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善,明嘉靖进士,山东提学佥事,曾游崂山,并作游记。游记原文:
隆庆戊辰孟冬之望,邹子善携诸生游大泽山,兴勃勃未已也,遂订劳山之行。
越明日抵平度,明日抵即墨,雨阻一朝夕,越震霁,遂与杨尹方升、李博士邦奇、董博士璠外、郡举人朱鸿谟、王道明、齐一经、杨耿光、李如旦辈三十余人,由东南行五十里至鹤山,登其巅,望东海了无津涯,心目恍然,非人间境。王别驾九成、朱守备衣携酌岩下,幕天席地,乐融融也。
由鹤望上苑行,峰峦层叠,咸莲花状耸云霄中。将瞑,至上苑,寻邱长春炼药处。坐已,道人报,月上矣,遂登狮子峰观月,月色映海,波已溶溶不可状,而暮潮复撼激峰山有声。取酒酌崖头,诸生放歌,铿然与海涛应,不知身之尚在人境也。卧未几,道人鸣钟以唤客,于是骈兴复上狮崖,东向倾之,满天霞彩,绚灿映海中,海面尽赤。又顷之,红光一道从霞彩中直冲霄汉,咸曰:此旭日升处也。又顷之,如大银盘中涌一朱轮,荡漾上下,若熔金状,已而渐升,咸谛视无瞬.予顾诸生曰:“斯时念有妄”乎?”不谋而一口应曰:“无之。”于是再酌复歌,更为明崖赋曰:“闲玩明明崖,日月递来往,沧波渺无涯,空明绝尘想。”下憩于老君洞,杨令曰:可更额为“犹龙”。
复观仙人桥、白龙洞,眠龙石而行,约山行五十里,至华楼,月隐隐映松林间,清光逼人。越晨,观玉皇洞,涉玉女盆,复稍东,坐仙岩以望巨峰。或曰,上苑南即上宫,华楼东为巨峰,游若有未尽者,海之奇,尽上苑,山之奇,尽华楼,涉固不能尽,亦不必尽也。复游南天门,坐平石上,石如台,前列华楼,后环攒峰,右左覆松数千株,苍翠可掬,天风飒飒,时来作海涛声,与歌声相和,于是纵歌复酌,浑如身历蓬壶中,数时矣,予复问曰:“此时念尚有妄乎?”亦咸应曰:“无之。”时孙二守元卿、黄大尹作孚设酌.饷罢,下华楼,见一石岩甚奇,问曰:“此何石?”众曰:“此所谓接官亭者,”因更之为“迎仙岘”。赋曰:“相逢俨列仙,人吏谢凡缘,传呼仙子避,绝倒石崖巅。”复穿黄石洞,游黄石宫,相顾慨伐树者之愚,与造石椁何异。及暮,兴尽而后归。
夫岩壑之幽,沧溟之广,日月之奇,数日可谓遍历而备尝之矣。方其对山水,玩日月时,其心寂寂然、廓廓然、炯炯然,何也?噫!吾心本自幽邃,本自广大,本自光明,一有所触,则心境会而本真露,斯固吾人平旦时也能真识此体,而时保之。处尘坌不异清境,居屋漏常对真明,则志气如神,喧寂一致,方可以言学,方可以言游。不然幽还岩壑,广还沧溟,明还日月,依然旦昼之牿已矣,而又何取于斯游。六一公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予谓,兹游又或不专在山水间。因放歌曰:“到此浑如尘外人,不须炼药问长春。千峰离却人如旧,不负千峰负此身.”又歌曰:“观日崖头奇更奇,万缘何处总无知。欲求别后真消息,常似狮崖对日时。”诸生相对,咸惕然有省。遂书以为游劳山记。
作者的游览路线:大泽山——平度——即墨——1.鹤山——2.上苑(太平宫或太平兴国院)——3.狮子峰(观月)——4.狮子峰(观日出)——5.老君洞(犹龙洞)——6.仙人桥——7.白龙洞——8.眠龙石——9.玉皇洞——10.玉女盆——11.仙岩——12.南天门——13.迎仙岘——14.黄石洞——15.黄石宫——(兴尽而归)。
1、鹤山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鹤山在豹山东。山高仅二百米,而其上岩峦幽奇,洞壑深幻,崂内名胜未能过之。游崂者诚不可不一至也。山上名胜,好事者品为八景,曰:聚仙门、老君炉、自然泉、梧桐金井、舍身台、仙鹤洞、摸钱涧、望仙台。以望仙台为最奇。望仙台在遇真宫东。登台俯瞰沧海万顷,小蓬莱及马峡诸山,尽匍匐足下。而南望上苑诸峰,片片如芙蕖插霄汉,尤令人心旷神逸。”
林砥生诗:“策杖来幽径,危岩曲曲通。石门一纵眺,无数乱峰青。古壁迎云湿,寒潮挟雨腥。海天浑莫辨,何处问仙舲。玉笛一声起,神仙天际回。自从开辟后,黄鹤即飞来。松老鳞重结,峰奇笋倒栽。环山览一遍,无语下层台。”
蓝田诗:“洞府北岩里,微茫草径通。潮声凉席上,山色落樽中。野鹤何年去,孤云此日同。还将远游日,挥笔向霜风。”
周至元诗:“鹤山涌海畔,晴日自云烟。望去疑无路,登临别有天,峰头、悬古洞,松梢挂流泉。羡然修真子,逍遥真是仙。”
鹤山
2、上苑(太平宫或太平兴国院)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太平宫,在晓望村南三里,为宋初敕建道场,初号太平兴国院,又简称上苑。明嘉靖间重加修葺,王九成为之记。至清顺治中,又事修筑。地当群峰之阴,境颇幽邃,岩壑窈窕,松竹清深。正殿有三清塑像,照壁上有“海上宫殿”四字。据传为当时敕建时所题。附近诸胜有白龙洞。仙人桥、犹龙洞、槐树洞、狮子峰诸胜,而仙人桥上听泉,狮子峰头宾日,尤为绝胜。宫中祀三清,左为精舍茅斋三间,冷然清绝,夜半之松响涛声,更令人尘梦一扫。”
杨泽诗:“上苑盘松阵,半山宫殿森。嶙峋深石洞,烂漫叠花簪。峭壁文苔篆,巉岩曲鸟音。仙人桥下水,声响曳鸣琴。”
孙风云诗:“峰势叠苍翠,涛声绕曲廊。云深千峰合,花落百泉香。远色明孤岛,中流失太阳。顿教天地外,跃足到扶桑。”
蓝水诗:“投宿云根下,山门竹径深。涛声空壁壮,峰影半庭阴。渔唱答樵唱,山禽逐水禽。狮岩望洋望,皓月挂疏林。”
周至元诗:“萧旺过后山似戟,芙蓉千多插天起。樵夫指点白云间,仙宫更在青山里。 海滨一径如羊肠,数里不觉入云乡。沾衣难著松翠色,吹面不寒海风凉。白龙洞口成小坐,仙人桥上倚杖过。到耳松风杂水声,尘念至此一时绝。仙桥过后景更清,眠龙石上落花封。绀宇一笑知不远,数声竹外起暮钟。仰看狮峰何深秀,嶙峋怪石玲珑透。石隙苍松万千株,盘曲皆作蛟龙斗。手援萝葛试登临,石门宛转接遥岑。下视难辨来时路,前涧云涧白云深。闻道宇宙奇绝景,宾月更上狮峰顶。惊涛万顷易底来,银盘一轮天边涌。银盘高挂景倍幽,海面波平一镜秋。置身深疑在贝阙,乱峰回望幻琼楼。山海奇观看难足,夜深始就道房宿。道人院宇冷且清,满径苍苔一庭竹。竹里精舍无点埃,丹经一卷案头开。幽窗彻夜不成寐,潮响松声杂遝来。”周至元的诗提高了狮子峰、仙人桥、眠龙石、白龙洞等。
太平宫
上苑仙境
上苑刻诗
3.狮子峰(宾月)
作者说“月色映海”、“溶溶不可状”,“暮潮复憾击峰山有声”,于是“取酒放歌”。
狮子峰的海拔不高,因其独特的位置,可以观沧海,迎旭日,赏明月,古人特别青睐此处。留下的诗词也多。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危岩突起作狮形,口翕张,若将吞噬,峰旁有石门,穿门而上即达峰顶。巅平坦,可容数人坐。东望沧溟,一碧万顷,海潮奔激,直至峰下,为宾日宾月之胜地。峰阴,明陈沂题寅宾岩三字。”
蓝田诗:“树老秋先秀,山烟晚更深。风吹仙洞冷,云度石门阴。照水怜华发,乘槎洽素心。题诗略遣兴,能否彻鸡林。”又诗:“高峰危坐临沧海,暮雨萧*冷似秋。潮落潮生天地老,月圆月缺古今愁。金丹负我何时就,碧树娱人可暂留。谁识远游轻举意,请从渔子买扁舟。”
释憨山《登上苑狮峰同桂峰禅士赋》:“绝巘危岩倚海隅,登临一眺望中孤。扶桑晓日开鱼目,沙浦寒星落蚌珠。缥缈霓裳来泽国,依稀仙乐动蓬壶。吾生亦结洪崖伴,愿并飞肩上玉都。”
狮子峰
4.狮子峰(宾日)
作者回道观,“卧未几”,有道人告日将升。“于是骈兴复上狮崖,东向倾之,满天霞彩,绚灿映海中,海面尽赤。又顷之,红光一道从霞彩中直冲霄汉,咸曰:此旭日升处也。”此时作者问同伴,还有凡世的杂念吗?众人道没有。
有许多古人也描写了狮峰和日出。
明陈文德《登狮峰观日出诗》:“秉烛跨危峦,腥飙吹欲坠。寒潮拍空响,茫茫何所视。繁 星争摇炫,灏气不可阁。虚中渐生白,天海浩无二。人已稍辨色,日犹卧深邃。俄焉海如烧,俄焉天如醉。俄焉赤霞起,周遭相妩媚。初吐类蚀余,踌躇始满志。沐浴风涛中,光焰了未备。净质如火轮,赴天颇赑屃。倘无拥之者,离即恐未易。良久芒角全,平平就厥位。吐射林鸟间,驰驱势殊利。愿以千丈绳,系之缓羲辔。”
林砥生诗:“独登狮岩顶,危峰拔地高。四围低乱嶂,万里矗惊涛。澎湃声犹壮,风云气易豪。眼前村落小,点点俯平皋。”
孙风云诗:“东方晓色渐相亲,栖鸟惊飞声满林。霞彩千条火簇锦,洪涛万里海溶金。鱼龙变化神工力,山水奇观野客心。料得此时尘世里,众生大梦尚沉沉。”
蓝水诗:“何事用全力,惊看狮子峰。口开残月避,齿豁乱云封。落影兽能避,成形石亦凶。风来长尾动,涧底老苍松。”
周至元诗:“不辨山容狮子容,岭岈怪石借云撑。风来直欲咆哮去,万壑松声作吼声。” 这首诗写的是山、石、松、风。
狮峰观日
5.老君洞(犹龙洞)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在太平宫后,东对狮子峰。深二丈许,中塑老子像,额刻犹龙洞三字。”
犹龙洞
犹龙洞
6.仙人桥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仙人桥在太平宫北。当入宫之路,有大石联亘涧中,面平成桥。水自石隙中流,涧之两岸皆长松奇草。人自桥上过,山光海色,松响水声,杂沓耀人耳目,觉修然有仙气。按此桥纯属天造,不加人工者。”
张允抡诗:“寻胜仙桥上,参差万壑冥。云流透海甸,石卧列天星。鸟下依人静,山明照眼青。胡麻应有待,洞口未曾扃。”
周至元诗:“静听无尘籁,松风杂水声。山光争绕杖,海色远涵空。涧草青葱碧,岩花寂寞红。深疑仙路外,琳宇可相通。”
仙人桥
7.白龙洞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在仙人桥北。由萧旺入太平宫者,景至此始奇。西倚危岩,东朝大海,中祀玄君。其上摩崖刻邱真人长春诗二十首。额篆白龙洞,乃周鲁书。址高近海。每当夜深,万籁俱寂,涛声澎湃,松风飗飕,犹如万马奔腾。秋宵,声音特别响亮,黄宗庠诗有’寒声夜到秋山寺,半是松风半是涛’句,就是写的这种景色。”
高出诗:“入僻不辨方,遂疑非人境。仙桥凭虚构,龙潭转深靓。泓碧淡无尘,岸花映空影。悬石绝倚著,直上云萝顶。道人久冥栖,点坐观幸溟。服气着金色,不言微有省。嗟尔餐霞侣,翩翩御风冷。俯睨大梦世,飘然一凡梗。偶然思古初,长谣擎木瘿。”
周鲁诗:“古壁辟崖罅,苍茫对海开。春风无过客,仙迹剩磨崖。到此携樽酒,幽花点石苔。似闻仙鹤语,今日始归来。”
白龙洞
8.眠龙石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眠龙石在太平宫犹龙洞前,长欹如龙形。”
黄宗庠诗:“奇石寄海滨,时有潜龙卧。鲸波几许深,马鬃一滴大。”
眠龙石
9.玉皇洞
玉皇洞在七真洞中是最像洞的一处,翠屏岩石壁正中底部有一天然石洞,深2.5米,高2米,宽1.2米。洞口有周鲁题写的50厘米见方“玉皇洞”三个红字眉额。玉皇洞洞壁光滑,传说原来洞内供奉石雕玉皇像一尊,为元朝达鲁花赤监造,可是现在已经不知去向。
洞内石壁左上方镌有《蓝田题记》,其文载:“莱州府同知南津陈栋登州道指挥平山王住同游北泉蓝田题”,为明刻石。
金举人、即墨人朱仲明有《玉皇洞》七言绝句:“石窍崆峒透上方,云封紫翠郁苍苍。谁开混沌烟霞洞,呼吸阴阳纳晚凉。”
作者有《翠屏岩》诗:“白云罩翠屏,望望静如削。坐久谈忘归,崖头松子落。
玉皇洞
10.玉女盆
周至元《崂山志》记载:在华楼山巅。旧时水盈其中。明万历间,有游客携妓浴之,水始涸。石旁题“玉女盆”三字。
王卓泉诗:“绝顶盆池终古留,相传玉女洗云头。当年谱下眉样,水底青天月一钩。”
玉女盆
11.仙岩
仙岩
12.南天门
游至南天门,作者和同伴坐在平台上,“前列华楼,后环攒峰,右左覆松数千株,苍翠可掬,天风飒飒,时来作海涛声,与歌声相和,于是纵歌复酌” ,又问同伴,此时心中有无杂念?众人答曰没有。
关于南天门,周至元《崂山志》记载:“南天门在华楼宫前,平台如掌,松石错立。于此望东南峰峦,巑岏云际,最为清旷。邹善题最乐处三字于石上。旁有胜览碑,为赵体明所置。又有石屏二则,王在晋等题诗碣也。”
范炼金诗:“海上青山几百秋,欣瞻双接云头。岩花缀绣飞红雨,金液浮香泛碧流。尘拂天门惊白雪,樽开北海傲沧洲。磨苔洗笔星虚窟,书罢天风满石楼。”
周璠诗:“千重紫气拥天关,不驾长虹不可攀。识得丹头无著相,天门只合在人间。”
周至元诗:“平台如掌荫乔松,石上题诗苔藓踪。东望群峰剑戟立,插天朵朵碧芙蓉。”
王大来诗:“天门开朗最高岑,于此登临兴更深。僧喜豪狂常送酒,鹤惊歌啸未归林。快谈天下奇山水,莫论沧桑小古今。游续乌衣多胜具,家风不改旧山阴。”
南天门观景亭
南天门刻石
13.迎仙岘
作者有诗:“相逢俨列仙,人吏谢凡缘。传呼仙子避,绝倒石崖巅。”
迎仙岘
14.黄石洞
在这里,作者感慨伐树人的愚昧,倡导要珍惜、热爱和保护自然风景。
黄石洞
15.黄石宫(旧址)
黄石宫指的是华楼山以北的华阴楼里北山的黄石宫。
《即墨志》载此宫“在华楼迤北五里许。”
高弘图《吾堂序》“黄石宫者,于全崂为西岳,从华楼山阴望之,居然北极,而以颜其周山。石色尚黄,天颜之也。”
《崂山续志》“颜其周山之石色尚黄,故称黄石宫。”
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黄石宫有上宫、下宫,在华楼迤北十里许山之巅,元时建。”宫内祀三清,明代崔道人成道于此。
黄石宫的倾圮,令人叹息。此宫傍洞而建,地势奇特,分三层,有下黄石、中黄石、上黄石之说。
穿公路,沿山路上行,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即来到下黄石,其由巨石叠压而成形成一洞,洞口南向,洞楣镌刻“黄石洞”三个大字。
上行到中黄石,洞侧刻字“丹涯黄石洞”。四周遍布石刻,有邱长春之《青天歌》。邹善有诗:“黄石仙人去不逢,独留黄石映清池。山人知我故来意,为取山怪石供。”
黄石宫旧址
最后,作者对本次游历发了感慨。他说他因崂山幽深峭拔的岩石、广阔辽远的气势和变化多端的美景而触动。因何被触动?是因为其心本就向往光明、宁静和旷达,现在因景生情而自然流露。那么如何保持这份内心的宁静呢?尤其是当身处凡世时该如何保持呢?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