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兵仙对战神,韩信与项羽的“殊途同归”

楚汉相争,兵仙对战神,韩信与项羽的“殊途同归”

首页角色扮演项羽传之楚汉战神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5

【路上读书】今日荐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从项羽与韩信两条线来展开那段楚汉相争的历史。被选中的这两个人,项羽来代表楚阵营,毋庸置疑,那汉这边的代表,难道不应该自然而然地选上刘邦吗?为什么选韩信?

首先我们看项羽: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再来看汉营这边,为首的刘邦,他在打仗的时候可不是像项羽那样身先士卒冲*在前的主君,在汉营中,刘邦的角色比较偏向于精神领袖。所以,在汉营这边,谁是首屈一指的军功大臣呢?没错,就是用兵如神的韩信了。

本书作者李开元先生就是从这个角度,这样把两位战神列在一起,写下了这本荡气回肠的楚亡史。

1.一个是翩翩贵公子,一个是既穷又懒小混混

这两位战神在年岁上相差不大,项羽只大韩信四岁。不过,年龄虽然相近,少年时代的经历可是相去甚远。

项羽是贵族少年,打小生活优渥,故而学得一身好武艺,练得一身好胆识。后来他的祖父项燕被秦将王翦击败,转而自*,楚国随即覆亡,项羽跟着叔父项梁避难去了,虽然日子过得不如从前,但长了不少见识——总之他少年时代的经历,为他日后的雄图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咱们再来看看韩信,少时家贫,可他却游手好闲,以至于后来连饭都吃不上。这人又穷又懒,为此韩信没少受欺负。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胯下之辱,还有一件让韩信抬不起头的事:有位老妇人,一连接济了韩信十多天吃的,韩信很感动,就对老人家说,将来一定会报答她,谁料老妇人听了很生气,对他说:“我分你口饭吃是因为可怜你,年纪轻轻不做事,哪里能指望你报答我?

或许,少年时受到的这些屈辱也算是种磨砺,让韩信获得了一种坚韧不屈的品格。

2.同一个阵营,同样的少年有为,奈何造化弄人

两人的少年时代截然不同,两人崭露头角的时间点也有些差距。

韩信最开始打仗时,还是个在项梁的队伍里的二十一岁小青年。韩信一直都觉得自己有将才,加入了军队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虽然军中默默无闻,但他也十分努力,奋勇*敌,在军中的位置一阶阶往上攀。

而时年二十五的项羽呢?这一年可以说是他人生巅峰的第一年:拥立楚怀王,和刘邦联手救东阿,大破秦军于濮阳。年纪轻轻锋芒毕露,在军中还很受尊敬。后来项梁战死,他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楚军的领袖。

再过一年,韩信成为项羽帐下的郎中,算是离主君较近的官员了。在这一年,项羽率领了五万楚兵与秦将章邯所率的四十万秦军大战于巨鹿。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视死如归,最终大败秦军。韩信也在这五万楚兵之中,忠心耿耿,奋勇*敌,浴血奋战。

这场决定性的的胜利,不但确立了项羽在诛秦义军中的领导地位,还让大秦王朝真正变得名存实亡。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一年里最重大的一件事:赵高*了秦二世,秦撤除帝号。

3.鸿门宴后,韩信去意已定

韩信仗剑从军跟随项梁,项梁死后转而跟着项羽,项羽让他当上了郎中。看起来韩信的前途一片光明,但他的建议和计谋却总也得不到项羽的采纳。有才却不为主君赏识,韩信萌生了离开楚营的决心。

再加上,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后,功业和声望都达到了巅峰。但是这个顶点又是一个分水岭,项羽日后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和目光短浅,都让他渐渐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在项羽一旁的韩信,对他这些缺点韩信又怎么会看不到呢?

我们都知道,楚亡汉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鸿门宴,韩信作为执戟郎中当是亲历者之一,而项羽在宴上表现出来的幼稚不堪,或许是让韩信彻底失去了信心。

这样一个有勇无谋、目光短浅的主君,怎么能真正掌握天下霸权?怎么值得他韩信效忠一辈子?所以鸿门宴后,韩信萌生了去意。

万人之上的项羽又怎么会挽留一个他从来没采纳过建议的郎中呢?就这样,楚汉史上的两个战神,正式分道扬镳了。

4.临死之前一鸣惊人,从此直通权力中心

韩信带着深深的失望离开了项羽,转而投奔到了刘邦军中。由于韩信武功高强,打仗也算得力,就当上了一个职称为“连敖”的中级武官。

根据史*载,韩信在连敖任上犯了死罪,而在刑场上面对即将砍到脖子上的大刀,他却非常雄壮地喊了一句:“沛公不是要夺天下吗?为什么现在反而还要处死壮士?”

这可真是一鸣惊人,不但惊到了行刑的刽子手,还惊到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一看,料定此人定是条好汉,于是就留下来任命他为都尉。

这么一来,韩信不但职位跳了好几级,还有机会直接接触到萧何。慢慢地,这萧何也越来越发现,韩信虽名不见经传,还是楚营投奔过来的,但的确是个统帅型的人才,如果能为刘邦重用,成就霸业根本不在话下!于是萧何信誓旦旦地向韩信保证,一定会向刘邦举荐他。

虽然萧何会向刘邦举荐他,但是刘邦一直嫌弃这个从楚营逃过来的没什么军功的韩信,所以对萧何的举荐,一个字,拖,两个字:忽悠,四个字:敷衍塞责。日子一天天过去,韩信这苦等的心也一天凉比一天,渐渐地,心如死灰的他,再次决定离开。

不过,这次出走,和上次可不一样。上次项羽是满不在乎,但这次萧何亲自去追回了韩信,回来后向刘邦讲了一遍韩信的重要。刘邦最后一口答应拜韩信为大将,并把这事儿正儿八经地落实到位了。

这么一闹,韩信一下连拔好几级,从小官直接成了大将,他的鸿鹄之志可是达成了,站在了人生巅峰的开始。

那么再看看项羽,这一年虽成功灭秦,火烧阿房,自封霸王,分割天下为十九国,但却走到了人生巅峰的末尾。

如果说有了项羽这么一个刚愎自用的主君,楚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韩信加盟到汉营这件事则像是催化剂,把楚亡的日子提前了很多年。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既然已经被刘邦拜为大将,那么总得拿出点成绩来报答这份恩情吧?刚才提到刘邦正困在汉中,那么如何摆脱困境就成了汉营此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韩信知道刘邦原本应该被分封到关中,于是建议他从汉中直接突破到关中去,再结合两地地形,制定了那套非常著名的“明出子午,暗渡成仓”的作战方案,打了历史上唯一一场成功由汉中突入关中的战役。

这场战役成功地把刘邦从蜀地安逸巴适的蜜糖陷阱里解救了出来,这是汉军兴起的一个关键点,若是失败了,则历史上也许就没有大汉王朝,而是多了一位刘姓的“安乐公”。这事儿也是韩信在汉营立下的第一项赫赫军功,后来大大小小的胜仗如背水一战、大破齐楚联军,到最后的四面楚歌垓下决战,都是韩信为报答刘邦萧何拜将之恩,浴血奋战所得。

可是这位“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大将结局如何?唉,君心不可测。

6.楚亡的最后一针催心剂:范增出走

楚亡,也许是从鸿门宴上刺*刘邦失败时就注定了的,也许是韩信投奔汉营后就被加速了的,但直接把项羽推向毁灭的,当属项羽和范增的彻底决裂。

咱们都知道,楚营里忠心耿耿的武将比比皆是,但是说到忠诚无二的谋士,却好像只有范增一个。虽然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而范增也时时伴随项羽左右,但两人其实是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汉营的人岂会不知?于是陈平的反间计上演了。

据《史记》记载,陈平先是花重金找楚人散布范增有异心的谣言,随后建议刘邦在招待项羽的使者时,先供上华美的食物,然后再佯装惊讶道:“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真是糊涂了”,于是换上低劣的酒食来招待使者。使者一回国就告状,这么一弄项羽就和范增断绝关系了。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可笑?这种计谋也太幼稚了吧,恐怕连三岁的小孩都不能骗到,项羽有这么笨吗?

范增

是的,古今不少人也质疑司马迁记下的这一出,李开元先生也觉得这件事的可信度不高。细细分析,其实两人决裂这件事,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项羽一向自负,范增肯定也没少受气,更何况在鸿门宴上项羽目光短浅,无视范增示意他*死刘邦的暗号,气的范增还大骂他“竖子”。就算撇开这两个人之间的摩擦来看,项伯早已受刘邦贿赂,不但鸿门宴上帮助刘邦逃跑,日后还处处针对范增。

这项羽呢,年轻没什么经验,没办法处理好这两个重臣之间的矛盾,项伯和自己同是楚国贵族,项羽必然是偏袒项家人的。这样一来二去,日子久了,范增和项羽之间的缝隙自然越裂越大,这时候陈平的反间计再一作用,两人还能不决裂吗?

范增离开项羽后,不久便病死异乡了。

7.将军可愿与我共分天下?

离了范增的项羽只能靠着一腔热血和一身武艺,同狡诈多计的汉营对抗了,这样的日子可真难熬。

不过此时韩信的日子也不好过。刘邦这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韩信在军中的威望一天高过一天,刘邦渐渐地心生忌惮,就开始在他身边安插亲信。就在汉军大败齐楚联军之后,占领了齐国的韩信上书给刘邦,希望能暂代替齐王,处理齐国国事,这可气坏了刘邦。虽然在张良等人的劝谏下刘邦正式封了韩信为齐王,但是刘邦心里已经认定韩信迟早是要造反的。

韩信打败联军攻占齐国,这事儿不但惊到了刘邦,项羽也着实吃了一惊。武人的直觉告诉他,和这样一个大将为敌是没有好结果的,思量再三,他决定派使者去找韩信,问他是否愿意独立出来,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从此楚、汉、齐三分天下。

从大将当上霸王,难道不好吗?结果无论使者如何强调刘邦迟早有一天会背信弃义、痛下*手,韩信都表示,他始终对刘邦的拜将大恩无比感激,何况这几年他为汉营屡建奇功,刘邦不会对他不利的,非常果断地拒绝了项羽使者开出的条件。

韩信的手下蒯越,一看他放弃了大好前程,心里急得慌,苦口婆心地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劝韩信与刘邦决裂,但依然被他拒绝了。

韩信确实是个感恩图报有情有义的人,但其实从长远来看,拒绝三分天下的这个决定,还是暴露了韩信的弱点,他实在是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

8.垓下悲歌:人生第一场败仗,也是最后一场

项羽没能说服韩信离开汉营,这是把他推向深渊的最后一只手。

从二十七岁开始和刘邦争霸,对方就一直以侧面战场来消磨项羽的兵力,这种长达五年的消耗战,让项羽失去了大部分的土地、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国,在这种日益恶化的境况下,项羽不得不和刘邦正式决战,一决雌雄。而这最终一战的地点,就选在了垓下。

身为齐王的韩信自然是率领了齐军前来应战,在到达垓下之前,他已经成功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彭城,截断了楚军可能的撤退路线。在决战之日,韩信更是发挥他“多多益善”的将兵之道,将齐汉六十万联军排列布阵,与项羽率领的区区十万楚军决战。

就算是举世无双的西楚霸王,以十万对六十万,犹如螳臂当车,岂有不败之说?项羽大败,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叹乌骓,别虞姬,不渡乌江,拔剑自刎。

从二十四岁直到三十一岁的这七年间,项羽只要带兵打仗便从未输过。而垓下这一战,是项羽人生中的第一场败仗,也是最后一场。

项羽二十四岁随项梁起兵反秦,二十六岁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二十七岁灭秦、自封霸王分割天下,少年英雄,所向披靡。谁料爬得越高摔得越狠,项羽虽有勇却无谋,还不能像刘邦那样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以至于后来众叛亲离,一步步走向万丈深渊,从楚兴到楚亡,甚至还不到十年。

最后他在乌江边上用一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来拒绝渡江,其实说到底,也是因为他太过骄傲,宁折不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客为此扼腕叹息,如果他能忍了一时屈辱,谁又能说他十年之后不能东山再起呢?

我们再来看韩信。蒯越的那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竟然一语成谶。二十七岁的那年大败项羽,随后即被解除兵权,后被以谋反罪拘捕、软禁五年、惨遭诛*并夷三族。

而正是因为三族被夷,资料缺失,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军功赫赫、古今少有的大将,史书里竟从不提及他的亲族——他的妻子是谁?他有没有儿女?

两人离世时,一个三十一岁,一个三十三岁,都是死于非命。如此想来,颇有些“白首同所归”的味道。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