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自问世起便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与喜爱。尤其是书中对文臣武将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
放眼诸多三国大将,其中有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大权在握的三国将军,都曾受封过"假节"或"假节钺"。可见假节这一权力,已经成为三国时期大将的"标配"之一。那么在三国名人传记中频繁出现的假节,究竟是何来历?
《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时期的假节,脱胎于两汉时期的持节。所谓节,乃皇帝亲赐,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国家。皇帝处理国事,凡事都要事必躬亲,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故而统治者经常赐节给重要使者,以示代记之用。
凡持节者出行,皆代表皇帝亲临。如《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持节出使匈奴,遭后者扣押长达19年之久。尽管苏武屡遭磨难,节旄已经尽数脱落,但他依旧将象征着皇帝亲临的"节杖"保存,以示忠君爱国之意。
而三国时期的假节,多赐予朝中重臣或将军,以示其地位尊崇。当然,与秦汉时期的持节不同,三国时代的假节,由于其特定历史背景,往往与传统中的持节有着较大出入。
苏武牧羊图
一、假节、持节与使持节东汉末年,各地枭雄并起,无数军阀混战。不仅各种杂号军职频繁出现,就连加节的方式,也分为假节、持节、使持节三种。当然,假节与持节之间,还是有些差别的。最早关于假节的记载,见于《后汉书·董卓传》:"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所谓"假",《说文解字》曰:"非真也。"颜师古注曰:"权以给之,不常与。"也就是说,担任假节者原本没有这种权利,只是暂时被给予而已。
汉末年间,朝纲混乱不堪,中枢政府为笼络兵权在握的将军,故而为其特设假节。《史记》注引《索隐》记载:"节, 使者所拥也。"在两汉时期的持节者,多为三公九卿或是皇帝任命的使者,而将军则无权持节。
及至东汉末年,战争频发,对统治者来说,拥有一位优秀的战将尤为重要。为突出将军之显贵,假节便应运而生。虽说假节有暂时持节之名,但不少重臣一旦被授予,几乎是始终有之。但在一些重大场合,武将们依旧采取使持节或持节的称呼,如下文所示。
汉代官员
如何区分这三种加节方式,不少人看法不一。据《宋书·百官志》记载:"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二千石以下;持节*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犯军令者。"
根据这则记载,不少人难免会认为:使持节的权柄最大,持节次之,而假节权力最小,实则不然。这套制度是在西晋年间确立的,无法直接用来衡量汉末三国时期的制度。不过以曹魏戍边大将郭淮为例,不难看出一点:持节与假节在等级上并无半分不同。
《三国志·郭淮传》记载:"正始五年(244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又载:"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不难看出,郭淮从假节转向持节的过程中,其职务大小与军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他负责都督的范围,也依旧"如故"。
曹魏名将郭淮剧照
而使持节与持节的关系,也是基本等同。例如曹真本传,他受封假节,可在上奏魏帝之时,便列为使持节;魏延本传中,亦是受封假节,后来李严触怒诸葛亮,魏延与其他蜀臣上书弹劾时,便称使持节。
据钟繇《上尊号碑》中记载:"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臣辽、使持节後将军华乡侯臣灵…"由此可见,使持节一般用于上奏天子时的正式场合,且多位于重臣官职的全称之中。另外,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曹真碑上,便沿用使持节之称。
综上所述,假节、持节、使持节在地位上等同,并无等级之分。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三种加节方式地位等同,才会出现在同一人物在不同史书当中有着不同叫法。
如曹魏名将夏侯楙,《三国志》称其为假节,而《魏略》则称为持节;又如曹丕至交好友,魏国重臣吴质,《三国志》记载为假节;而《魏略》则称之为使持节。
魏武帝曹操雕像
二、假节与假节钺的区分与假节相同的职位,三国时代还有假节钺一职。跟前者比起来,假节钺的地位还要更高一些。《后汉书·冯勤传》云:"钺,斧也,以黄金饰之,所以戮人。"由此可见,"钺"主掌*伐之权。"汉魏故事,遣将出征, 符节郎授节钺于朝堂。"
在汉晋时期的重要军事活动中,钺往往被授予最高军事将领由此一来,后者自然便能"先斩后奏",有临阵斩将的大权。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琅邪劳丙、叔孙无忌等人聚众谋逆,"朝廷以南阳宗资为讨寇中郎将,杖钺将兵,督州郡合讨无忌"。
反观持节,则没有专*之权。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持节,以示将斩,犹不敢专*,存汉制也。"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年),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有持节之名,但他却擅自*死匈奴单于,因此被朝廷下狱而死。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持节者向朝廷禀明情况,得皇帝允许,才能暂时行使擅*之权。
司马光砸缸
三国时期的假节钺,仔细算起来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假节钺至少有董卓、曹操、关羽、诸葛亮、司马懿、于禁、陆逊、满宠、夏侯尚、曹休、曹真、曹爽等十二人担任过。以权臣为例,董卓废立少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司马懿独掌曹魏大权,他们都曾受封过假节钺。
再看名将之列。曹魏政权中的五子良将,唯有于禁一人,有假节钺之权。当时曹操手下有一支世兵,名曰青州兵,曾是曹操征战中原的主力部队。而统领青州兵的,便是以善于治军闻名,且有古之名将风范的于禁。蜀汉政权之中,关羽、诸葛亮有此殊荣。
当刘备、诸葛亮先后进入益州后,关羽便奉命镇守极为重要的荆州。其辖下诸般事宜,关羽一言可断。《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也提到:诸葛亮北伐之时,"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而东吴的擎天玉柱陆逊,也曾多次挽救吴国于危亡之境,后官拜上大将军、假节钺等职。
武圣关羽塑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三国时期假节钺的地位很高,但它常常与都督联系起来。有一部分武将虽然持节,但其都督范围,有时还要高过持假节钺者所督。如曹魏名臣辛毗曾持节,但他却有权力制约司马懿的部下。可见曹魏时期的假节与假节钺制度,依旧不是很成熟。如此一来,假节与假节钺孰高孰低,便不好判断了。
三、假节者有何权力?从上述所示,假节自出现之始,便拥有极大权力。那么三国时代的假节者,究竟有何权力呢?从相关史料记载可得,三国时代的假节,多为大将担任,因此他们的假节之权,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
首先是发兵权。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为分担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的压力,关羽同时从荆州出兵,发动襄樊之战。由此可见,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有独立发兵、征战之权。
汉昭烈帝刘备画像
其次是指挥权。魏嘉平四年(252年),吴大帝孙权去世后不久,魏国司马昭持节安东,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征伐吴国,但随即在东兴遭到惨败,麾下众将唯有石苞全身而退。司马昭得知后,拿着节杖对石苞感叹道:"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也就是说,石苞若得持节之权,便可独掌一军。当时石苞率领的军队,隶属于胡遵手下,而他只要能得到持节,便有掌权之权。可见曹魏时期的持节,赋予大将指挥之权。
最后是擅*权。在秦汉时期,除非持节者得到皇帝任命,否则便无擅*之权。到了汉末时代,将军假节之权逐渐拔高,从而获得临阵斩将之权。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当时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而许仪是虎将许褚之子,乃功勋之后。可只是因为他探路不明,便惨遭钟会诛*。可见钟会假节之权,以至于"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后汉书》
《后主传》
《三国志》
《上尊号碑》
《史记》
《宋书·百官志》
《说文解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