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赚足眼泪,这才是死亡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寻梦环游记》赚足眼泪,这才是死亡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页角色扮演寻梦祝愿更新时间:2024-05-08

这个周末,一部名为《寻梦环游记》的电影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作为擅长煽情的皮克斯创作团队将一个中国人避讳谈论的死亡话题描述的温情而催泪,在看过之后也不禁让我们思考,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和我们的孩子谈论死亡。

请记住我,即使我要远去,即使说了再见

在中国的文化里,死亡是一种禁忌,闭口不谈是最好的方式,然而墨西哥人却把它挂在嘴边。在墨西哥,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亡灵节不是悲伤的节日,相反充满欢乐色彩,盛大的狂欢才是打开亡灵节的正确方式。正如作家Octavio Paz所说,“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也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爱。”

在墨西哥,万寿菊是“亡灵节”祭祀用花,人们用它装饰拱门,拼成十字架,铺出一条花瓣小路,为亡灵指引方向。在一年一度的亡灵节,死去的亲人走过一座散落着万寿菊花瓣的桥,这座桥被墨西哥人认为可以引导死者回到生存之地。亡灵节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人们把祖先的照片和礼物送到墓地以纪念和祝福他们。

而电影《寻梦环游记》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剧中的主人公米格,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在祖祖父为了音乐将家庭抛弃之后,音乐成了这个家庭的诅咒,而他,一个热爱音乐的少年,也被禁止接触和音乐有关的一切。

因为一个意外,米格去到了亡灵的世界,见到了那里死去的亲人,他只有得到亲人的祝福才能重返人间。而且他也知道了如果这个人被家人记住,他就不会真正死去。

所以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年轻的米格因为对于音乐的热爱最开始并不在意家人的反对,甚至也不在意死后是不是会被家人记住,但是当他遇到了自己的祖祖父,才知道这个和他一样热爱音乐的人死后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女儿一次。

于是在观影时我们被不自觉的代入这个世界,忍不住反问自己,如何面对家人的深情羁绊,如何才能不被世界遗忘,如何创造自己的故事,好让生前的人慢慢讲述自己存在的痕迹。尽管我们在这世界上微尘般的存在,还是想用力的活过啊。

这个关于亡灵节的电影让我们在面对死亡、面对死去的人时除了悲伤,更多的是学会了珍惜,珍惜所有的亲人、珍惜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

关于死亡这一课,既然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不如用这样的方式开篇:请记住我,即使我要远去,即使说了再见。

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我的孩子关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

“死亡”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就如同盛装着亲人的棺木,对于饱经沧桑的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无忧无虑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写过自己小时候的一段关于死亡教育的经历。作者7岁时,外公去世,那是他第一次面对死亡。

并没有很多悲伤,他只是开始想,死到底是什么?

于是晚上问妈妈,人为什么要死呢?人死了以后去哪儿?

妈妈看着他笑了下,问他,你是不是爱玩滑滑梯呀?

他点点头。

那玩滑梯的时候,你跟其他小朋友是不是要排队?

他点点头。

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的小朋友。

那外公去哪儿了呢?

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

我想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我的孩子关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

死亡教育,在国外真的是一门必修课

美国:死亡教育分为三大类

美国中小学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把死亡教育分为几大类:

一是消除恐惧。课堂上,老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但生命是美好的,享受今天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

二是揭示生命的意义。学校会组织孩子们到医院或殡仪馆里,请医生或是牧师讲解捐赠器官的重要性。

三是临终关怀。老师和医生会带领学生参加对老人和病人的照料,或是请他们讲述自己在祖父母去世前后,他们自己的经历,让孩子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有可能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调查发现,上过死亡教育课的人,在后来的岁月里,不仅自己的生活平静乐观,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投入的时间也比较多。而且他们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开导别人,自己遇事时,也显得理性和豁达。

英国:死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2013年,英国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开始死亡教育,专家和家长普遍认为,尽早地让孩子理解死亡的存在,做好离别的心理准备,对帮助孩子们的成长有益无害。

英国的老师们通常用动物的故事,或是家养宠物的故事作为引导的线索。他们在讲述前,都做好了孩子们会情绪失控的准备。不过,让老师们吃惊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小的孩子都能够保持适度的平静,并不会大哭,或是表示受到特别的惊吓,而是积极参加讨论。

日本: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

日本也注重死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也包括教导儿童正确面对失亲的痛楚。老师们主要是以积极的精神,教导学生要有健康和乐观的人生观,在人生道路的艰难时刻要避免自绝行为。

这项教育的结果,可以从2011年日本东部发生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看到成效。在突发灾难面前,他们的镇静态度和自救互救的行为,令人感动。近年来,日本出版界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日渐增多,其中有部分是针对孩子的,比如《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死》等。

德国:不回避人生和社会阴暗面

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让孩子们从小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课题,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比如,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

关于死亡教育有一本备受推崇的故事绘本,叫《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当爷爷去世时,小主人公布鲁诺只能凭借自己仅有的一点经验对“死亡”提出各种听上去天真可笑却又不无道理的疑问与假设,而他跟大人的一次次对话,也正是他对“死亡”乃至“生命”的一步步探究。

虽然《爷爷有没有穿西装》采用了相对轻松又温馨的方式,但与《寻梦环游记》传递出了同样的信息:亲人的离去固然会给孩子带来伤痛,但也会使他的心灵渐渐成熟起来,变得更加细腻与丰富。

就像小布鲁诺那些听上去幼稚的话语里,其实蕴含着最朴素的生活哲理,比如“灵魂就是爷爷身上那些令我喜欢的东西吗?”“如果爷爷现在生活得很幸福,那么我是不是也要变得开心一点?”或许儿童的心本来就与生命的本真最为接近。

只要方式恰当,他们自然会懂得爱是死去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它能使死亡变得如此从容。而生者对死者的最好怀念,便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努力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和彼此相处的每一个时刻,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