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泽,说起他来,实在是个让人很纠结的人物。他是地道的廊坊永清人,成名在真定(今正定),最后葬在了石家庄。有人说,他是元朝千秋一相,可也有人说他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历史本来就是由后人来评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人眼中也会有一百个史天泽。功过是非,任人评说,我们只要知道,他就是那个史天泽就够了!
史天泽(1202—1275年),字润甫,原籍大兴府永清县(治今永清县永清镇),善骑射,勇力过人。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其后随长兄史天倪驻真定,迁居获鹿岳村(现石家庄市区)。在这里,开始了他建功立业的人生旅途。在蒙古军队进入中原,灭亡金朝时,他和其父、其兄立下重大功绩。在元朝军队南征灭宋时,他两次领兵出征。他主持中书省,协助忽必烈,为开创元帝国的一统江山,多建树,以致历五朝,均受倚重,成为有元一代汉人官至右丞相的唯一特例。所以,尽管正史——《元史》对他评价很高,但是后人还是颇有争议,在民间,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将他划入另类——汉奸的主张。
史天泽到底是值得称道的名将贤相,还是千夫指的汉奸卖国贼?让我们抛开狭隘的感情因素,还原那段历史吧!
人生之旅在乱世中起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史天泽的人生之路是在乱世中起步的,也是在乱世中定格的。
公元1202年,在古燕腹地的永清,一个婴儿呱呱堕地。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男娃了,既没有红光罩屋,也没有紫气贯顶。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史家三公子,日后会成为名噪中原的元帝国封将拜相的名士?
史家,一个财力雄厚的乡里大姓。史家的发家史,是上天的眷顾?还是人们骨子里渗透的“善恶因果”所至?总之,史家的发迹,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该着发财,走路跌个跟头,都能拣块狗头金。这不,史天泽的曾祖史伦,在建房掘地时,意外地挖出了许多金银财宝,家道一下子兴盛起来。这史伦,从娘胎里带出,骨子里渗透着豪侠之气。年少时就在乡里仗义行侠,这一下意外发财,他既不做吝啬鬼,也不当看财奴,有了钱,就往大了折腾,建立家塾,招徕学者,养活豪士。有一年大饥荒,史伦发粟8万石作为赈灾粮,大批人都争着依附到他的门下,使史家成了闻名河朔的豪强大户。以至史伦死后,河朔诸郡结清乐社40余处,每社近千人,岁时挂史伦画像祭祀。到史天泽的祖父史成珪时,继承家风,遭遇战乱时,能散发家财,结交四方豪士,自己仅留仓粟。
到了史天泽时,他偏偏生不逢时。这时,正是金朝末期,金朝统治集团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是腐败不堪,再加上蒙古军队南侵,国家衰乱,民不聊生,各地地主武装多据地自保。史家的土地主的安稳日子怕是过到头了。
也许,他又是生而逢时的。有道是时势造英雄。不是生在金末战乱年代,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和祖辈一样,在当地做一个输入进出、仗义疏财的大豪绅。正是战乱,改变了老史家祖辈走过来的人生轨迹。
那是在史天泽11岁的1213年,蒙古太祖八年七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南下攻金,进至河北一带。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平时爱读书,尚义气,在当地很有影响。这时,史秉直率众乡里数千人,到涿州蒙古军太师木华黎军门归降。史秉直有三个儿子,长子史天倪,次子史天安,幼子史天泽。
这时,蒙古军队初入汉地,正需要汉人来帮助治理。木华黎自然毫不犹豫就接受史秉直家族投降归附,并要任用史秉直。史秉直推辞,只是荐其长子史天倪。木华黎即以史天倪为万户(蒙古官名,本为世袭军职。元朝建立后,在各路分设万户府)。史秉直归附蒙古以后,便尽心尽力地为蒙古统治者服务,由于他很会办事,又有名气,远近前往归附的竟达10万余家。第二年,史秉直从木华黎攻金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因功授行尚书六部事,主管粮饷,保证了军需供给。
在史氏家族的面前,铺开了另一条光明大道。
也是在这一年,史天泽的兄长史天倪面见成吉思汗。良好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史天倪不是庸碌之辈,他所奏奇谋大计,让具有一统中华大地宏图大略的成吉思汗眼前一亮,遂摈弃族属界限,将史天倪引为股肱。成吉思汗赐给史天倪金符,授予马步军都统,管领24万户。第二年又授予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1220年史天倪任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守真定。史天泽任帐前军总领,举家迁居获鹿岳村(现石家庄市区)。
1225年,史天泽23岁。这年春天,一件意外的事变,使史天泽代替大哥史天倪,走上政治前台。
事变发生在真定,这是一次军队叛乱。
叛乱是由副帅武仙发动的。武仙,威州(治今井陉县东北)人,在蒙古军和金军争夺河北中,聚集乡兵,被金朝进宣抚使,封为恒山公,总领中山、真定府,沃、冀、威、镇宁、平定州,抱犊寨、栾城、南宫等地。《金史·武仙传》说,和他同时封授“公”衔的九公中,“财富兵强恒山最盛。”但由于大势所趋,不得不投降蒙古,做了史天倪的副手,共同治真定前后达6年。但武仙不甘居于人下,伺机反叛。1225年,武仙的党羽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反叛,史天倪将叛军剿灭。武仙设宴邀史天倪,在宴席上*害了史天倪,割据真定。
叛乱发生时,史天泽不在真定,他正在护送母亲去北京的路上。在途中闻讯长兄被害,史天泽不顾府僚逼迫他到燕地避祸,毅然南还。沿途一路收集逃散的部众,至满城,已聚集甚多。一面紧急向孛鲁(木华黎之子)报告,请发援兵。孛鲁派蒙古兵三千人支援,并承制命史天泽袭其兄长军职,为都元帅。此时,二哥史天安也率兵赶来,另一位汉将军易州定兴人张柔亦派兵支援。史天泽在诸路军的支援下,进兵卢奴(今定州市)。武仙部将葛铁枪率万人来战。史天泽身先士卒,生擒武仙骁将葛铁枪,攻克卢奴,略无极,拔赵州(今赵县),进军野兴,一举收复真定,武仙落荒而逃。
此后,在灭金的战争中,史天泽率兵征战,屡立战功。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正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金亡。史天泽率兵还真定。
以安定真定为己任
真定是史天泽起步的地方,也是史天泽腾飞的地方。正是在真定这个宽广的舞台,史天泽奠定了辉煌人生的基业。
真定是连接中原和大漠的重镇,金、宋、蒙古三股势力,都千方百计要把真定掌控在自己手里。因此,这时的真定,便成了你争我抢的对象,处于动荡之中。安定真定,成了史天泽的首要职责,也成就了他官宦生涯的奠基之旅。其值得称道的主要功绩有:
一、守护真定
安定真定,就要让真定远离战火。但是,在战乱频仍中,做到这一点,何其难?第一个不让真定安宁的就是武仙。对武仙来讲,本来费尽心机,略施小计就把真定掌控在了自己手里的,就要舒舒服服地作真定王,没成想,还是被黄毛小儿史天泽赶了出来,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就同南宋大名总管彭义斌暗中联合,要让真定再次变天。大战再次展开。史天泽选拔精锐士卒为先锋,自率铁骑继后,向彭义斌发起攻击,一举消灭了彭义斌。武仙不甘心,战场打不赢,就另谋他途,暗中派奸细联络死党,在真定城内大历寺集结,以为内应,趁黑夜攻占了真定。史天泽措手不及,只带领步卒数十人,逾城东出,奔向藁城,求援于藁城守将董俊。董俊把精锐数百人交付史天泽。史天泽率军连夜赶赴真定,与笑乃歹合兵,又夺回了真定。武仙逃奔西山抱犊寨。
重新夺回真定后,史无泽一方面招集流散,抚恤穷困,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修缮城壁,加强城防,使真定成为难以侵犯的坚固城垣。但城外的抱犊寨等地是武仙的巢穴,不立即进攻,终遗后患,于是史天泽率兵攻打,武仙逃跑。接着又攻下蚁尖、马武等寨,在这样的形势下,相州、卫州也投降归附。真定的局势得以稳定。
1229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即位,设立万户,分统汉兵。命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武仙复屯兵于卫州,史天泽合诸军围攻。金帅完颜合达率兵10万来援救。双方激战,蒙古军北退。唯独史天泽率千人绕出敌后,败金兵一都尉军,蒙古大军乘势聚集反攻,武仙逃走,卫州再度被攻克。
二、劝阻*戮
安定真定,就要让真定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彻底罢兵息战是根本途径,但是,这是他根本做不到的。即使他有此心,也无此力。他能作的,除了自己不滥*无辜外,就是劝阻蒙古军肆意*戮。
在第二次从武仙手里夺回真定后,蒙古军首领笑乃歹怪怨真定民众从武仙,盛怒之下,把真定万余人驱赶在一起,要*戮出气。史天泽急在心里,下决心制止无端的*戮。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对蒙古军兵来说,攻城略地*人劫掠,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谁人节制?他作为一个汉官,出面制止,要冒着触犯蒙古将领的风险。但是,他还是毅然出面,劝阻道:“他们都是被胁迫而为,没有该*之罪。”笑乃歹不听,史天泽据理力争许久,硬是从蒙古军的刀口下,全活了这万余民众。在伐金中,他的部队招降老幼十万余口,他都加以保护,让他们自便处所,或使归乡里,没有为难一个人。
这样的事,在他大哥史天倪身上也发生过。那是1220年后,史天倪跟随蒙古太师木华黎平定河北西路,史天倪任权知河北西路兵马使,史天倪也是斗胆进谏木华黎:“目前,中原大致平定。但是,我军仍然纵兵劫掠,这不是王者抚人民、伐罪孽的本意。”木华黎遂下令禁止剽掠,俘获的官吏百姓,一律遣归家园故里。于是,军纪严明,各地官吏民众大悦。大军从真定一路南下,克郉州(邢台),破滏阳(今磁县),下相州(河南安阳),占林州(河南林县),木华黎一路留下了“仁厚不*”的名声,金国归降者众。
忽必烈在稳定了中原的统治后,又继续攻南宋。至元十一年(1274年),伯额和史天泽总领大军20万自襄阳水陆并进,至鄂州,史天泽因病北还,逝世前上奏世祖:“愿天兵渡江,慎勿*掠。”
三、安抚民生
史天泽兄弟虽然是替蒙古军守护真定,但是,正因为有他们的长期守护,真定才免遭涂炭,而且,在治理真定期间,他整修城池,招抚流散。在元代纳新撰著的《河朔访古记》中,记述了他在真定南关,下马读《史丞相遗爱碑》,碑中记述:“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荆棘,驱狐狸,开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剧郡,四方之都会。”可见,在史天泽的治理下,真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成为10万户的大都,成为在北方仅次于元大都北京的重要城市。
当时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史天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安抚民生的措施。真定的社会经济处于较为宽松、和平的环境,农工商、科技、城市建设等各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当时,战争连年,政烦赋重。金朝灭亡后,蒙古大军继续南伐西征,赋税繁重,且急于星火。真定民众交不起赋税,官府于是贷借西北商人的银钱代输,利息很高,称之为羊羔息,事后又检验户籍向民众摊派征敛。民众在战乱中本来就贫困交加,哪里有钱可交?史天泽奏明朝廷,由官府代民偿还本息。1238年、1239年间,连年蝗旱,官府又借贷充贡赋,积银至13000锭,史天泽倾其家产货财,率家族属官代为偿还。荒年缺粮,与战士百姓同甘共苦。其次招抚流散民众,治疗战争创伤。几年间,官府民居相继修复。又奏准,选中等户入军籍,上、下等户为民,著为定籍,所征赋税按贫富而定。使真定境内的兵甲户口都超过他郡。数万蒙古军士散布于州郡之间,砍伐桑树,毁坏庄稼,百姓无法生存。史天泽上奏,令后退岭北。从此田里生产得以恢复。真定兵甲户口超过他郡,是与史天泽的保护分不开的。从此,民众得以安宁,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四、修文重教
史天泽及其子侄史楫、史权等人在治理真定时,不仅以关爱民生成就了他仁德的政治风范,而且在外族入主的情况下,以历史责任感,拯救人才,培植人才,并高度重视教育,推进民族文化融合,在长期战乱的废墟上,为真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在他的这种历史作为下,当时的大批文人学士在金朝灭亡之后,皆慕名归依,寓居真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尊重,使他们在真定一带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杰出的数学家、理学家李冶,著名教育家张德辉等都是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而来到真定一带,对于培养当地人才、改善民风、传播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元朝时期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元朝的真定,是一个多民族人才荟萃的地区,也是城市文化和经济空前发展,各种学术、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时期。先后涌现出阿拉伯著名学者沙克什(自称真定瞻思),在良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元曲作家李文蔚、尚仲贤、戴善甫及维吾尔族政治家、文学家哈珊等,还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天爵、杨俊民等等。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使真定城成为元大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元曲创作和传播中心。这也是史天泽文治的一大政绩。
正是由于文化高度发达,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真定的经济在战乱凋敝的基础上,很快得到恢复,成为十分富庶的地区。元代诗人陈孚在《真定怀古》诗中写到:“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描写出了真定城的繁华。十三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至元年间曾经游历中国,途经真定。在他那部享誉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留下了关于真定城的精彩记述,客观反映了在元代,真定作为河北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乡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历史场景。
治世能臣
纵观元朝历史,在蒙古军从漠北进入河北,站稳脚跟,灭金伐宋,建立元帝国,可以说,全靠了三位河北人的辅佐。
这三个河北人,一个是藁城人董俊,一个是易州定兴(今保定徐水北)人张柔,另一个就是史天泽。这河北三强为蒙古占领中原,灭金亡宋,统一中国,确立和巩固统治,起了关键作用。
这三个人,情况不同,发挥的作用也各自有别。
董俊,务农出身,成年后浏览史书,擅长骑射。蒙古伐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1219年,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在曲阳大败金真定守将武仙,武仙被迫投降。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1225年二月,武仙反叛,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只有董俊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1233年,在追击逃奔的金帝时,死于战阵。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
张柔,也是世代务农,元史说他也工骑射。蒙古伐金,1214年五月金帝自中都(今北京)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在河北战乱中,张柔聚族党数千家,拉起自卫武装,形成地方势力。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地方武装,授张柔为定兴令,后升为清州防御使,后又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1218年六月,任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八月,蒙古大军进入紫荆关,张柔率军迎战,被俘投降,仍任原职。接着,张柔作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易县)、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保定)、雄州(今河北雄县)。第二年(1219年)春天,又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国)、曲阳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张柔名震河朔。正是凭借了史天倪和张柔在河北的军力和地盘,木华黎才在1220年经略河北西路时,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武仙反叛,张柔应史天泽求援,出兵战败武仙。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以及大名府路、山东西路一些地方。十二月被授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27年春,移镇保州,在他的经营下,使保州重建成燕南一大都会。他自己也成为燕南的著名汉人世侯,领治城镇三十有余、军队数万、民户十万。此后。他南下伐金,升任汉军万户。金亡后,他又于1235年参加蒙古军伐宋,参加了攻枣阳、徐州、邳州(治今江苏邳县南),立功。1237至1238年年间,他参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东)、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滁州(今安徽滁县)之役。1239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不时出击威胁宋军。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1254年移镇亳州(今安徽亳县)。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忽必烈即位后,于1266年加张柔荣禄大夫,主持大都城建。1268年去世,赠太师,谥武康。
而史天泽和他俩不同。在元初汉人勋臣中,虽然史天泽和张柔都被称为“拔都”(英雄),但是,他们的主要功绩还是不一样的,正如忽必烈曾说:“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有百战之功也。”(参阅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4卷,董俊、张柔传。)
综观史天泽的一生,幼年时随父归附蒙古后,历经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乃马真后、定宗贵由、海迷失后、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前后七代,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官至高位。由于他为人公正,不谋私利,对蒙古贵族统治者尽忠效力,“是以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云。”(《元史·史天泽传》)。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元朝最高统治者来说,他们也看重史天泽的军功,但是,更推崇他的文治能力。如果说在护卫真定的军事斗争中,使史天泽崭露头角,那么,正是在治理真定过程中,显示出了史天泽不同凡响的治理国家的才干,弥补了马背上打天下的蒙古族治国经验的严重不足,奠定了他入阁拜相的基础。
据《元史·史天泽传》记载,史天泽在40岁的时侯,开始认真读书,尤其是熟读《资治通鉴》。忽必烈即位,首先召见史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史天泽上书说:“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需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王应,内外休息。”奏章里所提出的各点,带有充分的汉化特点,但是,又恰恰是元朝立国之初所短缺的,现实性很强,并且都是带有纲领性的,忽必烈如获至宝。第二年,即中统二年(1261年)夏5月,史天泽就被拜为中书右丞相,正式进入蒙古最高统治层,开始逐步推行他的治国安民之术。他主持中书省,定省规十条,以保证政务畅通,使政务运作井然有序。史天泽在任期间,还罢去了一些诸色差役,统一了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中书省官员少则五六员,多至8员,列坐一堂,凡有政事商议实行之际,往往各持己见,待国相一置可否,然后定决。史天泽每于此时,便审其无害,则行之不疑;若有失当,则心平气和,详细分析,以期合于事理。故在中书十余年间,或奉行上意,或更张事宜,多方周旋。他在大臣们中间协调弥合,发挥各人的作用,自称“天泽武臣,何克负荷。但物务未安者,老夫通译其间,为诸君条达耳。相则何敢当。”认为自己出身行武,怎敢担当相职,只是充当诸宰臣与皇帝间通译(用蒙古语上传下达)的角色。他善于“体时顺势,通变制宜”,使汉法在特殊的条件下得以推行。论者以为“中统至元初治”的出现,史天泽出力甚多。
至元三年(1266年),皇太子燕王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史天泽为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次年,复授光禄大夫,改任中书左丞相。他提议建立三卫和寓兵于农之策,二三年间,国家面貌和军队实力,已蔚然可观。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大元。进史天泽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此时,史天泽已年近七旬,要求告老还乡,忽必烈少不了这样一位治世能臣,当然不会批准,传旨说:省、院、台,或一月、一旬,遇大事,卿可商量,小事不烦卿。至元十二年(1275年)史天泽病逝,终年74岁。忽必烈念他功勋卓越,赠太尉,谧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为之立庙祭祀。
史天泽死后葬于后太保庄(今石家庄市区)。现今市区岳村史姓家族就是史天泽的后裔。
史天泽及其家族为巩固和发展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相位的汉族显贵。他与当时的多数世侯不同,他从未奉仕于金或宋,而在归附蒙古以后则忠诚不二。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全国的分裂局面,史天泽对国家的统一是有贡献的,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附:元史·史天泽传
史天泽,字润甫,秉直季子也。身长八尺,音如洪钟,善骑射,勇力绝人,从其兄天倪帅真定。乙酉,天倪遣护送其母归北京,既而天倪为武仙所害,府僚王缙、王守道追及天泽于燕,曰:“变起仓猝,部曲散走,多在近郊,公能回辔南行,不招自至矣。”天泽毅然曰:“兄弟之仇,义所当复,虽死不避,况未必死邪!”即倾赀装,易甲仗,南还,行次满城,得士马甚众。天泽摄行军事,遣
监军李伯祐诣国王孛鲁言状,且乞济师。天泽时为帐前军总领,孛鲁承制命绍兄职为都元帅。俾笑乃将蒙古军三千人援之,合势进攻卢奴。仙骁将葛铁枪者,拥众万人来拒战,天泽迎击之,身先士卒,勇气百倍。贼退阻泒河,乘夜而遁,天泽追及之,生擒葛铁枪,余众悉溃,获其兵甲辎重,军威大振。遂下中山,略无极,拔赵州,进军野头。会天泽兄天安亦提兵来赴,击仙败之,仙奔双门,遂复真定。
未几,宋大名总管彭义斌阴与仙合,欲取真定,天泽同笑乃扼诸赞皇,仙不得进。义斌势蹙,焚山自守,天泽遣锐卒五十,摧锋而入,自以铁骑继其后,缚义斌斩之。未几,仙复令谍者,结死士于城中大历寺为内应,夜斩关而入,据其城。天泽引步卒数十,逾城东出,至藁城,求援于董俊。俊授以锐卒数百,夜赴真定,而笑乃兵亦至,捕叛者三百余人,仙从数骑,走保西山抱犊寨。笑乃
怒,忿民之从贼,驱万余人将*之,天泽曰:“彼皆吾民,但为贼所胁耳,*之何罪!”力争得释。乃缮城壁,立楼橹,为不可犯之计,招集流散,存恤困穷。以抱犊诸寨,仙之巢穴,不即剪覆,终遗后患,急攻下之,仙乃遁去。继又取蚁尖、马武等寨,而相、卫亦降。
己丑,太宗即位,议立三万户,分统汉兵。天泽适入觐,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庚寅冬,武仙复屯兵于卫,天泽合诸军围之。金将完颜合达以众十万来援,战不利,诸将皆北,天泽独以千人绕出其后,败一都尉军,与大军合攻之,仙逸去,遂复卫州。
壬辰春,太宗由白坡渡河,诏天泽以兵由孟津会河南,至则睿宗已破合达军于三峰山。乃命略地京东,招降太康、柘县、瓦冈、睢州,追斩金将完颜庆山奴于阳邑。夏,帝北还,留睿宗总兵围汴。癸巳春,金主突围而出,令完颜白撒自黄龙冈来袭新卫。天泽率轻骑驰赴之,比至,围已合,天泽奋戈突至城下,呼守者曰:“汝等勉力,援兵且至。”复跃出,其众皆披靡,遂与大军夹击之,白撒
等败走蒲城,天泽尾其后,白撒等兵尚八万,俘斩殆尽。金主以单舸东走归德,天泽追至归德,与诸军会。新卫达鲁花赤撒吉思不花欲薄城背水而营,天泽曰:“此岂驻兵之地乎!彼若来犯,则进退失据矣。”不听,会天泽以事之汴,比还,撒吉思不花全军皆没。金主迁蔡,帝命元帅倴盏率大军围之。天泽当其北面,结筏潜渡汝水,血战连日。甲午春正月,蔡破,金主自经死,天泽还真定。
时政烦赋重,贷钱于西北贾人以代输,累倍其息,谓之羊羔利,民不能给。天泽奏请官为偿一本息而止。继以岁饥,假贷充贡赋,积银至一万三千锭,天泽倾家赀,率族属官吏代偿之。又请以中户为军,上下户为民,著为定籍,境内以宁。
金亡,移军伐宋。乙未,从皇子曲出攻枣阳,天泽先登,拔之。及攻襄阳,宋兵以舟数千陈于峭石滩,天泽挟二舟载死士,直前捣之,覆溺者万计。丁酉,从宗王口温不花围光州,天泽先破其外城,攻子城,又破之。师次复州,宋兵以舟三千锁湖面为栅,天泽曰:“栅破,则复自溃。”亲执桴鼓,督勇士四十人攻其栅,不逾时,栅破,复人惧,请降。进攻寿春,天泽独当一面,宋兵夜出斫营,天泽手击*数人,麾下兵继至,悉驱其兵入淮水死,乘胜而南,所向辄克。
壬子,入觐,宪宗赐卫州五城为分邑。世祖时在藩邸,极知汉地不治,河南尤甚,请以天泽为经略使。至则兴利除害,政无不举,诛郡邑长贰之尤贪横者二人,境内大治。阿蓝答儿钩较诸路财赋,锻炼罗织,无所不至,天泽以勋旧独见优容,天泽曰:“我为经略使,今不我责,而罪余人,我何安乎!”由是得释者甚众。
戊午秋,从宪宗伐宋,由西蜀以入。己未夏,驻合州之钓鱼山,军中大疫,方议班师,宋将吕文德以艨艟千余,溯嘉陵江而上,北军迎战不利。帝命天泽御之,乃分军为两翼,跨江注射,亲率舟师顺流纵击,三战三捷,夺其战舰百余艘,追至重庆而还。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首召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即具疏以对,大略谓:“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沛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帝嘉纳之。继命往鄂渚撤江上军,还,授河南等路宣抚使,俄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
二年夏五月,拜中书右丞相。天泽既秉政,凡前所言治国安民之术,无不次第举行。又定省规十条,以正庶务。宪宗初年,括户余百万,至是,诸色占役者太半,天泽悉奏罢之。秋九月,扈从世祖亲征阿里不哥,次昔木土之地,诏丞相線真将右军,天泽将左军,合势蹙之,阿里不哥败走。
三年春,李璮阴结宋人,以益都叛,遂据济南,诏亲王哈必赤总兵讨之,凶势甚盛。继命天泽往,天泽闻璮入济南,笑曰:“豕突入苙,无能为也。”至则进说于哈必赤曰:“璮多谲而兵精,不宜力角,当以岁月毙之。”乃深沟高垒,绝其奔轶。凡四月,城中食尽,军溃出降,生擒璮,斩于军门,诛同恶者数十人,余悉纵归。明日,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
初,天泽将行,帝临轩授诏,责以专征,俾诸将皆听节度。天泽未尝以诏示人,及还,帝慰劳之,悉归功于诸将,其慎密谦退如此。天泽在宪宗时尝奏:“臣始摄先兄天倪军民之职,天倪有二子,一子管民政,一子掌兵权,臣复入叨寄遇,一门之内,处三要职,分所当辞,臣可退休矣。”帝曰:“卿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竟不许。至是,言者或谓李璮之变,由诸侯权太重。天泽遂奏:“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于是史氏子侄,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
至元元年,加光禄大夫,右丞相如故。三年,皇太子燕王领中书省,兼判枢密院事,以天泽为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四年,复授光禄大夫,改中书左丞相。
六年,帝以宋未附,议攻襄阳,诏天泽与驸马忽剌出往经画之,赐白金百锭、楮币万缗。至则相要害,立城堡,以绝其声援,为必取之计。七年,以疾还燕。八年,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仍敕右丞相安童谕旨曰:“两省、院、台,或一月、一旬,遇大事,卿可商量,小事不烦卿也。”
十年春,与平章阿术等进攻樊城,拔之,襄阳降。十一年,诏天泽与丞相伯颜总大军,自襄阳水陆并进。天泽至郢州遇疾,还襄阳,帝遣侍臣赐以葡萄酒,且谕之曰:“卿自朕祖宗以来,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异日功成,皆卿力也。勿以小疾阻行为忧,可且北发,善自调护。”还至真定,帝又遣其子杠与尚医驰视,赐以药饵。天泽因附奏曰:“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掠。”语不及它。以十二年二月七日薨,年七十四。讣闻,
帝震悼,遣近臣赙以白金二千五百两,赠太尉,谥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立庙。
天泽平居,未尝自矜其能,及临大节、论大事,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年四十,始折节读书,尤熟于《资治通鉴》,立论多出人意表。拜相之日,门庭悄然。或劝以权自张,天泽举唐韦澳告周墀之语曰:“愿相公无权。爵禄刑赏,天子之柄,何以权为!”因以谢之,言者惭服。当金末,名士流寓失所,悉为治其生理而宾礼之,后多致显达。破归德,释李大节不*,而送至真定,署为参谋。卫为食邑,命王昌龄治之,旧人多不平,而莫能间,其知人之明、用人之专如此。是以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云。
子格,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樟,真定顺天新军万户;棣,卫辉路转运使;杠,湖广行省右丞;杞,淮东道廉访使;梓,同知澧州;楷,同知南阳府;彬,中书左丞。
本文部分引用栗永老师《回望滹沱河》片段,特此致谢!
我是周天,我是不靠谱的周同学。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廊坊名人录》系列。这是第一篇,说说史天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