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
全民偶像李太白彭家河
四川江油青莲乡,“诗仙”李白,李长庚,李太白,李翰林,李十二,谪仙人……
1300多年来,李白的诗文和美名不仅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早已漂洋过海,影响和滋润着古今中外一代代读者。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也成为世界文人朝拜的圣地。唐宋以来,但凡童蒙伊始,少不了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会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勉;红尘滚滚,看透世事,难免会长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千古斯人李太白,从来后世知音多。
但是,李白仅仅是一名走红千年的诗人吗?透过他的诗文,我们还能看到什么?让“诗仙”从云端回到民间,让一个生动立体的李白呈现在我们面前,无疑是我们对李白文化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弘扬。
“独行侠”:少以任侠好剑术根据四川的地脉和文脉走向,一般把四川分为巴和蜀。嘉陵江流域及其支流为巴文化区,岷江流域及其支流为蜀文化区。巴人刚勇,蜀人文柔。李白从小生活的江油,在嘉陵江支流涪江流域,也属巴文化区。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李白从小就有巴人强悍刚毅的天性,能爬山,喜舞剑,加之李父重视李白的教育,让他文武兼修,全面发展。李白的好友魏颢曾在李白诗集序言中说,李白身长不满七尺(折换成今天的尺寸大概是一米七的样子),但眼睛非常有神,张嘴发怒时有如下山猛虎。由此可见,李白并不是常人想像中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性格豪爽,能文能武,张弛有度,满口江油方言的型男。
盛唐时期,抑强扶弱的任侠风气盛行,佩刀骑马、豪饮除暴的侠义行为人皆赞羡。从小李白对侠客十分崇拜,多次在诗中生动描述侠客生活,《白马篇》中有“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中有“笑尽一杯酒,*人都市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有“脱身白刃里,*人红尘中”,《侠客行》中有“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对武侠快意恩仇的书写,无不透露出青年李白热血贲张、正义满怀的性格特征和不甘平凡、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李白从小喜欢剑术,十五岁拜师学习,结交各路高人,后来还带弟子传授剑术。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出门游历时也喜欢随身携带匕首、宝剑。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中说李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李白的弟子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说李白“少任侠,不事产业”。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称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中也说李白“少以任侠自任”。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李白的诗中,共出现有关“剑”的字眼118次,占其全诗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李白的侠义之气在诗文和现实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文武双全的李白便跃然纸上。当然,唐朝的律令是十分严厉的,《唐律疏议》有故*、斗*、误*、过失*、戏*等六种情况,处罚方式各不相同。故*最重,一般处斩,过失*最轻,允许以铜赎罪。所以,诗中所说李白“手刃数人”等只是对其侠义之气的艺术表达。
“背包客”: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隐逸漫游大半生,“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正如他本人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所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不慕圣人,愿为道士,特别是在仕途失意后,迹同隐游,志在求仙。类似他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中“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的诗句比比皆是。
李白青从少年时期起,就一边读书一边旅游。故乡江油的大小匡山,是他隐居求学之处。周围的戴天山、太华山、窦圌山、紫云山是他游山的起始。15岁以后,李白“往来旁郡”,到三台拜赵蕤为师,到北川控寻大禹出生地,并手书“禹穴”二字。后又到成都、眉山、重庆、峨眉山、剑门关等地游览。25岁出川过后,他便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大旅行。纵观李白一生,其游踪可以说是东到大海,北到幽州、雁门关,西南到夜郎,南到苍梧、九嶷山,西至甘陇。他游历过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北、山西、江西、贵州、甘肃、湖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到过206个州县,寻访过80多座山峰,游渡过60多条江河溪流和20多个湖潭。全国现在34个省(市、自治区),李白就游历了一半,行程大致有一两万公里,而且这些行程都是他在交通不发达的唐朝,以骑马、行船甚至步行完成的,其艰苦可想而知。李白的游历,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是寻仙访道、上下求索的苦苦追寻,是自我磨砺锤炼意志的独特方式。李白一生的漫游行踪大致可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两条漫游主线和巴蜀、越中、皖南三个漫游地圈,如此波澜壮阔的行程,让多少旅行家为之汗颜。
在行旅途中,壮志难酬的李白把满腹才情和傲岸天性融入笔端,赋予了华夏山水另一种气度。他在《江上吟》中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游历途中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诗句,给山水风光注入浩然豪迈之气,开创了山水诗歌创作新境界。庐山瀑布、敬亭山、戴天山、匡山、天姥山、桃花潭、黄鹤楼、峨眉山等全国众多名胜景点,都因李白的纵情讴歌而万古流芳、人皆向往,那些精美词句已当作旅游营销的最好广告,这些山水名篇,已成为李白为神州大地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正因为如此,明代思想家李贽说:“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流不囚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
“追梦者”: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出生在大唐的开元盛世,本人又才智过人,理应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不料因李氏家族的隐秘背景、家父经商、门第低下等多种原因,李白不能名隶士籍,自然也就无缘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他从小只能在山野中识字习剑,博览诸子百家“奇书”,浸染道教,这种奇而不正的教化和单纯的环境,造就了李白反抗封建儒家思想等级制度、追求神仙世界太平社会的价值取向。
纵然世道对李白不公,但并不影响他的鸿鹄之志。李白27岁时,入赘湖北安陆许家,娶了唐朝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为妻,在安陆城西北六十里外的小寿山定居。他在这里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此文集中体现了李白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和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当时,曾受三代皇帝旌表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见李白资质脱俗,才气非凡,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深受鼓舞,作《大鹏赋》以自勉:“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摧。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自称有“块视三山,杯观五湖”之气魄,羞与“蓬莱之黄鹄,苍梧之玄风”为伍。
虽然李白才艺高拔,但是命运多舛。李白34岁那年,乐于奖掖后进的韩朝宗出任荆州长史和襄阳刺史。李白耳闻韩大人的口碑,于是作《上韩朝宗书》自荐:“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文章神采飞扬、掷地有声。然而,“使海内俊杰奔走而归之”的韩大人却偏偏对李白无动于衷。李白“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愿望落空后,心灰意冷,作《将进酒》自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直到李白42岁那年,玄宗下诏求才。在玄宗亲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下,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接到诏书后,李白扬眉吐气,挥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多年积郁,一扫而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依照李白的性格和期望,即便是到了皇帝身边,他的才华能否施展?他的梦想能否实现呢?
“硬骨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年富力强的李白以布衣身份被唐玄宗召见,玄宗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便留下李白作“翰林待诏”。翰林是学士办公之处,待诏不是官名,意思是还在等待正式任命,负责撰写宫中随时需要的文件,但不是正式的诏令。每当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赏花饮酒,常常命李白撰作歌词,使乐工谱为新曲。有次玄宗在宫中游玩,对高力士说:“对此良辰美景,怎么只能有歌姬舞女呢?应该还要才华出众的文人吟咏唱和,让这些太平盛事传之后世啊”。于是召李白前来。当时李白受宁王邀请喝酒已经大醉,李白来到皇上面前,玄宗命李白作五言律诗十首。李白在两个内侍的扶持下,开始研墨思量,只见李白醉意中提笔蘸墨,略加思索,便在纸上奋笔疾书,转眼间,《宫中行乐词》十首作成。玄宗看后大喜,于是赐李白宫中锦袍。此后,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等诗作,记录宫中盛事。
然而,宫中御用文人的生活不是李白所愿,自己的雄心壮志仍然无法施展,李白日渐厌倦。因与贺知章、崔宗之、张旭、苏晋、焦遂、李适之、李琎等七位文人墨客“酒味相投”,李白便时常邀约诗友纵酒,被人视为“八仙之游”。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放浪形骸,随性恣意,时常醉酒起草诏书,甚至玄宗也呼之不朝。有次李白陪侍玄宗时醉酒,玄宗让高力士给李白脱去靴子宽松一下,李白竟然毫不客气,伸出脚让高力士脱靴,当着玄宗的面,高力士只得照办。高力士在宫中权势熏天颐指气使,他又怎能咽得下这口恶气呢?李白对高力士都毫不客气,宫中太监侍卫等更不入李白法眼。宫中不少人都慢慢讨厌李白,轮番在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高力士也拿李白“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的诗句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以“祸水”赵飞燕喻她,杨贵妃自然不悦。玄宗知道再也不能留下李白了,慢慢疏远了他,最后赐金让李白离宫。
前前后后,李白在翰林供奉一年五个月。李白奉诏入京,满以为可以大展宏图,然而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励精图治的开元皇帝了,天才卓绝的李白也只能做一个文学弄臣,常以大鹏自喻的李白注定不会在长安飞黄腾达。在封建统治的核心,像李白这样棱角分明的“硬骨头”肯定难以立足。正如李白离开长安第二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白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谪仙人”:霓为衣兮风为马世人把李白称“诗仙”,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李白一生喜道,时常一袭白衣,须发飘飘,在高山云雾间仗剑疾行,仙风道骨之气扑面而来。同时他在诗中时常书写天地风云,描绘理想中的自由浪漫仙境,诗作在民间和朝中已有影响。李白35岁初到长安时,居住在终南山脚下,有天去紫极宫问道,不料遇见了“四明狂客”贺知章。李白与贺知章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双方都读过对方的诗作。李白当即上前拜见当朝状元贺知章,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读罢李白的《蜀道难》《乌栖曲》,惊异万分,扬眉道:“公真乃谪仙人也!”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时任太子宾客,年逾古稀,威望极高,李白被他如此推崇,从此名声大振。贺知章去世后,李白想起当年旧事,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写道:“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后来,李白也自号“谪仙人”。
李白的“诗仙”称谓被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描绘了一个人间没有的神仙世界,他在压抑扭曲的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堂。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得尤为集中、典型,诗人夜梦中“飞渡镜湖月”“送我至剡溪”,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美轮美奂的仙界,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到诗人身边……但美景不长在,突然梦醒,仙境消失,失落中的李白深深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间荣华一场梦,世上万事东逝水,无可挽留,不足惋惜,因而骑鹿拜访名山,寻求美妙仙境才尤为重要。现实世界中受束缚压抑的李白在梦想中自由飞翔,眼中的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
李白以阔大的胸襟,超越常人的视角观察自然,创造了许多动人心魂的形象。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诗文空前绝后,也在承前启后。屈原幻丽的《九歌》,郭璞清逸的《游仙》,秀美的南朝山水诗,雄壮的初盛唐山水诗,在李白手中则融合蝶变为一种新境界,表现出新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巴蜀文化对李白的影响甚大,司马相如、扬雄、赵蕤、陈子昂深深的影响了李白。李白在诗中提到司马相如18处,提到扬雄12处。李白之后,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时代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都是继承和发展李白诗风的代表诗人。
“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又有“酒仙”的雅号。李白性情豪爽,能饮能文。李白现存的1000多篇诗文中,以酒、杯、酌、饮、樽等为题入诗的就达200余首。李白200余首与酒有关的诗文中,都是他离开四川之后的作品。四川盛产美酒,特别是李白故里绵竹也有酒乡之称, 唐代的“剑南烧春”就为皇族贡品,如今的剑南春也是人人皆知。蜀人善饮,而且酒还是生活交际中的必需品,李白当然也不例外,但他第一首与酒有关的诗作却是在出蜀远游途中所写《江行寄远》“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此后,李白游历江夏、襄阳等地之后,结识了孟浩然等人之后,经常一起吟诗纵酒,从此“诗仙”与“酒仙”便合二为一,借酒浇胸中块垒,把酒与友人言欢,因酒触怒权贵甚至疑酒遗患子女,诗与酒,成为李白最显著的标签。
李白的酒风永远是酣畅淋漓,醉饮千杯。兴来豪饮,愁去酣饮,悲辄痛饮,愤则狂饮。“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然而,千杯入肠,则吐出气贯长虹雷霆磅礴的惊世华章,形成浪漫瑰玮、汪洋恣意的诗风。酒与李白的关系,如同引信与火药,在酒的催化下,李白的诗情喷发,色彩更加浓烈,气势更加磅礴,李白天马行空,自信恣意的性情则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出,在半醉半醒之间,诗人的嬉笑怒骂更加随性而毫无顾忌,一个在自由状态下的天才诗人便写下一篇篇传世名篇。也可以这样说,是酒给李白营造了一个思维的世外桃源,让他可以置身事外,信马由缰,纵横驰骋。
如今,人们常以痛饮与作诗并提,常以李白大醉书名句来劝酒。事实上,从生理和医学的角度来说,并非如此。李白作为才高八斗的一代天骄,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胸中华章,只不过借酒气喷泼而也。正如严羽所说,他的“一往豪情”“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也正如余光中所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全民偶像”:李杜光焰万丈长1300多年来,李白已经以“诗仙”之名成为华夏人民大众的精神偶像。李白的诗文,人们从小就开始诵读,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几乎每个年龄阶段、不同际遇,都会引用李白的名句以表心迹。得意时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有“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奋进时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游历时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思乡时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愤懑时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孤独时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世人缘何爱李白,人间悲欢万古同!
人们喜欢李白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喜欢他豪放潇洒,壮怀激烈,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有人喜欢他侠肝义胆,剑指江湖,如“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有人喜欢他浪漫风流,才高八斗,如“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但有一个重要原因让李白值得我们景仰和深爱。这就是李白成功地在诗文中真实地表现自我,强烈的表达对自由的热爱和咏叹,他以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用雄奇的形象书写自我的喜怒哀乐,展示和塑造了一个人格健全、思想自由、行为磊落的自由人的典范,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更是难能可贵,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山水的雄浑和汉唐男儿的阳刚之美,这也是中国文化血脉中最让人扬眉吐气之处。毫无疑问,李白以自己的作品铸就了后世难以超越的诗坛领袖地位。若要从中国诗歌中抽去李白的那一部分,整个中国文化肯定会因此而黯然,李白的名字已成为唐诗及至中国文化一枚不可或缺的标签,李白其人其文传递出血肉骨的丰满、精气神的充盈,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强大力量。
千百年来,李白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全民偶像,李白的人生和诗作是一口挖掘不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矿,值得我们久久为功,推陈出新。
“长庚太白”:瑰词挥洒耀日月李白,字太白,小名长庚。长庚星即启明星,又称为太白金星。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是说李白诞生之夜,其母梦见长庚星入怀,于是“名之与字咸所取象。”民间流传,李白为太白金星下凡便源于此。李白在四川父母身边生活只短短二十四年,这个年龄与现在一名硕士的年龄差不多。从此,李白辞别乡关,行走天地江河,历经盛世荣耀和离乱悲苦。李白的父母没有想到了,翩翩少年在青莲一转身竟是永别!李白的父母更没有想到,白首不见归来的李白会化为中国诗坛的璀璨星座!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再也没有重回故乡。究竟是何原因?后世猜测甚多,以下两点应该契合。一是李白以天下为已任,信奉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处世哲学,常常以管仲、诸葛亮等人自诩,希望自己能够与他们一样辅佐君王, “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然而,世事无常,李白纵然待诏玄宗,但仍无法施展满腔报国之志,所以无衣锦还乡的勇气。正如宋代月性在《题壁诗》中所写“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不成死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二是李白访遍名山,主要是进以求仕和退则寻仙。巴蜀仙山已游,求仕无门,而且回还巴蜀,道阻且长,交通不便,李白只有以诗文还乡,千里共明月,已慰两地人。李白虽然人未回蜀,但是关于巴蜀的诗文《蜀道难》《上皇西巡南京歌》《登峨眉山》等却是他最好的家书,“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早已成为世人争相传颂的经典。
李白诗文如日月,光辉永耀,常读常新。在当今时代,汲取李白的什么精神,这既是一个历史课题,更是一个现实课题。古为今用,必然是传承发扬的根本。我想,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宇宙眼光。天地万物,和谐一体,既要崇尚自然,脚踏大地,也要仰望星空,不限于一山一水,要有纵观天地、放眼世界的气度和视野,胸襟开阔方能容纳万物,方可以成就气象;应该学习他的家国情怀。李白热爱并讴歌华夏山水,意境之壮阔,风格之雄健,超越前人,让山河增色添辉。李白满腔热忱报效国家,甚至年过花甲,听说太尉李光弼出征东南,还向朝廷“请缨”投身军幕,“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应该学习他的民本思想。安史之乱后,李白写了许多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苦难,控诉叛军罪行的诗作,如“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等;应该学习他的刚正精神。李白侠肝义胆,崇尚英雄,特立独行,清高正直,即便是出入宫廷,都毫不动摇,以至受到宦官的排挤和诋毁。他在盛唐发出“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的告诫和呼喊是极其珍贵的。
一船明月酒和诗,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正如高悬于青天之上的太白金星,用他的诗文和人格照耀着这个星球,给世界各国一代代读者以文学的光明、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力量。
读不完的李白,永不灭的太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