以后,当即向仁宗修书一封。明面上是感谢宋朝对党项人的支持和册封,其实就是在指责鼻子骂人。他就是在故意的激怒宋朝,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归咎于赵祯。

双方的大战,自是不可避免。大宋宝元二年,元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宋军官误信奸计,惨遭包围。

在三川口,北宋的刘平和石元孙多次以少胜多,打退了西夏人的进攻。不过终究是寡不敌众,两位大将兵败被俘。仁宗从未想过,小小的西夏,竟然如此强大。这次战役以后,宋朝的防御开始愈发的被动。

战事一起,那会轻易平息。夏竦还有范仲淹以及韩琦三人,同知陕西,负责边防要务。可是此三人个性都太强,大家谁也不服谁。尤其是韩琦,执着于胜利,乃派遣任福父子北上出征

"琦悉兵付大将任福,令自怀远城趋德胜砦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不料,再度落入了敌人的包围圈,西夏军队本土作战,优势很强,任福父子,战死沙场

这场战役,北宋损失了数万名将士,仁宗跪在祖宗牌位前,久久不肯起。虽然这场战争责任并不在范仲淹,不过他也受到了牵连,自那以后开始被贬。随后西夏方面再度发起攻击,想要自防守薄弱的关中地区南下,宋军再度失利,十五位高级将领死于非命。

若不是大将景泰拼死抵抗,想必关中平原已经沦于敌手。这三场大战,虽然双方皆有伤亡,不过北宋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西夏。

2. 庆历和议签订日,子孙后代祸根起

"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如果仁宗能够下定决心,那么灭掉西夏,完全可以兵不血刃。西夏国土面积狭小,土地贫瘠,一切物资都得需要从与北宋的贸易中获取。

而仁宗什么也不做,只需要关闭榷场,等到冬天,西夏境内百姓无衣而着,无食而吃,到时候就会兴起叛乱,那时北宋就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趁虚而入,也可以熟视无睹。不过仁宗还是答应了元昊谈和的请求

自那以后,宋与夏再度恢复了和平。

不论是国家经济水平,疆域面积还是文明程度,北宋都要高出西夏很多。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北宋屡战屡败?被一个弹丸小国,打的团团转。

(二)、偃武修文,才铸成大错

赵匡胤是武将起兵谋反,才当上了皇帝。他害怕有人重蹈覆辙,所以就制定出了一系列打压武将的政策。而"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赵恒和赵祯虽然都对宋朝有着突出的贡献,但还是过于守成,执着于将重文轻武发扬光大。

1. 对武将的极其不信任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宗谅曾在泾州任职,定川寨之战,宋军惨败。眼看着西夏的军队就要攻破城池,"手中兵卒尽亡,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引范仲淹来援"。为了鼓舞刚招募的士兵,"费公钱十六万贯。馈遗游士故人,分以诸部属羌"。

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此事,但也没有人说什么。时隔一年之后,朝中的大臣们秋后算账。滕宗谅又与范仲淹交好,因此受到了排挤,不得已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修岳阳楼。可见,北宋的文官们太过猖獗,他们见不得武将有一点瑕疵。

但凡皇帝能够稍微侧重武将们一点,宋朝也不会在宋夏之战中接连失败。此外,自太祖朝起,于军中设立都监。他们明面上是辅佐主帅,实际就是监督他们

作为皇权的化身,主帅们不得已被外行指挥。当年老令公杨业惨死,潘美只占了次要责任,归根结底还是都监的过错。

如此一来,将军们在战场打仗,处处受到制衡。他们只得由不懂军事的文人指挥,可这些人哪里懂得什么兵者,诡道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2. 武将匮乏,"竟无一人是男儿"

到了仁宗在位时,早年间跟随太祖打天下的元勋们,死的死,老的老。因为政策的限制,他们没有将自身的经验,传授下去。因此,至仁宗时,就已经出现了断层。军中无人可用,这才是大宋屡次败北的关键因素。

西夏方面,元昊每每都是御驾亲征,既鼓舞了士气,又确保了战事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也就是说,元昊本身就是个大将。而仁宗手无缚鸡之力,更不懂什么指挥军事,他身边萦绕的也都是那些聒噪的文人。

如蔡东藩所说"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仁宗朝那个盛世,想要打败西夏,轻而易举。但北宋缺的就是中流砥柱般的武将。但武将们知道皇帝忌惮自己,也都不敢表现。

反而是文官,一直在指挥。

就像韩琦,他只知道赶紧立功,这才让任福父子落入了敌人的圈套。任福如果有能力,他也应该看出来西夏人是故意留下破绽。而真正有用的范仲淹,却得不到支持。还因为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而受到打压。

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朝廷,又怎么能够取胜?

(三)、外强中干,繁华不过是表面

北宋经济实力强劲,那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不过若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拱卫,到最后肯定化成灰烬。仁宗就是太过于侧重发展内部经济,而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军事孱弱的问题。同时,三冗问题十分突出,可仁宗却受制于文人而不能变法强军。

1. 丢失养马地,缺少游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非常突出。那些游牧民族,能够打败文明程度更高的农耕民族,靠的就是优良的马匹还有擅长骑射的兵丁。这两样,对于北宋而言,简直是奢侈品。汉唐之际,主要在河北地区养马,可是北宋建立之时,这里已经为契丹人所占有。

它曾经数度北伐,但都不能如愿以偿。而西夏虽然地域狭小,不过有很多地方适合养马。同时,其子民终日以打猎为生,骑射之术,自然很是精通。

所以,北宋在战略装备上就低人家一等。西夏的马都是自己培育出来的良驹,而北宋的马,都是从辽国来的驽马。

当时西夏还曾经和辽国联姻,虽然辽宋两国有澶渊之盟在先,不过也是不得不防。辽国轻易不出兵西夏,是因为此国面积狭小,而且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多山峦关隘,易守难攻。

而打北宋则不同,直接从河北而下,便取了首都。中原和南方,尽归其手。

所以,当时的北宋既要派重兵守着宋辽交界之处,又要抵御西夏的进攻,有些难以招架

2. 北宋乱作一团的军营

"咱家之乱,仅养兵所为万世之利,若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自太祖朝起,就开始不断的将灾民充入军营,同时还让监狱囚犯充军。这些人来自于三教九流,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碰到一起肯定会引发祸端。

当然,朝野上下也没人看得起他们。纷纷称之为"贼配军",狄青便是如此。其次,宋朝选拔武举人,并不考察骑射之术,而是以《武经七书》为主,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是纸上谈兵之徒。此外,军官和士兵们都是到了战场上才认识,兵不熟将,将不知兵。

而且,没有长官的监督,那些士兵们不会好生训练。

反观西夏则不然,其军中之人虽然大都是百姓,但自幼习骑射。并终日以牛羊肉及山中野物为食,体格健硕。而且他们终日都在一起,大家互相熟悉,配合默契程度也很高。

结语:

北宋的重文抑武,就是宋夏战争接连失利的主要原因。国家选拔人才,并不是有能力者上位,而是考察谁对皇帝既忠心而又没有威胁。

如此一来,训练被荒废,也没有合适的指挥之人。从上到下,从文到武,都是由文人来充当指挥者。可术业有专攻,他们可能在治国理政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可是谁又能做到文武兼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