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广州江边渡头
停泊在黄埔港的美国商船
大洋网讯 广州是中国古今海上对外交往的关键一点。近年在海洋文化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于如何认识广州在中国对外交通网络上的作用和地位、研究、探讨也越来越多。作为知名的“海交史”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章文钦教授一直呼吁,要客观、审慎、科学地研究中国对外交通史,研究广州在其中的位置。他的一篇《明清广州对外交通的主要航道》的专文,冷静、严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观念和认识。
郑和下西洋 广州海域是要途
章文钦指出,从学术的层面讲,历史上的中国对外经济文化联系有多种称呼。20世纪较为通行的称呼是中西交通史,包括海陆两道。陆路称为西域道,从长安西行,经天山南北进入中亚,直到东罗马;海路称为南海道,即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发舶,经中国南海进人印度洋,经印度东西海岸到达波斯湾,再从陆路到巴格达,或到东罗马。“我的老师蔡鸿生教授称之为‘中国对外交通网络’。陆路沿途由若干商队城市作为连接点,海路沿途由若干港口城市作为连接点,与不同的国家民族发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人是其中活动的主体,不能见物不见人,更不能连历史常识都不顾。整个网络犹如一张现代的国际互联网。”
章文钦说,讲到明清的广州交通,必须先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广州海域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 广州是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港口。广州海域为郑和下西洋必经之路, 应该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但近年对这方面的传播应该说还不够。
章文钦指出,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共收录亚非两洲地名500个,其中广东海域部分收地名41个,“东起南澳,西到钦廉二州,南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广州海域的有大星尖、蒲胎山、佛堂门、东姜山、翁鞋山、伶仃山、大奚山(即大屿山)、小奚山、官富寨、东莞所、南停山、九星(即九洲山)、香山所、大金、小金、鹿头高阐、北尖、上下川山、乌猪门、南海卫、广海卫等21个,占了广东海域地名的一半以上”。借助它们,我们可以勾勒出郑和途经广州海域的航线:从大星尖即大鹏所到东姜山,到南亭门,再到乌猪山,再到七洲山(即海南岛文昌县东约50公里的七洲洋)。
郑和的航行还为闽粤海域留下了一位新的“海神”,即其随员“都公”,他归途卒于广州海域的港口南亭门。当地及不远的乌猪山上不久都相继建起了都公庙。
澳门南湾
老万山与十字门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广州海域航线另一对值得关注的地点是老万山和十字门。老万应为明嘉靖年间盘踞在老万山的海盗首领及其同伙,老万山因此而得名。这里是中外商船往来的要冲,也是海防重地,明清两代各在其上修筑了一座炮台。
清乾隆年间,老万山成了“洋舶争望之而趋,至则相庆”。章文钦指出,这是因为“老万山不但是中外商船停泊的海澳,而且拥有为古代海舶指引航向的望山。”乾隆二十年(1755)两广总督杨应琚奏称:“老万山兀立大洋, 诸番罗列, 凡船只自洋人口, 及出口放洋, 俱以此山为准。”光绪时的资料记载更详:“珠江口外最高者为老万山……老万山西北面有圆峰,高一千四百六十五尺,宽约二里,最易识别。相距二十七里,立船面可见; 相距四十里,登桅末可见。周围各岛虽有高者, 绝不同此形势。” 拥有像圆峰这样的特殊标志,是老万山作为古代海外交通主要航道的重要条件。
章文钦指出,澳门本名蠔镜, 在葡人入据澳门以前,十字门与蠔镜已经成为广州沿海对外贸易的海澳,时属香山县。十字门水为东莞、香山等处珠江流域出海口门众水所归, 并为明清时代广州通向外洋的重要航道。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学者, 番禺屈大均有《广州竹枝词》七首, 第四首咏十字门与十三行:“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在葡人入据澳门之前, 从十字门到磨刀门一带的珠江口西侧, 中外贸易曾盛行一时。但是,十字门只属于木帆船时代,“随着珠江口及西江上游泥沙的不断淤积和蒸汽轮船时代的开始,最终逃脱不了因淤浅而被废弃的命运”。光绪年间, 十字门与澳门港口已经淤浅严重。
海港城市的发展与有无深水港密切相关。章文钦充满感情地写道:“时至今日,曾经四山离立,海水纵横贯其中的十字门,只剩下竖划的一条小河,横划的一边成为澳门的威尼斯人博彩娱乐场,一边成为珠海的横琴开发区。徜徉其间,令人有不胜沧桑之感。只有老万山,至今仍为广州海域一条重要的国际航道。”
虎门海港与中外商船
虎门和磨刀门 珠江最重要的两个出海口
章文钦说,珠江一共有八个出海口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粤咽喉,岭南锁钥”的虎门,其次是磨刀门。就明清广州对外交通而言,虎门与磨刀门都是外洋航道与内河航道的连接处。按照现代珠江航道的划分,从伶仃洋上桂山岛(今属珠海市) 经虎门至黄埔新港的航道, 称黄埔航道。黄埔以西至白鹅潭, 连接虎门的北水道称珠江前航道, 连接磨刀门的南水道称珠江后航道。
屈大均曾言:“广州山有三路, 分三门, 而以大庾为大门。海亦有三路,分三门, 而以虎头为大门。虎头者,天地之阳气所从入……潮汐之所出人,东西二洋之所往来, 以此为咽喉焉。出虎头咫尺, 则万里天险,与诸番共之,诸番非表而吾非里也。大唐之地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天下山川之气亦止乎此, 然止而不止。”
章文钦指出,在珠江八个出海口门中, 只有虎门至黄埔的内河航道为深水航道, 可以通行体积较大的远洋船只,故历代直至明清为中外海舶出入广州的必经航道。自明代嘉靖年间起,广东海防分为三路, 居于中路的虎门成为全省海防最重要之地。明代在虎门设置水寨,明末开始建有炮台, 派官兵防守。1757年,乾隆帝复据其所奏降谕,将海路的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帝谕旨的着眼点在江浙海防,更深一层的考虑应在于江南为清朝财赋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而广州有虎门天险,在海防方面较江浙更有把握”。
章文钦指出,作为珠江主干流西江的主要出海口,磨刀门虽然吃水深度远不及虎门,但在珠江出海口门中排水量最大,与虎门各有其重要性,“自明嘉靖年间葡人入据澳门以后,从澳门内港北湾的水路出发,经澳门西北的小岛青洲,到前山寨(今属珠海市),西行一段水路便到磨刀门。从磨刀门入口, 沿着西江可到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为两广总督衙门所在地的肇庆;也可沿着石岐水道到达香山县城, 或再沿着陈村水道和珠江后航道到达广州”。
研究、普及海洋和海外交通史的知识非常重要。章文钦教授提醒:“历史需要实证的研究, 而不同于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 需要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前提下, 进行适当的实地调查;历史知识需要向大众普及,普及的应是令人敬畏的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推销束书不观,游淡无根的水货。”这句话,对于每一个有志于为广州海洋文化增光添彩的人来说,是值得深思的。
(文据章文钦《明清广州对外交通的主要航道》)
文、图/广报全媒图体记者 卜松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