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庐山之行记五
(记录曾经的出行旅程,沉淀一份记忆,以期能帮到后去旅游有缘之人!)锦绣谷icon景区还是值得一逛的,限于篇幅略去其余景点介绍,可自已做攻略补上。份外周颠的卸赐石碑,历史意义非凡,是目前山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文物。当时为了将4米高,1.3米宽,0.3米厚的御碑运到庐山顶,内务府还专门修筑了一条登庐山的“官道”——九十九盘古道。御碑制作完成后,运抵庐山,立于庐山仙人洞附近白鹿升仙台旧址上。
周颠icon明代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少时聪明伶俐,诗词歌赋,五经四书,过目不忘。没想到14岁时得了一场重病,落了个疯疯癫癫的毛病,被人们称为周颠。后来到外边流浪,整天疯疯癫癫的,嘴里总是唱着《太平歌》。见了人,尤其是当官儿的,总是喊:“告太平……!”那时因为元朝残酷统治,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也互相*戮,兼并。到后来,朱元璋icon与陈友谅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中,最有势力的两股农民起义军。二人在现在的南昌、鄱阳湖icon甚至庐山,展开了多次战争。开始朱元璋吃了亏。当朱元璋在庐山成功摆脱了陈友谅军队的追击,不久后就又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定性的一战。这决定性的一战,周颠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说中的周颠能耐非常,已非凡人。他从南昌一路追踪朱元璋到了南京,整天嚷嚷着要见朱元璋。朱元璋接见他,他总是说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告太平”。几次三番,朱元璋烦了,打不怕,火烧也没用,就把他放到锅里煮,他不仅不讨饶,还在锅里唱《太平歌》,锅底下的火越旺,歌声唱得越响亮。朱元璋见了,也认为是奇人、奇事儿,命令进一步加强火力,继续烧煮,看他能撑到多时!火烧到半夜,锅里终于静了下来,人们说,这回总算把疯子给治住了。第二天朱元璋来到现场,他要亲自看看这个被他煮了的疯子。谁想打开锅盖一看,周颠在锅里睡得正香。围观的人惊叹不已。惊叹声惊动了熟睡中的周颠,只见他揉揉惺忪的睡眼,伸了个懒腰,不耐烦地说:“你们在这里吵死呀,惊扰我的好觉……!”朱元璋问他有什么感觉,他乐呵呵地说:“好久没洗澡了,在锅里洗洗、煮煮,实在是舒服极了……!”自那以后,朱元璋知道周颠不是一般的人,开始重视起他来。
陈友谅势力的不断壮大,使朱元璋坐卧不安,却也不敢轻易去攻打陈友谅。正在朱元璋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时,有次疯疯癫癫的周颠,却让朱元璋打破旧桶,再建一个新桶。朱元璋不明白周颠是什么意思。军师刘伯温icon就给朱元璋解释说,周颠是让你推翻元朝,另立新朝icon。桶者,统也。打破旧桶(统),重建新捅(统),实现大一统江山。朱元璋说:“陈友谅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我怕不是他的对手。”周颠指着天说:“上面没他的,上面没他的!”意思是上天不会让他当皇帝。朱元璋听了,高兴非常,不久就从安庆一带登船,往九江进发。当时风平浪静,船行驶得很慢。就又请教周颠,是走水上好,还是弃舟登陆好。周颠说:“只管前行。无胆便无风……!”话刚说完,忽然狂风大作,风帆鼓满,船飞速行驶。周颠竟还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朱元璋大喜,心说:“真乃天助我也!”朱元璋的大队军马,浩浩荡荡来到九江附近,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决定性的一战。最后,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又一鼓作气,攻下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
周颠“功成名就”,准备离开南京,到外面云游去。朱元璋问以后去哪里找他。他说,到庐山锦绣谷竹林寺。后来朱元璋派人去找周颠,却找不到竹林寺。人们纷纷传说,周颠已在白鹿升仙台,乘白鹿升仙了。朱元璋便在白鹿升仙台,建了御碑亭,一是怀念周颠,说周颠是“上天”派来帮助他打江山;二是极力营造自已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为此,1928年胡适icon游庐山,对周颠仙人的评价一针见血:“此传真是那位流氓皇帝欺骗世人最下流的大文章”,与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神话自己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带着历史人文去旅游,你将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苦旅(余秋雨icon)。
出锦绣谷雨也停了。由于景区上不远处那个小停车场设卡,禁止车辆入园。下面龙首崖只得放弃,原路返回车上,我先去赶车下来接人,导航显示得经美庐,芦林湖icon昨日路线才可到南山公路下山。
途中想去三宝树,南山路口设卡禁行,从上面走下来,好远,有上十里九曲山路,下到电站大坝站,才发现如走芦林大桥走下来很近,时雨又下了起来,最后只好作罢,累得够呛走回!
南山路确实平缓多了,雨起山雾也起,立马置身仙境。群山环伺雾气蒸腾,我挂着三档踩着离合,一路下行似腾云驾雾,悄无声息地来到山下游客中心。由于一路盘旋过多且伴有耳鸣,车速稍快,同伴全都呕吐呕吐,哈哈,唯司机我没事!
下到山脚刚四点多,又冒雨去拜谒东林大佛icon。九江吃饭,于晚上十点多安全到家!此次行程圆满收官![比心][比心]
( 下回分享此行旅游总结和避坑指南。分享如欲有用,欢迎点赞,如仍有不解之问题,下方留言,看到必回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