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苏州的山,方知苏州魂牵梦绕之所在(一)

登苏州的山,方知苏州魂牵梦绕之所在(一)

首页角色扮演逍遥寻剑更新时间:2024-06-19

苏州之山秀气至极,岂可问“可以爬山”否,来苏州不登众山之巅等于“枉为此行”。

苏州山之秀当首推,西山的石公山可望太湖波光粼粼,风吹水起千里涟漪。

苏州山之高如丘,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灵岩山瘦石奇峰则灵,山顶花园有仙,吴王捧月西施梳妆……仙气昂然。

苏州山之多,却却座座有精彩,处处是秀色。但其中有些是苏山本地人忌讳的就删除了,如上方山位于苏州西南郊,石湖西北,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取胜。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胜迹遍地,被誉为“吴中胜境”。但应原有坟地被本地人称为鬼山。又如旺山,在旺山脚下,有一片以自然村而开发的农家乐,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被“苏州最美的山村”旺山,负氧离子充沛,旅游环境优越。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的旺山,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人文,更是一个具有苏式品味的田园村落。这里有着鲜美的农家小食,吸引着周边城市的人们驱车前往。但山中多公墓,不宜爬山。

虎丘山

国家5A级景区

洪荒海涌流辉溢,

大吴阖闾丘上踞。

宝剑寒光冷虎啸,

姑苏自此贵人墟。

虎丘,最早是海里一片礁石,故名曰“海涌山”,在海浪的涌动和辉映下,十分壮观漂亮,有“海涌流辉”之美景(此四字镌于灵岩寺照壁上)。后吴王阖闾攻越受伤而死,葬于此。三天后有一白虎踞其上,故改名“虎丘”。其生前酷爱剑,有三千宝剑陪葬。自此,尽管始皇、孙权等寻剑未果,历代帝王、文人雅士都好造访于此,多有匾额、诗文留世,南朝才子顾野王称其为“大吴胜壤”(匾额),东坡更有“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之语。贝聿铭则赞为“吴中第一山”(匾额)。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角,是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

主要景点有剑池、虎丘塔等 其中虎丘斜塔,塔高47米,八角七层,青砖造就,此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经测定,塔身的倾斜度和沉降都处于稳定状态,塔顶中心偏离塔底中心2.32米,塔身倾斜度为2.47度,被国外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虎丘的得名,传说众多。

一说是阖闾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在山上,故名虎丘。一说是山形像只老虎,所以叫虎丘。一说是秦始皇上山游玩,见到一只老虎,用剑劈去,老虎变成了石头,遂名虎丘。下面的故事从第一说,较为传统。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顾名思义,是海上涌现出来的一座小山,故名海涌山。[2]那么,后来为什么不叫海涌山而叫虎丘了呢,这与山上出现的白虎有关。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吴国在苏州建都。吴王阖闾死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那时,国王死后,不仅葬礼十分隆重,而且要选择一块风水好的墓地。阖闾是诸侯中的霸主,更是要讲究这些。阖闾究竟葬在哪里呢?在选择墓地时,夫差叫掌管风水的大臣去察看地形。风水大臣察看后回来说:“海涌山那里最好,是虎踞龙蟋之地。虎踞者,山似老虎形状;龙蟋者,山下原为海洋,是蛟龙潜伏之处,是一块难得的墓地,葬在那里最好。” 于是,夫差立即调集民夫,在海涌山下深挖墓穴,建造墓室,把阖闾葬在山下,并用许多金银宝物和三千把名为“鱼肠”、“扁诸”的宝剑作为随葬。葬毕,夫差和两个大臣在山上守墓。在第三天早上,两个大臣到墓前去焚香磕头,发现墓上蹲着一只老虎,双耳竖起,两眼闪光,凶势逼人,十分威严。两个大臣吓得心惊肉跳,急忙去告诉夫差。夫差出来一看,果见山上蹲着一只老虎,但走近一看,老虎不见了。派人到山上去四处寻找,也遍寻无着。夫差心中十分疑惑,想:父王葬后三日,山上出现老虎,不知是凶是吉?就把掌管风水的大臣叫来,说明了情况,要风水大臣解释。 风水大臣一听,当即满脸笑容,乘机奉承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虎者,兽中之王也,雄踞高山,威震四方,象征着大王千秋霸业,各国诸侯都要臣服于大王。”夫差一听,心中十分高兴,但转眼一想,如今虎迹全无,这又怎么解释呢?便问道:“现在山上找不到老虎,不知是何道理?” 风水大臣道:“大王所见的老虎,乃是山中之精灵所化,并非真虎,故而不可能找到。大王可以回想一下老虎的形状,命石匠凿一只老虎放在山上,叫它永踞此山,大王也可以永保霸业。” 夫差本想永当霸主,听风水大臣这么一说,正中下怀,立即叫来了几个灵巧的石匠,凿了一只石老虎,放在山上。从此,过路的行人远远望去,就可以看见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蹲在山上,人们便称之谓“虎丘”。时间一久,大家不叫“海涌山”而叫“虎丘山”了。

虎丘剑池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三泉”。

木渎灵岩山

岩山位于木渎镇西北,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

山中突起一石,数十里外望去就能辨认。灵岩山怪石嶙峋,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 灵岩山海拔182米,北西走向,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等。

灵岩山怪石嶙峋,松林满山,殿宇雄伟,古塔耸立,尤多吴宫遗迹,为苏州著名旅游胜地。沿山路向上,可见一径穿亭、苍翠迎人、落红夕照、塔院松风、醉僧待渡、越女遗踪、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秀峰古刹、灵岩塔影、萧寺钟声、万家灯火、山管拥翠、吴宫遗址、山顶花园、修廊响屟、琴台浴晖、蕲岳同辉等灵岩十八景。山顶花园内有方形玩花池,一名浣花池。 玩月池旁假山上有长寿亭,相传为 西施梳妆台遗址。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等。山顶有灵岩寺,寺中的山顶花园非常秀丽。

乾隆御道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 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印光法师(1861~1940)为近代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 越王勾践与 范蠡献西施给 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 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 太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灵岩山寺

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 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 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 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 释迦牟尼佛巨像, 迦叶、 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 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 文殊、 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 地藏佛像。

山顶花园

灵岩山寺西部以花园为主,俗称山顶花园。园内浣花池相传西施于此泛舟采莲。池西有石城,即山颠围墙,相传为 吴王阖闾所筑,以石砌成冰纹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吴王井呈圆形,也为吴宫遗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积井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积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长寿亭”,传为西施梳妆之所。灵岩山的最高处位于灵岩寺之西的琴台,相传西施操琴于此。

山麓景点

灵岩山南有采香泾,专为西施去 香山采种香草之用,传说是依据吴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开凿,又名“一箭河”。山西南麓有 韩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合葬于此,墓碑巨大,碑文长达13000余字,世所罕见。灵岩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桥东有清初诗人 张永夫之墓。

历代名人中均有登灵岩山者,如南朝梁简文帝、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宋范仲淹、宋释圆照、吴文英等,明朝文征明、唐寅、 高启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历史家 毕沅以及现代田汉、邓拓等,他们都有有诗文流传于世。兹录五首如后:梁简文帝登琴台诗芜阶践昔径,复想鸣琴游。音容万春罢,高名千载留。弱枝生古树,旧 石染新流。由来迭相欢,逝川终不收。唐白居易游灵岩寺诗高高 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荤血屏除能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宋释圆照灵岩山居颂萧洒灵峰上,尘虚夏亦寒。松梦敷翠岭,殿塔耸云端。灵洞门高下,山房路屈盘。其中实幽隐,何必画图看。宋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 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明文征明灵岩绝顶望太湖诗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闲论往事 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清圣祖康熙登灵岩诗霏微灵雨散春烟,按辔逍遥陟翠巅。香水通流明若鉴,琴台列石势如拳。诸峰尽在青萝外,万井全依X仗前。闻是吴宫花草地,空余种罄梵王筵。1966年寺遭破坏,僧众被逐,象法荡然。四凶既除后,拔乱反治,本寺赖中国佛教协会之护持,与政府之大力协助,从事兴复。僧众散者复集,庙宇坏者重修,佛象法器,闪第恢复。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画家谢孝思暨诸同志,陪同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灵岩山寺时,赵会长为山门题字:"灵岩山寺",并赋诗以寄雅兴。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 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云开。

美味素斋灵岩山寺中午有素面供应,鲜香养生,筋斗爽滑,享誉多年。从轧面条、做浇头、下面、卖面都为寺中居士、僧人亲手操作。通常有香菇、什锦两种口味。

每逢周末,苏州当地人都喜欢来此爬山,到灵岩山寺烧香祈福。

特别要题示的是灵岩山免门票,灵岩山寺仅收象征性的一元门票,仍中国第一良心景区。

天平山

江南赏红枫圣地,每逢晚秋格外灿烂,游人络绎不绝。

天平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 201 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景区占地近百公顷,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 天平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怪石(万笏朝天石)、清泉(钵盂泉——吴中第一水)、红枫“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尤以红枫为最,每年山中红叶遍野,景色美不胜收。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看红枫的最佳季节是每年10月底的苏州天平红枫节期间,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北宋皇朝曾将天平山赐给范仲淹,也称“赐山”。以枫、泉、石为著,并称“三绝”。这里也是观 太湖的好地方。山麓有成片枫林,大者年逾四百,秋日经霜,层林尽染,称“万丈红区”。半山有白云泉,誉为“吴中第一水”。其西有两崖,对立如门,俗称龙门,又称一线天。山多奇峰怪石,山腰笔架峰后,岩石环回,挺秀奇伟,人称“万笏朝天”。东坞有范仲淹祖坟,俗称“范坟”。山顶有望湖台,上有一圆石,面向太湖,称照湖镜。怪石、清泉、红枫为天平三绝。山上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故称此景观为“万笏朝天”。清泉出自岩名“白云泉”,泉水由竹筒引入云泉精舍石壁下的钵中,又名钵盂泉,味极甘洌,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红枫为范仲淹17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来,尚存176株,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深秋时节,碧云红叶,灿烂如霞,瑰丽夺目。

天平山的红枫,学名枫香,叶呈三角状,植株较其它几处高大,粗壮挺拔,主干高达10层楼房,要两三人才能合抱。近些年来,天平山风景管理处又栽种了2000多棵“接班枫”,与古枫林形成一片,时至深秋,交相辉映,景致更为壮观。这些枫香树,由于树龄不同,地势不同,长势有强有弱,又受山体阻挡,所接受的寒气不一样,其叶的色彩变化有先有后,有深有浅,甚至出现绿丛中一株红。更有趣的是:在一棵树的大小枝叶上呈现出 嫩黄、 橙红、 赭红、血牙红、深红等自然景观,似如鲜花争艳,为树冠之花,人称“五彩枫”。枫红时节,天平山麓红霞缭绕、丹枫烂漫。

天平山由底至巅分三段,从山下至“一线天”为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山顶平整处名望湖台,并有照湖镜巨石。从登天平路,经一线天、飞来石、望枫台到中白云亭,继而向上,过卓笔峰、照湖镜至去上山顶,环顾四周,近看远眺,农田林网,延绵群山,浩瀚太湖,绘制成一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江南山水书卷,瑰丽壮观,生机勃勃。

据宋《平江图》所示,山顶有 宝塔 ,现已无考。天平山有奇石、清泉、红枫三绝。奇峰怪石有卓笔峰、奇峰、护山奇石、一线天(又名龙门)、飞来石、五丈石、卧龙石、回音谷、印石、鹦鹉石、头陀崖等。卓笔峰在上白云,高数丈,下粗上尖,形如笔杆,为天平山最奇特的大岩石之一。天然洞穴有莲花洞、白云洞(即大石屋,可容数十人)、小石屋、山神洞等。

明代古枫香林叶呈三角状,树干高大,与江南红枫不同;范公祠内一株,树干高约27米,3人合抱。在三大师坟前有大枫九株,名九枝红,入秋枫叶由青次第变为黄、橙、红、紫,称五彩枫,亦有呈浅绛、金黄、桔黄、橙红等色。深秋登中白云望枫台,纵目眺望,似珊瑚灼海,红霞万丈。全山林木有87种,10.6万余株。

南麓天平山庄,依山临水,凭藉周围广阔自然景貌,富于天趣。自东向西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诸区组合而成,各部分以曲廊贯通, 建筑面积 5300平方米。咒钵庵东为桃花涧,即范允临时“桃源”,旧时涧边桃树成林,桃花片片,随水漂流。涧原可通翻经台前大池,今已被腐草杂树阻塞。

摩崖石刻原有40余处。山半有名泉“白云”,历代题咏不绝。清乾隆三年李果作《补修白云亭记》,赞泉色凝白如乳,大旱不竭,“唐白乐天、宋苏子美各有题咏刻石上,已模糊不可辨”。

民国29年,游人尚见一中空竹管插石隙中,将泉水导至池中央一钵盂内,水稍高出盂周而不外溢,又名钵盂泉。钵盂瓷色斑斓,20年代寺僧告李根源云:“为雍正时物,日本人出600元,未敢售。”“文化大革命”中钵盂失去,现用一普通陶钵。在扩大茶室后泉水池时,因放炮取石,使池面扩大而白云泉水流量减少。白云亭为乾隆三年筑,后改题“云泉晶舍”,为啜茗品泉处。因久受白蚁蛀蚀,1969年拆除,建为西式茶室。其他泉水有一线泉、一砚泉、卓锡泉(均在中白云)。

山庄前濒什景塘,又分为二:大为荷花池,广约5亩;小为玩花池。中以大堤相隔,池上架桥,红栏曲折。池南为接驾亭与高义园石坊(乾隆帝题额);园西侧白云寺,现改设游客餐厅,寺西砖墙有门,门额“登天平路”,为上山主道。御碑亭独立枫林之中,重檐八角,亭中置四方砚石御碑,刻有乾隆游天平山诗4首。西侧忠烈庙存仪门碑亭与正殿两进,院中小池石桥,古树参天,庄严古朴。

公交:地铁1号线木渎站下,换乘4路至天平山站下车。或可乘坐315路、662路至天平山站下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