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拜家村,为何引来这么多专家学者研究?

陕西大荔拜家村,为何引来这么多专家学者研究?

首页角色扮演忘仙录更新时间:2024-04-21

文//拜啸霖(原创)

图//作者/备注/网络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来过,

白发苍苍、耄耋之年的蒙古史专家来过,

蒙古史畅销书教授、作家来过,

代表蒙古史研究专业水平的中国蒙古史学会的教授来过,

从事文旅、蒙古祭祀文化研究的官员来过,

从事文旅策划、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落研究的教授来过,

民间的学者、蒙古历史的铁粉、国王木华黎的后裔来过,

从事历史地理、古汉语、荆楚文化的专家学者关注着这里,

在读的硕士研究生一来就住了三个月,调研、采访.....

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2021年元旦过后第三天,广东佛山姑娘陆楚云就要离开渭河下游北岸的拜家村了。临行前,她和拜明选爷爷夫妇、拜得有爷爷、谢淑琴阿姨,村监委主任拜革新叔叔、文书拜文治叔叔,还有拜家小学的杨金凤校长、老师和同学合影留念;革新叔和文治叔陪她参观了网红旅游打卡地"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请她品尝了大荔的风味小吃,又亲自送她到大荔高铁站……

陆楚云和拜明选爷爷夫妇、拜得有爷爷、谢淑琴阿姨,村监委主任拜革新叔叔、文书拜文治叔叔

陆楚云与拜家小学的杨金凤校长、老师和学生

想到三个月来她在拜家村所感受到的真诚、朴实、热情、好客,还有这个村庄浓厚的蒙古族情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她的内心对这个村庄的蒙古族"国王"木华黎后裔充满了感激之情,她多少有些依依不舍。

陆楚云采访原大荔县委宣传部部长、拜氏历史文化研究者拜建华先生

陆楚云采访拜家村历史文化研究者、2006版《拜氏家谱》编修者拜怀德先生

陆楚云向拜氏古谱保存者拜明选爷爷请教有关问题

陆楚云在拜村调研

陆楚云在拜家村调研

陆楚云在拜家村采访

陆楚云是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所学是人类学专业,她是为硕士研究课题《内地蒙古后裔宗族组织的适应、运行和重构》来拜家村作田野调查的,在村子已经居住、调研了三个月……

在读研究生陆楚云所调研的这个拜家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

大荔拜家村位置图

大荔拜家村卫星地图

在陆楚云驻村田野调查之前,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到拜家村作过学术研究,代表性的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问题的复旦大学、西北大学马长寿教授田野调查团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蒙古族历史》调研组的郝维民教授、乌云格日勒教授;

日本国早稻田大学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的饭山知保教授;

蒙古历史系列丛书畅销书主编、内蒙古师范大学孛儿只斤•苏和教授;

研究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历史的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周宏伟教授;

鄂托克旗研究蒙古族祭祀的文化局副局长布仁•巴雅尔……

除了这些学术名家和畅销书作家,还有不少研究机构的学者、新闻机构的记者、蒙元历史发烧友、旅游达人……他们或慕名、或专程来拜家村实地调研、采访、探秘、游览,与这些学术、媒体达人、发烧友相比,在读硕士研究生陆楚云的学术生涯才刚刚起步。

陕西大荔拜家村,何以引来这么多专家学者前来研究?

一、探寻蒙古族拜家村的历史渊源

大荔拜家村,位于关中地区唯一的沙漠——沙苑地区最南端,处于渭河以北,洛河以南。据清代乾隆七年沈应俞编纂的《大荔县志•卷一•封域十七》记载:"县辖,明编户三十九里,后并三十四里,摄以三乡,南为华志(乡,辖十三里),北为大德(乡,辖十里),西为美阳(乡,辖十一里)。华志乡摄德政、永丰、永定、长宁、忘仙、望岳、太通、高阳、平良、普宁、通泽、太任、马坊,共十三里……",时拜家属华志乡高阳里,现存的清代《拜氏家谱》记有"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高阳里拜家","华其郡,誌其人"(为居住地增光添彩,以拜为姓誌记先祖拜住,是为"华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蒙古族历史》负责人、内蒙古大学郝维民教授

拜家村是蒙古族村庄,其村庄渊源根脉可追溯到蒙元时期成吉思汗的左万户、"国王"木华黎及其家族。

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优抚勋贵,墮民底末"的政策,大批蒙元末期居于元大都(今北京)的勋贵被迁出,底层官兵流为"墮民"。据《明实录》记载,徐达、常遇春一次性从元大都迁出六万五千余人,或由朝廷异地迁徙安置,或被迫离京流徙。

在勋贵京城外迁的风潮中,"国王"木华黎的七世裔孙笃麟铁穆耳,带领家族成员及属仆一行,自元大都,经涿州、山西、河南,过黄河、渭河,迁徙至沙苑南、渭河北,据而成村,初村名梧柳村,或聚居之地有"五柳"意,或取"吾辈所留"之谐音,后村名曾为东杨(阳)村,以居于杨(阳)村之东而名;民国名兴平村,因渭河泛滥村北移二里,祈望"兴盛平安"而为名。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蒙古族历史》调研组 到大荔拜家村田野调查

中国蒙古史学会秘书长、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 在拜家村采访拜建华先生

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在拜家村调研

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在拜家村调研

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与拜家村原党支部*拜宝兴、文书拜文刚交谈

来大荔拜家村的专家、学者,追寻、研究这个村庄的历史渊源,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国王"木华黎所属札剌亦儿部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二是关于"国王"木华黎的历史贡献的传说和记忆;三是对木华黎后裔中12个继承国王爵位者,以及诸如木华黎的祖父铁列格秃•伯颜、父亲孔温窟哇,木华黎的后裔中的勋耀者如塔思、速浑察、霸都鲁、安童、兀笃带、拜住、朵儿只、朵儿直班的历史记忆和后裔传说;四是村庄传承和现存的蒙古族风俗习惯、祭祀礼仪、建筑服饰、语言行为等等文化碎片。

在拜家村,拜姓人的二世祖木华黎、四世祖霸都鲁、五世祖安童、七世祖拜住的事迹、传奇、功业广为流传。

㈠冠绝历史的"国王"木华黎

本文作者与郝维民教授

在中外历史上,被国君敕封为"国王"的,惟有蒙古历史上的木华黎。

雄才伟略的成吉思汗,不仅给予木华黎"国王"之名,而且给了他"国王"之实:1217年成吉思汗以太行山为界,诏令木华黎"太行之北,朕自经略,太行之南,卿其勉之"。除了外交的最终决定权,成吉思汗赐木华黎代表汗权的"九斿大旗",以"都行省""承制"之权,给予木华黎"云、燕行省"官员和"五投下"将帅的任命权、部队的调动和募兵权、税赋的决定和征收权、城市的经营权。

对于"国王"木华黎,官方的典籍、方志、史料记载极为丰富——

《蒙古秘史•卷八•二〇六节》记载:"成吉思汗对木合黎(即木华黎)说,咱在豁儿豁纳主不儿地面,在忽图剌汗(合不勒汗第四子,铁木真祖父巴尔坛•把阿秃儿弟弟)称汗的鬅松(像头发一样蓬松下垂)树下歇息时,长生天告诉你那些话,那是长生天的旨意。我在那里想到你的父亲古温豁阿(即孔温窟哇),对你说了我的承诺,为了那般诺言,今教你做国王,座次在众人之上,东边至合剌温山,你就做左手万户,直至你子孙相传管着。"这是《蒙古秘史》中关于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国王""左手万户"时说的一段话,由于蒙古语翻译成汉语的局限,其后隐藏的三个背景没有表述清:

一是1202年前后铁木真征乃蛮带六骑侦察时,遭遇小股乃蛮兵围困,其战马因连日奔袭劳累死。木华黎的父亲孔温窟哇,把自己的马让给铁木真,舍身救了铁木真,捐躯疆场,《元史》记载"济马救汗,以戚里故,封赠为鲁王,谥号忠宣"。

二是铁木真打败蔑尔乞人后,曾经在一个叫豁儿豁纳主不儿(位于今蒙古国东方省一个绿草茂盛之处)的地方的一棵鬅松树下休息,木华黎告诉铁木真,这棵树下是蒙古部最后一位大汗忽图剌汗称汗欢呼庆祝之地。自忽图剌汗之后,蒙古部再也没有汗王,过着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苦难日子。但是长生天不会让蒙古部民一直这样艰难度日,长生天说,蒙古人中间将要崛起一位英雄,这位英雄将成为令敌人胆寒心惊的旷古之汗,他会带领蒙古人一雪前耻,屹立草原。木华黎告诉铁木真,这位伟大的汗就是圣主您啊,这是长生天赐予你的荣耀和权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调研组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三是铁木真听了木华黎在豁儿豁纳主不儿鬅松树下的一番话后曾感慨允诺:"如果将来我能做了大汗,我就叫你做国王。"

对于木华黎与博尔术的作用与地位,《蒙古秘史•卷八•二〇五节》也有描述性记载:"成吉思汗对孛斡儿出(即博尔术)说……你与木合黎(即木华黎)将合行的事,助我教行;不可行的事,谏我教止,所以得到这大位子里(有你们莫大的功劳)……"这一段话反映出,在成吉思汗的心里,博尔术和木华黎既是骁勇善战可以帅军之人,也是直言劝谏可以信赖之人。

成吉思汗对木华黎的绝对信任,还体现在"布嗝斯蔑尔乞首领带儿兀孙奉献其女忽兰者",成吉思汗"先遣九杰之一人(给幼时结缡的"孛儿帖"哈屯)通个话"时,"札剌亦儿部的国王木华黎奉主命前往",即成吉思汗纳忽兰皇后(为第二斡耳朵)时,是木华黎提前回老营,给成吉思汗幼时定亲的弘吉剌氏•孛儿帖做说服工作的,此事记载于《蒙古黄金史纲》的第25-26页。

虽然在部落争雄时期已经名冠蒙古高原,1206年被成吉思汗封为左万户,辖制62千户,但真正使木华黎在历史上雄姿绽放的,是在决定蒙金命运的"野狐岭之战"。《元史》记载,时金国先后以独吉思忠、完颜承裕为帅,四十五万大军在"野狐岭"(今河北张北县、万全县一带)据守。木华黎是在蒙古兵连续三个月组织了三次冲锋、近万名蒙古骑兵惨死、酷热难耐的夏季到来、许多将士中暑、成吉思汗生病、战争陷入焦灼状态下,奉成吉思汗诏命来到"野狐岭"的。他根据金军30万主力,15万机动,蒙古不到10万兵力,金军兵力三倍于蒙古兵的实际,提出 "正面佯攻,侧翼突破,两面夹击"的战术,即从北面选一个点,佯装正面进攻,吸引敌军的主力,从西面选一敌兵力部署薄弱点,重点突破,然后从侧翼由西向东快速推进,两面夹击。成吉思汗支持了木华黎的建议,确定以"黑风口"为侧翼突破口。按照"重兵一路突破"的部署,木华黎看到"獾儿嘴"敌兵向"黑风口"异动后,亲率"八鲁营"敢死之士弃马步战,自"獾儿嘴"发起猛烈地突击,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得金军大败。随后率部一路冲*,直向完颜承裕的中军指挥部而去。正、侧两面蒙古军乘势发起攻击,金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与访谈者合影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采访拜国良先生及其夫人王玉婵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与访谈者合影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谢咏梅教授采访拜志乾先生(已故)、拜友顺先生(已故)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蒙古族)在拜家村采访拜八爻老先生(已故) (照片由杨志平先生提供)

"野狐岭"之战,是蒙古第一次伐金战争的关键一役,也是整个蒙金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蒙古军以寡敌众、以少胜多,以区区10万兵力对金军45万精锐,歼灭金军主力20余万。经过此役,使蒙古与金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金国从此一步步滑向灭亡的深渊,蒙古的铁骑从此踏入华北,雄姿绽放。

"野狐岭"之战,成吉思汗对木华黎刮目相看。此后木华黎帅蒙古军队,从"野狐岭"一路追击,越过浍河堡,一口气打到居庸关。1214年春天木华黎又越过居庸关,参加了围困"中都之战",当年10月奉命帅军征伐辽西、辽东。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前夕,于 1217年再次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赐"丹书金券"盟誓,诏曰"子孙相继,世世不绝",赐象征汗权的"九斿大旗",诏谕诸将"见此旗如朕亲临",命木华黎"统领伐金""经略中原"。自此后,木华黎进入他人生最为辉煌的六年,自1217年8月至1223年3月,木华黎先后攻克或占领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六十余城池、堡寨,收服了河北永清史秉直家族、河北涿州定兴的张柔家族、北京路义州(今辽宁义县)李庭植家族、山东长清严实家族……

木华黎不仅实现了成吉思汗"西征"前对他的重托——"守住已经占领的地盘,伺机拓展太行以南未占领的城池";而且以忠诚和使命担当,改变劫掠性不占城战争方式,创造性开辟了"战争代理人"和"经营占领城池"模式,将金国挤压在狭窄局促的黄河以北,为亡灭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忠心辅佐忽必烈即汗位的"武靖"霸都鲁

对于拜姓人的四世祖霸都鲁,大荔拜家村人世代记忆和口传里,他与元世祖忽必烈是世俗里的"连襟""一单挑",其夫人弘吉剌•铁木伦是察必皇后(即昭睿皇后)的同胞亲姐姐,他建言献策忠心辅佐忽必烈继承汗位,稳定伐宋战局,而且他是最早给忽必烈提出建都"幽燕"(今北京)的人。现存的元成宗时期清河人元明善所撰的《元勋大德丞相东平忠宪王碑》碑文,也证实了了拜家村人的口口流传。

蒙古族历史畅销书作家、内蒙古大学孛儿只斤.苏和教授在第29九届书博会作专场报告

29届书博会 孛儿只斤.苏和教授作专题报告

29届书博会 孛儿只斤.苏和教授签售现场

蒙古族历史畅销书作家、内蒙古大学孛儿只斤.苏和教授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蒙古族历史畅销书作家、内蒙古大学孛儿只斤.苏和教授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蒙古族历史畅销书作家、内蒙古大学孛儿只斤.苏和教授采访拜建华先生

据史料记载,忽必烈的潜邸谋士分三类:第一类为汉族谋士,多来自山东、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儒学、文学之士,主要有刘秉忠、赵壁、王鹗、张文谦、郝经、姚枢、许衡、许国祯、商挺、刘肃、宋子贞、王恂、王挺、张德辉、李德辉、窦默、李昶、徐世隆、李易、马亨、赵良弼、赵炳、张惠、李治、杨奂等,号称"六十汉儒,二十六谋臣";第二类是深受儒学影响,有较高汉文化造诣的非汉族侍卫、谋臣,包括蒙古将帅、侍卫、文人阔阔、乃燕、霸都鲁、脱脱、秃忽鲁;第三类是西域色目侍从、文人,包括畏兀儿的孟速思、廉希宪、柴祯,回族的爱薛、也黑迭尔,女真的赵良弼(任红敏《略论忽必烈潜邸少数民族谋臣侍从文人群体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前沿》2011年第五期总第283期)。

忽必烈金莲川幕府的谋臣名佐,按实力、学问、所长大略可分为:

邢州易理术数精英,以刘秉忠为首;理学派精英,以窦默、姚枢、许衡为首;金源文学派精英,以金末状元王鹗为领袖,以徐世隆、宋子贞为代表;经邦理财精英,以郝经、赵壁为首;军事谋略精英,以廉希宪、董文用兄弟、阿里海牙、商挺为代表;经略汉地的世侯精英,以木华黎孙霸都鲁、曾孙乃燕、脱脱,弘吉剌斡陈驸马、纳陈驸马为代表。

这些谋臣名佐中,"国王"木华黎的后裔有三人:

一是霸都鲁,木华黎孙,孛鲁第三子,安童父。霸都鲁不仅是战场上的勇武善战之将,而且是具有高瞻远瞩格局与视野的谋略家,是"以汉地为中心图谋天下"的主张者,认同汉文化和汉法治理,为忽必烈继承汗位,成就千古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是乃燕,木华黎曾孙,速浑察次子。《元史》记载其"性谦和,好学,以贤能称",常与世祖论事,"数陈大义,又明习典故",是睿智、清明有谋略之人,有"薛禅"之称,具有典型的士人风范;

三是脱脱,木华黎四世裔孙,速浑察孙,父为速浑察第四子撒蛮。《元史》记载其"深沉有智","喜与儒士语,每获一善言善行,如获拱璧,终身识之不忘""暇则好收集书法秘画,尤喜古圣贤像。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苏天爵,曾为脱脱所收藏的"孔子及七十二圣贤像"作跋,当为好学崇儒之士。

2019年 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史的 日本早稻田大学饭山知保教授 在拜家村田野调查

日本早稻田大学饭山知保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拜根兴教授与访谈者合影

饭山知保教授在韩国做专题学术报告介绍大荔拜家村蒙古族历史渊源

2016年饭山知保教授在大荔拜家村参访、调研

霸都鲁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谏据幽燕,定都幽燕";二是强力辅佐,拥立即位;三是统兵伐宋,据守荆襄。

《元史》记载:"世祖潜邸,从容语霸都鲁曰:'今天下稍定,我欲劝主上驻跸和林以休兵息民,何如?'对曰:'幽燕之地,虎蟠龙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此即有名的"霸都鲁劝谏忽必烈定都燕京"之奏,已被当代蒙元历史研究专家陈德芝录入《元代奏议辑录》一书。

此谏言的背景,《元史》记载,"(蒙哥)汗四弟忽必烈""长且贤,尽属以漠南汉地军民庶事",允其"建牙"(即开府建衙)。忽必烈原打算选择回鹘(畏兀儿)作为其幕府驻扎地,主要考虑回鹘之地是突厥后裔聚居地,风俗、习惯与蒙古相近,便于统御。而幽燕之地,辽金两朝均是国都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尤其是木华黎受命经略汉地事务,设立燕、云行省、燕京行断事官(建牙于云燕),"幽燕之地"成为蒙古在汉地的大本营。

霸都鲁以"国王"木华黎家族三代经营汉地的实践,建议忽必烈"以经略天下的格局和视野""据幽燕之地",具有高屋建瓴的政治远见。忽必烈经过反复权衡,以北可接蒙古,南可下金中都,选择了属于东道诸王领地,又是当年木华黎经略中原时的幕府封地,又是最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耶律阿海、耶律不花的家乡,游牧于农耕过渡地带的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一带)与抚州(今河北张北、沽源县县一带)之间的"金莲川草原",作为其幕府之地。后蒙哥汗也认可这一决定,"遂南驻瓜忽都(蒙古语)之地"。

研究蒙古族祭祀的 内蒙古鄂托克旗文化局副局长布仁•巴雅尔在拜家村调研

研究蒙古族祭祀 鄂托克旗的文化局副局长布仁•巴雅尔在拜家村调研

"金莲川草原",是位于今河北张北县、沽源县至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之间的广袤之域,金世宗以"一望遍地,金色灿然""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命名为"金莲川"。

史载,蒙哥汗在四川合州钓鱼城伐宋前线崩亡后,留驻哈剌和林、按照蒙古传统"守灶"的阿里不哥,在西路诸王的拥立下觊觎汗位,暗中调兵,"派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部,已至燕京(今北京)……"。而"脱里赤"所欲"扩""调"之兵,一是蒙古军精锐西路军,一是燕京行省的蒙古军。

蒙古西路军,时由拖雷的幼子木哥(末哥、穆哥)统帅,驻守于今天的宁夏、陕西、四川等地,属将浑都海统率四万精锐骑兵驻屯于今宁夏固原、泾源、隆德、原州一带的六盘山,其它蒙古精锐部队由紐璘、奇台不花、密里火者等蒙哥汗旧部的将领统率。对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统帅西路军的"木哥",都是他们的弟弟,都是他们争取汗位的"砝码",谁争取到了蒙古"西路军",都将如虎添翼,谁的汗位之路将更为顺畅。

燕京行省,地理和战略地位特殊。一是连接中原汉地与漠北蒙古的战略通道,二是华北战略财赋的重要来源与保障。要想取得和稳定中原汉地,必先控制燕京行省的战略要道和财赋。

察知漠北诸王异动后,察必皇后(即昭睿皇后)一边以太祖皇帝(成吉思汗)曾孙真金弹压"括兵"的脱里赤,一边火速派人向伐宋前线正在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的忽必烈报信。

危急之时,霸都鲁劝谏忽必烈"今国大丧,社稷无主,后方宗族诸王觊觎汗位,倘有先发制人者,大王腹背受制,不若暂与宋议和休战,速返朔漠,迎先汗灵柩,召诸王会丧,议定大位,顺天应人,以登汗位。"流传下来的忽必烈谋臣郝经的《班师议》,更详尽分析了局势:"前有宋军强敌以拒,中有李壇割据心怀叵测,漠北阿里不哥意欲篡夺。如不速急回师,恐将腹背受敌,复蹈海陵王败弑之辙"。汗位争夺的路上,容不得丝毫犹豫,不进则亡,亡则万劫不复。

忽必烈接受了霸都鲁和郝经的劝谏,决意返回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一边派女真人赵良弼争取"西路军"统帅木哥(末哥),怀柔统御四万蒙古精锐的浑都海,召回望风观望的紐璘解除兵权,联络曾受恩惠的百家奴、刘黑马、汪惟正;一边软禁了燕京行省的大断事官不只儿,操控幽燕。之后在潜邸谋臣的辅佐下,1260年于开平(后改称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即汗位,1271年按汉法,取《易经》"大哉乾元",以"元"为国号。

㈢"元勋世德"名相安童

拜家人的五世祖安童,十三岁袭任汗廷第三怯薛长,十八岁为元世祖忽必烈朝的右丞相,史家称之"少年丞相",除了中间六年辅助姨表弟、世祖第四王子那木罕巡北边,前后两度为右丞相近二十年,以"忠心辅国,以儒治国"留存于历史典籍、家族记忆和民间传说里。《元史》有史迹传记,《国朝名臣事略》有其史迹,元明善所撰《元勋世德东平忠宪王碑》碑文流传至今。

安童身世显赫,父亲霸都鲁忠心辅佐忽必烈即汗位,以"策居幽燕"名于史册;母亲弘吉剌氏•铁木伦与弘吉剌氏•察必皇后(即昭睿順圣皇后)为同胞亲姊妹,都是"河西王"、国舅弘吉剌氏•按陈的嫡女;弘吉剌氏•斡陈、弘吉剌氏•纳陈、弘吉剌氏•唆火儿都、弘吉剌氏•必哥是安童的亲娘舅;按世俗的称呼,元世祖忽必烈是其姨夫,察必皇后是其姨娘,真金太子、那木罕王子都是其姨表弟。

安童为相期间,元世祖忽必烈游离于"汉法派"和"理财派"之间。从长治久安考虑,世祖推崇"汉法治理";从扩张征伐考虑,世祖需要"善财理政"。

安童第一阶段任右丞相,是元世祖至元二年至十二年(1265—1275年),初任之时,安童举贤任能,宽平为政,史颂"抑奢淫,薄税赋,民物日以繁息,仓廪之积盈衍于外,海内晏然,号为极治";政权稳固后,世祖认为"汉法派"不能满足其扩张宏图,尤其在频繁征伐,财政困难之际,忽必烈大量启用以"阿合马"为代表的"理财派",甚至不惜新立"尚书省",架空"中书省","汉法派"称"理财派"为"聚敛之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安童被罢相,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辅佐北平王那木罕"巡北边"十年(至元十二年至二十一年,即1275-1284年)。

安童第二阶段任右丞相,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284—1290年),此时忽必烈既需要"汉法派"稳定朝政,也需要"理财派"支撑军费,罢免了"讳言财利事",满足不了"增加财赋"需求的右丞相豁礼霍孙,以安童为右丞相,"理财派"卢世荣为右丞。安童的再次启用,也是这种政治平衡的需求,但再难有大的作为。

安童为右丞相期间,"崇尚汉法",举荐了史天泽、许衡、姚枢、商挺等汉儒之宿望;立御史台以正朝纲,立太常寺以崇典礼;推崇"仁和为政,政刑宽平",禁"法之滥*",主张"慎用死刑",被誉为"国朝之贤相"。

除了孔温窟哇、木华黎、霸都鲁、安童,孛鲁、兀笃带、脱脱的事迹在拜姓后人中都有流传。

二、研究拜姓蒙古族人的姓氏源脉

见证了历史沧桑的拜氏古家谱

拜家村拜姓人是蒙古族后裔,其姓氏"拜",来源于蒙古第九个大汗格坚汗、元朝第五个皇帝元英宗硕德八剌朝右丞相拜住。

元末明初,拜住丞相的第二子笃麟铁穆耳(即因讶纳硕里),因朝代更替,迫于生存,迁徙至渭河北、洛河南的沙苑地区南部,当时这里以汉族为主,有不少自唐代"安史之乱"后留居的回纥后裔,以及历朝历代迁居的"回回",为了融入生息环境,笃麟铁穆耳主持家族以父亲"札剌亦儿•拜住"蒙古名对音译的首字"拜"为姓氏,家谱纪曰:"以拜为姓,誌记其人"。

拜姓蒙古族的姓氏来历、世系源脉、宗族组织、祭祀活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是来拜家村的专家、学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他们研究的主题或者着力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历史事件的马长寿教授,在其专著《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中有对拜家村蒙古族历史的调查和记录;

马长寿著作中的拜家村北枣树林

内蒙古大学郝维民教授、乌云格日勒教授,在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蒙古族历史•陕西卷》对拜家村拜姓蒙古有专门章节介绍;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饭山知保曾在韩国所作学术报告中介绍大荔拜家村蒙古族及其历史源脉;

内蒙古师范大学谢咏梅教授,到拜家村田野调查后有《札剌亦儿万户千户编组与变迁》《陕西渭河流域蒙古族村——拜家村源流小考》论文发表,在其博士论文《蒙元时期札剌亦儿部研究》中有拜家村蒙古人源脉的研究;

蒙古历史畅销书主编孛儿只斤•苏和教授,在其主编的系列丛书中有《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后裔》(王建华著),专门介绍了大荔拜家村拜姓蒙古族后裔;

书中有关于大荔拜家村蒙古族历史渊源的章节

研究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布仁•巴雅尔博士(鄂托克旗文化局副局长)在其著作中介绍了拜家村拜姓蒙古族后裔的祭祀文化……

在拜家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三个月的西北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陆楚云,以"蒙古后裔宗族组织的适应、运行和重构"为专题,进行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

大荔拜家村拜姓的世系源脉,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高原部落争雄年代——

其远祖是历史所记载带领儿孙投奔铁木真的铁列格秃•伯颜。

其带领三个儿子孔温窟哇、赤剌温•孩亦赤、者卜客及数名孙子投奔铁木真的情节,记载于《蒙古秘史》(一三七节):

"太祖既*了撒察别乞、泰出,回至主儿勤营,将主儿勤拜姓起了。时有札剌亦儿种的人帖列格秃•伯颜有二(应为"三")子。教长子古温•兀阿将他二子木合黎、不合拜见太祖与了,说教永远做奴婢者……又教第二子赤剌温•孩亦赤也将自己二子统格、合失拜见,说教与你看守金门……又将第三子者卜客与了太祖弟合撒儿"。

一世祖是以"济马救汗"明载史册,即因战场让马捐躯救成吉思汗性命的孔温窟哇;

二世祖是蒙元历史上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赐国家权利象征"九斿大旗"统领伐金的木华黎;

三世祖是"攻西夏、定河北,平山东,以功食东平",嗣"国王"爵位的孛鲁;

四世祖是提出建都"幽燕"(今北京),稳定江南战局,辅佐忽必烈即汗位的其连襟姐夫霸都鲁;

五世祖是忽必烈朝为右丞相二十年,被誉为"少年丞相""元勋世德"的名相安童;

六世祖是常与表兄弟元成宗掖庭赞画大政的兀笃带;

七世祖是推动了元代至治中兴改革的右丞相拜住;

八世祖是带领家族成员自元大都迁徙至陕西大荔沙苑,在沙苑南渭河北聚居而成拜家村,为生存所迫改汉姓的拜笃麟,即拜住次子因讶纳硕里、笃麟铁穆耳。

2006年1月4日《西安晚报》关于拜怀德先生缮撰陕西蒙古村拜氏家谱的新闻报道

蒙元时期,木华黎为代表的札剌亦儿部获食邑封地者9人,封万户、千户者27人,入怯薛者23人,获赠王、公爵位者16人,中书省任职者9人,行省任职者19人,宣慰司任职者7人,御史机构任职者11人,政务及皇室机构任职者12人,木华黎后裔中袭"国王"爵位者13人15传,建"国王"旗帜者7人,任丞相者3人(安童、拜住、朵儿只)。他们在蒙元历史上创造的辉煌历史,与大荔拜家村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渊源,都是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尤其大荔拜家村拜姓的得姓之祖——拜住,更是蒙元历史研究者极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拜住是蒙古第九个大汗格坚汗,元朝第五个皇帝元英宗硕德八剌朝的右丞相。在位期间,他辅佐元英宗推动了元代的至治中兴改革,史称"至治新政",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革——

颁行《大元通制》,推动依法治国。1323年颁布的《大元通制》,共2539条,是元朝最重要的法典,其颁布是元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填补了元世祖忽必烈朝颁布的《圣元新格》许多空白,对革除长期积累下的体制弊端,根除官员以权谋私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动"精兵简政","整顿吏治,摒弃不肖""精简机构,罢汰冗官"。《元史》记载,元英宗"毅然减罢崇祥,寿福院之属十有三署,徽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这一变革,使连年累积、人数众多的依靠"岁赐财币、军功世袭"的蒙古和色目贵族失去了原有的官职地位和利益来源,缓解了长期"财税耗费、经济失调"的矛盾。

推行"助役法","轻徭薄敛,广施仁政",致力于减轻赋役,缓解社会矛盾。《元史》记载,拜住丞相劝谏元英:"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英宗接受了拜住丞相的谏奏:诏令给蒙古流民粮钞,使其返回本部;给蒙古大千户部赈钞二百万贯,以减轻风雪对牛羊造成的损失;免回回人戌河西者银税;免江南民租八十一万石;对流民复业者免三年差税;站户因贫困卖妻、子者官赎还之;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贵之家,以优农力;免陕西至治三年差税十之三,各处官佃田同年租十之二;江淮创科包银全免;为解决"迁戌役民,家破人亡"的社会问题,诏令"令从凡有百亩以上土地的富有农户的土地中提一定数量的田块,其收入归戌徭役的农户所有,并明令规定,官府不得干预"。助役法促进了农、牧业发展,也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陕西史志》刊登的《陕西的蒙古族村——大荔县拜家村》

《陕西日报》刊登的介绍大荔蒙古族村庄——拜家村

推动"以儒治国",强化皇权。 一是"兴学育人"。拜住进谏英宗,"国学废驰""人才匮乏","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请内外官议拯治之"。得到英宗支持、朝官认同,推动"振举学校":兴举国子监学和外郡学校,大司农兴举社学,兴文署以板行海内书籍,招揽硕儒教授,遣宿卫子弟入学,期学有所成,为国所用。二是"举善荐贤,",不少汉儒进入省台及六部任职。三是"裁不急之务,消减佛事,抑制奢侈之风",促进了风气的清明。

四个方面的变革,其背后是汉法治理与蒙古传统治理模式,宗王势力与皇权势力,"中央集权与宗王共治"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初年就已显现,到元英宗硕德八剌时达到极致。其触发点是有二:一是英宗在短时间内两次因财政困难取消了诸王的岁赐,这在元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二是为了凸显皇权,英宗比以前封赐"王、公"爵位控制更严;三是对宗亲享有的传统特权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

"宗王结盟"对抗皇权,甚至不惜谋逆弑帝,是"宗王共治"与"汗权至上"矛盾的显现,也是"南坡之变"背后的深层原因。而英宗推动汉法治理的核心,削弱"宗王权利",强化"皇权至上,加强中央集权,力图解决"宗王共治"模式对皇权的掣肘。

毁灭了元代至治中兴梦 参与“南坡之变”的十六谋逆者

"南坡之变",使拜住丞相与元英宗所期望的"复兴中统至元之盛"的维新宏图昙花一现,也使元朝丧失中期唯一的"复兴"机遇,自此走向衰颓。

后世评论,拜住辅佐元英宗三年,"至治新政"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效果,一定程度扭转了仁宗末期的财政和政治困局,取得了"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亘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的局面,对于提高元朝廷的国际声望有目共睹。史称 "英宗即位,拜住为相,励精为治,黜陟臧否,朝廷赫然" "朝廷肃清,刑罚攸当,奸邪敛避,忠直获伸""朝廷政令,耸然一新,四方之人,无不动声胥庆"。

对于拜住史家评论其"好儒学,常直谏,变旧制,行汉法,用贤臣,裁冗官,推至治新政,谋元之中兴,殉国于谋逆,清忠一德,元之贤能"。

三、这里有元代改革家拜住丞相墓遗址

民国十四年(1925年)原石复刻碑(原碑文风雨浸蚀、字迹剥落而复刻)

根据《大荔县志》和《拜氏家谱》记载,元代"至治中兴"改革家拜住丞相的墓地,位于今陕西大荔拜家村西南之域。元末黄溍所撰写的《拜住神道碑》记载拜住丞相埋葬于元大都宛平良乡田村之野,其大略位置在今北京市房山区,1958年之前归河北管辖,南和西面与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相连。清代河北《新城县志》记载拜住丞相墓在县西三十里。也有《拜氏族谱•谱序》记载 "(拜住)筮葬于所封之域(平江)"

研究这些关于拜住丞相埋葬地的不同记载,探寻其墓地和迁徙过程及背景,对于研究元末明初,及以后蒙古族勋贵的变迁、生存、适应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元史》记载,"南坡之变"后,晋王也孙铁木尔即位,史称泰定帝。其在"南坡之变"过程中的身份和作用,始终为后世猜忌,不清不白,也因此其去世后元文宗拒绝封其"谥号",成为元朝历史上唯一没有封谥的皇帝。

为了洗白在"南坡之变"中的尴尬身份,泰定帝登大宝,稳局势后,即对策动"南坡之变",弑君*相的铁失逆党进行清洗,捕*核心参与者11人,流放同逆宗王5人。同时舆供元英宗皇帝画像于大都大永福寺,拜住丞相画像于大都海云寺,大作佛事,招魂安神。之后将拜住丞相的遗体自上都运回,高规格安葬于宛平县的良乡田村之原。追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元惠宗至元年间,加赠孚道智仁清忠一德功臣,进封郡王,改谥文忠,余如故)。

拜住罹难后,长子答利麻硕理曾任蒙古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早逝。次子因牙纳硕理曾任蒙古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太常院使、太禧院使、崇福司使、大宗正院也可札鲁忽赤、徽政院宣徽使、知枢密院事、大司农等多个官职,元文宗赐名为笃麟铁木尔。

祠供元右丞相东平王拜忠献公讳住的清代大荔忠义孝悌祠(拜氏后人留存)

元朝末年,为免遭兵祸,拜住墓先迁其"有万亩膏腴封地"的平江(即今苏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实行"优抚勋贵,底层墮民"政策,大批蒙元勋贵被迁出大都,《明实录》记载徐达、常遇春一次性外迁大都勋贵民众六万五千人。在此风潮中,笃麟铁木尔或奉明朝政府之命,或为生存被迫迁徙,经涿州、过山西,迁至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之华志乡兴平村。为铭记其父清忠之德,殉国之志,以父名拜住蒙古语对音译首字"拜"为姓,《拜氏家谱》纪曰"华其郡,誌其人。明永乐初年,拜笃麟子拜芳华任浙江布政使,将其祖父母的灵柩迁葬于冯翊(今大荔县)所属沙苑南、渭水北华志乡高阳里,立为祖茔。据收录于《同州府志》《大荔县志》的清代道光年间朝邑举人李元春所撰写的《拜忠献公奉旨入祠记——集原呈及题奏》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拜住牌位人大荔忠义孝悌祠。而拜住入驻大荔忠义孝悌祠的诏书(圣旨),记录于《清实录•道光实录•卷九十•四四三页》,原文为"追于元臣拜住入祠陕西大荔县忠义祠,从巡抚鄂山之请也。"此《实录》记载的日期为道光五年十月,鄂山为时任陕西巡抚,长白人。

《清实录•道光实录•卷九十•四四三页》关于元右丞相拜住入大荔忠义孝悌祠的记载

《清实录•道光实录•卷九十•四四三页》关于元右丞相拜住入大荔忠义孝悌祠的记载

清代《大荔县志》记载的《拜忠献公奉旨入祠记》

拜住的牌位入住大荔县忠义祠内供奉后,拜家村子孙春秋致祭,此时拜住后裔已有六门十八户。逢过年时各门户都悬挂统一绘制的大"影轴"(影祖)祭奠拜氏的列祖列宗;每年清明节的祭祖典仪(俗称上坟)尤为隆重,子孙规模宏大,各门各户均有专人(俗称老陵管事)管理。清明节前三日为上坟日,第一天各门户为近三年逝者上坟,俗称"上新坟,"此后两日上老坟,无论出门在外,移居他乡,还是远居他,都会提前赶回村里,全族男丁以门户长者为尊领,到拜住丞相墓前叩祭拜谒。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

改革开放后研究元右丞相拜住历史贡献的已故拜国良先生 发表于《陕西史志》的文章《拜住其人其事其墓》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已捐赠内蒙古大学)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已捐赠内蒙古大学)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已捐赠内蒙古大学)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已捐赠内蒙古大学)

拜氏后裔祭祀先祖——元右丞拜住门户账簿(已捐赠内蒙古大学)

捐赠内蒙古大学历史资料接收清单

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接受拜建华先生捐赠的拜氏家族祭祀先祖元右丞相拜住资料

内蒙古大学乌云格日勒教授接受拜建华先生捐赠

据村中老者所言,明代至清代早期,因政治顾忌和生存所迫,拜家村拜氏后裔对于先祖的祭祀都是私下暗中进行,并无固定的仪式。清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朝廷"满蒙一家"政策,拜氏后裔才开始公开祭祀拜住丞相及历代先祖,尤其是道光年间拜住奉旨入驻大荔忠义孝悌祠后,对拜住丞相及历代先祖的祭祀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典仪。

上坟祭祀拜住丞相之日,坟前并摆三张大方桌,上摆满各种祭品,拜氏后裔在各门户长者的带领下,或担或抬着各自的祭品,分拨列队到祖宗坟前祭醴奠茶、敬献祭品,焚烧纸钱,叩首膜拜。从太阳升起至落西,坟园内鞭炮不断,巍然肃穆,连续三天。

自今江苏一带迁徙大荔拜家村的拜住丞相陵园,既无高冢神道,亦无天马、神犬、翁仲,《拜氏家谱》记载,"兴平村西南渭水北粤稽百世祖平阳坟"即拜住丞相坟墓,"酉山卯向";坟园 "南北阔二十大尺,东西阔二十六大尺三小尺,计二亩四分三厘八毫,坟地箕狭茔",坟园内"树木森森";坟前有三通石碑,最北通天碑为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奉旨所立,碑额镌刻"圣旨"二字,碑身竖文为"皇清勑旌元右相拜忠献公讳住之墓",另二碑并无显赫碑文;"墓碑西南隅仅有二尺,即墓志所在处",即墓志铭碑的详细位置。

拜住丞相的陵园朴素简陋,一如其人之清忠廉洁、刚正不阿、不惧险恶、忠心为国,过往者每念其早殉于"至治复兴"之途,无不惋惜、敬仰。

据《大荔县志》及冷梦《黄河大移民》记载,1956年,国家建设"三门峡水利工程",华县、华阴、大荔、朝邑、潼关近36万人被迫离开故园,当时的大荔、朝邑(后朝邑并入大荔)两县移民迁往宁夏贺兰、平罗、惠农、陶乐、中宁等县安置。

按照"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拜家村和拜住的陵园被划入淹没区。拜家村被迁移安置到宁夏中宁县鸣沙乡新民庄。1956年移民迁徙,拜氏后裔考虑先祖丞相拜住墓的安全与保护,提出要将先祖的墓地一同迁走。受"三门峡水利工程"移民指挥部派遣,陕西省政府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候佩苍委员到拜家村实地调查,临走其叮嘱:"拜丞相忠献公之坟墓属于国家保护文物,不得任意搬迁,先请示后再作计划。"随后大荔县又派遣任某等三委员详细调查,告知村人:"拜丞相坟墓属文物,不得随意迁移。"此事被村里有文化的拜锡麟老先生记于《拜氏历代先祖言行录•弁言》。移民宁夏三年后,等拜家村人返回时,拜住丞相的墓园已被淹埋于十多米深的淤泥之下。现存拜住丞相墓的唯一照片,是1955年由拜撝农(锡麟)、拜甲第、拜问善等人请县上唯一的照相馆拍的照。

随着拜住丞相的墓地被淹没,拜家村拜氏后裔统一组织各门户祭祀拜住丞相的活动随后也就中止了。

如今,拜住丞相的墓园,依然深埋在拜家村西南的渭河滩里,常有国内外蒙元历史研究和北方民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实地调研,也有国内外蒙古族同胞、"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前来瞻仰拜谒。

四、拜家村是颛顼高阳城遗址所在地

大荔拜家村一带,还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的封地——高阳城遗址,是荆楚人的灵魂故乡。

沙苑风光

暴雨冲刷出的五帝之一高阳城遗址历史碎片

暴雨冲刷出五帝之一高阳城历史碎片

暴雨冲刷出的五帝之一高阳城历史碎片

暴雨冲刷出的五帝之一高阳城历史碎片

1994年8月16日,河南新蔡考古所发掘葛陵故城墓葬时,从一大型古墓中清理出1571枚楚简,约8000个文字,内容为两类,一类为筮卜祭祷记录,即为墓主人生前的占卜祭祷记录、自己祈祷的记录、祭祷记录;一类为遣策,即对墓主人馈赠物品的记录清单 。按照楚简所处的层位和区域,考古人员将楚简分为甲、乙两区,甲区楚简编号者523枚,乙区楚简编号者299枚,残损严重者临摹时编号者749枚。

2009年,湖南大学周宏伟教授,对1994年"新蔡葛陵考古"发现的"新蔡楚简"中编号为甲三11、24号的楚简内容,从古文字学、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考证,周教授研究认为:"颛顼"的封地"高阳城",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拜家村东北1公里处。论文发表于当年的《北大史学》杂志第十四期。

屈原《离*》言:"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即"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子孙啊,我的伟大的父亲叫伯庸。"

大荆川卫星图

楚都迁徙图

高阳氏,即颛顼,楚人屈原自认是颛顼的后裔。历史上荆楚人都认为楚国的建立者熊绎为其祖先,而熊绎是颛顼的后裔,所以颛顼是荆楚人的先祖或始祖。

现今宣称 "高阳城遗址"的有四个地方,一个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一个位于河南开封杞县,一个位于河南濮阳的高阳镇,一个位于安徽六安市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

山东淄博临淄区的高阳故城,源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在临淄西北部建立冀州高阳郡,是对高阳郡、高阳县治所城池的称呼,北齐时废高阳郡,隋废高阳县,此高阳城与五帝颛顼没有关系。

拍摄于1957年的元右丞相东平王拜忠献公讳住墓园照片

《西安晚报》专栏文章介绍大荔蒙古族村——拜家村

蒙古历史畅销书作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孛儿只斤.苏和教授实地调研高阳城遗址

本文作者与周宏伟教授

河南的两个高阳城遗址,传说多于史实的记载,多源于与高阳有关的名称。

安徽舒城的高阳城遗址,源于《江南通志•卷三十五•舆地志•古迹1718》(乾隆《钦定四库全书》)记载:"高阳城在舒城县西南二十里,高阳氏封其子庭坚于舒蓼之间,故名。"即此"高阳城遗址",是对颛顼24个儿子中的第20个儿子皋陶庭坚(公元前2276-前2170年)封地的称呼,并非五帝颛顼的高阳城遗址[footnoteRef:2]。皋陶庭坚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史称"司法鼻祖",唐天宝二年(743年)玄宗李隆基追尊其为"李姓始祖",追封"德明皇帝"。 [2: 《重大发现!舒城转水湾极有可能是皋陶的封地高阳城!》,结论主要来自于安徽省直党校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李宪寄先生为推进转水湾村脱贫攻坚而撰写的《舒城县转水湾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0)》,《舒城视听在线》,2018年7月18日]

周宏伟教授研究"新蔡甲三11、24号楚简"认为,熊绎之前的荆楚人先祖居于"雍、商"。"雍",即古雍州,指今天关中平原一带;"商",即古商地,指今天丹江流域一带。

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高阳"地名,源于颛顼的"氏","颛顼"为帝号,姓"姬",名"乾荒",国号为"高阳"。颛顼的封地"高阳城"居于"雍",就是"关中东部的雍州荆山北一带"。

《水经注•卷一九•渭水》记载:"渭水之阳 ,即怀德县界也 。城在渭水之北 、沙苑之南 ,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高阳城 ……"即"高阳城",就是西汉的"怀德县故城",而不是有些史料记载的河南开封杞县的高阳镇。

乾隆七年《同州志》记载的明代高阳里位置

"怀德县故城",不是位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老朝邑县一带的西汉裏(怀)德县治,而是位于"渭水之北 ,沙苑之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发现命名的"拜家城遗址"此遗址位于今大荔县官池镇拜拜家村东北1公里处。

周教授的研究发表后,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亲自到拜家村实地调查研究,也有不少湖北、湖南人来此追远报本,拜谒颛顼。

14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