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玄幻仙侠剧《长相思》引起热议,其中不少人物原型来自上古“五帝时代”。
“五帝”传说广为人知,《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但“五帝”究竟是哪五位,却众说纷纭。
要理清“五帝”传说,可从两个方向梳理。其一为横向,五帝对应“五行”学说中的五个方位,为白帝、青帝、赤帝、炎帝、黄帝;其二为纵向,五帝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为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尧和帝舜。
▲汉代画像石五帝画像拓本(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横向:五行方位
“帝”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了。这个字像是正在烧的柴火,表示一种祭祀上天的“禘祭”活动,引申为被祭祀的天神。商王去世后,也会被称为“帝”,但生前一律只称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思想出现。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他们又将五行分别配五方、五色和四季,其中金为白色,对应西方、秋季;木为青色,对应东方、春季;水为黑色,对应北方、冬季;火为红色,对应南方、夏季;土为黄色,对应中央、季夏,也就是夏天最后一个月。
有了五行,就诞生了五行天帝。根据《史记·封禅书》,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就有祭祀白帝的传统;春秋前期的秦宣公,又开始祭祀青帝;战国初期的秦灵公,又开始祭祀黄帝、炎帝。楚汉之争时,刘邦进入秦地,还问人说,听说天上有五帝,为什么秦朝只有四帝黑帝祠呢?大家都不懂,刘邦就说,我知道了,这是要等我凑齐五个呢!于是就建立了黑帝祠。从此,汉朝就有了对这“五帝”的祭祀。
这里的“五帝”,指的是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炎帝属火,自然也就是南方天帝,也可以叫赤帝。战国时期的《墨子·贵义》篇说:“帝以甲乙*青龙于东方,以丙丁*赤龙于南方,以庚辛*白龙于西方,以壬癸*黑龙于北方”,应该与《孙子兵法·行军》说的“黄帝胜四帝”是同一件事。汉代纬书说,东方青帝叫灵威仰,即木帝;南方赤帝叫赤熛怒,即火帝;中央黄帝叫含枢纽,即土帝;西方白帝叫白招拒,也就是金帝;北方黑帝叫叶光纪,即水帝。
可以发现,这里的“五帝”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对应五行方位,可以视为“横向的五帝”。他们更多存在于思想观念中,是一种虚构的形象。但其中又有“黄帝”“炎帝”这两个熟悉的名字。这和作为历史人物的“黄帝”“炎帝”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黄帝”“炎帝”的称号可能正是来自五行天帝。不过,在战国时期,五行天帝的称谓与传说中的氏族首领的名号进行了合并,比如“有熊氏”和“轩辕氏”,本来应该只是两个上古部族,他们的首领却被赋予了“黄帝”的名号。战国前期齐威王所作的一件青铜器“陈侯因齐敦”中,也提到“高祖黄帝”,说明最晚在战国时,已经有人以黄帝作为始祖。那么,“黄帝”这个称号由天神转化为了人王,由哲学上的“帝”转化为了历史上的“帝”。
▲明代《帝鉴图说》中尧任命羲和的故事(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纵向:历史沿革
在五行天帝之中,黄帝被认为能力最强,所以关于黄帝的传说也最为丰富。不少国家与部族,纷纷把世系列于黄帝之下。比如在《诗经》中,商人的始祖是契,周人的始祖是弃,两者之间看不出有何联系,商人与周人一般也被认为是两个部族。但在战国儒家编订的《五帝德》《帝系》中,契和弃成为了兄弟,他们都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之子玄嚣之子。同时,“尧舜禅让”中的帝尧也称为了帝喾的儿子。
黄帝除了玄嚣这个儿子外,又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帝颛顼,不少国家和部族就是颛顼的后人。比如夏朝的始祖鲧,就是颛顼的儿子;楚国的始祖重黎,也是颛顼的孙子(一说曾孙);战国齐国的始祖舜,也成为了颛顼的后代;秦国的始祖大业,也被认为是颛顼的孙女女修吞了鸟蛋所生,那么秦国国君也算是颛顼的后人了。这样一来,“战国七雄”的齐、楚、秦是黄帝后人;赵是秦同宗,也是黄帝后人;燕、韩、魏来源于周室,也是黄帝后人。
就在这个时候,“纵向的五帝”孕育而生。人们认为,在“三王”(夏商周)之前,还存在一个“五帝”的历史时期。这历史上的“五帝”是谁呢?自然就是战国世系中最重要的五位: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相对于“横向的五帝”中的哲学色彩,“纵向的五帝”明显就更加偏向历史。当然,当时还流传其他的一些“五帝”说法,但太史公却认为《五帝德》《帝系》的这种“五帝”最为典雅可信,于是编成《五帝本纪》一文,所以这种“五帝”也最为后人所知。
除了黄帝之外,“横向的五帝”中最有名的要算炎帝了。我们华夏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除了以上的黄帝子孙外,还有一支炎帝子孙,就是周朝的姜姓,最有名的就是春秋齐国了,也就是姜子牙建立的国家。不过,春秋齐国在春秋战国之际被“田氏代齐”,卿大夫田氏灭亡了春秋齐国、建立了战国齐国。其他的姜姓小国家,在春秋时期也都灭亡了。姜姓的祖先本是传说中的四岳,大概正是这样的原因,四岳被认为是炎帝的后人,而炎帝又是黄帝的兄弟。
既然黄帝和炎帝已经“走下神坛”了,那么白帝、青帝和黑帝又是谁呢?这也难不倒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黑帝,他们认为是黄帝之后的颛顼,又叫玄帝;白帝和青帝,则找到了少昊和太昊进行配对。少昊和太昊本来是传说中上古时期东夷两位部落首领,少昊是嬴姓祖先,也就是秦国的父系祖先;太昊则是风姓祖先。因为秦国系由东方迁徙至西方,所以西方的白帝自然就落到少昊头上,而东方的青帝自然也就落到太昊头上。
杂糅的五帝
在战国秦汉一些文献中,可以见到“纵向的五帝”与“横向的五帝”的杂糅。《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都提到春季“其帝太皞(昊),其神句芒”、夏季“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季“其帝少皞(昊),其神蓐收”、冬季“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淮南子·天文训》也说“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这种文章都属于时令类文献,强调的是一种五行思想下的观念,更像是“横向的五帝”;但同时又使用了“纵向的五帝”部分名号,故可以视为一种“杂糅的五帝”。这种“杂糅”不但反映在横向的思想观念中,也影响到了纵向的历史世系。
战国时期流传一种“五德相胜说”,大家认为,五行中是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的关系,而每个朝代都拥有一德,其中夏是木德、商是金德、周是火德,那么谁能取代周,谁就是水德。最终当然是秦胜出了,所以秦成为了水德。汉初承秦制,也是水德;但到汉武帝时期,认为自己是灭亡秦的,所以又改为土德;到西汉末年帝政衰微,大家又认为汉朝要被取代,但不是由于武力而是由于禅让,所以又流行“五德相生说”,五行中是土生金、水生木、火生土、金生水、木生火,王莽以黄帝之后土德自居,所以汉朝又被改为了火德。
“纵向的五帝”本来只有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代,但经过“五德相生说”的指导,太昊、少昊、炎帝也都挤进来了。既然黄帝是土德、少昊是金德、颛顼是水德,少昊就成为黄帝与颛顼之间的一代,与黄帝之子玄嚣合并为一人;已知炎帝是火德,那么炎帝就与传说中的神农氏合并;至于太昊,因为《周易》说“帝出乎震”,震在八卦中处于东方,所以太昊又在炎帝之上,又与传说中的伏羲合并,成为“五德终始说”系统最早的一位古帝王。
所以在《汉书·律历志》引西汉末的刘歆《世经》中,就可以看到太昊木德、炎帝火德、黄帝土德、少昊金德、颛顼水德、帝喾木德、帝尧火德(汉为帝尧之后)、帝舜土德(王莽为帝舜之后)、夏金德、商水德、周木德,接下来的秦是什么德呢?因为汉的火德、王莽的土德是固定的,所以就说秦虽然是水德,但因为德行不够,被从五行中开除;然后又在太昊和炎帝之间添加了个共工,共工本是水神,自然也是水德,但也因为德行不够,被从五行中“开除”。
这样看来,“杂糅的五帝”已经超越了“五帝”的数目,足足有“八帝”之多,但这明显不符合“三皇五帝”的传统观念,也与太史公的经典文《五帝本纪》相悖,所以影响力终究还是不大。哲学观念下的“横向的五帝”(白帝、青帝、赤帝、炎帝、黄帝),与历史进程中的“纵向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在后世还是呈现一种齐头并进的书写形式。(完)(原标题:“五帝”传说的纵横线)
作者/林屋公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