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教有哪些区别?

佛教与道教有哪些区别?

首页角色扮演修道小僧更新时间:2024-05-11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佛教与道教是对中国有深刻影响的两大宗教,都是劝人向善、珍爱生命,教徒们通过教义修行达到一定解脱修为。但是,二者又有以下区别。

一、发源不同。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属于“舶来品”,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父亲是该国国王净饭王,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如佛陀、佛祖、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初八日,出家日是农历二月初八日,成道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佛教强调“离世离俗”,更加注重修行(自己修行积功德)和教化(弘扬佛法度众生),不过多干涉尘事俗务;修行目标是修行成佛,重在修心,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之说。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中国一种本土宗教,形成于公元二世纪,距今有1700余年的历史;始源于黄帝、故尊黄帝为始祖,以阐扬道学精义的老子(著有道德经)为道祖,创立道教的是张道陵、谓道教三祖;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积极地投身社会,以实际行动帮助百姓;修行目标是成仙,注重修身,通过修身炼气达到羽化成仙。

二、信仰与教义不同。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观念,认为人生充满了无数痛苦和苦难,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达到涅槃寂灭的境界;今生受的苦是前世造的业,只有修好今生积福报来世方可享受,主张慈悲普度、四谛五蕴等思想,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快。

道教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悟道等方式达到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境界;注重内修,主张清静无为、抱朴守真、道法自然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礼仪仪式与姓氏不同。

佛教有自己的礼仪仪式,如剃度受戒、忏悔、念佛诵经、坐禅、闭关等;见人要双手合十当胸、口诵“阿弥陀佛”;自称“贫僧、贫尼、小尼、老衲、小僧、末学”等。在西汉末年中国第一位僧人叫严佛调、第一位西行求法僧人叫朱士行,虽然说弃俗离染,仍以俗家姓氐为姓;东晋时期,出家僧人以师父姓氏为姓,徒弟弃俗姓用师父的姓;东晋道安法师提倡以“释”为佛门弟子的姓,他的“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得到认可与推行。故《西游记》中说唐僧叫唐三藏是错误的,应该是“释三藏”。

道教也有独特的礼仪仪式,如斋戒、礼拜、诵经等;见人要拱手行礼,口诵“无量天尊”;自称“贫道、小道”等。道家弟子的姓氏,仍然沿用俗家姓氏。

三、教徒外在形象与称呼不同。

佛教徒出家通过一定的仪式,在佛前剃除头发、胡须(半月剃一次头),穿上僧衣、披上袈裟,也就是“无发无须是僧人”;接受师父授予的戒律,一定时间还要到有资格举行受戒仪式的寺院去报名授三坛大戒,方可成为一名合格的比丘僧、比丘尼;出家的佛子是不能有婚姻与家庭的,必须独身方能出家,在寺院长期生活;死后称为“涅槃、圆寂、坐化”。佛弟子称为福田僧,所以有“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世俗之人称呼僧尼为“师父、大师、法师、禅师、佛爷、和尚、大和尚、长老”等。

道士在三清圣像前履行一定仪式成为道士,外在形象则是蓄发束冠、留须,穿上道袍,也就是“有发有须是道家”。分为全真派(独身的)和正一派(结婚的),全真派道士不能结婚、必须独身,强调修炼孤身修行,将修道作为标准,在道观居住,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方式;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可以吃荤、可以在家居住(称火居道士),有少部分是出家道士;死后称为“羽化、升天”。世俗之人称呼道士为“师父、大师、道长、仙长”等。

四、经典不同。

佛教经典是梵文佛经,是音译或意译而来,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楞严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法华经》《长阿含经》等,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之说。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庄子》等,是中国本土文字。

五、影响与历史地位不同。

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建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出家为僧的皇帝有梁武帝、顺治帝,武则天登基为帝也是借用弥勒佛转世之说而大造舆论;著名僧人有东晋鸠摩罗什、道安、法显,隋朝慧远,唐朝玄奘、鉴真,宋朝佛印、济公,元朝志德,明朝姚广孝等。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历史上著名道士有,道教创立者张道陵,东晋葛洪,南宋王知远(号紫阳真人)、元朝的张继元。

总之,佛教与道教在以上五个方面存在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两种宗教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两种宗教和谐共生、和合发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