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七世纪,一位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他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
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
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变成了神话。当《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忘记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神话故事让真实的玄奘也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一千四百年后,让我们根据前人的著述,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一同跟着这位大唐高僧的脚步,穿越雪山大漠,寻找自己心中的佛法……
一,天资聪慧 少年出家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建都长安,后东迁洛阳。公元600年玄奘出生在离洛州城三十公里的陈河村(今河南偃师市),俗名陈袆。陈氏家族曾经是显赫一时的大族,玄奘的高祖和曾祖做过北魏的太守,是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玄奘的祖父因品学兼优曾出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慧是隋朝江陵县令,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玄奘为其第四子。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儒学熏陶。
然而童年的快乐生活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也撒手人寰,显赫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前人著述都提及玄奘早熟,是因为童年家庭的变故使幼年玄奘过早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已出家的二兄长来到了洛阳附近的净土寺生活。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大约六百年后,佛教开始东传入中国。公元六十七年,两位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抵达中国,汉朝官员专门修建了一座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译佛经宣讲佛法。为表彰白马驮经立功,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他是中国第一所官办佛寺,被尊称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自佛教东传以来,洛阳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
年幼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跟随兄长投靠佛门,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佛门的寺院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朝皇帝亲自参与,选拔二十七名僧人,举行重大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是,十三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从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隋唐时代的佛教出家制度,是由政府统一举行招考“度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相传: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玄奘早早站在公衙门外,正巧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郑善果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当时,年幼的玄奘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看他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玄奘最终被破格录取。对于这样的“例外”,有人表示不满,但郑善果向同僚解释:“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玄奘就此出家,事实证明,郑善果没有看错人。最终被破格剃度,法号玄奘。
二 初到长安游学求教
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幼年良好的儒学根基,仅仅五六年时间,玄奘的才华就传遍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而且有独到的见解。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朝爆发大规模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时,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城,隋朝刚刚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南下四川,开始了游学参谒宿老,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七年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拜访各地的佛教高僧大德,试图彻底读懂佛法。
七年的游历,虔诚的求教学习,玄奘被誉为佛门的千里驹。二十四岁的玄奘获得三藏法师称号,在佛教中,最高的是三藏法师,指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
然而这时候,疑惑开始困扰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能否最终成为佛?
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析让玄奘信服。对于玄奘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灵魂深处的迷惘。此时的玄奘明白,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三 寻求佛法 孤身出城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游学生活,第二次来到大唐的都城长安,此时历经磨难的长安已恢复生机,大唐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印度的高僧波颇。波颇在长安讲经传法,疑惑不解的玄奘在波颇身上体唔到印度佛法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几次求教之后,玄奘发现传入中国的佛经并不齐全,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解很多,佛教领域学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休,对佛法的真谛理解各不相同。
波颇告诉玄奘,印度的那烂陀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位戒贤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佛学大师。
波颇的话,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冬,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僧人,上书朝廷,请求西行。当时李世民刚刚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不久,大唐的安全没有彻底解决,边境战争没有停歇,游牧的突厥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有可能陷落,唐朝实行禁边政策,禁百姓外出。唐太宗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秋,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庄家,继位不久唐太宗为了应付眼前大面积的饥荒,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玄奘混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走出长安城,与寻找食物的百姓不同,玄奘不是为了逃荒,而是去实现根植在自己心中多年的梦想。就这样二十八岁玄奘走出长安城,踏上了西行之路。
四,乱世孤影 独困瓜州
公元前二世纪,汉朝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抵达印度,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由于丝绸是这条道路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自张骞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联系最重要的道路。
从长安出发风餐露宿一个月后,玄奘经过秦州,兰州,抵达了河廊的门户:凉州(现在甘肃武威市)。由于大唐和突厥常年的战争,凉州城军队戒备森严,没有官方的通行文书,任何人不得西行。凉州是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佛教气氛非常浓厚,进入凉州城后,玄奘不知道如何出城继续西行。玄奘开始设立佛场,一边讲经一边等待西行的机会。
玄奘在凉州讲经一个月后,密探向州府告发了玄奘的西行意图,凉州官府勒令玄奘立刻返回长安。执意西行的玄奘在凉州佛寺主持的帮助下,在两个僧人掩护下,悄悄离开了凉州城。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瓜州城。
瓜州隶属凉州,是唐朝西部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往西是大唐边界。当时大唐正和西域战争,玄奘不能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官方面前,他只能找到一家客栈,悄无声息地住下,慢慢思考如何走出风声鹤唳的瓜州城。
古代交通的困难,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行走在艰险的丝绸之路,随时都有可能客死他乡。史料记载,公元四世纪就有中国僧人结队前往印度朝圣,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宗教活动。在玄奘去往印度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著名僧人是法显禅师,他是第一个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绝大多数西行者不是没有记载,就是死在半路。
此时的玄奘藏身客栈,但境况要比先驱们更为艰难,他是违法西行的人,偷渡瓜州的关卡玉门关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玉门关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地。
夕阳西下,在诺大的瓜州城,玄奘内心是无比的孤独……
五,石磐陀 枣红马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冬季即将来临,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境瓜州。此时的玄奘一筹莫展,突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缉令,通缉令发自凉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但要求玄奘尽快离开瓜州。
此时的玄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偷越边境离开瓜州。佛学史料记载,万般无奈玄奘来到瓜州城外的塔尔寺,祈求佛祖赐给他智慧,找到一个引他能渡过边境的人。诚心祈求佛祖之后,转机出现了,玄奘在瓜州城遇到了一个胡人石槃陀。石槃陀是一名商人,也是一名佛教徒,石槃陀恳求玄奘为他摩顶授戒成为居士。佛教徒认为成为居士距离佛祖就近了一步。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不仅输送财富,更传播信仰。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商人为僧侣提供金钱,僧人则是商人的精神支持。商人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胡人石槃陀受戒之后,就正式成为玄奘的徒弟,佛教史料记载,石槃陀是玄奘招收的第一个徒弟。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石槃陀就成了玄奘离开瓜州的向导,玄奘决定跟着石槃陀偷渡大唐的边境玉门关。
今天甘肃省瓜州市的东千佛洞遗址,里面的壁画绘制于距今九百年的西夏王朝。在这里壁画里,有现存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唐僧虔诚的膜拜观音,唐僧的身后有一只,手遮额头形似猴子的徒弟,壁画后的三百年,《西游记》诞生。很多史学家认为,石槃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几天后玄奘带着新买的一匹马和石槃陀及一位胡人老者悄悄来到瓜州郊外准备偷渡边境。年老的胡人牵着一匹瘦小的枣红马,胡人老者告诉玄奘,瓜州以西全是戈壁沙漠,成群结队的商人也经常迷失方向,很容易丢失姓名,劝玄奘不要西行。玄奘表示自己决心已定,即使死在半路也不后悔。好心的老者与玄奘交换了马匹,因为老者的枣红马可以辨识方向。
《西游记》中玄奘的坐骑是一匹俊秀的白龙马,但在真实的佛学史料中,正是这匹貌不惊人的枣红马,却几次拯救了玄奘的性命。
六,孤身犯险
唐初瓜州城的玉门关以西,一共修建了五座烽火台,烽火台往西过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才能到达西域的小国伊吾。
玉门关戒备森严,大唐初期的法律非常严厉,偷越国境者处死。玄奘他们只能昼伏夜出,防止守军发现。西行一天之后,胡人老者和石槃陀放弃西行,悄悄离开玄奘。无边无际的大漠,只剩下玄奘一人继续西行。太阳即将升起,玄奘孤身一人走在沙漠中,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寂静的大漠,吞噬了无数行人的生命,玄奘认真辨识前人留下的痕迹,来寻找方向。佛学史料记载,长时间的赶路和饥饿失水使玄奘多次陷入幻境,他看到沙漠中迎风飘扬的旌旗,看到成群结队经过……
经过几天的奔波,玄奘终于看到了第一座叫白墩子烽火台, 为了不被发现,玄奘只能等到夜晚打水。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边关的烽火台都建立在水源边上。夜晚偷偷取水的玄奘还是被守军发现了。史料记载白墩子烽火台的官员叫王祥,王祥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当王祥看到身躯伟岸仪表堂堂佛教大师玄奘时,非常恭敬的款待了这位高僧。他为玄奘提供了足够的干粮和饮水,并指导玄奘直接去第四座烽火台,因为那里的官员是他的宗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一千年前,佛教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远离家乡的守土将士来说,佛教提供的心里安慰至关重要。
玄奘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和干粮之后,绕过第五烽,进去八百里沙漠。莫贺延碛位于今天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间,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一条凶险的通道,玄奘必须独自越过这片死亡之地。
七,九死一生
进入沙漠后玄奘才摆脱唐朝官员的追捕,但险恶的环境让玄奘多次出现恐惧和幻觉,玄奘常常默念《般若心经》来消除恐惧。
走了一百多里后,玄奘迷路了,慌乱之下打翻了储水皮囊。绝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头路,在玄奘的一生中,这是他最为煎熬的时光……
走回十多里后,玄奘停下东归的脚步,此时玄奘想起了自己的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他决定继续西行,在没有饮水情况下,玄奘很快进入了半昏迷状态。白天狂风卷着黄沙让人无法呼吸,玄奘只能在阴影中打坐维持体力,佛学史料记载,玄奘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只有强烈求生*支持者玄奘前行。
人的生命毕竟是有极限的,体力不支的玄奘进入完全昏迷当中,在漫漫的黄沙中,玄奘的生命正在渐渐地远去……
又一个夜晚降临了,闷热的沙漠突然吹来了凉风,昏睡中的渐渐苏醒过来,在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又站了起来,繁星满天,夜晚的沙漠亮如白昼,孤独的身影在用最后的力气向西慢慢行走。
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识途的枣红马突然发现了水源,在一个草地背后,竟然浮现出一个水塘,这是识途的老马拯救了玄奘的生命,枣红马拖着玄奘终于走出了大沙漠,来到了西域的一个小国伊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