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交流,韩篇……

姓氏文化交流,韩篇……

首页角色扮演洗冤战神录更新时间:2024-07-10

解读《韩氏历代世系考》

韩庆解 韩氏文化交流 2016-03-08

本族韩姓《南阳族谱》序言中,载有亮公第十九世孙韩璋全公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西1812年)撰写考订的《韩氏历代世系考》一文,他用绝句的形式,以164句656个字,从周武王姬发韩氏前祖下笔,到明朝中叶嘉靖时代收官,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跨越中,列举历朝韩氏风云人物名垂千秋的光辉业绩,绘成“一幅韩姓风云人物的历史画卷”,以考略韩氏历代世系。读罢倍觉韩姓宗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兴起、传承和光大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着光辉灿烂的人生;真实地感受到本族韩姓世孙是华夏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

解读画卷

一 “战神”画卷

韩璋全公的文章开宗名义,“ 粤稽世系”是他文章的宗旨,就是要考查韩姓的世系。紧接着:“肇自武周,姬姓未裔,分镇梁州,梁山禹向,入观锡侯,蹶父子女,汾甥相攸,令居有庆,干不庭俦,安承世袭,广守燕郡,倏遭赢秦,六国兼并。避变鼠投,更移何姓。”。显然,文章自周武王姬发开始考略,从晋朝的韩厥,到广守燕郡,到秦始皇兼并六国,韩王安被缚,更移何姓等史迹来考略韩姓的渊源。此节的历史画卷,作者不想铺开欣赏,还是从璋全公笔下的一代“战神”开篇吧。

璋全公在文中写道:“宗祀淹留,传延至信,良荐西汉,拜将显功。攻赵灭魏,逼楚江中,征南剿北,韬略甚宏。三齐王爵,汉鼎益崇,蒯计乘时,未肯负忠。吕后谋诈,悔不从通,汉武陟位。安国左辅。边境屡惊,议伐匈奴,奏勿击便,不战自腐。”文中“传延至信”一句中的“信”谓之韩信也。此节勾画出韩氏的代表人物——西汉战神韩信的韬略与功绩。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人(今江苏淮阴西)。韩信出身贫寒,时常寒食于人(漂母之情,一饭千金的故事),受人侮辱(淮阳街头的胯下受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为韩信提供了叱咤风云的广阔舞台。

韩信闻讯陈胜、吴广起义,只身一人,身配一剑,投奔项梁麾下,失败后转属项羽,做个郎中。数次献策项羽,未受重视,信觉怀才不遇,转投刘邦,仍未受其重用。不久,郁郁不得志的韩信伙同多人犯下当斩之罪,因监斩为其堂堂相貌和豪言壮语感动,免其死罪。将其推荐刘邦,委任做“治粟都尉”。此时,韩信抓住机遇,接近萧何,向其分析时局,精僻独到,萧何认定为难得将才。但韩信仍未得到刘邦重视。星夜逃亡,因一条溪河水涨,韩信逃亡受阻,萧何星夜追到,规劝回营,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千古传颂佳话。由于萧何推荐,韩信做了“大将军”,此谓“良荐西汉”(璋全公语)。

韩信掌握了兵权,“征南剿北,韬略甚宏”(璋全公语)。提出了“攻战关中,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战略方案.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号称“西楚霸王”,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偏远的汉中(今陕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区。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秦军的降将把守。刘邦自知兵力不如,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烧掉,以示无回关中之心,使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刘邦认为时机已到。此时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计策,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此举是猴年马月之事。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刘邦借道陈仓,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获得未久尝胜的汉军大捷,为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刘邦危急之时,韩信力挽狂澜,阻止楚军追击,构筑一条北起荣阳,南到南阳,西到洛阳,东至外黄的正面战场,使汉军转危为安。此后,韩信挥师北伐,一举灭魏,继而歼灭代、赵、燕、齐等,形成南北夹击楚军之势,使项羽“四面楚歌”,最终击败楚王项羽,使其自刎乌江。在潍水之战后,项羽感到很恐惧,派武涉来拉拢韩信。刘邦也是屡战屡败,“智勇俱困”。此时,蒯通想挑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劝韩信举事,自立为国。巧妙地说,“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蒯通接着又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装糊涂问“何谓也?蒯通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了:“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可叹韩信恩图刘邦,不肯背信弃义。蒯通又劝诫指出:“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见《汉书.蒯伍江息夫传》。“蒯计乘时,未肯负忠”(璋全公语),不愧一代忠臣良将。

项羽死后,因韩信“功高盖主”,被刘邦所疑,夺取兵权,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钟离眛则自行割颈自*。韩信带著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刘邦赦免韩信,贬为“淮阳侯”。

韩信深“功高盖主”之患,常称病不出,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一年(公元197年),阳夏侯陈稀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信称病,没随同前往。谁知,手下的人上书,告陈稀造反是韩信的主意,韩信与陈稀秘密约定,里应外合,由韩信做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囚在牢里的所有奴隶和犯人,干掉吕后和皇太子,然后共取天下。吕后得知,便秘召丞相萧何,商量对策。二人商定对策后,由萧何去执行。

萧何回到家中,派出心腹,扮军人模样,绕北边转了一圈,回来故意称是皇上报捷,说陈稀已全军覆没,皇上将凯旋回朝。众臣听到捷报,都来宫中贺喜,只有韩信借病不出。第二天,萧何就派人请韩信到相府赴宴,谁知韩信称病谢绝。于是,萧何以探病为由,亲临韩府,直入韩室,劝其入殿。韩信见到萧何,无法推托,只得与之寒暄。萧何说:“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征讨大获全胜,叛军陈稀逃至匈奴。你称病不朝,恐引怀疑。我来劝你,一起进宫,向吕后道贺,消除怀疑。”韩信深信不疑,随之来到长乐殿。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见事不妙,急忙呼叫:“萧丞相快来救我!”哪知萧何早已避开。这时韩信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吕后谋诈,悔不从通”(璋全公语),悔之晚矣!韩信被吕后诱*于长乐宫,而且被夷三族。于是便有了千古流芳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炎汉四百年”。泱泱汉邦建立,韩信堪称第一功臣。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明代学者苏坤称之为“兵家之仙”,现代史称为“西汉战神”。

好一册“西汉”演义!好一幅“战神”画卷!

二 “循吏” 画卷

璋全公用他神功妙笔,挥洒了韩信和西汉的历史画卷之后,笔锋一转,写道:“孝宣临世,延寿孰俦,出镇颖川,惠政优优。闭阁思过,讼者悔休,以侈弃世,百姓涕流”。东汉复兴,歆督察官,谏疏好直,言於帝前,指天画地,免归林泉。宣召责之,自刎洗冤,本非其罪,万姓怆然,成礼祭葬,帝悔前愆。”文中的“延寿”即韩延寿也。

韩延寿(?~前57年),字长公,西汉大臣。原籍燕国(汉武帝第三子刘旦的封地,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人,后徙居杜陵(今西安市 东南)。系颍川七世韩义之子,其父因劝谏谋反的燕王旦而遭迫害,朝廷遂提拔延寿为谏大夫。后历任淮阳、颍川、东郡太守、左冯翊等。

韩延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治理地方,以感化为主,深得民众拥戴。“孝宣临世,延寿孰俦,出镇颖川。”(璋全公语)河南颍川多豪强,历任郡守均不易治理。他上任后,经常召集地方父老,设宴求教,逐个地向他们询问民问风俗和老百姓的疾苦,劝导百姓以和睦友爱来消除怨恨,并制定婚丧嫁娶的法规,反对铺张浪费。在他“惠政优优”(璋全公语)的感召下,颍川社会风气迅速好转。几年以后,韩延寿调任东郡太守,由黄霸来接替韩延寿治理颍川。黄霸在其治理基础上实现了治。

韩延寿崇尚礼义,喜欢教化。他每到一处,一定要聘请当地的贤士,以礼相待,加以任用,并广泛地征求他们的建议,虚心地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他大力举荐在丧事中推让祖先遗产的子弟,表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美德;修建和整顿学校;在春秋两季乡射比武中,设置钟鼓管弦,吹奏古乐,推广宾主迎送揖让的礼仪。每当修筑城墙,收集赋税时,总是事先明令通告规定期限,把按期执行看做一件大事。这样,下属和百姓们都敬畏他又拥戴他。他对属下的批评意见亦能虚心听取,从谏如流。一次外出时,一随从因迟到而遭他指责并准备惩治,后来他了解到这位随从迟到是因为老父突然来到而忙于接待时,便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他在东郡任职的三年中,真正做到有令就行,有禁就止,言出法随,以至各类案件大大减少,使东郡成为全国治理成绩最好的一个郡。

在任左冯翊时,韩延寿去高陵途中遇兄弟二人为争田产而告状并相互辱骂,他为此非常难过,认为自己没有管理好郡内民众,责任在己,遂“闭阁思过,讼者悔休”(璋全公语)。此事感动了地方官吏,也感动了告状的兄弟俩,韩延寿耐心劝导他们兄弟要和睦相处。此后,郡中百姓关系融洽,再没有为了争执是非而到官府去打官司的。

韩延寿与任御史大夫的萧望之有矛盾,双方相互指责对方侵吞公款。萧望之列举韩延寿在东郡时私铸兵器等事件,上奏检举其超越职分,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公卿又把韩延寿对萧望之的揭发视为诬陷典法大臣的举动。公元前57年韩延寿被判处死刑。临刑前,民众千余人相送并争献酒食,“百姓涕流”(璋全公语)。莫不为之惋惜。

当一代大儒贾谊、董仲舒在理论上倡导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的时候,韩姓一代名儒韩延寿已经遵照“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原则,实行着儒家的礼乐教化,不愧为时代的矫子。如果说璋全公勾画韩信的历史是一幅吒叱风云的战神画卷,那么璋全公展示延寿的历史则是一幅和风细雨的大儒图画。

韩璋全公接着写道:“东汉复兴,歆督察官,谏疏好直,言於帝前。指天画地,免归林泉,宣召责之,自刎洗冤。本非其罪,万姓怆然,成礼祭葬,帝悔前愆。永寿二年,韶有贤能,贼闻不入,赢长尊称。”。这段历史,从东汉复兴之初,写到东汉中期的“永寿二年”。无疑,此节是璋全公笔下的东汉历史,但难寻此段韩姓代表人物的真名,加之作者的资料所限,不能妄加历史风云人物而画蛇添足。

三 “武将”画卷

韩璋全的笔下,跳跃历史,画笔直指随朝的战将韩擒虎。“当事吴国,都督是任,擒壶佐隋,招讨堪凭,只入朱雀,投井引绳,武功第一,柱国官升”。文中的“擒壶”应为“擒虎”也。

韩擒虎,(公元538年—公元592年)字子通,原名韩擒豹,传说在13岁擒得一只老虎,改名韩擒虎,河南东垣人。

韩擒虎少时慷慨,以胆识而著称。容貌魁梧伟岸,有英雄人杰的外表。 本性喜好读书,经史百家之文都大略了解要义。周太祖看见他感到很奇怪。让他同自己的儿子交游。后来韩擒虎因军功拜为都督、新安太守,后迁仪同三司。承袭新义郡公。 武帝攻打北齐,北齐将领独孤永业把守金墉城,韩擒说服他拿下此城。并进一步平定范阳。授上仪同、永州刺史。陈军逼近光州,韩擒虎以行军总管之职,击退陈军。随即又随大将军宇文忻进平定合州。杨坚为北周丞相时,调任和州刺史。

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高祖暗有吞并江南的野心,因韩擒有文武之才,于是官拜庐州总管,把平定南朝陈的任务交给他,深为敌人所忌惮。等到大举攻打陈时,让韩擒担任先锋。韩擒率领五百人晚上渡河,袭击采石,守卫的人都已喝醉,韩擒顺利攻取。进攻姑熟,半天就攻克。驻扎在新林。江南早闻韩擒的威信,纷纷前来军门投奔,昼夜不断。陈人非常害怕,将领相继投降。晋王杨广上书说明胜况,高祖闻之非常高兴,赐宴奖赏群臣。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把守朱雀航,听说韩擒将至,军众就恐惧溃散了。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弃军投降,韩擒率领精兵五百骑,“只入朱雀”(璋全公语)。陈人想要迎战,蛮奴挥手呵斥道:老夫尚且投降,你们各位还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走。最终平定金陵,当韩擒虎“投井引绳”(璋全公语)把陈叔宝从景阳宫的枯井中吊上来的时候,宣告了陈朝的终寿正寖。在这一战役中,韩擒虎的军事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贺若弼也有战功。于是下诏给晋王说:此二位,深谋远略,东南逃亡之敌,朕悉数交给他们,平定国土,安抚百姓,做得完全符合我的心意。九州不统一已经数百年了。以功臣的名义,成就了国家太平的大业。天下的大事,何能超过于此。我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实在深深地感到快乐庆幸。平定江南,是这二位的力量啊。因韩擒虎“武功第一,柱国官升”(璋全公语),晋什为“上柱国大将军”。

那以后突厥来朝见,皇上对使者说:你听过江南有陈国的天子吗?使者回答说:听说过。皇上命左右引领突厥使者到韩擒面前,说:这就是擒获陈国天子的人。韩擒严厉地蹬着他,突厥使者很恐惧,不敢抬头仰视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不久征召回京,皇上在内殿宴请他,恩赐礼遇很优厚。不久,因卧病,几天之后竟然去世,当时五十五岁。“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斯亦足矣”。这是韩姓男儿擒虎的豪言壮语,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又一幅武将画卷!由于韩擒虎的结局要比韩信幸运的多,在璋全公的笔下此幅武将画卷有了新的色彩!

四“贤相 ”画卷

璋全公继续写道:“开元廿二,休居相首,守正直言,谏诤不苟。上小有过,辄明知否,临镜默然,群言帝瘦。社稷攸关,非为身口,朕得良臣,鱼游渊薮。元和嗣位,愈擢侍郎,佛骨谏表,遭贬潮阳。刺史是守,驱鳄海邦,民歌德政,地除毒殃,南关雪拥,湘度仙乡”。文中“休居相首”的“休”韩休是也。

韩休 (公元672——739年)京兆长安人,初任桃林县丞,后应贤良方正科,迁为左补阙,判主爵员外朗,历任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十二年,出为虢州刺史。

当时的虢州,地处东西两京之间,常被摊派税草以供驹马之食。韩休上任第一把火就直直朝庭的无理摊派。他上奏朝廷请求把税草摊派给个州,当时的中书令说封驳不允,他依然执意奏请,说:“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为政!必以杵上得罪,所甘心也。”韩休“守正直言,谏诤不苟”(璋全公语)朝庭最终批准。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在当朝宰相肖嵩的举荐下,韩休什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对于为政宽博随和的肖嵩,生性方直的韩休,对朝政利弊得失言之犹恐不尽,曾多次犯颜直湅,被名相宋璟誉为“仁者之勇”,甚至玄宗对他也颇为之。有一天,玄宗率一干文武在皇苑狩猎,大肆铺张,超越规定,玄宗不安,私下问左右大臣:“可恶”的韩休是否真的此事。事后韩休得知,自然没有放过规湅皇上的机会,玄宗对镜默默不乐。高力士见状说“自韩休入朝为相以来,陛下从无一日之欢,比以前瘦多了,为何不罢了他的相位呢?玄宗沉思片刻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这就是韩璋全笔下的“上小有过,辄明知否,临镜默然,群言帝瘦,社稷攸关,非为身口。朕得良臣,鱼游渊薮。”若无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从善如流。以及韩休的敢言直谏,又何来开元盛世的灿烂之花!

以后韩休转为工部尚书,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迁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二十七年,年届古稀的韩休——这位为唐帝国吏史清明倾注满腔热血的忠丞,韩姓的代表人物病世官邸。

“贤相”的历史,犹如唐朝开元盛世的一幅灿烂图画。

五 “策勋”画卷

璋全公笔下的宋朝,无疑记载了辅佐三朝的宰相韩琦,他写道:“建隆宋初,通令中书,忠义朝政,旌奖封庐,琦抚宋陕,节制旬宣,名闻西城,心洌胆寒,危言侃侃。正笏帘前,感悟君后,西宫释然,丰功伟绩。魏国赠传,临坠卒星,满朝悼叹,碑篆大节,首额有言,两朝愿命,定策勋元。”文中“琦抚宋陕”中的“琦”便是韩琦。

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人。(据韩琦墓志记载,祖籍河北赞皇县。)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功德圆满,政绩辉煌。

韩琦于景祐三年担任谏官,在任职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名闻京华。

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陕西形势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直逼怀远城。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万人,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 ,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宋军大败,6000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有人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

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庆历八年四月,韩琦到定州为武将镇守,因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恩威并行,对那些品行恶劣者格*勿论,对那些以死攻战者则予重赏,后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英宗即位之初,由慈圣太后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费尽精力,左右逢源。当太后呜咽流泪,诉说委屈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英宗则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书还政。

“魏国赠传,临坠卒星,满朝悼叹,碑篆大节,首额有言,两朝愿命,定策勋元”(韩璋全语)。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再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庭。

韩琦与韩休同为宰相,不同的时代几乎有着相同的机遇,评判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策勋”画卷更是色彩斑斓!

六 “忠武 ”画卷

璋全公在文中继续写道:“建炎中兴,世忠统帅,举酒酹地,天仇不载,会金平江,二兄走败,追擒斩将,奉主复泰,奸桧权秉,杜门释盖,骑驴出游,西湖乐快。”这里,璋全公把韩世忠的大名,响亮地摆在字里行间。

韩世忠(公元1089-1551年),据《名臣碑传琬琰集》上编卷十三集载,“韩氏本古列国后,为秦所并,子孙自韩原渡河,散居延安”故为陕西延安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生于延安,早年家贫如洗,本人嗜酒如命,人称“泼韩五”。18岁从军,独钟刀锋剑矢,厮*疆场,英勇善战,人生轨迹出现重大转折。使得他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为副尉、承节郎、军统制、团练使、节度使,并历任为江南东、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等要职,进太保,封英国公、潭国公。 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溢忠武,配飨高宗庙廷。

崇宁四年(1105),西夏扰边,世忠所在部队抵银州(在今陕西米脂西北马湖峪)御边抵敌,韩世忠斩将夺关,夏军大败,经略上报其功,为童贯所疑,“止补一资”,后又立战功。宣和二年(1120),江南发生方腊起义,韩世忠以偏将随王渊出兵镇压,以伏兵击败起义军,王渊赞他:“真万人敌也。”他又乘势追击方腊至睦州清溪桐,俘获方腊,以功转承节郎。三年(1121),随刘延庆出兵燕山,收复被金所掠失地。宋军被金兵一击即溃,唯世忠率五十余骑抵滹沱河,出敌不意,击败金兵。宋钦宗即位(1126)后,。世忠率部赶往赵郡援守将王渊。金兵到来,攻势凶猛,粮尽援绝,部下劝世忠突围而走,他不许。夜半下大雪,他命敢死士卒300人突袭敌营,致敌军自乱,互相攻*,金兵主将竟被刺死,金兵大溃。由皇上赐“忠勇”二字于世忠。

金兀术将大举南犯,高宗召诸将议移跸于何地,张俊等劝高宗自鄂、岳往长沙,世忠反对说:“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帝即以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兀术分兵渡长江,宋军各路守将皆败,世忠亦退保江阴。兀术破临安,帝赴浙东,世忠至行在见帝,奏请于长江上伏兵截击北归的金兵,帝准奏。遂引兵至镇江,屯兵焦山寺,与金兵大战黄天荡48天,梁红玉击鼓阻金兵,使兀术军无法夺路北归。兀术向世忠求请,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以相全。”兀术无语。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纵火而遁,宋军因无风,帆弱而船舰不能行,使金兵北逃过江。此次战役,世忠以8000兵大战10万金兵,此战役著名于史册。

在宋建炎三年(1129)冬,金兀术统兵十万渡江,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船从海口进趋镇江,截击其归路。当两军接触后,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大振,险捉金兀术。这便是著名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次年辗转战到黄天荡(江苏南京附近),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亦率军沿江追击,且战且行,将金军逼进死港,进退无路,金令监军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会金平江,二兄走败,追擒斩将,奉主复泰”(韩璋全语)。

绍兴五年(l135),韩世忠晋为少保。六年,授武宁、安北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楚州。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授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金废伪齐刘豫,世忠请出师北伐,丞相却主张和议,世忠几次上疏,力主举兵决战,终不为帝所纳。九年,授少师。十年,金军弃盟约南犯,世忠在淮阳大败金兵,此次战役被评为“中兴武功第一”。逐步建立一支与“岳家军”齐名的武装集团——“韩家军”。

绍兴十二年(公元1145年)朝廷将世忠、张俊、岳飞三大抗金主帅明升暗降,世忠后遭秦桧陷害,被迫激流勇退,闲居家中。杜门谢客,口不言兵,终日纵游山湖消遣。这就是韩璋全笔下描绘的“奸桧权秉,杜门释盖,骑驴出游,西湖乐快”。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3年)病故家中。一颗将星陨落了,陨落在貌似恬淡的无尽苦闷之中。在腥风血雨中脱颖而出的韩氏战将,本有希望创立更加辉煌的业绩,却不幸生逢一个鼠辈横行的时代,深藏多年的抗金亦随之悄然远逝。

又一幅“忠武”画卷!好一个战神形象!

璋全公写道:“洪武初登,成列三公,直胆披肝,股肱朝宫。鄱湖大战,彭泽阻风,谅贼猖獗,君臣是从,马家渡口,贼伏岸中,势凶逼投,代之以躬,明鼎既定,九锡追封,一心不二,谥曰义忠”;“绍先克荫,辅国佐政,成祖帝弱,权奸是听,力言谏诤,受害莫禁,奕骥奔逃,黔楚两遁”;“嘉靖登龙,追溯元勋,彭蠡代死,不泯精忠。诏宣后叶,虔承恩隆,梁储保荐,瞿塘卫总,侯爵万户,胙土分封,隆袭世传。延至怀宗,流贼寇关,委身亡戎,全家遭难,一二潜踪,熙朝受命,科甲重重”。此段从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所经历的鄱阳湖、彭泽等战役,到明成祖,再到嘉靖时代。自明初之后,恰是本族鼻祖韩友亮从晋南迁徙秭归繁衍生息的年代,洋洋洒洒的一段画卷,勾画出的是韩姓的哪些武将文官史记?又与本族世孙有何渊源?尚需考略,作者岂能信口雌黄。

画卷·感悟

读罢璋全公的文章,感悟他在文章中所列举的韩姓风云人物,似乎与本族韩姓没有直接渊源,但续订《南阳族谱》的先辈们把这篇文章收集在本族族谱之中,又不得不叫作为韩姓分支——秭归韩姓的世孙思考文章所列举人物与本族的血脉渊源。我可以如此说,璋全公的这篇文章是透过所列举历代韩姓名人对韩姓宗族文化的考略。他的价值和意义远高于本族世系略考。

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韩姓人物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演绎人生,寻味意义。透过这无数相连的韩姓风云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发掘出富有特色的韩姓宗族文化。自西周以来,无论经济形势和社会形态如何变迁,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构成的基石,既然绝大多数同姓宗族成员如此稳定地生活在某些相对固定的区域,他们之间一定会有相似甚至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当然,韩姓具有她独特的文化风采屹立于世。总之,韩姓与中华民族其他姓氏一样,其宗族文化渊源流长,而且一脉相承。

一、 忠义兼备是韩姓渊源流长的传统美德

忠君观念作为传统伦理规范中的核心思想,就其源而言,“忠”无疑是“孝”的扩展;“义”的含义不仅表现在为朋友两肋插刀、纵然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江湖义气,更高境界是指正义和公正,在社会交际中外化为“诚”、“正”、“信”。两者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统一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和人格镜界之中。在家国同构的传统宗发社会,忠君即是爱国,倘若人人均把孝忠皇帝是为当然,又何必担心社会秩序的混乱?就此而论,忠君不仅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美德,更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道德保障。忠义则是在两者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韩璋全公在文章中所列举的韩姓风流人物无不表现这种“忠孝兼备”的传统美德。一代“兵家之仙”韩信可谓是一位“忠义兼备”的楷模。想当初,在刘邦、项羽势均力敌,韩信拥有重兵在握,坐拥三分天下的实力之时,又有蒯通之流的诱说,但他始终念及刘邦的恩典,“未肯负忠”而未越雷池半步;当刘邦统一天下后,吕后与萧何密谋擒拿韩信,韩信称病不出,萧何亲自到韩信住处,诱说韩信赴宫,韩信又念及萧何的举荐之情,信以为真,而且深信不疑,当吕后一声令下,将其按到在地的时候,这位忠义之士大叫“萧丞相,快来救我”,而萧何早已逃之夭夭。直到此时,韩信还吐露真言,发出“早知如此,何不当初”的感叹,使之被株连九族。此忠义之举,实在难能可贵!“漂母之情,一饭千金”也是韩信义举之情的可贵表现。

在韩璋全笔下“开元廿二,休居相首,守正直言,谏诤不苟”的唐朝贤相韩休,更是一位为唐帝国倾注慢腔热血的忠义之臣,他为百姓减少摊派,敢于直书中央政府,为老百姓的利益奔走呼叫,而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崇高的“正义”;就连皇上狩猎消费过高也不放过,犯颜直言,深得开明玄宗的赞赏,表现出崇高的“大忠”。

历仕三朝的北宋明相韩琦,两定建储大计,竭力缓和帝后矛盾,为避免皇室内争和确保最高权力和平交接作出重大贡献。他目睹积贫积弱的时局,以拯救时弊为己任,倡导参与“庆历新政”,同时他又上奏皇上罢免不称职的参知政事宗亲韩亿,转而又向皇上推举韩亿之子韩绛,真可谓“义所当为,虽死不避;义所当诛,虽亲不庇;义所当举,虽仇不弃”,“义”与“忠”的结合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忠”的最高境界。正是在韩琦的影响下,他的孙子奉直大夫韩浩,满怀报国之志,在建炎三年,金兵三路南下之际,他死守潍州,与城同没。韩琦的忠义之举代代相传!

韩璋全公在《韩氏世系略考》中有记载,作者没能展开的一页

画卷韩厥,则是讲究道义,伸张正义的典范。大家知道,韩厥知恩图报,勇救后裔的动人事迹业已随着《赵氏孤儿》的传唱而为世人所熟知。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数韩姓族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身居江湖,大都能规范正己,效忠皇上,讲究义气,恪守孝道,崇尚廉直,表现出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最终积淀为整个韩姓宗族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

二、尚武崇文是韩姓一以贯之的家族风尚

韩璋全的文章整篇充满着对韩姓尚武崇文的探究与赞赏。然而,真正要探究韩姓的尚武门风,那要追溯到远古的春秋时代,韩姓为了在血腥风雨的恶劣环境中保护自己、维护家族的生生存,不得不通过武力来构筑自己的生产空间;在与他族的长期争斗中逐渐壮大的韩姓,在天崩地裂的政治更迭中,勃发以小宗取大宗的雄心壮志,最终形成贵为“七雄”的韩国贵族,韩氏宗人为其特殊的利益和地位,自觉地承担起屏藩王室的重任。

在韩被秦灭后,韩氏宗亲的习武不辍,这时的尚武多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发展。带有武功“遗传基因”的韩姓宗人,在中国历个朝代都有武功盖世,吒叱风云的将军和战将:秦汉之际这个呼唤军事巨人的英雄年代,战神韩信横空出世,这与他的自幼习武所锤炼的武力功底,以及因此而并发的军事天才是极其适应的。与韩信同一时代的韩说,北击凶奴,南定东越,以此换取跻身高堂的入场卷。平陈先锋韩擒虎,容貌魁梧伟岸的外表,赋予他成就武将的天赋条件,少年擒拿一只老虎就宣示出他的超强武功。身为将军的他还能捉拿陈国天子,匈奴人见到这位武将而被赫得屁滚尿流;抗金英雄韩世忠不仅具有“武功中兴第一”本领,更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志向,因而留下“龙虎啸,风云泣”的诗句。在韩璋全笔外的韩姓武人更是名帅迭出,勇将纷起:东吴都督韩当、唐代骁勇韩游鬟、北魏名将韩茂 、宋初大将韩重贇、靖乱功臣韩雍等等,无一不以骁勇善战名扬天下。

千百年来,韩氏族人对于崇文的不懈追求和执著探索,却是历代韩姓人物的共同价值取向,随着世运的潜移,实现了从崇尚法、术、势,到颂法孔孟之道,进而出入于经史子集的学术转向。在韩姓名人纷纷涌现的历史进程中,不乏文武双全、智勇兼备者大有人在。好学崇文与尚武一样,成为韩姓一以贯之的家族风尚。在韩璋全笔下,韩休在为相之余,也喜欢附庸风雅,咏诗作文,他有11篇文章、3首诗被选入《全唐文》;韩琦在政事之余,也是一位舞文弄墨之人,他的诗文计有,《参有古今家祭式》、《仁宗时录》200卷、《端拱以来宣勒剳子》60卷、《韩琦集》50卷。真可谓鸿篇巨著,帙卷浩繁。一代名儒韩延寿遵照“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原则,实行儒家的礼乐教化,不愧为时代的矫子和韩姓的大儒代表。其实,在韩璋全笔外韩姓诗圣*客不计其数:先秦的思想家韩非子,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术,被秦始皇视为治世良方、治国之宝;“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其赋、诗、论、说、传、记、颂、书、序各个体裁均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一代文坛宗师。从文冠八代韩愈到大历才子韩翃;从一日百篇,文不加点的韩玉到南宋词人韩元吉;从元代礼学家韩择到明代靖乱功臣韩雍·····他们或仰扬慷慨为文济世、或潜心学术探寻义理、或栖身画苑泼墨书画、或矢志科学殿堂探究神秘世界。

一代又一代的韩姓文坛*客,为韩氏宗族的文运日兴奠扎了扎实的基础,也为韩姓的宗族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致成为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彩!

三 忧患强烈是韩姓流传千古的世族遗风.

尽管由于时代的环境差异,也因个人的际遇不同,韩氏族人的忧患意识有不同的内涵,但强烈的忧患意识几乎是所有韩氏族人共同拥有的人文精神。璋全公笔下的韩琦,辅佐三朝,特别是对年幼皇帝的心甘情愿。他先是力陈“先行七事”转而又是“救弊八事”,继而又出“西北四策”,此后与范仲淹联手创导“庆历新政”,以期扭转帝国“积弱积贫”的状况 ,如果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能如此地位当朝尽心尽力!韩琦是这样,璋全公笔下的韩延寿,韩休何尚不是如此?

纵观韩姓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韩氏族人有的致君泽民,有的立言垂范,有的折冲御辱,有的孝友家庭 ,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进而发出强大的进取精神。试想,不是如此,韩氏族人怎么能在竞争激烈的晋国政坛脱颖而出,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室旁族成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国,维系韩国基业200多年?又怎么可能在国破家亡后韩氏族人迅速复兴,为历代皇朝作出卓越贡献!

战国时期的韩非他把自身的命运与王国社稷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祖国前途的“终极关怀”,是他开启了韩氏族人“经世致用”的学术路向;还有大历才子韩翃在对历史的痛苦回眸中。欲言又止的忧患;“忠愤之气,溢于句外,激扬慷慨,有变风变雅之遗”是韩偓一心许国却报国无门的伤痛。如此等等,韩氏族人的有识之士对江山社稷和祖国前途的强烈忧患历代有之。

本族秭归韩姓是一个移民的韩氏分支,她在峡江两岸繁衍生息600多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亮公世孙,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其世孙也是分别活跃在祖国各地和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演绎人生,谱写生命华章,传承精华,振兴中华民族。

让我们所有热爱本族韩姓族谱事业的宗亲们,一起努力探索、挖掘、开发、传承、利用本族韩姓的文化吧!

韩庆解公元2014年5月草书于宜昌家中

附:

韩氏历代世系考

粤稽世系,肇自武周,姬姓未裔,分镇梁州,梁山禹向,

入观锡侯,蹶父子女,汾甥相攸,令居有庆,干不庭俦,

安承世袭,广守燕郡,倏遭赢秦,六国兼并。避变鼠投,

更移何姓,宗祀淹留,传延至信,良荐西汉,拜将显功。

攻赵灭魏,逼楚江中,征南剿北,韬略甚宏,三齐王爵,

汉鼎益崇,蒯计乘时,未肯负忠。吕后谋诈,悔不从通,

汉武陟位。安国左辅,边境屡惊,议伐匈奴,奏勿击便,

不战自腐。孝宣临世,延寿孰俦,出镇颖川,惠政优优。

闭阁思过,讼者悔休,以侈弃世,百姓涕流。东汉复兴,

歆督察官,谏疏好直,言於帝前,指天画地,免归林泉。

宣召责之,自刎洗冤,本非其罪,万姓怆然,成礼祭葬,

帝悔前愆。永寿二年,韶有贤能,贼闻不入,赢长尊称。

当事吴国,都督是任,擒壶佐隋,招讨堪凭。只入朱雀,

投井引绳,武功第一,柱国官升。开元廿二,休居相首,

守正直言,谏诤不苟,上小有过,辄明知否,临镜默然,

群言帝瘦,社稷攸关,非为身口。朕得良臣,鱼游渊薮。

元和嗣位,愈擢侍郎,佛骨谏表,遭贬潮阳。刺史是守,

驱鳄海邦,民歌德政,地除毒殃,南关雪拥,湘度仙乡。

建隆宋初,通令中书,忠义朝政,旌奖封庐,琦抚宋陕,

节制旬宣,名闻西城,心洌胆寒,危言侃侃。正笏帘前,

感悟君后,西宫释然,丰功伟绩。魏国赠传,临坠卒星,

满朝悼叹,碑篆大节,首额有言,两朝愿命,定策勋元。

建炎中兴,世忠统帅,举酒酹地,天仇不载,会金平江,

二兄走败,追擒斩将,奉主复泰,奸桧权秉,杜门释盖,

骑驴出游,西湖乐快。洪武初登,成列三公,直胆披肝,

股肱朝宫。鄱湖大战,彭泽阻风,谅贼猖獗,君臣是从,

马家渡口,贼伏岸中,势凶逼投,代之以躬,明鼎既定,

九锡追封,一心不二,谥曰义忠。绍先克荫,辅国佐政,

成祖帝弱,权奸是听,力言谏诤,受害莫禁,奕骥奔逃,

黔楚两遁。嘉靖登龙,追溯元勋,彭蠡代死,不泯精忠。

诏宣后叶,虔承恩隆,梁储保荐,瞿塘卫总,侯爵万户,

胙土分封,隆袭世传。延至怀宗,流贼寇关,委身亡戎,

全家遭难,一二潜踪,熙朝受命,科甲重重。

—嘉庆十六年仲春月上沅,十九世孙:韩璋全齐氏考订

注:原文名为《一幅韩姓风云人物的历史画卷》

—解读、感悟韩璋全公《韩氏历代世系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