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金庸先生:那一年,我用《天龙八部》写了篇论文,得了八十分

悼念金庸先生:那一年,我用《天龙八部》写了篇论文,得了八十分

首页角色扮演修道小僧更新时间:2024-05-07

注:这是我的毕业论文,在一所不知名的大学里,老师们打了八十分。未必好,但写得实在,七千多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指教。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于全球华人世界,几十年来,不曾消减。“学者、专家、文人、名士于酒酣耳热之余,均给予金庸小说最高的评价”。究其原因,书中精彩的打斗、离奇的情节、优美的文笔,固然适应了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要求,而最重要的,则是由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植根于丰沃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在他的小说中,人们能看到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家的清净超然,释家的慈悲博爱……而这些,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里,已深深地沉淀于华人的血脉之中。并且,他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侠文化,“让人在想象世界里,尽情品味现实中无力解决的诸般恶相苦痛被攻击、削除的乐趣。”因此,阅读金庸小说所引起的文化共鸣,是其小说能流传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充盈着浓厚的释家思想。《天龙八部》这一书名,就来源于佛经,是对天、龙等八种非人的神道精怪的称呼。它们各有各的特征,或暴或柔,或好或坏。作者在书中,借它们的特征,对一些人物进行了影射。这部书的主题,用旅美学者陈世骧先生的话说,是“冤孽与超度”。“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使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悲剧的意味。作者在书中,用佛家的大悲大悯,使“一切生死,善恶,恩仇的界限最终都归于消灭”。使受贪、嗔、痴三毒所惑不能自拔者,在受到一系列的报应之后,或以身死解脱,或以顿悟解脱。

(金庸先生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 三毒害人,因果报应

贪、嗔、痴,被佛家称为人性三毒。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这三者带来的,绝对不是对当事人的益处。在《天龙八部》中,有许多人物因为执着于贪、嗔、痴,使自己陷入了一种人性的异态。贪是指“对事物起着爱着的心作用,一般来说,是贪欲,贪爱”。贪给段正淳带来了许多的烦恼,任他巧舌如簧,终是难以化解众多女人之间的怨气,最后,为自己的滥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现为嫉妒、忿恨、恼怒、害人之心的“嗔”,则使康敏等人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做出了许多常人难于接受的事情。佛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嗔恚所带来的害处,可见一斑;痴乃“生命的无明,又称愚痴,不见真理之意。迷惑于种种现象,而生烦恼”。英明的乔峰一旦痴迷于报仇,便丧失了起码的判断力,不断做出与其本性大异的事情。内心中无法遏制的贪、嗔、痴控制了他们的思想,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这个内因加上外界的种种机缘巧合,最终酿成了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使他们或失去生命,或失去爱人。一切都与既定的目标相去甚远。作者通过对人物人生故事的讲述,使读者知道,贪、嗔、痴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若任其发展,我们便会由人入魔,丧失理智,变得疯狂。如果想不堕入坏的报应之中,遵从释家去贪、去嗔、去痴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使自己达到一种心境的空明是十分必要的。

段正淳是大理国的皇位继承人。他身份虽然尊贵,却从未忘记自己家族来自中原武林,因此,从小就在中原江湖上闯荡。他为人讲义气,没架子,武功又高,在江湖上闯下了赫赫声名。但是,佛教家庭出身的段正淳,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贪色。正是因为这一点,段正淳惹下了一身的风流债,并为这些债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佛教是禁欲的。《十信断结经》里说,人要“不贪淫邪,远离于色”。可自幼受佛家影响的段正淳却是“见色心迷惑”。他是大理的皇储,为巩固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获得支持,便娶了崇尚一夫一妻的摆夷女子刀白凤为妻。但他生性风流,不满足于身边只有一个女人。于是,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他到处留情。从大理万劫谷的甘宝宝到大宋曼陀山庄的王夫人,从武艺高强的修罗刀秦红棉到不会什么武功的马夫人康敏,再加上隐居在小镜湖边的阮星竹,他的情人有五个之多。其中的四个情人替他生下了五个女儿。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有五个女儿。因为,在与每一个情人缠绵一段时间后,他便以自己是大理皇储,国务繁忙为由,离开这个情人,走向寻找另一个情人的征途。并且,一走就是十几年。这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味道了。这些受冷落十几年,有几个因怀有身孕不敢见父母的女人,大多对他仍是情有独钟。这就不能不归结到他哄女人的本事上。他对女人们说的话,可以用花言巧语来形容,但在这些可怜的女人心中,明知他是骗人的,却仍忍不住怦然心动,把他的话当做对自己一人的甜言蜜语。其实,段正淳对女人们的“真心”,只是在这个女人身边时才有的。等他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身边,则天天想念的,又变成此人了。他刚把妻子刀白凤从道观中接回,却从地道去与钟夫人甘宝宝相会,全然不顾甘已是有夫之妇。佛家的戒贪戒色,在段正淳的身上,没有得到一丁点的体现。这与他对佛经的一知半解有莫大的关系。段誉就曾说:“我学的是佛家的戒*戒嗔,慈悲为怀……爹爹跟我连辩了三天,我始终不服。他把许多佛经的句子都背错了,解得也不对”。

(段正淳剧照)

段正淳的贪色,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他“儿子”段誉与木婉清由亲密的恋人变成了“亲兄妹”,两人结合不成,受尽相思的煎熬与痛苦,而且差点酿成了有辱段家声誉的大祸;部将褚万里因为受到阿紫的戏弄而负气与段延庆打斗至死;自己在与正处于为夫服丧期的马夫人约会时,中毒失掉了内功,胸前被戳了一把刀,肩上被咬了两块肉,差点死于其手;情人一个个被慕容复*死,自己却无力相救,最后只有自*殉情;他之贪色,带来的最大的报应,是段誉并非他的亲生儿子,而是刀白凤为了对他到处找情人的贪色行为进行惩罚,与时为乞丐身受重伤的段延庆有染生下的。而段延庆又是段正淳兄弟的大仇家。“他得到了女人太多的深情,却失去了儿子,他付出了极高的风流代价,受到了最大的惩罚。” 这样的结果,比他自己被慕容复逼死更加残酷。如果他能恪守释家的道德观念,不任自己的贪欲泛滥,那么,无情的报应也就不会殃及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了。

马大元的妻子康敏是《天龙八部》中最狠毒的人之一。她的自恋、嫉妒加上她的心机,使她在报复所得不到的人事时,显得尤为变态。小时候,她希望有新衣服穿,但家里穷,买不起。过年时,看到邻家姑娘穿有漂亮的新衣服,她满怀嫉妒,趁大人除夕守岁时,爬进邻家姑娘的卧室,将她的衣服剪成了布条条,再也缝不起来了。当她见到分别十几年的昔日情郎段正淳时,恼怒于他对自己的不忠,便在酒中下毒,使他一身的内功消于无形,好慢慢地折磨他。先绑住他的手脚,再在他的胸口插上匕首,以备有人来救时,好一刀夺其命;然后,活生生地从段正淳的身上咬下两块肉来。这样的行为,已非人所有,与野兽无异了。如果说段正淳的遭遇是其贪色滥情所应受到的报应,尚有理由为康敏卸责的话,那么,丐帮帮主乔峰所受的冤枉和磨难及与其有关的江湖上的腥风血雨,则全由康敏的自恋与忿恨所害。她报复乔峰的理由在正常人看来,显得十分的荒唐:“你难道没生眼珠子么?凭他是多么出名的英雄好汉,都要从头到脚地向我细细打量。有些德高望重之人,就算不敢向我正视,乘旁人不觉,总还是向我偷偷地瞧上几眼,只有你,只有你……哼,百花会中一千多个男人就只有你自始至终没有瞧我。你是丐帮的大头脑,天下闻名的英雄好汉。洛阳百花会中,男子汉以你居首,女子自然我为第一。你竟不向我好好地瞧上几眼,我再自负美貌,又有什么用?那一千多人便再为我神魂颠倒,我心里又怎能舒服?”只因豪放不近女色的乔峰没瞧上这个自命百花会女子第一的康敏几眼,她便由怨生恨再生害人之心,处心积虑地想将乔峰除去。丈夫马大元不肯助纣为虐时,她就与贪色的执法长老白世镜密谋,将马大元*死,搬掉自己报复行动的绊脚石。而白因不肯替她扳倒乔峰,她又以色相诱惑全冠清,让他散布乔峰乃契丹人、是他*了马大元的传言,挑起了丐帮针对乔峰的叛乱。最后,终于在杏子林中,将乔峰逼出了丐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报复他的目标,也使她变态的心理得到病态的满足。

康敏的所作所为最终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她的身体被阿紫割得千疮百孔,撒上蜂蜜,引来万蚁的咬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乔峰虽为得到带头大哥的名姓而将她抱在怀里,使她在临死前虚荣心得到安慰性的补偿,但乔峰的厌恶神态及后来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丑陋的脸孔,让她的一点虚荣在瞬间丧失殆尽。这个自负美貌的女人在容颜憔悴中死去。作者写到:“惶急,凶狠,恶毒,怨恨,痛楚,恼怒,种种丑恶之情,尽集于眉目唇鼻之间。”她的死,可以说是大快人心的,是自己的歹毒所遭的报应。

(乔峰剧照)

《天龙八部》中,最大的英雄人物是丐帮帮主乔峰。作者在书中,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的写法,对他进行了塑造。乔峰武艺高强,豪迈大气,“有一种舍生忘死的深沉责任感”。他率领丐帮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抵御外邦侵略。杏子林中,他遭遇突如其来的反叛,表现得刚毅果敢。先以高超的武功制服首恶,然后一席话稳定人心。在查出叛变者后,他历数各位长老的功劳,替他们挡下了本该插在叛变者身上的法刀。自己三刀六洞,在所不惜。这一幕,不光是丐帮长老帮众们深受震动,读者也为他的仁义所深深感染。丐帮有这样一位仁义为先,明察秋毫的帮主,它成为天下第一大帮,广受赞誉,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乔峰在获悉自己乃契丹人,父母皆被中原武士所*后,便一心只想查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找出凶手替父母报仇。这时的乔峰已没有作为帮主时的胆大心细,而是因仇成痴,丧失了一部份的理智,对事物的观察不再清晰,行事的手法也一异往常,甚至,他的一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侠义道的范围,与旁门左道的不择手段有些接近了。他在卫辉城碰见知道他*亲仇人姓名的赵钱孙和谭婆去郊外,便跟踪他们,趁他们叙旧的时候,突然现身,将他们点倒,以曝光他们的私情为要挟,叫他们说出带头大哥的名字。遭到拒绝后,他拔下谭婆的发钗,到谭公处,利用谭公吃醋的弱点,想诱使他背叛带头大哥。最终,他一无所获,赵钱孙和谭婆被别人*死,谭公也自*。他虽没有*三人之心,但三人却因他而死,成为他痴仇的无辜牺牲品。而且,因三人之死,他又被盖上了一个黑锅,使自己受到的误解又加深了一层。在雁门关事件的当事人一个个死亡之后,他粗率地听信了康敏的一面之词,不对她话中一些明显的突兀之处做出必要的分析,认定带头大哥便是段正淳。在与段正淳对质时,将事情问得十分的隐晦,不见身为帮主时有话直说的豪爽。因为,在他的心中,武断地认定凶手就是段正淳,没必要对事情作清楚地陈述。结果,他们是自说自话,最终造成了乔峰人生中最大的后悔。阿朱知道段正淳是自己父亲而乔峰又必*之以后,已决心替他受死。因此,她的言行中透出不少异常。吃饭时“似乎满怀心事,一直不开口说话”,以“是啊,我原该高兴”及“十分勉强”的笑回应乔峰“你应当为我高兴才是”。她“秀眉微蹙”, “脉搏跳动不稳,脉象浮躁” “身子不住发抖”,还说:“我不能陪你了……你一个人这么寂寞孤单,我对你不起”, “不是分开一会儿,我觉得会很久很久……让我先陪你一年”。但这些都没有让原本心细的乔峰警觉,只当她是“路上辛苦……受了风寒”。这种写法,不是小说作者的疏忽,而是他有意为之。报仇的痴念,让乔峰的心理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对报仇以外的事情显得麻木。在一掌打死爱人阿朱,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后,他终于恢复了正常。没读多少书的他,竟然也看出了阮星竹房中挂的条幅上的字迹与给汪帮主信中的是大不相同的。进而,在与阮星竹的对话中,他知道自己是受了康敏的愚弄,冤枉了段正淳,更使自己与阿朱的承诺成为塞上牛羊空许约。

二 慈悲博爱

在梵文中,慈是指给人以快乐;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之意。《大智度论》中说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慈悲是佛和菩萨对世上一切生灵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向众生撒播爱的行为。因此,慈悲也带有博爱的意思。慈悲博爱作为释家的信念和要求,在《天龙八部》的一些人物身上得到深刻的体现。

虚竹是“佛家之侠”。他自幼就在少林寺出家,从小接受的是十分正规的释家教育。清规戒律,慈悲博爱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作为“虚”字辈的和尚,本无外出送信的资格,只因少林寺人手不够,他被充数派下山。因为不通人情世故,他连接破了嗔戒、荤戒、*戒、色戒。不过,这些被迫破除的戒律并未使他的本质发生丝毫的变化。虽然因破戒而做不成和尚,但他仍是一个时刻怀着慈悲之心的人。借着从逍遥子处得来的内力,他在众多的高手面前,挺身而出,救走了素不相识、命悬一线的天山童姥;当天山童姥需要鹿血练功的时候,他宁死也不肯去猎*,并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心肠僵硬的天山童姥,使她每天练功的时候只喝鹿血而不*死小鹿,最后将它放归山野;饿了时,他采集难以下咽的松子充饥,不吃肥美的鹿肉;在西夏的冰库里,他极力劝解李秋水与天山童姥之间因痴于情而进行的恶斗;在灵鹫宫中,他替众多为正道所不耻的旁门左道之士除去被天山童姥种在身上的生死符,并把他们收归麾下,整顿灵鹫宫,使之不再背负恶名。这些,无不体现他作为一个佛教信徒所具有的慈悲博爱之心。虽然,他知道所救的人,多为残暴无良之辈,却仍全力以赴,以佛性去感化他们的兽性,这更体现出他慈悲之心的无界与可贵。

(虚竹、段誉剧照)

与和尚出身的虚竹可以一比的是大理镇南王世子段誉。他们一僧一俗,但心中的慈悲博爱却是毫无二致。从小受到佛家思想熏陶的段誉,对江湖上打打**等有违佛家戒律的事极度反感。父亲要教他家传的高深武功,这等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在他,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并且为此愤而离家出走。他对钟灵说:“我从小受了佛戒,爹爹……请了一位高僧教我念佛经。十多年来,我学的都是……佛家的戒*戒嗔,慈悲为怀,忽然爹爹教我练武,学打人*人的法子,我自然觉得不对头。”当佛家的教条与父亲的威严构成冲突的时候,他宁可舍弃后者。他的这种态度,也反映出了世俗与宗教的冲突。在这冲突中,大部分的人会屈从于世俗的压力,但也总有一部分人,成为宗教的忠实践行者,尽管这种信仰有时得不到人们的理解。段誉不顾钟灵的劝阻而执意要以“道理”去化解无量剑与神龙帮之间的恩怨;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替未曾谋面的木婉清报讯;在木婉清*人后对她进行劝导;自己被迫*人后,忙不迭地替死者祝祷,念叨他们也有妻子儿女。这些,都反映出慈悲博爱在他心里已扎下深根。

同虚竹,段誉相比,乔峰算不得与佛门有缘。但他的一些言行,可说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他释放被辽兵掳掠的宋朝百姓,劝阻辽帝南征,拒绝慕容博的拉拢,都是基于对天下苍生的眷顾。他在痴于权力希望天下大乱的慕容博面前昂然说到:“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 “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因而*人取地,建立功业。”这一席话充满了“浩然正气和凛然大义”,发人深省。因此,服事老僧赞叹他“宅心仁厚,如此以天下苍生为念,当真是菩萨心肠。”这样的评价,读者肯定也深表赞同。乔峰正是以其慈悲之心,平等博爱之怀,打破华夷之辨,超越个人恩仇,拯救宋辽军民于即将触发之战火,免去多少死于非命,妻离子散的惨事。

三 顿悟解脱

顿悟就是“顿然的,当下的觉悟,不阶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的觉悟。”这是佛家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它讲究智慧的灵光一现。与顿悟相对的 ,是执迷不悟。人们执着于世间的种种形象,被贪、嗔、痴、色、欲所缠绕,因而,不能领悟人生的至理。要使不悟之人顿悟,或需情势在其心中的激荡,或有大智慧之人的点拨。人一旦顿悟,便可从无尽烦恼的束缚中脱却开来,臻于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得到解脱。

(鸠摩智剧照)

鸠摩智是吐蕃国师,藏传佛教的高僧,武功高强。他本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但他却痴迷于武学,梦想在中原称雄,对佛家的修道之事,反而耽搁甚久。他抢得游坦之的《易筋经》;偷学了少林寺的武功;为得到段家的六脉神剑,甚至将段誉掳走,威吓要将他烧化在慕容博坟前。只是,天意弄人,在西夏的枯井中,他反而被段誉吸光了身上所有的内力。在此情势下,他终于反思,想到自己 “虽身在佛门,争强好胜之心却比常人犹盛,今日之果,实已种因于三十年前。唉,贪,嗔,痴三毒,无一得免,却又自居为高僧,贡高自慢,无惭无愧……” “如来教导佛子,第一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缰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静解脱?”一生的争强好胜,到头来却是武功尽失。这可说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报应。这种报应使他在几十年的痴迷后顿悟,领会了佛学的真谛,回归了自己的本心,重为一个大智大慧之人。他“从此广译天竺佛家经论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

鸠摩智的顿悟来自武功丧失后自身的反省,而萧远山、慕容博的顿悟则是因为服事老僧的点化。服事老僧无名无姓,连少林寺的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他佛法高深,武艺超强。他的一番练功与佛法之间关系的说道,使得道清大师“得闻老师父一番言语,小僧今日茅塞顿开”。群僧一齐合掌“请师父更说佛法”。只有萧、慕容二人因仇怨太深,仍难以释怀。其实在三十多年前,服事老僧就发现萧远山、慕容博二人偷学少林武功,即将步入魔道,便有心开导。只是两人一个执着于报*妻之仇,一个不忘挑拨各方关系,都需要高深的武功,因此,执迷不悟,导致所练之功因没得佛法化其戾气,终成身之大害。两人相遇于少林寺,萧远山知道了当年的祸事乃因慕容博而起,便欲*之为妻报仇。服事僧本着慈悲为怀的心境,想要救二人于痛苦之中。因而凭借高深的武功和佛法,辅以非常的手段,“掌毙”慕容博,使萧远山认为仇人已死,产生“寂寞凄凉,只觉得这世上再没有什么事可干,活着也是白活……倒是死去之后,比活着还更快乐……人死之后,甚么都一笔勾销了”之感,进而说出“就算你没打死他,我也不想打死他了”。初步使心中的怨意消解。而这正是服事僧所要的效果。接着,他又“打死”萧远山,将二人带到林中一空旷处,用内功替他们疗伤,并用“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消于无形”的偈子喝醒两人,使得他们互通内力,彼此疗伤。最后,“两人同时睁开眼来,相视一笑”。到此,萧远山和慕容博终于看破了红尘,顿悟了人生真理,“携手站起,一齐向那老僧面前跪下”,恳请收为徒弟。复国大业,*妻之仇,都在一牵手之间化为无形;既然在鬼门关外走过一遭,人间就没什么放不下的了。

上文我从人物形象出发,对《天龙八部》中表现出来的释家思想做了粗浅的探讨。其实,在《天龙八部》中表现出来的远不止“三毒害人,因果报应”、“慈悲博爱”、“顿悟解脱”。“轮回观念”、 “武学障”等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在上文论述的释家思想中,“三毒害人,因果报应”即是陈世骧所言的冤孽,“慈悲博爱”“顿悟解脱”即是超度。由于贪、嗔、痴等人欲无限制的扩张而造成的冤孽,需要慈悲博爱之心去包容和点拨,使被*迷住了心神的人能够有所领悟,然后得到解脱。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在《天龙八部》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冤孽都能被佛法所超度。这不但是因为释家在讲究慈悲博爱之外还注重一个“缘”,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部小说是作者对释家思想之于人性的一种思考。而在人的本能面前,释家思想是有其局限性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