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知否》《清平乐》?不能错过北宋“百科全图”

喜欢《知否》《清平乐》?不能错过北宋“百科全图”

首页角色扮演仙道贵冑更新时间:2024-08-23

引言近两年来,《知否》、《大宋少年志》到《清平乐》火爆荧屏,“宋朝热”悄然兴起。宋朝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最具人文精神、思想最为自由的朝代之一。《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不仅仅是一幅传世名画,也是观察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入口。

专家名片

杜恩龙,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从事艺术出版与研究20余年,与人合著《文化经纪人》一书,策划、编辑、出版《中国名画宝鉴》《中国寺观壁画典藏》等图书80余种。

《清明上河图》被誉为宋代的图像百科全书,它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车马、人物、建筑、桥梁、饭店、茶馆、算命铺、医院、旅店、船只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01、为什么要跨学科解读?

“一事不知,儒家之耻。”在中国古代对一个知识分子最高的评价,不是博士、专家,而是“通人”。不仅在单一学科有独到造诣,而且在很多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达到了一种一通百通的境界。王国维、陈寅恪、罗振玉等都是代表。

“科学”原初含义是分科之学,不等于真理,是我们异化了这一概念。分科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硬、粗暴的分割。跨学科解读才是符合真实世界的现实的,不仅要跨学科,还要跨地域、跨时空、跨民族。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清明上河图》蕴含了哪些文化密码?创壹智库专访浙江传媒学院杜恩龙教授,融合艺术、历史、文化等跨学科视角,梳理文化元素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东西方审美共鸣,还原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社会真实图景与市井风貌。

△《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密码思维导图,作者:杜恩龙

02、学者眼中的宋朝:登峰造极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到了宋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学者十分推崇宋代文化。

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 终必复振。”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

王国维

“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如金石学亦宋人所创学术之一。”

——王国维,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6页

Jonathan D. Spence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宋朝的首都在东京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人口达百万,是世界最先进最繁荣最庞大的城市。”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曾于2000年1月1日在《新闻周刊》发文。

03、《清明上河图》的版本之谜

目前全球约有50余件《清明上河图》,据天津美术出版社《清明上河图:珍藏版》统计:“中国大陆有10件、中国台湾有10件、日本有11件、美国有6件、欧洲有6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5件。”

据日本记者野岛刚著《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记载,《清明上河图》大致可以区分为3大系统。

第1个系统:张择端的真迹

第2个系统: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画的“仇英本”

第3个系统:清代宫廷画家画的“清院本”

三大版本的不同:

首先是长度不同。张择端本5.28米,仇英本、清院本都很长,仇英本长9.87米,清院本11.52米,比张择端本的两倍还长。

其次是在画法、内容上也有差异。清院本、仇英本增加了很多场景,比如打架、搬家、迎亲等。拉长了城内街景部分,并增加了金明池部分。

版本之谜一:张择端,真有其人乎?

青史留名的张择端,其实是一个未解之谜。实际上,《清明上河图》没有署名,历史文献也没有记载,很多人甚至怀疑此人的存在。宋徽宗时期编辑的《宣和画谱》收入晋代至北宋231位画家的6396幅作品,未见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即便真有其人,恐怕也是名声不高的画家。

仇英本。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是明代仇英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人物造型远不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街市风景是以苏州为原型,增加了大量的世俗情节,比如迎娶新娘、摔跤、戏台、荡秋千等,店铺种类大大增加,比如装裱店、书店、古董店、青楼、私塾、首饰店等。描绘人物2000多位。整幅画色彩艳丽。虹桥是石拱桥,而张择端本是贯木拱桥。仇英本展现的是明代市井生活实录。

版本之谜二: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何以苏州为原型?

江南苏州是假画制造中心,凡是苏州生产的假画被称为苏州片。《清明上河图》是很好的模仿题材。仇英版绘于明末。是苏州片的主要模仿对象。

清院本。此本为乾隆皇帝在没有发现张择端真迹前请由五位画家联合创作的,他们是宫廷画师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清院本完成于1736年。场面更加宏大,店铺数量众多。绘人物4000余位。清院本纵深比较大,已经使用了西式透视法,有西式建筑,充分地展现了清初民俗风情。

版本之谜三:清院本从何而来?

附庸风雅的乾隆本人没有见到过张择端本,清院本是由他的儿子嘉庆抄家,从毕沅家里抄得此图(图上有毕沅、毕泷兄弟的收藏印章)。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被誉为全画的“画眼”。这座横跨汴水两岸的木拱结构飞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也代表着我国古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以虹桥为例,可管窥三个版本的不同艺术风格。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04、《清明上河图》的海量细节


和《长安十二时辰》的上元节庆典相似,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郊外踏青、祭扫祖先。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了纸马铺开张、轿顶插花以外,还有蹴鞠、关扑(赌博)、荡秋千、观看龙舟赛、射箭等娱乐活动。
《清明上河图》则展示了郊外春光、汴河场景、汴京街市三个重要场景,放大任意一个局部细细端详,会发现人物阶级不同,衣着不同,神情也不同,其间隐藏了海量的细节,堪称一部生动的北宋京城汴梁的“纪录片”。《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透过这幅传奇名画,我们可以看到北宋登峰造极的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军事防务、政务人文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使是纪实也是有选择的,不会完全纪实。那么,《清明上河图》中哪些是真实写照,哪些是艺术取舍?

1、汴水虹桥: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木拱廊桥

全图超过三分之一的幅面为河景,汴河交通繁忙。虹桥一段是全画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似乎能够听到巨大的喧闹声。虹桥也叫无脚桥、飞桥。张择端本是木拱桥,桥拱跨度很大,独拱,横跨汴河两岸。这种桥是青州“牢城废卒”发明的,被引进到汴河。因承载力有限,宋代以后已经很少了。《清明上河图》各种仿本都是石拱桥。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虹桥部分

建筑学家唐寰澄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称木拱廊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需要指出的是,达·芬奇曾在手稿中绘制过贯木拱桥,这种结构也被称为“达芬奇的桥”。

△达芬奇的桥

2、和长安十二时辰的里坊制不同,开封有“夜生活”

汉唐以来,历代都城都是里坊制管理。城市被划分成小方格子,为坊,坊有坊墙,设有坊门,定时启闭,违者治罪(唐朝杖七十)。晚上都是宵禁。买东西有专门的东市西市(所有现在购物称之为“买东西”),也是定时开启与关闭。开封开始实行街巷制管理,临街可以开设商店,都市才开始有真正的夜生活。

没有坊墙,沿街开设商店。这是艺术纪实!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街巷部分

3、临河饭店,听起来很浪漫

街景写实,建筑写实,人物写实。但是,河边饭店、茶馆不写实,没有河堤。汴河虽是一条运河,但流水湍急,需要有河堤防护,不可能临水建饭店。南方河流平缓,水量变化不大,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枕河而居。

汴河需要有河堤防护,不可能临水建饭店。这是艺术创作!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临河部分

4、带书法作品盖布的独轮车,暗藏玄机

《清明上河图》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政务、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下图左边带书法作品盖布的独轮车便是一例“画谏”。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独轮车部分

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变法,支持派被称为新党,反对派被称为旧党。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支持旧党,哲宗第一个年号元祐,所以这些旧党被称为“元佑党人”。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令中书省进呈“元佑党人”中反对新法及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蔡京列出120人,后来扩展到309人。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苏轼、黄庭坚、秦观、司马光、晁补之等人被革职,书法、图书被销毁。

当时,苏黄书法作品已流传甚广,很多公馆、私家客厅的书法作品被迫销毁。图中车夫把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他书籍文字装上独轮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程度。

5、“金字招牌”:御医赵太丞家

关于赵太丞,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和山东平原县志记载,北宋确实有一个御医名叫赵自化,兄弟都是御医,曾经服侍宋太宗、宋真宗。他的医学专著《四时养颐录》深得宋真宗赞赏,真宗还为此书作序,但改名为《调膳摄生图》,并下令出版发行。(参见齐榕《宋朝御医赵自化》,刊于《德州晚报》 12月8日)

御医赵太丞家的“金字招牌”,不知道有没有给赞助费啊。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部分

6、怪异的“断头柳”,到底是怎么回事

《清明上河图》开始一段有很多怪异的柳树。画中其他树都很完整,只有柳树都像是被砍过头,重新长出的枝条。《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其实是柳树的一个品种,叫做旱柳。这些柳树树干粗壮,长有疤结,枝条却非常纤细,姿态婀娜,故有“断头柳”之称。

自隋代以来,汴河两岸植柳树,汴河河堤唐宋以来一直称为隋堤。隋炀帝喜欢柳树,还赐柳树姓杨,故称“杨柳”。“隋堤烟柳”是汴京八景之一。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断头柳部分



7、宋代造船业究竟有多厉害

全图共绘25条船,两艘小船,其余都是大型船只,制作精良,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

汴河主要运输任务是粮食,东京一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宋代皇帝都十分重视漕运,宋太宗时漕运每年达到400万担,最高时700万担。

下图中,主人在指挥卸船,从重量来看应该是粮食。汴河主要是将江南粮食运到汴梁,画家画的头两只船就是运粮船,这符合事实。赵匡胤曾因汴梁无险可守,想迁都洛阳。后遭大臣们反对,主要理由就是汴梁有汴河,可以从南方运来大量的粮食。因此放弃迁都。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运粮船部分

签筹。一名监工正在为力夫发放竹签。苦力不识字,用竹签计价。这种计酬方式一直延续到民国的上海、天津码头。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竹签计酬部分

宋代眠桅技术已经成熟。为内河航运提供极大方便。船只都使用平衡舵,结构非常清楚,用绳索、链条控制高低。这种舵能够升降,深水浅水都能用。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用,晚了700多年。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平衡舵部分

拉船的纤夫,北宋官方按照船的载重量每40斛(约2400斤)配一个纤夫。按常规来说,每只船配纤夫8-9人。图中只有五名纤夫,可能无法拉动这条船。据学者黄纯艳推测,北宋运河漕运纤夫约为4.8-5.4万人,加上其他内河航运总数应该在60万人左右。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纤夫部分

船上炉火,可见船上人长途行船,吃住都在船上,船就是家。杭州至开封1000多公里水路,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才能到达东京。逆水、无风时需要拉纤,无数纤夫来来往往不知走了多少遍。行船的速度也就是步行的速度,甚至比步行都慢。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船上炉火部分

船上祭祀,简易的外挂式祭台却代表了船民的精神生活。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外挂祭台部分

8、一座城门楼,隐含了多少建筑秘密

古代文明的标准之一就是有城市的出现。城市要设防,必然有城门。画中城门楼隐含了的哪些信息呢?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城门楼部分

1.庑殿顶:古代最高级别的屋顶。

2.焦点透视的尝试。

3.门洞是方的,圆形拱门是在元代才有的。

4.城门砖筑。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出现了砖,但初期都是铺地薄砖。城墙包砖最早始于孙权的铁瓮城。从魏晋至唐代城墙包砖都不普遍,且多为城门附近、城墙转角处等。宋代都城汴梁仍只是门墩和城角包砖。

5.城墙土墙,城墙是土质的,不是砖砌的,而且很不整齐,长满了树木,缺乏维护。

6.没有瓮城。古代城墙基本都设瓮城。

7.不是吊桥。宋代陈规《守城录》记载:“城门外壕上,旧制多设吊桥,本以防备奔冲,遇有寇至,拽起吊桥,攻者不可越濠而来。”

8.没有城防人员。张择端本城门没有任何士兵把守。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城门。但明代仇英版中则有专门城防机构和士兵。

9、宋朝各阶层众生相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有800余人,官吏、商贾、小贩,酒楼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下图中这位体面、舒展、优雅的骑马人,仪态安闲,文人官员的帅气体现的淋漓尽致。宋朝时,大量平民出身的读书人入朝为官,读书人的待遇很高。据学者吴钩考证,“宋朝一名知府(知州)的月薪——本俸、职钱加上公使钱(特别办公费)、职田租金及各种补贴,大概也有500贯上下,相当于年薪40万美元。”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骑马人部分

“牙”是交互的意思,牙人又称市侩、驵侩(zǎng kuài),买卖双方的居间人。牙人需要在官府登记注册,政府颁发“身牌”,并交付一定的押金才可居间活动。分工很细,买卖房屋、租赁房的是“庄宅牙人”。代理税务的牙人称为“揽户”。根据北宋的赊买赊卖法规定,凡是非现金支付的大宗交易,必须有牙人作为担保人,并签订三方合同。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牙人。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牙人部分

05、绘画形式有何特色?

1、需展开欣赏的手卷

《清明上河图》属于手卷,需要在桌上展开欣赏,不适宜悬挂。古代绘画、图书首先是以卷轴形式出现的,开卷有益由此而来。此外还有扇面、条屏、中堂、斗方、册页、手卷、镜片等。

△国画手卷各部位名称详解

2、讲究写实的微画

该画属风俗画,也属微画。宋真宗时开始崇尚微画,宋徽宗讲究写实,更加推崇微画,《清》图中的人物长不及寸。燕文贵是微画高手,他的微画:“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燕文贵、刘道醇等都是著名的微画专家。

3、历久失真的色彩

《清明上河图》现在看来比较灰暗,除了黑色之外,只有一些淡淡的绿色、红色。可能是因为时间太久,色彩褪色。主要是颜料和绢的老化变色问题。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专家余辉曾经尝试对《清》图的颜色进行恢复。

△余辉先生恢复的色彩

4、人物画题材的突破

学者杨琪曾撰文指出,过去的人物画题材,顾恺之、阎立本表现的是“衣冠贵胄”的帝王将相,吴道子表现的是远离尘世的神佛仙道,张择端眼光下视,把焦点对准了市井百姓,表现的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物,士农工商僧道医卜,官吏妇孺、车夫、船夫等,都收入画中。他们的活动,赶集、剃头、买卖、饮酒、进食、闲逛、听书、拉车、拉纤、乘轿、骑马等等,无不曲尽其妙,可谓洋洋大观,百态杂陈。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

5、线性透视与散点透视

透视法,实际上就是在二维平面制造出三维效果的方法。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码头船部分

6、没有题款,没有署名

五代以前的画很少有题款。宋代开始有,也不普遍,很多画无款。《清明上河图》上没有题款,没有署名。为什么画家不在绘画上题写自己的名字?原因是,他们都是画工,只是为皇家、官府、寺院做工而已。阎立本、曹霸、韩干、张萱、周昉、吴道子等都是画工出身,社会地位不高。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茅屋部分

用一把钥匙未必能够打开所有的历史大门,要用跨学科、跨地域、跨时空的视角及多种研究方式才有可能穿过时光隧道,走出绘画,还原社会真实,让画中的东西活起来,还原并分析、研究艺术史的真相。


-END-
作者 | 杜恩龙
编辑 | 创壹智库声明 | 本文系创壹智库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编辑青云(*qy17600071809)。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