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山海经13首》,过上“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恬淡的生活

陶渊明《山海经13首》,过上“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恬淡的生活

首页角色扮演逍遥仙语正版更新时间:2024-06-15

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首皆仙语,予读《抱朴子》有所感,用其韵赋之。——苏东坡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陶渊明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或四年(408),他此时正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组诗,此诗便为其中之一。陶渊明借读书心得咏叹历史,同时对现实颇有喻示。非现实的传说与时代变迁、个人生涯两相映射,内涵迷离而丰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评】此首诗描写耕余读书之乐。此诗先从良辰好景叙开,结尾到“得其所哉”的快乐。全诗虽然不乏要言妙道,在写法上却纯以自然为宗。其语言素淡安雅,间用比兴,厚积薄发,深衷浅貌,在节奏上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妙。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评】这首诗咏赞西王母的美貌,永寿和神通,以表达诗人的厌弃世俗之情。而诗中并非仅限于此,诗人将组诗名为“读山海经”,必要翻出新意,故而咏西王母并非真的学仙慕道,而是欲求出尘避世,实乃悲愤无聊至极所发之言。

迢递槐江岭,是谓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评】此诗咏赞帝乡昆仑玄圃并表达了愿托乘周穆王之车以遨游其中之态,与屈原“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致,寄托对世俗之情的厌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评】此诗表现出企慕长生之意。仙山丹木,黄花朱实,此物可以“食之寿命长”,瑾瑜之良又可“以御不祥”。丹木之实与丹水白玉,食之可以益寿延年;钟山之瑾瑜,佩之可以驱除不祥。语言幻妙,思绝天地外。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评】此诗借吟咏三青鸟表达对酒的嗜好,并借三青鸟寄语西王母表达对长生的期盼。诗人希望青鸟为自己传言,请西王母赐予酒与长寿。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评】开篇二句写远望的逸兴。诗人幻想自己悠然迥立于横空出世的芜皋绝顶,极目眺望海天尽处的扶木奇姿。“逍遥”见风神潇洒、意态安闲,“杳然”见云水苍茫,天地寥廓,落笔便写出一种高瞻远瞩、沉思遐想的意象,以此暗示对国家前景的深切关心,并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下边描述的景物和情事。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评】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赞美歌颂,其中还包含了诗人对于一个合于天道的,顺乎天意的美好社会的理解和向往,而这样的一种和谐公正的政治社会秩序,才是诗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然而诗中“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的诗句也表明,这一理想的境界,实为昏暗污浊的人间人社会所不容。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评】此诗实际上是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但诗人所借以表现的,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而组诗从这一首开始,亦从理想转入现实,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评】此诗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的复杂感情。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评】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十一臣危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评】此诗吟咏《海内西经》与《西山经》中臣危与钦鴀两位神话人物违背上帝的旨意逞凶,结果遭受惩罚,以此来说明“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恶人终有恶报。

十二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评】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

十三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评】此诗带有总结的性质,但又似乎并非全然论史,仅由读《山海经》帝废共工、*鲧之事联想所及,引出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而自食其果的历史教训。“帝者慎用才”既是对前人之事的感慨,也是对历史兴亡之道的总结。

名家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卷二:“渊明《读山海经》,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尤诗之深致也。”

清·温汝能《陶集汇评》:“此篇(其一)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其九)寓意甚远甚大。天下忠臣义士,及身之时,事或有所不能济,而其志其功足留万古者,皆夸父之类,非俗人目论所能知也。胸中饶有幽愤。”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日者,君象也。天子当阳,群阴自息,亦由时有忠臣硕辅浴日之功耳。此诗殆借日以思盛世之君臣,而怨晋室之遂亡于宋也,岂非以君弱臣强而然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