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23年9月11日
雁荡山作为三山之一,有所谓雁荡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灵峰为雁荡山的东大门景区,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以悬崖叠嶂,奇峰怪石,古怪石室,碧潭清润而著称。元代文学家李孝光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古人从来没说过所谓“灵峰夜景”才是灵峰精华!
所以,本人开篇就要批驳网上一些游客的胡言乱语: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千万不要听信网上胡言和景区谗言,妄说什么灵峰最有看头的是所谓“灵峰夜景”!这是景区噱头,一个景区一天收一次钱还不够,竟然分成白天卖一次门票,晚上又卖一次门票,这真是厚颜无耻!山川是国人共有,竟一天两次收割国人,被宰的国人竟然还高唱赞歌!尤其可憎的是:景区还宣称游“灵峰夜景”必须请导游,否则你看不出那些夜游山峰轮廓想象图!
话已经说到这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乏无数游人还是愿意上缴智商税。
游灵峰景区,我有两个奉告:
1、千万不要听信网上谗言,说灵峰景区半天时间足矣!除非你走马观花,游历一下果盒三景、东西瑶台、北斗洞、观音洞后,就出去了;如果你要把灵峰景区很多荒僻景点全部游遍,至少要留出一天时间!尤其可憎的是,灵峰景区下午五点左右就开始驱赶白天进景区的游客了,说不出去的话,就要收夜景门票了;
2、灵峰景区似乎还有一个“外围”景区,叫“朝阳洞”,似乎非常值得一观;可惜我竟然没发现!实在是一大遗憾。
雁荡山的“内围”景区中,本人已写了两大景区:
1、
2、
本篇单说雁荡山灵峰景区。
以下是灵峰景区导游图:
据此,我根据自己的游历时间顺序,把灵峰景区分成以下几个景点,分别记述:
一、雁荡山果盒三景:这里是传说中的幽冥仙境!
雁荡山的果盒三景,是指灵峰景区内,鸣玉溪中的凝碧潭,与跨越其上的果盒桥,以及果盒岩(连亭),三者合称“果盒三景”。
中国热门玄幻古典电视剧《扶摇》里的玄元山,就取景自雁荡山灵峰。电视剧中,玄元山山门前,一座古桥横跨河上,如碧玉一般的潭水清澈见底,这就是剧中出镜率超高的“果盒桥”:
果盒三景这里的峰、水、亭、桥,结合得如此和谐,仿佛走进了江南庭院,充满了诗情画意。
徐霞客第一次游灵峰时,曾写到峡谷两侧的风景,这里可以借来一用:“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
果盒三景,
具体包括以下三大景点:
一、果盒桥
位于乐清市雁荡镇灵峰景区果盒岩左侧,南北向,横跨于凝碧潭上,系单孔石拱桥。果盒桥又称灵峰第三桥。
因桥北堍正倚果盒岩下,果盒岩形状扁圆平整,中间有一条环痕,俨似果盒。故名果盒桥。
仔细看下图,旁边果盒岩本是一块石头,中间裂开的一条裂缝,好像盒子一般将桥包在里面,十分有趣:
(上图来自网络)
果盒桥桥长14.3米,宽2.2米。桥面铺筑方形块石及条石,两侧设有栏板、望柱,末端置抱鼓石。桥拱券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青石砌成,拱券两侧基座由自然岩石构成。北堍地势原因,桥面向外出檐,与山道相连,略微呈喇叭状,此做法较为特别。西侧崖壁有各个时期“募款重修”碑。
明代诗人张尔琯诗云:“果盒如馄饨,风雷劈不开,可知天地秘,任与世人猜”。
很多游记和景点介绍,都说果盒桥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建,到现在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实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果盒桥确实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夹山陈景坤捐建,但次年即被山洪冲毁。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碧霄住持金玉峰,募缘再建,不数年又为水冲垮;民国元年(1912)春,金玉峰又得楚门施楚卿捐资,再次重建,后又圮。民国二十七年又重建;民国三十二年(1943)夏,雁山名胜管理处募款重修;1989年复修。
上述说法有碑记为证:
民国蒋叔南编《雁荡山志》卷十二·金石三碑碣有关于果盒桥一通碑的记载:〈重建果盒橋碑記〉此地爲羅漢洞香火輻辏之區,病涉者衆。光緒廿八年,夾山陳景坤,獨解囊橐,以便行人。越明年,水汆功棄。光緒三十三年,南碧霄住持金玉峰再費婆心,募緣合作,過者稱羨。奈數年波臣猖獗,亦歸烏有。今年春,楚門施楚卿君遊雁蕩,談及此事,大發慈悲,謀作永濟。乃托金玉峰監督召匠,于二月初五日興工,于三月廿八日告竣。噫!次地雖屬區區,而乃三動工使得鞏固。此因布施之苦衷,抑亦來往人之幸福也。用綴數語,共垂千古。民國元年孟夏月,荊溪燧叟蔣炯撰。(此碑记原嵌于果盒桥边,现缺失。)
二、凝碧潭
位于果盒岩与渡船岩之间,宽阔亩余,深10米,潭水澄碧,清澈见底。
人立桥上,俯视潭水,潭水澄碧,清澈见底,晶莹透剔,游鱼可数,似一块镶嵌在灵峰景区领口上的碧绿的翡翠,因此这潭水就叫凝碧潭。
漫步果盒桥上,
仰观奇峰,俯视碧水,令人心旷神怡。
这凝碧潭是鸣玉溪流经果盒桥下形成的一个深潭。鸣玉溪是雁荡山三条主要溪流之一,源于乌岩尖之南坑、北坑,在真际寺汇合后向东南流经灵峰折南北向流入白溪。
溪名“鸣玉”,确如是观,溪涧流淌出清脆如落玉般的音调。据说以前该溪有飞鸟此起彼伏地鸣叫,有一种鸟以其三音阶不断地叫着,如坠于翡翠谷般的奇幽感觉,故名鸣玉溪。
为何这凝碧潭的水会呈现出九寨沟甚至玉龙雪山玉液湖那种蓝色?原来,鸣玉溪的山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而使得潭水呈现深蓝颜色,因此这里被称为幽冥仙境。
山有水则灵,水有山则秀,
青山绿水相辅相成,才算得上是人间绝景。
三、果盒亭
果盒岩上建有一亭,名叫果盒亭。民国24年(1935年)始建,木结构。1989年重建,为六角重檐石亭。上面有三个弯弯扭扭的大字,十分难认!不知道这种字体是隶书还是小篆?有知道的告诉我一声!即使认不出,我也能猜出这三个字是“果盒亭”了。亭柱楹联为:“造化钟灵秀,峰峦看画图”。
坐在亭上可见四周层峦叠嶂,奇峰环拱,美不胜收,是游客栖息和赏景的绝好地方。
果盒三景被称为幽冥仙境,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配。那么,果盒三景附近,到底有哪些景观呢?主要是一些山峰。介绍如下:
1、金鸡峰
金鸡峰似金鸡翘首啼叫,俗称“金鸡报晓”,又名“灵岩峰”。
我猜,我拍摄的下图就是金鸡峰:
但是,有些人写的游记,认为上图是犀牛望月。
2、双笋峰
下图右侧为双笋峰全景图:
3、象鼻岩
你看出有几头大象了吗?
我觉得至少有四头:
4、超云峰
雁荡山超云峰,位于温州雁荡山灵峰景区内天冠峰一侧。
据说是因为山峰略微向外斜突出来,仿佛有超出云端的气势,才如此命名。该峰高约百余米。
超云峰由火山喷溢形成的巨厚流纹岩层构成,受断裂影响,后经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而形成陡崖,其下有瓜瓢洞。
我猜,我拍摄的下图就是瓜瓢洞:
5、合掌峰
6、天冠峰
位于灵峰景区入口处。天冠峰高约120米, 宽150米。因为从整体上看如同一顶古代员外戴的帽子一样:上头四方平整而下部呈弧形,可视作是人的头戴部分。
我猜,我拍摄的下图就是天冠峰(如果不对,请读者指正):
7、石刻——“吾恋”
不知道这两个字有啥来历和说法?
有知情者告知一下哦。
9、斗鸡峰
连云嶂的嶂顶有两石相对,
很像两只斗鸡。
有人说左侧是一只大母鸡,
而右侧的是一只转过头的公鸡:
我觉得这说法不太靠谱,
斗鸡,一般两只都是公鸡好不好?
二、雁荡山东瑶台及西瑶台:云飞天外景观远,亭立山中小坐闲
雁荡山东瑶台、西瑶台,位于灵峰景区灵峰古洞顶部东西两侧。
根据景区介绍:
东、西瑶台是灵峰景区最佳的观景平台。环顾诸峰,群峰峥嵘。俯视灵峰,合掌峰、观音洞、白云庵、北斗洞等景点尽收眼底,是一处尽享灵峰全景的绝佳胜地。
以下是灵峰古洞及东西瑶台这一小块景区的导览图。我的游历路线是从右到左转一大圈。也就是说:我是从最右侧的石径小道向上登高,便来到东瑶台和西瑶台。
当然,也可以不走我这个路线,直接从灵峰古洞内从下往上走(云雾洞那里开始),就可以直通灵峰古洞顶部两个紧挨着的石台,那是观赏灵峰的最佳位置,叫东瑶台和西瑶台。东西瑶台下面就是灵峰古洞,学名叫“倒石堆积洞”,是元至正元年(1341年)的地质灾害自然形成的。
具体游历过程:
首先,过果盒桥后,我看到前方山峰顶上,矗立着一柱石峰,如同长脖兽的脖子。如果从另外角度看,可能很像鸡脖子。我猜这座高耸的山石,就是金鸡峰了,不过有人认为是犀牛峰:
还看到两座石峰并肩而立,按徐霞客的描写:“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我猜“如骈笋”的说法,就是现在所谓的双笋峰:
继续往前走,还看到两块石刻。
我拍下来了,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然后,背对果盒亭,就看到灵峰景区内诸峰峥嵘的形象了:看到这样的山峰,与黄山的灵秀山峰迥然不同。我咋感觉雁荡山可能更容易出产精怪,而不是神仙呢?
据说这里面有象鼻岩,你看出来了吗?
继续往上,有个大凹壁:
接着,就看到景区指示牌指示东西瑶台,
并提示“当心碰头”:
钻过下图这两块巨石相抵的石缝小径:
眼前豁然开朗,可观对岸群峰。
前方那个山峰,可能是叫骆驼峰。不过这座骆驼峰,比起崀山的骆驼峰(崀山最美山峰——骆驼峰实拍)差远了,还得从特殊角度看。
继续往前走:
吾同阁实际是一间茶室,
不过,吾同阁配合后方的群峰,也有一番意境:
没有吾同阁遮挡的群峰:
继续向上攀登,
向东瑶台进发:
下图石阶走上去,就是东瑶台,
位于灵峰古洞顶部东侧,
东瑶台平台上,
有一座石亭子:
石亭四柱,顶盖无华,
迎面的亭柱上,挂有一副对联:
“云飞天外景观远,
亭立山中小坐闲”,
亭檐下刻着“云亭”二字。
亭子另一侧的亭檐下还挂了四个字,是草书,我真没认出,有人说是“看不过亭”。有不同意的告诉我一声。
对联虽然是草书,我倒是认出来了:
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
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因为这段文字是唐朝僧人释惟一写的。这个和尚喜游历山水。他在游历南岳、庐山、苏州、杭州后转观雁荡山,赞叹不已,挥毫写下《雁荡山》一诗:“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
我把图片放大后,发现后方梁顶横板上还有一行字:
浙江省天台县白鹤石机厂 承建 公元一九九一年冬*(后面一个字没认出)。
很多写游记的人总说,东西瑶台是遥望观音洞与北斗洞的最佳位置。实际上,东瑶台才是观看北斗洞的最佳位置:远远看去,北斗洞好像镶嵌在崖壁里的一座小天宫。
仔细看,北斗洞下方有一座小山峦,山峦顶部有个亭子,就是宗文亭:
下图竖着拍,能拍出北斗洞及上方的山峰。
可见北斗洞只是在半山腰而已:
东瑶台最左侧的山峰,
不清楚叫啥名:
东瑶台正面的山峰:
东瑶台这里视线极佳,灵峰诸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眺望四周,群山环抱,奇峰竞秀,千姿百态;若云雾弥漫,群山若隐若现,估计更加美不胜收。
灵峰古洞顶部西侧是西瑶台:
西瑶台也是一个石平台,总体来说,西瑶台视野不如东瑶台开阔。虽然西瑶台正对着观音洞与北斗洞,但右侧树木有遮挡,遥观北斗洞反而不理想:
但是,从西瑶台遥望对面东瑶台,石亭和远处的斗鸡峰及超云峰相结合,景色还是相当不错的:
下图是西瑶台及东瑶台全景图:
从东西瑶台之间走下去,就能到达灵峰古洞上部入口处。
下图是站在洞口实拍下方景色:
一块岩壁上上有石刻,貌似某长者题写?
大家自己看:
从东西瑶台正中石径走下来,就可以从上往下游历灵峰古洞。
点评:东西瑶台,被很多人认为是灵峰景区可圈可点的美景之一,并且是《神雕侠侣》、《仙剑奇侠传》、《琅琊榜》等著名电视剧的取景地。说实话,我真觉得算不上特别美,还凑合吧;总之,没给我带来任何震撼。
又有人大赞灵峰夜景美,还白天卖一次门票,晚上卖一次门票,这更是噱头,不值得看。古人将灵峰景区列为雁荡三绝之一,可不是什么夜景!
实际灵峰景区真正有点看头的,就是观音洞和北斗洞。
三、雁荡山灵峰古洞:七洞相连的倒灵峰!第六感自动开启六甲秘祝》。
“灵峰古洞”并非北斗洞、观音洞、将军洞、雪洞、古竹洞等等这些洞的总称!而是一处独立的景点!
灵峰古洞位于金鸡峰下,鸣玉溪畔,朝南。
根据景区牌介绍可知:灵峰古洞,原有佛寺建于此处,于元代(600多年前)因山体崩塌而被毁,滑落的山石堆积架空成穴,内藏七洞,洞洞相连,迂回曲折,形态各异,俗称倒灵峰。
上文中,“原有佛寺建于此处”,寺庙被毁被景区一笔带过,景区不说,后文我会考证。这一点非常重要!
应该怎样游历灵峰古洞呢?
我拍了一张灵峰古洞导游图:
看了上图,我就决定从从吾同阁方向进发,游历完东瑶台和西瑶台后,从西瑶台下来,就进入了灵峰古洞。
灵峰古洞所谓有七洞相连,但七个洞叫啥名字呢?上述景区导游图只标注了五个洞名,分别是:好运洞、隐虎洞、含珠洞、玲珑洞、云雾洞。
最后,我下到底下灵峰古洞的洞口,看到灵峰古洞的简介,才知道这七个洞的完整名称:好运洞、隐虎洞、含珠洞、玲珑洞、云雾洞、透天洞、凉风洞。
首先进入的是好运洞:
进入洞内后,一路下行中,我感觉阴气很重。
为何景区给这个洞取名,还冠以“好运”二字?
我在东瑶台和西瑶台上,烈日当空,非常晒。
但是进入这些洞内后,很阴森,空气也不好。
每个洞我都钻进去看了,里面有很多洞是空的,印象中是好运洞安置了神像吧。
这些神像我都不拜,因为这些洞太阴森了,
霉气很重,不可能有啥好运!
我从西瑶台一路往下面洞里走,每下行一段时间就会遭遇一个洞,一路上都感觉阴气森森,并且几乎没看到一个游客。于是一路上我都启动了六甲秘祝。
最下方的洞,是一潭水,叫做许愿潭。这个潭还在灵峰古洞的洞口下方,得下行一段距离:
根据上述这块碑文介绍:云雾洞也称“许愿潭”,此洞盛夏季节如入清凉世界,隆冬宛如置身温室之中,是蕴含着灵气的一块风水宝地。
对于上述说法,我完全不敢苟同!附上照片如下,大家看看这许愿潭:宛如地狱里的一潭水,上面还飘荡着莲花灯!光线非常暗淡,我启动六甲秘祝进入到潭边走了一圈,发现这里霉气更重,非常压抑,赶紧出来了!
出来后,灵峰古洞洞口处,
摆放着一大块匾额,上书“灵峰古洞”:
从灵峰古洞下方出来后,发现有一块灵峰古洞的碑刻,上面有很多字迹。不过非常难辨认,感兴趣的自己看吧:
最后,我离开灵峰古洞洞口,继续往下,跨过鸣玉桥:
过鸣玉溪时,拍了一张金鱼游荡的照片。
至此,东西瑶台及灵峰古洞这个小环穿就结束了。
灵峰古洞后记:
从雁荡山回来后,写这篇游记时,我一直纳闷:为何我进入灵峰古洞后,一路上都感觉里面风水很差,鬼气森森??
我看了一篇游客的游记,这些游客估计都不学无术,随意靠自己想象发挥,说“东峰下面的灵峰古洞,七洞相连,好运绵绵!各路神仙修行于此,洞天无处不在。”
这是在信口雌黄!难道取名“好运洞”就好运连连?我不予理睬这些人云亦云的无知说法!我的直觉几乎可以保证100%正确!我觉得这个灵峰古洞绝对藏着古怪!(比如我曾经独自进入圆明园三仙洞,感应到这里绝对死过人,后来查资料果然:黄昏独探圆明园小庐山三仙洞纪实)
后来终于搜索到下述可靠信息,说明本人直觉非常可信!
关于灵峰古洞,古时候有“金鸡叫,灵峰倒!”的传说。雁荡山塔头岭北面金鸡峰下面有个洞,洞里面有一座寺院叫灵峰寺。
南宋时,灵峰寺里住着很多凶恶的和尚,霸占了附近这一带田地,再租给穷人耕种,榨取穷人大量钱粮。到了元代至正元年,报应终于来了,金鸡峰突然动了,它拍拍翅膀,伸长头颈“喔喔喔”地叫了起来。
这一叫非同小可,立即引来地动山摇,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高高的灵峰坍了。原灵峰寺里的无恶不作的主持静空等恶僧统统葬在岩底下,只有一个好心肠的伙夫僧由神犬引出洞外保全了生命。 从此,灵峰一带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到后来,人们才晓得这一切都是道家仙人*好事。因此这里被叫做“倒灵峰”。
6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上述传说将信将疑,以为不过是一桩无案可稽的传说罢了。近年来,在倒灵峰的乱石堆中发现一些破裂的盆、碗、罐、石臼之类寺院遗物,人们才开始信以为真。
难怪我的直觉告诉我,一进入灵峰洞,立马感觉里面阴气重,霉气更重,所以马上启动六甲秘祝!原来是这灵峰寺倒塌时埋了很多死人!
最后点评一下这个倒灵峰的观赏价值:我觉得北京白虎涧“通天八十一洞”可以媲美此处(差不多也是从山脚一直通到山顶,和倒灵峰从山脚通到西瑶台类似),并且白虎涧“通天八十一洞”路程貌似更长很多,黄昏一个人走在白虎涧“通天八十一洞”真的很吓人,我走过几次;不过,这二者都无法媲美天柱山神秘谷和太姥山葫芦洞,尤其是太姥山葫芦洞,我当初钻进去后,里面长达接近两公里,各种奇异,绝对是此类“堆积架空成穴”山洞的集大成者(太姥山蛛网大暴穿:有谁踏破窍中之窍?唯我揭开天外之天!)!
四、雁荡山北斗洞:雁山最佳风水宝地!洞内石髓泉张力巨大!
雁荡山北斗洞,位于合掌峰崖下,观音洞右侧,高大宽敞,阳光直射,在我看来,算得上雁荡山最佳的风水宝地!为雁荡山诸洞所不及:
譬如观音洞,虽然幽深奇特,奈何里面阴暗潮湿;
又譬如将军洞,虽然宽敞明亮,奈何属于背阴之地,下午后显得阴森,冬天不宜居。
东瑶台是远眺北斗洞的最佳地点,远眺好比镶嵌在悬崖中间的一片小天庭!很多游客看到后都跃跃欲试想马上去到这个梦中之地!我在东瑶台时,有位女士就迫不及待向清洁工打听,如何才能去到对面那片金碧辉煌的小宫殿:
如下图所示:北斗洞对面下方有个小山峦,上面有个亭子叫宗文亭,那里也是眺望北斗洞的佳地!
视频:从东瑶台远眺雁荡山北斗洞:恰似镶嵌在悬崖中间的一片小天庭!
我根据箭头方向走向北斗洞:
北斗洞实际是在半山腰上,
有一大段攀爬:
我走到了上文所述的北斗洞对面下方那个小山峦,向顶部的宗文亭进发,这条台阶很陡:
这个亭子,叫宗文中学纪念亭。宗文中学,是一个在1806年创立的杭州名校,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十中。
抗战期间,杭州宗文中学校长钟毓龙先生为了逃离日军控制,1938年带领师生躲到雁荡山中继续读书。宗文中学在北斗洞、观音洞等道观寺庙借地上课。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北斗洞对面这个小山峦顶,建了一个碉堡。
这个亭子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的碉堡。后来碉堡拆了,在钟毓龙先生离山六十年之际,当地学子在碉楼下建了这个亭子和碑刻:
上图亭子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可惜是草书,十分难辨认,我认为是下图这副对联:
天开图画神来笔,
梦接家山更外青。
亭子下方有一块碑刻。
碑刻正面,写着“源远流长”四个大字:
碑刻反面是一大段文字,内容如下:
“宗文纪念亭
宗文中学,创建于一八零六年,为杭州名校。抗日战争期间
,校长、著名教育家钟毓龙先生为御日寇,迁校雁荡山,假北斗
洞、净名寺、雁山旅社、雁荡旅馆及大荆镇东里等处为校舍,惨
淡经营,坚持办学。自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零年,历时三载,于
战乱中为温台两处莘莘学子提供求学良机,并为此后雁山兴办学
校奠定基础。播扬文教,源远流长,功不可没。当年宗文曾在此
建有自卫碉堡,今因其旧址构筑此亭,永留纪念。
宗文中学于一九五六年改名杭州第十中学。
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区管理局
一九九二年三月李岳琳书”
亭子里有潘天寿撰书的一副对联:
四壁岩花开太古:
一行雁字写初秋(搞笑我竟然拍漏了一个字):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稳,还暗寓雁荡山“以鸟名山,以花名村”的掌故,可谓大手笔为名山增光。
亭子独立高耸,四望视野很好,而且风很大,很舒服:
此处也是眺望北斗洞的佳地,
可惜下侧被树木遮挡了:
宗文亭另一侧,
一石峰傲然挺立:
又一侧,可见双峰挺立:
从亭子下来后,继续往北斗洞进发。
途中一侧石壁上,又有一块题刻,写的是:
“中华民国癸亥暮秋奉
令分巡瓯括莅乐成同
闽清李君藩合肥刘君
锡蕃杭县施君肇信登
雁荡山宿北斗洞
黄冈沈志坚留题”
石块左侧那块字迹很难辨认了。
沈致坚,河北黄冈人。题刻时间“癸亥”,即民国十二年。时沈志坚任温处道府伊。李蕃,福建闽清人。时任乐清县令。其它诸人生平未详。他们在灵峰、大龙湫也留下题刻。
好家伙,这班人企图用题刻让自己名垂青史!不过现在,估计任何景区都不让游客题字了。
继续往前走,路下方有一座亭子,叫“迎仙亭”:
迎仙亭内悄无一人,我未在亭内歇息片刻,抬脚向上方北斗洞走去。
到达北斗洞门口。北斗洞最早的名称叫伏虎洞,因洞口正对着伏虎峰而得名。后来因为道家要拜北斗星君,而改名北斗洞。北斗洞高70余米,宽80余米,深40余米:
据说这里周围的山峰、岩石、树木神奇般地组合成了道教的护法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图案的巧妙结合,可见北斗洞风水之佳!所以北斗洞有“洞天福地”、“三十六洞天”之美誉。不过,一般人是看不出来这四个图案了,估计得从特殊角度看,还得有人指点。
北斗洞门口石壁上,有各种题刻:
北斗洞外是红色得围墙,
左侧写着“北斗洞天”:
右侧写着“福生无量”:
北斗洞上岩壁有大蝠之形,洞口俯视亦有岩似大蝠飞升,洞顶有横石似青龙入洞,还有水痕似白龙腾飞。不过我是看不出来:
北斗洞大门口外瞰,
视野也开阔:
北斗洞大门图,
里面有壁照,是一副太极图:
壁照上面的太极图,配合六十甲子,
近照特写:
大门前有对联。
正上方是三个大字——北斗洞,
竟然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
上联为:北鬥玄穹眾星共照
下联为:東來紫氣大道揚輝
洞顶偏左,在赭黑色的岩石中嵌着一条虬曲的青色岩石,是一块挨一块连接着的,好象龙腹部的鳞片,因称“青石卧龙”。洞内还有“金乌玉兔”、“倒挂青蛙”等诸景致。
北斗洞洞口高大宽敞,洞内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北斗洞前殿为灵霄宝殿,供奉玉皇大帝。殿前为大天井,天井前为三层建筑的八仙楼,楼前有小花园,环境清幽。凌霄殿有楼四层(含底层客厅、二层集贤阁、三层海会楼。)我去的时候貌似正在施工装修,因此没进凌霄殿:
后面贴崖壁的四层楼阁,为大罗宝殿,雄伟壮观,更为奇特的是,在洞顶的崖壁上,倒垂一藤,倒悬于宝殿广场前端,犹如天女献花,尉为奇观。“大罗宝殿”供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玄天大帝、桃花女和周公以及分管天地诸神的斗姥天尊。
第四层楼正中,有大块匾额,
写有“大罗宝殿”,
每一层中间的两根柱子上,都有一副对联。
第一层楼阁对联:
北斗耀玄宫夜听真人驯白鹿,
东曦生紫氣晨窥玉洞***(后面三个字被草木遮挡);
第二层楼阁对联:
神殿巍峩德秀三尊地,
瑞云缥缈霞**洞天(后面两个字未认出);
第三层楼阁对联:
春日烟霞浮紫阁,
道场钟鼓动青峦;
第四层楼阁对联:
松竹渐开池上月,
楼台深锁洞中天。
大殿一层内神龛:
神像被玻璃罩住,拍不清楚,
估计是桃花女和周公:
大殿一层外窥:
洞左下方有石髓泉,俗名“龙井”。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晶莹清澈,水质甘冽,常年不枯:
石髓泉得从下图这道门进去:
石髓泉上方岩壁间有一大块类似古钱币的孔方形得装饰物,古钱币上面竟然摆放了一尊神像。我估计应该不是佛教得观音吧?但是看着很像:
下方就是石髓泉,是个长条形的小潭,为天然溶洞得成,上方钟乳石神态各异,泉水从石罅中渗出,游客可以取水:
雁荡山的泉水确实很有特色:观音洞内的漱玉泉、洗心泉,纯净可鉴;北斗洞内的天浆泉和石髓泉,洁净微甘,颇具张力;仙岩洞内的仙泉在一米直径的石穴中,任洞内居人饮用,终年不见增减;七星洞内一处岩隙,每日生出泉水数升;此外还有甘乳泉、龙鼻水、石船水等等。
据说,北斗洞内的这个“石髓泉”,可媲美杭州的虎跑泉!有游客做过实验:“石髓泉”水的比重大,舀一满杯水,慢慢放入一串钥匙,可以看见水满上好多却不溢出,神吧?
离开“石髓泉”,开始登大罗宝殿,三清殿在四楼:
下图是我上到三楼,
走廊上非常宽敞明亮。
三楼走廊上外观,洞前方奇峰环峙,举目可见双伏虎,美女梳妆,金童、玉女、金蝉脱壳诸景:
四楼内宽敞明亮,神像庄严:
正中供奉着三清:
大罗宝殿的窗口很大,
转身就可一窥洞外前方的青山奇峰:
此情此景,非常类似我当年登临丽江木府的三清殿:
只有站在丽江木府三清殿下窥,才能体会“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凌霄宝殿屋顶上,还长有杂草,显得非常古朴:
据信,这北斗洞是清光绪初年,道士赵至贤始开辟的。可惜在募建“凌霄宝殿”未落成时,赵至贤羽化。其徒蒋宗松继续奔走六、七年,独立经营,洞府始初见规模。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及画家林纾喜游历,每到一处必写生记游。晚年画了“北斗洞”图轴,这是他的记游之作。题识中写到:
“是洞旧名伏虎,今易其名曰北斗。道流居之洞顶,高三十余丈,中有楼阁五层。余以辛酉五月至,宿阁上,微雨蒙蒙,赁阁视洞外诸峰,杂立云中如樗蒲。入夜皆黑,始无所见,夜深静卧,百虫皆绝,余竟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五、雁荡山将军洞最强攻略:清邃明敞,泉水清莹,迥非人间)
前言:
清人评价将军洞——
“将军洞者,雁宕之奇境也,众山环列,戟卫森然,昔尝闻而心慕之。及至将军洞,头陀钟山迎入石室,清邃明敞,迥非人间,泉水清莹,朗鉴毛发。小坐片时,悠然静对,百虑俱清,皆低徊流连不忍去。”
正文:
将军洞在雁荡山景区里面,可以从灵峰景区门口进入。进入景区,走过鸣玉桥,沿着鸣玉溪一侧古道溯溪而上,一直沿西北行走,两旁夹着一些奇峰怪石,但脚下却始终伴随着鸣玉溪。
这条古道叫马家岭古道,据史料记载,是由雁荡山之子——民国著名旅行家蒋叔南募资修筑的。蒋叔南不但修纂《雁荡山志》五十五卷,而且凿山修道,植树造林,广为宣传,被梁启超誉为“徐霞客第二”,被黄炎培称为“雁荡山中兴主”。
马家岭古道从景区门口直通真际寺。大约行走至到达真际寺一半的路程,路旁有路标,写着“将军洞”,“将军洞”上方还写有两个字——“上岭”。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上山了:
果然,古道右侧出现一个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石阶直通山上。
这牌坊正中写着“将军洞”三个大字,
两侧石柱上有一副对联:
懿范永垂家国史,
慈容犹绕子孙行。
左右两侧牌坊肩石块上,也各有字迹。
牌坊右肩石块上写的是:温岭市海佳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元平 及 夫人庄银珠 子许钧智 造
牌坊左肩石块上写的是:本洞主持人 韩明通 2006年建
这对联的内容,明显是挽联,无形中增加了一丝鬼气!让我猜测这将军洞是不是为了纪念近现代某位将军?死后葬在此处?如果是这样,就不是什么古迹,而是坟墓类!如果是坟墓,我就不打算前往了,我历来不喜欢参观古墓或者坟墓类,在北京很久,连北京明十三陵的陵墓也没下去参观过;牌坊右肩的内容,这一家三口,可以名垂好一阵了,也算功德箱上有姓名了;牌坊左肩的内容,有点奇怪,写的是主持人,不是方丈啥的,让我觉得这将军洞貌似另有来头?试想:如果是某位将军的坟墓,为何还有主持人??
由于天色已晚,不知道这将军洞还要上行多久,我一度打算放弃将军洞,但咬咬牙决定上去一观!
这个将军洞位于鸣玉溪右侧上行崖壁之上,本来去真际寺的游客已经寥寥无几,而半路着个 将军洞,还在山坡上,所以几乎所有人都会放弃游历这个将军洞!我上山途中没遇到一个人,回程途中也没遇到任何人,又临近黄昏,所以整条上山路上,显得比较阴森,于是我启动了六甲秘祝。
爬将军洞很累,中间有两座凉亭可稍作休息。
第一个亭子,应该是叫孔雀亭:
亭子的名字,
是挂在里面:
我没发现这个亭子的有关介绍。
继续往上走了一大段,
又遇到一座亭子:
这座亭子叫“将军亭”,
亭子两边石柱上,有一副对联:
倚栏饱览峰峦秀,
坐亭闲聊尘世盛。
对联没啥新意。但是,一个“尘世”二字,貌似将军洞不是纪念将军的坟墓!
大约上坡至少一公里以上,山岭左上方,翠竹林木掩映下,出现两个山峦之间的一条大裂缝!大裂缝下方有黄色建筑,和雁荡山观音洞相似;但洞的周边景色,比观音洞更秀气,也更适宜隐居!因为这个将军洞,洞口明显比观音洞开阔多了!
一路上,我一直以为将军洞是纪念某位将军的,事后才知道,是因为将军洞北后山岩形似将军的盔甲而得名。
明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观 南碧霄冈 ,轩爽无他奇。” 说的应该就是这里了。
轩爽的意思是轩敞高爽。
“无它奇”并非说此洞不漂亮,而是没有特别奇异之处。
果真如此吗?
将军洞高34m,深25m,顶窄中宽,高爽深邃,在洞口远眺,可见朝天鲤、香炉峰、千佛峰诸景。而当你置身洞内时,可见到右边岩壁中,有一位披甲戴盔的威武将军,依壁而立,叫“立壁将军”。相传古时候,有位将军在一次大战中,因身负重伤,寡不敌众,最后迫不得已下令退进地形奇特的雁荡,当时,他十分疲惫,找到这石洞靠着岩壁刚休息时,便化为这块石头,将军洞由此得名。
雁荡山将军洞究竟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网上有资料说,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光绪十七年(1891),有僧钟山(大荆水涨人)在洞索居清修,创建殿宇。当时,温州水陆总镇都督府周、三等男爵分巡温处海防水利兵备道李光久(后任浙江按察使),为募修雁宕将军洞引,大荆营都司胡大年刻字立碑。这个说法绝对是错误的!
本人上文已述及,徐霞客在《雁荡山游记》中还专程去了将军洞游历。这就证明,在明朝时候将军洞已有名头,怎么可能在清朝才建立?可谓胡言乱语!
我到达将军洞时,发现此处很荒僻,面朝北方,总不见日,属于阴湿之地!感觉很阴森,启动了六甲秘祝。将军洞前修了一个蓄水池(本人未拍照,但视频里已录),用来接山洞顶上滴下来的水。我到达山门口发现,将军洞没有独立的大门,楼阁第一层的大门就是山门。大门上方(楼阁第二层的墙壁)写有三个字——将军洞;值得注意的是,左侧还有两行字,其中第一行写的是:大清光绪十五年僧钟山开基
这大概就是上述资料说的光绪十七年时创建殿宇。可惜网上资料错了!这里写的是光绪十五年!这句话并不表明将军洞始建于清朝,只是表明佛教徒占据此洞的时间而已。
大门对联写的是:
进门先合如来掌;
见佛能生欢喜(心?)(最下方一个字被寺庙开放的指示牌遮挡了)
这副对联很一般,好像此洞是佛寺?网上有游客又说这里是道观?咋回事?至少在清朝和民国时是佛寺。
到民国初年,僧若净驻此住持,扩展佛堂、僧寮。民国廿六年至廿八年间,台湾高僧释斌宗(1911-1958)游历雁荡山,作诗《将军洞》曰:“门对清溪曲曲流,洞天开辟几春秋。中原随处皆烽火,底事将军不出头。”这首诗还写得不错,至少写出了此洞下方的鸣玉溪,也说明躲在此洞中算得上是“避秦”之地!不过这里只是比较荒僻而已,真谈不上“避秦”之地!真正的“避秦”之地,是华山大上方(独探华山修仙秘境——大上方,通往天界的颠覆性存在!)!
民国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1872-1950)在其诗《题将军洞壁》中这样写道:“雄姿终古此沉霾,大树飘零亦可哀。遗像至今森甲胄,天心有意息风雷。阴崖悬溜乖龙活,连嶂奔云战马回。此地容君千百辈,将军盍早赋归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将军洞内佛像被毁。
以上就是将军洞的历史。至于现在是不是佛寺,等我们上去看看楼阁里的神像再说。
进入将军洞后,发现里面有类似当地农民模样的几个人,说着听不懂的本地方言。后来才知道这些人不是游客,应该是管理此洞的人员。里面还有厨房啥的,貌似这些人在此地住宿,自己做饭吃?
将军洞共有六层殿宇,各为小六间,大殿在最上层,基宽20米,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里面楼阁上(大概是第三层?)还有个大阳台,视野很开阔:
楼阁第五层是一长排厢房,
柱子上写有对联:
其中有副对联还写得不错:
玉地祥光开泰运,
金门旭日耀阳春。
对联虽好,可惜不符合实际内容:将军洞面朝北方,总不见日,属于阴湿之地,冬不宜居。行至此洞,自觉阴气比较重。
其他对联也拍了,附照片如下:
楼阁第五层外侧还有一长排亭子,
可以坐在亭子下眺望洞外之景,很舒适!
至少,将军洞内的光线,比观音洞强多了,观看洞外诸景,更加赏心悦目:
我上到最上一层,
看看里面到底供奉啥?
神像都在玻璃柜子里,
和一般佛教或道教庙宇完全不同,
里面混坐一些我不知道的民间神(视频里我全程实录了):
对于这些神,我没有作揖。下来后,我询问那几个农民模样的人,这里到底供奉了些啥?结果听不大懂他们的普通话,貌似说,这里的神像,都是信神的居士请来供奉的。肯定是此类神比较灵,才会请来供奉吧?所以不知情的人最好别拜哦,别问我为什么?
总结一下:
徐霞客评价此洞“无它奇”,但有网友不同意,认为:
将军洞洞内洞外,风光奇秀。洞口有水珠帘,洞顶有凤凰展翅,洞内清泉长流,洞外东侧崖壁为朝天鲤岩、西侧崖壁为卷图峰,洞下半山腰有孔雀岩、孔雀亭,对面风景一览无遗,有碧霄峰、朝天鼈(仰龟峰、朝天龟)、戏狮峰、狮子岩、白象岩、仙人洞(龙王洞)、白虎岩等景点,洞西侧山峦叠嶂间有千佛岩、三贤峰(卓刀峰、大笔峰、玉笋峰)、五马峰(五马回槽)等景点。站在洞口,正视前方,峰峦叠嶂,云雾飘渺,美如仙境,令人陶醉。
实际上,上述这些景色,真的不能用“奇秀”二字!但是可以说美景或赏心悦目!
以下是将军洞碑记,清朝人对将军洞的美景坐了一番描述:
《募修雁宕将军洞引》清·李光久钦命特授浙江温州水陆总镇都督府周、钦命三等男爵分巡温处海防水利兵备道李,为募修雁宕将军洞引。将军洞者,雁宕之奇境也,众山环列,戟卫森然,昔尝闻而心慕之。兹以巡察各海口,泊舟乐清之白溪,适章云斋协戎,恽直卿大令,胡有丰、陶捷三两都戎,咸来会晤,佥谓名山伊迩,盍偷闲一游?遂结伴西行入山,历观各迹,奇峰怪石,眩目赏心,唐一行僧称,南戒山水之奇尽于雁宕,信哉!及至将军洞,头陀钟山迎入石室,清邃明敞,迥非人间,泉水清莹,朗鉴毛发。小坐片时,悠然静对,百虑俱清,皆低徊流连不忍去。已而,钟山请曰:“头陀昔事戎行,粗树战绩。自梦寤浮生,不复作红尘之想,寄居此洞,盖有年矣!向惟结草为棚,稍资蔽障,顾逼窄殊甚,行且脆朽。每思扩静室数间,改覆以瓦,藉安神像而资栖息。奈力有未逮,心窃憾之。今幸鸣驺戾止,是诚罗汉因缘,将现色相。愿乞数言,普告四方檀越,俾各欢然布施,得竟此区区之志,则拜贶多矣!”余维天下惟有志者竟成。顾一裘尚需集腋,况名山妙境,点缀天然,即莫大之功德也。此后*人游士,穷探幽奇,亦得暂憩尘踪,稍舒足力,庶可遍搜岩穴,领取此山之全神,以期无负天地尽泄之奥。此其众乐为何如者?固非独我辈巡行之偶然茇舍也。遂书此,俾遍告焉。钦命三等男爵分巡温处海防水利兵备道李光久书。署理大荆营都司胡大年 勒石。大清光绪十有七年季秋月 吉旦。
将军洞点评:
将军洞,洞形似观音洞,然与观音洞相比,地处高僻,所以游客少来,香火也不盛。我估计是被承包给那几个农民模样的民间居士了吧。至于将军洞是佛寺还是道观?我觉得目前将军洞算是个民间庙宇吧,里面的神像,不是佛教也不类道教。
另外,我坚持认为雪洞是南碧霄洞。
有人引述清乾隆《雁荡山志》卷三载:“南碧霄洞,一名将军洞,北与碧霄洞隔涧相对,狭而高,以阴向,故无居之首。按旧志,南北碧霄相对,今人以雪洞为南碧霄者,误。”有人据此认为,这里才是南碧霄洞,今人以雪洞为南碧霄者,是大错特错!
对此我不敢苟同!古人判断失误也比比皆是!从地图的地势及方位看,雪洞应为南碧霄洞。再说,从清朝乾隆以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雪洞是南碧霄洞,已经延续到现代了,早约定成俗了,难道世人一直错???
六、雁荡山真际寺:徐霞客到过的地方!秋日到达,可享浓郁桂花香
雁荡山真际寺,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雁荡镇灵峰景区内,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熙宁元年(1068年)赐额。
寺名“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
此寺因地处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记述。在徐霞客的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里,曾这样描述真际寺:“望真际寺在溪北坞中,是溪西由断崖破峡而来,峡南峰为‘五马朝天’,峥嵘尤甚。两旁逼仄石蹊,棘茅塞路。”从游记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通往寺庙的路途艰难,人迹罕至。
据说,真济寺最出名的是桂花林,老桂树都是当年孙中山之子孙科手植,保留下来的老树树龄至今已逾80载。秋日到达真际寺,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浓郁桂花香气之旅。
1934年,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陪侍生母卢氏游览雁荡山。时值中秋佳节,太夫人见真际寺环境清幽秀丽,若以桂花点缀其间,岂不更佳?孙科回南京后,即命人从上海购来桂花二百栋,运至雁荡种植于真际寺前,称桂花林。孙科撰《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现在寺前尚有桂花二十多株。枝叶茂盛,每逢九秋,桂花盛开,为名山添色、添香。
真际寺在雁荡山景区里面,可以从灵峰景区门口进入。进入景区,走过鸣玉桥,沿着鸣玉溪一路溯溪而上,至少要走半个小时以上的路程,才能看到真际寺入口。所以,一般游灵峰景区的游客,很少有前往真际寺的。
沿途群峦环抱,树木葱茏,鸟鸣和溪水齐奏,山野小花似点点繁星,天然胜景幽静从容。没有喧嚣的人流,只有“梵音”在天地回响,宛若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进入灵峰景区,夫妻峰(即合掌峰)下的大广场,往右沿着溪边一直往里走,有大片的石斛种植基地,再往里走,沿着清澈的溪流往上游的真济寺一带走,沿岸都是桐树,溪面覆满白花,浅潭处,则如花冢,走到尽头,就是真济寺。今天的真际寺,路途平坦而且一路风景清幽。
进入真际寺后,会发现这里和传统的寺庙有些不同。
真际寺现存建筑系1936年僧白波所建。坐北朝南,全为木构楼房。其梁架结构采用浙南常见的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青瓦覆盖,硬山顶,正脊吻饰已毁。四周筑以块石围墙,正南有单间台门,台门内和正屋之间有一个面积颇大的天井,台门外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大道两边就是当年的桂花林。
整个寺庙是木质构建建筑,摒弃了所有的木工雕塑和画工,用最简洁明了的木头线条贯穿起整座寺庙的通行。洗尽铅华始为真,这样的设计和自然相连,和寺名相应,真可谓真际。
寺前绝壁间有一洞穴,一年中仅数日阳光射入穴内而见观音像,平常不可见,人奇之,故名“飞来观音”。又有前后两洞状似楼阁的“石楼洞”。进南坑谷,有五马回槽、仙人叠塔、达摩渡江等景致。北坑北面为马家山,筑有一条宽二米,长五里的马家岭(亦名北岭),越过该岭便抵南阁,所以这里是东内谷通向显胜门、仙桥风景区的捷径。
真际寺呈院落式布局,进入山门后,左右两边有禅堂和斋堂。沿山门中轴线向上,“大雄宝殿”四个字就映入眼帘。
整座寺庙的空间设计返璞归真,没有刻意的技巧和语言,只在大殿和禅堂供奉了两尊佛像。
沿着石阶缓缓向上,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就一点点呈现眼前。这尊佛像不同于一般大雄宝殿的佛像,造像三米高,仿制麦积山石窟第44号特窟主佛像的造型,沿袭了西魏的造像风格,被称为“东方的微笑”。
这尊佛像表现出的安详和喜悦,正是经典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看到佛像,就像远方游子归家,看到慈母站在屋前等候,喧嚣的内心瞬间安宁。
大殿需要脱鞋进入,和西双版纳傣家寺庙一样,一是脱去身上的疲惫,二是脱去内心的傲慢。
傣家寺庙:
曼康湾村村头的大佛寺全程实拍:小乘佛教的寺庙果然与汉地大乘佛教不同!
不过由于里面有工人正在装修,我也没脱鞋。佛像的前方排列了整齐的禅垫,可以安静地打坐、冥想。这一刻时间是静默的,心是安宁的,整个空间里流动着一种寂静、超然的力量。
七、游雁荡山观音洞:九叠危楼洞里藏!洞外观之,只见洞而不见屋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雁荡山并不高,但是它胜在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变幻多端的险峰奇嶂。更在于这独一无二的观音洞。观音洞位于雁荡山脉中的南北向绝壁上,雁荡山梅岭西麓,藏于合掌峰之中。
雁荡山代表景观之一的合掌峰,是由灵峰和其左侧倚天峰合成形同双手合十礼拜状,故名“合掌峰”。右峰称之为灵峰,左峰仅仅倚靠着右峰,得名倚天峰。两峰合在一起,恰似一双参禅的双掌合掌膜拜。峰高270米,主要由火山喷发的大量岩浆物喷出地表,致使岩崖断裂后经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多重作用形成的。
为了满足读者的*,我专门在网上淘了一张合掌峰的最美夜景图,如下,合掌峰到晚上就变成了所谓“夫妻峰”:
合掌峰之中有一裂缝,远看小而窄,其实为雁荡山的第一大洞,它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清朝时改名为观音洞。也就是说,合掌峰的“掌心”中,即为“观音洞”。观音洞号称雁荡山第一洞天!先前原是道教洞天,后被佛教徒鸠占鹊巢:
当地人依岩势构筑九重楼阁,将如此轩昂的佛寺,塞进一条大石缝里,真可称得上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从山门要经历403级逶迤石磴,才达顶层大殿。
洞内深达50余米,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是一座岩石殿堂,中部是一个宽敞的石洞,后部是一个小天井。洞内有观音、大势至、普贤等佛教神像,还有道教神仙、儒家经典题刻等文化遗存。
观音洞山门开在半山腰上,山门楹联为——“胜境人知游雁荡,名山我欲礼观音”,出自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手笔;山门处的“观音洞”三个大字,是赵朴初题写的:
山门开于山体左侧,能看到后方巍峨的灵峰!所以最初这个地方叫灵峰洞:
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
天王殿前有一副对联——
泉可洗心如皎月,
峰长含掌礼青天。
第一句楹联,泉可洗心如皎月, 说的是洞顶洞顶常年不断连绵滴落的“天外之水”,有泉水三束,名洗心、漱玉、石釜。
古时候很多游人争相饮用,我是不喝的。这类泉水,雁荡山很多洞穴都有,比如维摩洞内:
雁荡山净名谷维摩洞内,居士让我喝佛赐圣水!
雁荡山维摩洞全景实拍
这三束泉水都从观音洞洞顶滴下,其中:
1、洗心泉从洞顶左侧石罅中滴入洗心池中,水质极清(见下文洞顶描述)。
2、漱玉泉在天王殿后,泉水从洞顶洒下,在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非雨季不一定能看到,也许只是滴水下来)。
3、石釜泉在漱玉泉后面,水从釜形洞顶石缝中涓涓下滴,似一幅悬挂的珠帘(大概是非雨季,我没看到)。
下图是漱玉泉,洞顶泉水滴落下方天王殿,下方建有泉池:
下图是上到楼阁高处,下眺泉池:
天王殿镶嵌在合掌峰观音洞最下方,从天王殿外上窥,看不到洞里面的建筑:
天王殿外,还摆放有香炉:
进入天王殿,
有四大金刚塑像:
从天王殿继续往上,地势升高,
转身外窥:观音洞外,远方山峦如画。
往洞内窥,
就能看到下一栋阁楼:
也就是说,观音洞内所谓九重楼阁,并非一栋楼有九层,
而是独立的九栋楼阁,依次向洞内上方伸展:
这些楼层之间,有石阶相连。
中间的洞壁上及阁楼上,有各种经典题刻等文化遗存。
如果仔细游历,估计半天也游不完。
兹选取一些经典题刻。
1、“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叠危楼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线,此中莫问甚炎凉。”
据说,1960年,邓拓游历观音洞后赞不绝口,就赋诗写下了这首《雁荡山观音洞》。
2、“按剑徐行过雁山,千形万状异长安。心存画像恭明主,一臂东南静海天。”
上述题刻,是观音洞内现存碑刻中年代较早也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块。是明朝爱国将领杨宗业题写。杨宗业天启六年(1621),在东北抵御清兵时战死疆场。
这方狂草诗碑,高1.18米,宽0.60米。诗写得很豪壮。草书“生龙活虎,不可捉摸,笔锋锐利,似镵枪划成”:
3、洞内另有一方草书诗碑,其年份不明。
名字叫《灵峰洞》,碑文如下:
“灵岫撑天立,门开石窦新。
岩花晴滴雨,洞草岁常青。
却愧登临晚,无妨眺望频。
风尘苦牢落,何日可还真。
萧一中”
碑高44厘米,宽65厘米,嵌在 岩壁上。
此碑书法秀雅。题名《灵峰洞》,而非罗汉洞或观音洞。此洞原以峰名,曰灵峰洞。宋时还是道士隐居之地,后佛教徒侵占,改名为罗汉洞,洞内曾置罗汉“五百身”,又称罗汉洞。明朱谏罗汉洞诗:“万仞枯岩立小滨,乾坤多放洞门春。可怜洞里春如海,只着当年五百人。”清代的时候才改名为现在的观音洞。
据此,我猜测这块题刻很可能是宋朝人题写,因为那时候此洞还不是佛寺,而是属于道观,并且此题刻内容,明显是道教思想。
4、我还拍了下面这块题刻:
“同治辛未重九,江宁吴杰,长州龚檠,山阴沈瑜、钟廉,吴县孙憙同游记石。”
题者未考。但这几个人肯定是清朝人了。
其他一些题刻,未再拍摄。读者感兴趣可前往观摩。
观音洞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第一是观摩每一层楼阁的建筑、题刻、文物、佛像等,
第二就是每上一层,就可以眺望洞外风景,都是窄窄的一线天,视野并不开阔。
有这么一首诗描述观音洞的观赏价值:
“谷中藏佛国,合掌入仙都。
紫气耸崖绕,灵光一线输。
观音壁上嵌,佛陀口中呼。
洞里光阴转,山中日月殊。”
向石缝洞外眺望:
观音洞寺院建造华丽,雕梁画栋,气宇不凡,但在洞外观之,只见洞而不见屋,构筑奇妙,巧夺天工。
网上有资料说,观音洞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这是站不住脚的!里面有独修者居住,并不说明此洞建于东晋。
以下是本人考证的观音洞建洞历史:
关于观音洞的开辟历史。开辟者并非和尚。宋崇宁五年(1106),邑人刘允升开辟此洞。
关于刘允升开辟此洞以及后人塑像以祀,见清曾唯“合诸志而汇辑”的《广雁荡山志》引施元孚纂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雁山志》述:“刘守不知何许人,尝携二女及家人经雁山至灵峰洞,爱其奇绝,倾囊驱土石筑台,砌护以石栏,塑罗汉像台上,而营屋其下居之。二女皆不嫁以事父。守卒。二女辟谷,不知所终。后人貌守及二女像祀于洞,明陈罗江谓宋郡守刘允升,命刻石以志。”
明朝人慎蒙在《游雁荡山记》里肯定了此说法,写道:“相传宋崇宁五年,士人有刘允升者,搜剔沙石,至费二干金,厥洞始显。”
根据传说,南宋时期的道士云洞师傅的隐居之所,后来被福建莆田白鹤洞门人发现,开始修建殿堂,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总之,雁荡山宋时已经很盛,且山志及明人的游记均说此洞为刘允升开辟,并非和尚开辟!而况洞中碑碣犹在,这是不屑置辩的。
宋朝时此处命名为灵峰洞;清同治年间,才改称为观音洞。
洞内原为木结构九层楼房,因年久失修渐趋朽烂。
1982年浙江省建设厅拨款修缮,至1984年春完工。基本改为砸石仿木结构,大体上保存了原有宏伟、粗犷、古朴的建筑风格。
考证完观音洞历史,继续往上。
据信,在洞中仰望洞顶,中开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有一线天光泻下,名叫“一线天”。但听说太阳正照到洞底大殿,每天仅有数分钟时间。我没看到所谓“一线天”。到底在哪里呢?
根据经验人说法,这一线天得站在观音洞的第七层往上看!第七层原为斋堂,现是摄影部和小卖部。所以当时我直接跳过第七楼了。据说,在第七楼,能仰望到洞顶中间有一小罅,阔尺余,长三四丈,有一线天光泻下,名叫“一线天”。
至于传说中的“一指观音”,也是在观音洞第七层朝外面的岩壁观看,左手面可见“一指观音”,当中可见“侧面观音像”,右手可见“地藏王像”。再往洞外看,可见奇景林立。
上到八楼,有一幅匾额,上书“最上一乘”,意为佛教中达到最圆满。据网络资料记载,有人说这是南宋秦桧所留笔墨,不知是否确实。
八层是两层楼阁,二楼正中写有——“活佛现之”:
中间还有一副对联,
由于光线不好,照的模糊,不好辨认了:
根据专家考证,罗汉洞石壁上,确实有秦桧的题刻。佛教徒竟然为秦桧洗地,兹有古文作证:
《东瓯遗事》载:“秦桧尝梦至一洞,群僧环坐。后经雁山罗汉洞,诡云我昔梦抵此石室,群僧环坐,曰:尚忆此否? 吾瞿然悟身为诺矩罗也。僧谓吾世缘未了,姑去。今睹此始知所梦,因筑了堂,为诗以纪,有‘欲了世缘那得了’句。王十朋以诗讥之,有‘名山误见污’及‘愿借龙湫水,一洗了堂碑’等句。此刻所记,曰恍符宿梦,曰订出家缘,与桧语吻合,疑为老秦手笔。‘四年’上当是‘绍兴’。桧自二年罢相,后寻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温州,当绍兴四、五年间。年月后尚有一行文已磨灭,或即桧姓名,为后人所深恶而凿去之耶。”
二楼有释迦塑像:
八楼的二楼,往洞外观看,好比一扇窗了:
拐角处继续往上,
就到第九层楼阁了:
第九层号称观音殿。
殿内供奉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
正殿中央,供奉观音坐像。
旁立十八罗汉雕像,神态各异,骨相奇特,栩栩如生。
由于光线暗淡,照不清晰:
观音殿内,还有一口钟,上面隐隐刻有字迹:
洞顶偏角一侧外窥洞外:
正面外窥洞外:
第九层还能听到泉水淙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外之水”——洗心泉了。泉水滴入洞顶一个大石槽中,由于光线暗淡,照不清晰:
游历完九层楼阁后,还得原路返回,因为顶部没有路径爬到山后。我就从左侧石径下洞:
到达洞外后,继续往下,发现
石刻“神游”二字,说的就是古人游历观音洞的感受:
出了洞外,继续下山:
从上图石阶路右转,就去往山下的白云庵了。
跋:虽然无数人对雁荡山观音洞赞赏有加,不过我觉得观音洞无论从内从外观之,还是从地势、方位、光线明暗对比上,都比不上雁荡山北斗洞!
雁荡山北斗洞远观,好比一座小天阙镶嵌在远处悬崖间,看到后让人心向往之,非常想去;游历在北斗洞中,又觉得此处视野极其开阔,观赏价值也远胜观音洞。
八、雁荡山白云庵:启动六甲秘祝,推门后应声而开!
白云庵,位于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响岭头村灵峰景区内,
具体位置是:雁荡山东内谷,在倚天峰下,会贤谷旁。北倚观音洞,西对北碧霄洞,坐西朝东。
观音洞下来后右侧转向,在合掌峰之灵峰脚下向里走,即可看到。
下行途中,看到一块镶嵌在石头里的水泥板,上面雕刻着五个小景点的名称。这条小径一直向里走,能分别看到:
白云庵;
雪洞;
紫竹林(道观);
古竹洞;
长春洞。
走完全程后得知,这白云庵,西与紫竹林(道观)遥对。南墙外即路,通往雪洞、紫竹林、古竹洞、长春洞。
今天,让我们了解一下白云庵——雁荡山规模最大的庵堂。
白云庵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据信,此庵系温州华盖山女居士竹芳开创(另有一说,是由温州信徒朱卓芳等两位女居士兴建),作为自休道场。
白云庵之名,取自清人周清源的《灵峰寺》诗: “开窗望四山,时有白云至。”
初时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有楼房五间,一楼一底,楼上大雄宝殿,楼下客厅。左右厢为僧合、斋厨。 1949年,竹芳他徙(猜猜去了哪里),庵由默安师太主持。曾与灵峰寺合办过福利旅社。“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佛像被毁,出家尼众被扫地出门,打工度日,白云庵被当地公社作为厂房使用。1986年后,在尼姑守乐、心平等要求乐清县政府恢复旧貌。1987年至1997年间,尼姑心平、显宝、源航等发起改建,得社会及居士资助,建成大雄宝殿、观音阁,又扩建厢房一十三间。全庵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
我走到白云庵门前,大门紧闭。
大门正上方大书——“白云庵”三个大字,
两侧门联:
白云红树土方净,
紫竹苍松味自清。
谛听里面貌似无人,
我启动六甲秘祝,推门后,门竟然应声而开!
这种持咒推门后开门的景况,多次发生。有时不启动六甲秘祝,门就不开:
颐和园秘境独行:路过一座废弃寺庙。用手一推,紧闭的门竟然开了
实拍:雁荡山邪门小庙立于崖壁下,我走近庙门推门
北京香山楞伽妙觉的门被我推开,里面竟然传出声音
进入白云庵,首先入眼的是写有“阿弥陀佛”的屏风小建筑,后方写的是“回头是岸”。
由于我轻手轻脚,里面没看到人,据说住有尼姑三人,徒弟五名。
庵内具特色的是观音楼,一楼供奉释迦摩尼,墙上书有“庄严”二字;二楼“清凉世界”,内供千手千眼观音,并做藏经阁,珍藏一部《大正经》,的前方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三世佛);大殿背后为地藏王菩萨。
我从白云庵出来,沿着小径继续探秘雪洞。
小径正上方又出现一条路,标注的是:“北碧霄洞已关闭,请游客止步”。
由于看到此标语,又临近天黑,我就没有再去探秘北碧霄洞。
有本地驴友认为:雁荡山将军洞,原名是“南碧霄洞”,正好与这个关闭了的“北碧霄洞”相对;
(此驴友认为将军洞是“南碧霄洞”)
由于我去过将军洞,离白云庵比较远,没听信这个驴友的一家之言,于是查到其他资料有不同意见:雪洞,又名南碧霄洞,在灵峰洞(观音洞)左边山腰,与北碧霄洞隔谷相望。
(此资料认为:将军洞不是“南碧霄洞”,雪洞才是“南碧霄洞”。)
到底哪个正确,我附上一幅地图,请读者辨别真假:
大概是“北碧霄洞”关闭了,上述地图中,没有标注“北碧霄洞”;不过我可以合理推测:我虽然没走上那条道路查看“北碧霄洞”,但肯定不太远,可能就在观音洞左后方。
所以,我认为那位驴友的观点是错误的!雪洞才是“南碧霄洞”。
九、雁荡山雪洞——雁山最古洞穴,洞内石色如雪,洞外芭蕉丛生!
离开白云庵后,我继续往前走。路上遇到两个年轻尼姑,看到我往雪洞方向走,她们告诉我说雪洞已经关门了。我说我到洞口看看。
于是沿着右侧石阶一直往上走,直奔座落在半山腰上的雪洞。路从白云庵西外上岭,只见高岩林立,奇峰连绵。很快来到雪洞山门前。
山门有一副对联:
雁山古洞人间福地;
雪洞重楼佛国长春。
雪洞下方还有一块石碑,大书“雪洞”二字。
石碑两侧是菜畦,估计是洞内尼姑的庄稼地:
雪洞,又名南碧霄洞,在合掌峰东首倚天嶂下,灵峰洞(观音洞)左边山腰,与北碧霄洞隔谷相望。雪洞东南向,前可遥看五老峰、骆驼峰、玉口峰。又与凤凰峰相对,故又名“来仪”。洞清雅幽静。
为何命名为雪洞?清代曾唯《广雁荡山志》描述雪洞:其“状如维摩室差大,一望空旷……石室洁白,故名。与凤皇峰对,又名来仪。”由此可知,雪洞是因洞内石色如雪而得名。
雪洞被称为梵刹之地,也称“雁荡精舍”。果真是佛教徒的地盘吗?答案是否!民国旅游达人蒋叔南在《雁荡山志》中记载:“南碧霄洞,旧名雪洞。在倚天峰下,洞东向,高广约六丈,洞壁多古摩崖。洞有小楼,幽而敞,清光绪时大道教徒金玉峰创建。”
由此可知,雪洞在清朝时期还是道教地盘!雪洞丹楼乃清光绪时道士金玉峰所营构。如今是鸠占鹊巢了!
雪洞现有两层庵舍三楹,座北朝南。门由西入,额书篆体“别有天”三字,大概出于今人手笔。
雪洞院落南边靠墙处有石碑一座,清宣统二年立,上镌岁进士蒋炯所撰《中兴南碧霄洞碑记》。碑文的序言左面,刻载捐资者的姓名和银元数目,由此可知现存庵舍的由来了。 至于此洞的始建年代,因地方史志失载,无从查考。
但是。从其他资料和文物,依然可以大体推算出雪洞的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雪洞是雁荡山开发最早的洞穴,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开发。
雪洞内有古摩崖多处。可惜到了“文革”期间,被涂上一层水泥沙浆,当作“四旧”破了。但是清朝人对这些古摩崖多有记载,从而我们可以摩崖碑刻推断雪洞的历史。
清代学者潘来在《游雁荡记》中提到:“雪洞摩崖有三四十行,最古者有开元二年(714)太守夏启伯到此山建寺云云。”
此是雁山题识之最古者。题名有二处,分别在左右两侧崖壁:“太守夏启伯到山”;“太守夏启伯到此发□建寺”。洞中有更多的宋代石刻,如北宋著名地质学家沈括所题“沈括”两字。北宋晁端彦任两浙提刑时,亦到雪洞题过名。
根据上述记载——洞内岩壁上有“开元二年九月口日太守夏启伯到山”的摩刻,开元系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二年”即公元714年,距今已有1270余年。据此可知此洞开发於唐玄宗开元之前或开元之初。山门对联:霞扃雪竇开灵境,梵磬斋钟净客心
1989年,住持显敏募缘重建大雄宝殿五间二楼,木构结构,大殿奉三世尊,文珠、普贤,楼上法堂中坐地藏。同时建成东、西厢房二幢。东厢三间三楼,西厢三间二楼,西厢后高处建庑二进上、下各二间二楼,天井下置地下室二层五间。全寺占地面积 1670平方米。洞存留自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之摩崖石刻十二处。
雪洞洞口前对五老峰,洞外竹木芭蕉丛生,绿荫蔽日,虽天炎日暑,但仍觉清凉,来到此处,颇有点西游记铁扇公主芭蕉洞的错觉。1931年夏,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游山时,也十分留恋这里的胜境。
十、雁荡山紫竹林道观,竟被16级台风夷为平地!
我在去往雁荡山古竹洞的路上,由于是黄昏时,一路无人,路上还不时闪现各种坟墓,所以路上十分吓人!
行进至五指山脚下深壑处时,我还发现一个被台风摧毁的道观。
这个道观,叫紫竹林道观。
下图可见,只有灵官殿还硕果仅存:
据信,2019年利马奇台风登陆,山体暴发洪水,直冲道院,造成紫竹林道院所有建筑严重损坏,近乎夷为平地!我在探险雁荡山大龙湫顶时,看到山顶很多大树几乎被拦腰折断甚至连根拔起!并且呈现出一大片的异常惨状,好似外星人或鬼怪所为!一个人在深山野岭看到这种异状,确实相当吓人!当时我猜测很可能是台风导致!
那么,2019年利马奇台风到底有多凶猛呢?
这次台风,英语为Super Typhoon Lekima,翻译过来就是:超强台风利奇马,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有多猛!利马奇台风为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第9个被命名的风暴。“利奇马”这名字,由越南提供,意为热带水果利马果。
台风“利奇马”于8月7日23时升格为超强台风,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向浙江沿海靠近,并于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这使其成为201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和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第三强的台风。
根据统计资料,截至2019年8月14日10时,“利奇马”台风共造成中国1402.4万人受灾,57人死亡(其中浙江45人,安徽5人,山东5人,江苏1人,台湾1人),14人失踪(浙江3人,安徽4人,山东7人),20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537.2亿元人民币。紫竹林道观就是这次的牺牲品之一。
紫竹林道观遗址一旁,还贴有一个告示:
“紫竹林道观于2019年8月10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地质因素不能重建。”
我观看此处地势,恰好在两山深沟右侧,视野非常不开阔,居住在这个地方背阴,觉得压抑。再者,如果上游大洪水冲来,确实会发生屋毁人亡的惨剧。
回想了一下,我出游途中遭遇的暴风,最严重的是五台山末日暴风雪,估计达到十级!
五台山末日变天历险游记:叶斗峰畔天地变,鬼门关里走一遭
五台山北台顶:一人独行,遭遇零下40度末日暴风雪!
五台山末日暴风雪观日出:十级北风上东台,满轮红日透佛背
冬游五台山:北台之巅遭遇十级寒风恐怖场景
五台山之东台:十级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
五台山遭遇零下40度末日暴风雪脱险视频:雪虐风饕,唯有向死而生
第二次是游凤凰岭遭遇暴风,按天气预报,达到7级:
游北京凤凰岭李儿港:七级阵风攀魔岭,险些吹下乱崖巅!
恰好今天出了一个不幸的新闻,12级阵风造成南昌3人坠楼:
对于紫竹林道观,我有一个疑问,按理说,修道观选址的道士应该非常懂堪舆之术!为何将道观修在这么一个地方?
血泪教训后,紫竹林道观决定:重建不会选址在原址,而是选在另外一个景区——羊角洞景区,不知道现在是否已重建完成?
十一、雁荡山古竹洞:清朝人开辟的避秦秘境!真幽人之所居也!
有人说雁荡山灵峰景区半天即可逛完,那我要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别听这些跑火车的家伙满嘴胡言!
灵峰景区实际也很大,荒僻不开放的小景点特别多,有些还被列为禁区。
今天,我就带大家观赏一处小众景点——古竹洞。
由于我第一次去灵峰景区,听信网上胡言,小觑了这个景区,导致我半天时间都疲于奔命!到黄昏时才发现还有很多荒僻景点。而古竹洞,就是这众多荒僻景点之一。
我黄昏才从观音洞出来,一路往下,右手侧就是关闭的白云庵,白云庵左侧有条寂静的小路,一直往里走,可以通往雪洞、古竹洞和长春洞。
这个景点人迹罕至,黄昏一个人走在荒僻无人的山路上,山风吹来,各种怪叫,十分吓人,一路启动六甲秘祝。瞅着无有尽头的盘旋山道,我一度打退堂鼓想撤了。
中途经过一个拱圆石门,上书——“天階”:
天階正前方有个石亭,
石亭上有一副对联,你能认出来吗:
继续往前,途经下方,
感觉这个地方雨天肯定是瀑布:
然后就开始不断上盘旋山路:
中途经过长春洞,
因为道路被毁,长春洞被景区立牌辟为禁地,
由于临近天黑,我没去探险,可谓一大遗憾:
五老峰,又名五指山,兀立在眼前!
这是我见过最像五指的山:
到达五老峰,古竹洞就在眼前了!因为古竹洞正对五老峰!
古竹洞山门前,建有来仪亭一座。据信,这座亭子是1998年路桥区峰江人方安空所建:
上方写有——“来仪亭”三字,
亭联写道:“一经天階别有天,回头玉笋未成竿。”
前联是说,经过“天階”之后,由于古竹洞周边风景神奇,景色就别有洞天了;后联可能描述的是古竹洞外某个山峰之景色:
古竹洞,是灵峰景区内,我游历的最远也是最高的一个洞,爬了无数的山道,最终来到了古竹洞门口。
古竹洞原名苦竹洞,据说是因产苦竹而得名。位于倚天嶂尽头,卷云谷底。具体位置是灵峰景区之南谷(卷云谷),倚天峰南侧、凤凰峰北侧,两峰夹峙间为洞之门户,坐北朝南,正对五老峰。洞高8米,深15米,宽10余米。真可谓幽人之居也!
关于古竹洞的历史,据信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朴头村人郑庚三(郑庚山)在伏虎岩下建屋三间,以避世乱。民国八年(1919年),温岭白山人郏志平复建大殿及厢房七间,以潜身修道。
关于古竹洞,民国旅游达人蒋叔南在其游记《雁荡之游程·灵峰》中这样写道:“由此再上,陟百步峻,至苦竹洞。现道人重兴之,更名古竹洞。洞东南为凤凰峰,峰壁为凤凰洞,昔有人居,架木以通来往。更上有长春洞。前有双狮岩,侧有水鸭石,东望见温岭县属之方岩,甚低远也。”
1960年5月,当代诗人、原《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游览雁荡山时到访古竹洞,赋诗一首:“古洞高崖有凤翔,山前五老阅沧桑。讲经争似谈诗好?奚论神仙世外方!”诗文镌刻于古竹洞山门左侧岩壁之上。
文革期间,殿宇圮毁。1976年,响岭头村岭脚人谷亨桂重建楼房数间,作为栖身之所。1995年,郏志平之徒观音洞主持释心参法师重建大殿及整修上山岭道,历时二年,建成之后,梵宇巍峨,气象一新。
1999年10月,滕万林(字林玄)撰写《重建古竹洞碑记》,立碑洞内。
这篇碑记非常有历史意义,全部原文如下:
重建古竹洞碑记
古竹洞,原名苦竹洞。面五老,临卷云,左腾蛇,右伏龟,群嶂环列幽谷清雅,乃仙乡佛地也。
清同治间,朴头郑庚山开洞造屋三间,以避世乱。民国八年,温邑白山郏志平,复建大殿及厢房七间,以潜身修道。惜乎,文革之际,殿宇圯毁。丙辰秋,岭脚谷亨桂重建楼房数间,以为栖身之所。戊寅之春,观音洞住持释心参法师,见其楼房简陋,象龙岑寂,遂萌发重建洞宇之志。历时二年,耗资五十五万,建成大殿五间,盛哉,终使古竹洞天梵宇巍峨,气象一新。
释心参法师原籍椒江,年十四,至古竹洞,郏先生见其不同凡器,收为徒,取名思贤。己丑岁后,拜观音洞守净大比丘为师,法名心参。文革初,蒙垢,辗转至临海杜桥庆国寺,躬耕自食,一十六载。甲子岁,落实宗教政策,被邀返观音洞住持佛事。此后,心参师更矢志弘扬佛法。募缘铸铜钟建元宝桌,重塑三百罗汉,复使观音洞香火日盛。法师一向热心公益建设,曾出巨资建雪洞,助铺龙湫大道,发展雁荡山功德无量。今又重建古竹洞,谢师恩,弘佛法,添胜迹,一举而三善备焉。其情,其志,其德,足以流芳百世。爰为之记,以告来兹。
雁荡山樵 林玄 撰文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
雁荡山所谓嶂的地方,比比皆是,是指连续展开的悬崖峭壁,好似一道高大的石墙。这个景象在古竹洞外可以一览无余:
雁荡山作为三山之一,与黄山和庐山不同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雁荡山有很多古洞奇穴,可谓无岩不洞!无洞不奇。
三山五岳自由行暴穿:必须游历过哪些景点,才算真正去了三山五岳?
这个古竹洞属于什么洞穴呢?我在灵岩景区看到,龙鼻洞内岩石崩落出现鳞片状青色岩脉,留下一条灵异的“青龙”。岩嶂底部则多形成平卧式流纹岩层内崩塌洞。这是由于火山喷溢的岩流上下结构差异造成的。它们结构不均一,加上外界环境作用,发生重力崩塌因而形成洞穴。雁荡山的古竹洞、北斗洞、将军洞、维摩洞等就是这一类型,而这四个洞穴我都去了!
古竹洞前临高山深谷,左有“立雉”、“腾蛇”,右有“翔鸾”、“伏龟”,后有“鸳鸯戏水”(俗称水鸭石)诸景。不过,这些景色,得靠特殊的视角,仔细端详,或者有人指点,才能发现:
谷中还有姿态优美的“姐妹古树”和似珠玉纷飞的“洒珠泉”。我没看到,不知道是不是在寺内?
可惜古竹禅寺大门紧闭,不知道是未开放,还是我来晚了?
大门前有一副对联:入三摩地,进解脱门
本人游历古竹洞后认为:
古竹洞避乱世的功效,肯定不如华山天险——大上方:独探华山绝密禁地——大上方:全程实拍通往天界的颠覆性存
回程途中是原路返回,路过观音洞时,再次拍了一张照片:
谁能想到,这两峰之间的山洞里,藏着一个佛国仙都!观音洞诗:“谷中藏佛国,合掌入仙都。紫气耸崖绕,灵光一线输。观音壁上嵌,佛陀口中呼。洞里光阴转,山中日月殊。”
继续往景区大门走,路上遇到一个亭子。
可惜光线昏暗,不好辨认了:
到达响岭头村,在街道上炒了一盘蛏子,
这是我第一次吃这种海鲜:
感觉味道还不错。我以为这种东西是竹蛏,后来有网友说不是竹蛏,就是蛏子而已!
搞不懂了,看来我以后得去海滨城市住上一年半载:
另外,还炒了一盘鸡蛋炒啥来着?
总之,这盘菜不好吃:
至此,雁荡山灵峰景区就游历完毕了。
事后,我一直对朝阳洞耿耿于怀。后来查资料,有本地驴友说是属于免费景点,但是道路崎岖凶险;又有本地驴友说属于灵峰景区,他们去“朝阳洞”要收费,非常可恶。孰是孰非,我不得而知。另外一则资料,我看着比较靠谱:
“朝阳洞貌似真不在灵峰景区内,是一个独特的景点。在灵峰出口的右手边有一条台阶路,可以逆走朝阳洞。”
据说这条路路况特别差!走起来十分吓人!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也许,等有机会自己去探寻一方,才能知道端倪。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