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上世纪80年代,一首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劣和荒凉。近年来,陕西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实现了黄土地上的绿色变迁,成了名副其实的“好江南”。
退耕还林“染绿”黄土地
说起绿色陕西的变化,不得不提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陕西在全国率先打响“第一枪”,工程投资及建设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通过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如今的吴起县不仅让大地披上绿装,还持续推进生态脱贫成果,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增收富民的“金山银山”。
图为吴起县美丽风光
“现在,生活在南沟村的村民基本都吃上了‘生态饭’。我们打造了南沟生态度假村,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南沟村党支部*白涛介绍,南沟村促使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以水果采摘、农家乐、休闲娱乐、民俗客栈为主,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吴起县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与提升的多项举措,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44.79万亩。
退耕还林不仅绿了大地,还富了人民。近年来,吴起县大力推进“十百千”林业富民惠民产业,兴办林产品加工企业,支持脱贫户发展林下养鸡,改造提升千亩山杏经济林园,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乡村端上“生态饭碗”
走进秦岭脚下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白墙黛瓦的房屋坐落在葱茏的翠色之中,正是秦川风景怡人、葡萄收获的丰硕时节。近几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蔡家坡已经从秦岭脚下的小山村,变成群众兴业安居、市民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丽蜕变”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密不可分。
乡村生态“面子”美,文旅产业“里子”实。近年来,蔡家坡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 文化 旅游”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目前,蔡家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仅村域内金龙峡风景区年游客量已经超过60万人次,带动全村综合发展。
位于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则以建设“诗画鄠邑文艺石井”为目标,坚持“生态 文旅 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走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游客提供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天然氧吧。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9.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800元。
据了解,作为西安最年轻的区,近年来鄠邑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构建高品质生态文明体系,描绘一张绿色发展画卷。
绿水青山带“笑颜”
夏日的傍晚,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天桥湖国际生态区湖面波光粼粼、湖岸绿树成荫,与远处的秦岭山脉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其中极具水乡特色的天桥湖液压坝廊桥,被称作秦岭脚下的“蓝宝石”地。
图为天桥湖国际生态区美景 祁鹏玉/摄
近年来,鄠邑区扎实推进全域治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全区河湖水环境显著提升。天桥湖自2020年4月蓄水以来,以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的天桥已是湖中有岛,岸边有廊,波光山影,飞鸟成群,廊桥斗拱,绿树成荫。游客点赞道:“不是西湖却是西湖一样的风光;不是仙境却堪称人间天堂。”
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6.23%,城区绿地率达40.1%,人均公共绿地11.28平方米,镇村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近年来,作为陕西的“东大门”,潼关着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还要把潼关黄河湿地做成百姓的“不动产”,让老百姓一起享受生态绿色成果。”潼关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刘鹏说。在潼关黄河湿地,夏日傍晚时分游人可以享受习习凉风扑面而来,放眼望去芦苇丛生、浮光耀金,呈现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俯瞰黄河与渭河交汇处 祁鹏玉/摄
绿色版图变“大”、野生动植物变“多”、秦岭保护变“实”、百姓因林变“富”、生态防线变“牢”、治理格局变“新”……如今,一抹抹绿色,一条条清流,一朵朵白云,正在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三秦大地。未来,陕西将以山清水秀为总目标,在生态空间治理上走好关键“三步”:到2025年实现“浅绿”向“深绿”迈进,建成“深绿陕西”;到2035年初步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到2050年建成高质量的山清水秀的陕西。(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秦佳鸣)
来源: 中国经济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