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相绝秦
公元前580年,秦桓公和晋厉公商定在令狐会盟,双方在会盟当日都信不过对方,派手下代表过河签约。
晋国的士燮说:“这样的盟会有什么益处?斋戒而盟誓,是用来要求信义的。盟会的地点,就是信义的出发点,连这信义的出发点都不能服从,还有什么信义可求?”
秦桓公回去就违背了盟约,联络狄、楚,妄图讨伐晋国,两国关系恶化,晋国派吕相给秦国下了一道《绝交书》。
《绝秦书》历数秦国穆、康、桓三王和晋国献、惠、文、襄、景五君的事情,把秦国说的猪狗不如,连粑粑都不是。整篇文字雄辩壮阔,锋芒毕露,系统条理,夸饰铺张,纵横反复,强词夺理。是《左传》里最完整和典型的外交辞令。
两国相争,谁是谁非根本就无法分辨。晋国和秦国彻底断交后,公元前578年,晋厉公联系诸侯进攻秦国,败之。
《绝秦书》列举了秦国的七宗罪,说的慷慨激昂,仿佛天理占尽,把自己都说出了高潮。
天主教也把人类的一切丑恶归结为“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
全文的信息量很大,从秦穆公以来至少有九件大事,孰是孰非,疏难考量。
其实晋国所说的这七件事,没有一件占理,吕相嘴一歪歪,全部把黑的说成白的。
第一、背信弃义为秦囚
之前我们提到过。
晋献公时期,骊姬之乱。重耳逃往齐国,夷吾逃往秦国。秦穆公送夷吾登基,夷吾答应作为报答送给秦国城池,回去登上王位就食言不给了。晋国闹大饥荒,秦国大力支援粮食,史称“泛舟之役”。回头秦国大饥,晋惠公不但不帮助,还趁机攻打秦国。
秦穆公终于忍无可忍,导致“韩原之战”,大败晋军,生擒晋惠公。
这件明显的糗事,吕相一笔带过,竟然说是秦国“用集我文公,穆公之成也”,仿佛是秦穆公的助人为乐包藏了无限的祸心。
秦穆公帮完晋惠公又帮晋文公,修成“秦晋之好”,当然也不排除他对自己的考虑。
所有忘恩负义之辈都这样理解好人好事。
第二、拿人当枪困危楼
前面说的“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这件事。
晋国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完全是出于自身争霸的考虑。在这之中,秦国不过是被人利用帮着打仗的帮兵角色,打败了跟着吃亏,打胜了跟自己毛关系都没有。所以老烛之武一劝,秦穆公立刻醒悟这趟浑水趟的没滋没味儿。
秦国一撤兵和郑国立盟,就放了晋国的鸽子。晋文公目光长远,隐忍有度,感觉再打下去也没啥好果子吃,就干脆也撤了兵。
晋国想利用人家被识破,吕相说秦穆公大搞两面派,偷偷摸摸和敌人私通。这种背叛的行为我们能让你返回秦国就算是给你天大的面子了!
我请你帮我打架*人,不帮我就不愿意。
第三、崤函伏击偷下口
“崤之战”是一场伏击战,类似于李云龙消灭倭人军官观摩团。这种仗占尽地利优势,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一个能力一般的指挥官都能取胜。
秦穆公不考虑大名鼎鼎的晋文公刚死,“劳师以袭远”,还把自己的后背亮给居心叵测的晋国,自然会蒙受天大的危险。
晋襄公据险偷袭,冒然取胜,也高明不到哪儿去。
晋国剿灭周边的小国,对郑国反复讨伐的次数还少吗?
第四、战略制衡原可宥
“崤之战”后,秦国东进的道路受阻,出于战略思路的重新考量,和楚国联盟是一个高明的决断。
你往死了打我,还不让我和别人好了?
第五、以怨报德不自羞
晋襄公死后,大夫赵盾因为太子夷皋年幼,就想立公子雍为君,派先篾、士会去秦国迎接质子公子雍,秦国派兵护送他回晋国即位。晋襄公的夫人穆赢一哭二闹三上吊,坚持立三岁的太子夷皋接班儿。赵盾变卦,改立夷皋继位,就是日后那个拿弹弓在城楼上乱打人的昏庸皇帝。
秦国好心派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当君王,没想到赵盾来一把“赵氏孤儿”,临时改变脚本,而且派兵阻止秦军,自然生气,叫送的是你,不叫送的也是你,你拿谁耍戏玩儿呢?
“令狐之役”,晋军击退秦军,公子雍拿到手的蛋糕又被抢走,后在秦国郁郁客死。
第六、鏖兵河曲解宿仇
为报“令狐之役”,秦国发动“河曲之战”,此役,双方未分胜负。
第七、死当结草生隕首
楚国成为霸主后,晋道中衰,秦晋积怨已久,秦国趁机攻打它,是有“辅氏之战”,此役秦败。
关于这场战斗,值得注意的是诞生了成语“结草衔环”的50%。
魏武子临死前,告诉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你的小后妈马上把她嫁出去!等到弥留之际,又说我死后叫你的小后妈陪葬。
魏武子死后,魏颗认为应该尊重父亲清醒时候的命令,就把自己的小后妈给嫁了出去,没一起埋到坟里。
秦晋“辅氏之战”,秦国有一个大力士叫杜回,牙张银凿,眼突金睛,拳似铜钵,虬须卷发,身长一丈有余。力举千钧,惯使一柄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曾一日拳打五虎,剥皮抽筋以归。魏颗和他撕吧有点儿费劲,这时候有一捆草把杜回拌了个筋斗,被魏颗生擒活捉。
晚上睡觉,魏颗梦见一个老人,说白天那个草捆是我扔的,我是你小后妈的父亲,这么做是为了报答你没活埋我闺女。
这是“结草”,
“衔环”是说东汉的杨宝在华阴山北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黄雀伤好后衔来四个白环,说好人好报,日后你家四代都会飞黄腾达。
果然,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都成大器。
结论是要爱护麻雀。
吕相的《绝交书》历数以上秦国的“七宗罪”,基本上是拿不是当理说。
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断交,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的理由,归根结底是出于国家利益考量的结果,而军事也是为了经济服务的手段。
我只服吕相这个强词夺理的劲儿。
后期秦国委屈窝囊的浑身难受,也仿照《绝秦书》写了一篇《讥楚书》,在文艺战线上也算有一个隆隆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