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100法:复杂记叙

写作100法:复杂记叙

首页角色扮演仙姿爆语更新时间:2024-07-27

复杂记叙


前边我们介绍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方法,也介绍了记叙的顺序,掌握了那些方法,可以把文章写得首尾完整、脉络清楚,记叙的顺序安排得巧妙,也能把文章写得有些波澜。但是,光靠这些方法,我们的文章还显得单薄,要想把文章写得复杂一点,还要再学会进行复杂记叙的一些方法。这样,我们写的文章,就生动得多了。



伏笔


行文中暗中安排某些细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这种暗中安排的细节就叫伏笔。



39.寓伏于话。通过人物对话安排伏笔。

例如《范进中举》写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


不觉到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胡屠户很迷信,他相信中举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另外,他平素又看不起他的女婿,范进向他借盘缠,引出他一些不三不四的话来,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胡屠户的这话里,就隐藏着一个伏笔。范进听到自己中了举人之后,高兴的痰迷心窍,一时疯了。报录的人出了个主意,说找一个他平时惧怕的人吓他一下,打他一巴掌,说“你没中”,他一清醒,就好了。文中是这样写的:

报录的人道:“不要只管讲笑话。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众邻居五六个都跟着走。老太太赶出来叫道:“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等到果真把范进的病治好了之后,又是这样写的: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胡屠户不敢打范进一巴掌,打了一巴掌之后觉得巴掌弯不过来了,这些细节,无不和前文胡屠户那段话中藏着的伏笔有关,没有伏笔后文这些情节便如无源之水,说服力、感染力就差得多了。


40.寓伏于事。叙事时暗中伏下某一细节,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例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写到张委用毒计诬告秋公谋反,官府把秋公捉走之后,有一个伏笔:


张委俟公去后,便与众子弟来锁园门,恐还有人在内,又检点一过,将门锁上。


张委想霸占秋公的花园,暂时把它锁上,看看秋公的官司如何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他锁上园门之前“检点一过”是理所当然的事,读者不会看出什么破绽。这一笔就为后文园中出现花仙一事做好了铺垫。园中既然没有人了,落花怎么会又返枝了呢?“女子”又是从何而来呢?文章就把神话色彩渲染得十分浓烈。如果张委锁门时不“检点一过”,人们还会猜想到是有什么人躲在园内做的手脚,这样,神话色彩就被冲淡了。


41.寓伏于景。在描写环境、景物时设下伏笔。例如《小桔灯》,作者有一段话是描写乡公所陈设的: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这段描写为后文“我”代打电话、访问小姑娘家做好铺垫。作者买桔子看望小姑娘的妈妈,又为制作小灯设下伏笔。




照应



前文出现的词语、细节和未尽事宜,后文加以交待(或反复),显得章法严谨,前后呼应。这是很见功夫的技法。有的长篇巨著,内容庞杂、头绪纷繁,可是没有一个细节或词语没有着落,象会计的帐目一样,来有路,去有踪。



42.词语照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后文予以交待、重复。例如《樱花赞》写到花的品种,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的日本朋友告诉我,櫻花一共有三百多种,最多的是山樱,吉野樱,和八重樱。



后文写到樱花开放的季节时,作者是这样写的:

只要远远地一丝东风吹来,天上露出了阳光,这樱花就漫山遍地的开起!不管是山樱也好,吉野樱也好,八重樱也好……向它旁边的日本三岛上的人民,报告了春天的振奋蓬勃的消息。


这里,不但前文出现的词语个个有交待,而且连词的顺序都和前文保持一致。


43.细节照应。前文出现的未曾了结的细节,后文予以了结或做出交待。例如《百合花》写到小通讯员衣服上撕了一个口子: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写到“我”叫通讯员回团部时,又提到了那个口子: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后文写到通讯员被担架队抬回来,作者不忘照应一下那个口子:


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处照应,使读者了解到,那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正是那个腼腆的小通讯员做出来的。


后文再度照应那个口子: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这个照应,把新媳妇对子弟兵的无限热爱表现得酣畅淋漓。


至于那条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的前后照应,就又把文章的主题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44.因果照应。前文出现的某些细节,是后文某些情节出现的原因;后文照应的某些细节,是前文某些细节发展的结果。彼此照应的细节之间有着因果的联系。例如:《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一口咬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

当巴萨尼奥要求“请堂上运用权力,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犯一次小小的错误,干一件大大的功德,别让这个残忍的恶魔逞他*人的兽欲”时,假律师鲍西娅说:“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这样“照章办事”就成了原告、被告、法庭三方都认为应该恪守的原则,这就是后文鲍西娅巧妙地利用契约文字的漏洞战胜夏洛克的原因;后文鲍西娅判决“犹太人,除了冒着你自己生命的危险割下那一磅肉以外,你不能拿一个钱”时,夏洛克乖乖就范,就是结果。这前后文的照应,反映了因果的联系。


这种因果照应,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起着重大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常常配套使用,凡是伏笔,后文一定要照应。但照应可以单独使用,后文所照应的前文,不一定都是伏笔。


伏笔和照应是应该在构思或撰写文章时精心安排的。万一当时没安排好,在修改文章时临时补充也较便当。例如修改文章时,发现某个细节来得突然,缺少依据,可以考虑在前文适当的地方加上伏笔;前文使用的词语,出现的未尽事宜,后文忘记交待,没有着落,可以考虑在后文适当的地方添上照应。因此,伏笔和照应不仅是写文章的重要方法,也可以作为修改文章的两把尺子,帮助我们发现漏洞及时加以弥补。



暗示


行文中对后文情节的发展趋势做某些透露或推测,使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透露或推测所吸引而产生某种悬念,引起继续阅读的强烈愿望。



45.心理暗示。作者通过描写某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我”的心理活动,对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对情节的发展趋势中透露给读者,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或事态发展的关注,例如《祝福》,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对祥林嫂的命运做出推测: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内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答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读者受到暗示之后,对祥林嫂的命运非常担心,因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



46.对话暗示。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人物的命运,事态的发展趋势,暗示给读者。例如《坚强的战士》郑瑾和林道静的对话:

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


“那很好,小林同志,如果我能够多活几天,我要尽力帮助你。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被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是一个普通的失业青年。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无论如何我们要坚持斗争到最后——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这段对话暗示了郑瑾的生命将遇到危险,也暗示了林道静经过一番磨难之后可能获释,所以它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读者都为郑瑾的命运担着心,希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都对林道静的命运寄予希望,希望能恰如所料。



47、细节暗示。作者在行文中通过某一细节暗示人物的命运和事态的发展。例如《百合花》通过细节,暗示通讯员可能牺牲: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文中的“我”叫通讯员回了团部,有的读者会以为没有事了。“我”登记重彩号发现了“通讯员”三个字,这个细节,马上引起读者对通讯员命运的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



夹叙夹议


记叙中写出作者对人物、事物、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感染力。一般地说,不论谁写文章,不论写什么题材,作者的褒贬爱憎都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自然的流露,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在构思文章时就注意到这个问题,精心设计,有意安排,从而把文章写得更带感情,更感动人。



48.叙中有议。记叙某事至某处,写出作者的感想和认识。例如《风景谈》,作者在描写了猩猩峡外的沙漠之后写道:


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作者在描写了黄土高原的风光,记叙了陕北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片断之后写道: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在后文的每一段记叙中都有作者的感想或议论。这些都能使读者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又提高了认识,了解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受到巨大的鼓舞。如果把这些议论的文字去掉,单凭作者蕴含在宇里行间的情感和观点,读者受到的感染和教益就差得多了。



49.叙中抒情。作者在记叙中随时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使读者直接受到感染,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感情。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不但记叙了母亲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也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未见先闻


在人物露面之前,先叫读者听到他的声音、了解他的事迹、见到他的物品,从而产生一种急于想见到他的愿望。



50.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物露面之前,先使读者听到他的声音(说话、笑声、哭声、歌声、咳嗽以及其他声音),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写凤姐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样写,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入物形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1.未见其人先知其事。

在见到某人之前,先使读者了解一下他的部分事迹,因而产生一种敬慕之情,急于想见到他本人,一瞻他的风采。例如《猎户》写董昆,就是用的这种写法:


可是又不巧,踏上红石崖,不但“百中”老人没有来,就连董昆也到县城领火药去了。场长怕我们失望,立刻带我们到山上山下参观,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据统计,去年一年他们打猎小组打了四百三十六张大皮子哩。加上兔子和野鸡,足够一千只冒头。场长还特别拿出一枝中式钢枪给大家观赏。那是董昆打死了金钱豹以后,劳动英雄大会发给他的奖品。枪号是532。



52.未见其人先睹其物。人物露面之前,先叫人看到他的劳动成果,生活用品,先产生一种敬意或好感。例如《驿路梨花》写边寨小姑娘为过往行人做的好事: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那未曾见面的人,心是多么善良,热情,她为过路人想得是多么周到。我们]怎么不想急于见到她呢?



抑扬法



这是一种诚心向相反方面写而达到正面效果的方法。要褒扬先贬斥,要贬斥先褒扬。使读者先产生一个错误认识然后再扭转过来,使读者自惭或惊讶,因而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53.欲扬先抑。作者欲肯定、褒扬某事物,而先对该事物进行否定和贬斥,而后,再用事实否定了以前的否定和贬斥。这种肯定和褒扬,是经过了对以前的否定和贬斥的否定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读者会更加深信不疑。例如《荔枝蜜》一文,作者先写对蜜蜂的反感: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后来,作者品尝了荔枝蜜,又受到生活的启示,开始扭转了自已的看法: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如果没有前面的贬斥,后面的褒扬也不会达到如此感人的效果。




54.欲抑先扬。要对某事物进行否定和贬斥,先对它进行肯定和褒扬,然后,用事实否定了前边的肯定和褒扬。读者更加信服对该事物的否定和贬斥。例如《汉堡港的变奏》写德国工头吉亚特,就是用的欲抑先扬法:


一号工头吉亚特是个有几十年工龄的行家,两撇小胡子,矮小而精明,极有本事,就是看不起中国人。汉川号的大副根本指挥不动他。


在装第三舱时,吉亚特自作主张将其中两个大件不按配载图装,贝汉廷接到报告后匆匆赶到现场与他理论,工头满不在乎地拍着胸脯说:“我有把握!”


贝汉廷再三劝阻他:“这样你会被动的。”


吉亚特翘着小胡子说:“我从来没有被动过。”


“如果最后装不下,由你重装,误工误期一切损失由你负责。”


“那是自然。”吉亚特说。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吉亚特满头大汗地来找贝汉廷:果然一个十六米的大件放不下去了,硬放下去则关不上舱盖,而不关舱是不能启航的,何况舱盖上早已计划好了配载别的货物呢。贝汉廷早已有话在先,这一下,骄傲的工头可卡了壳啦。


如果没有前文的“扬”一一几十年工龄的行家、矮小而精明、拍着胸脯说“我有把握”,后文的“抑”——骄傲的工头卡了壳。就显得没有力量了。



55.抑扬对举。把抑和场配合起来使用,抑甲同时扬乙,抑乙同时扬甲,使二者各尽其妙。例如《促织》写斗蟋蟀的场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这段描写对少年一方ー扬,同时对成名一方一抑;对少年一方二扬,同时对成名一方二抑;对少年一方三扬,同时对成名一方三抑。然后对少年一方大抑,对成名一方大扬。少年由大笑到大骇;成名由惭作到大喜。抑扬对举,相得益彰。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人、事和道理放在一起来写,显得泾渭分明、优劣悬殊。



56.前后对比。写出某人某事前后的不同,写出某人对某事前后态度的不同,使读者通过对此悟出某种道理,觉出明显的变化,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先写菲利普夫妇盼望着他弟弟于勒发财回来: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后来,他们发船上那个卖牡蛎的穷老头就是于勒时马上又换了另外一副面孔: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这种对同一个人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此,把菲利普夫妇的浅薄虚伪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57.新旧对比。在描写新时代新事物的时候,回忆一下旧时代旧事物,使读者在新旧对比中对新时代新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海市》一文,作者写人间海市:

现在不妨让我们走进海市的人家里去看看。老宋是个结实精*壮年人,眉毛漆黑,眼睛好像瞌睡无神,人却是像当地人说的:机灵得像海马一样。半辈子在山风海浪里滚,斗船主,闹革命,现时是一个生产大队的总支*。他领我去串了几家门子,家家都是石墙瓦房,十分整洁。屋里那个摆设,更考究:炕上铺的是又软又厚的褥子毯子;地上立的是金漆桌子、大衣柜;迎面墙上挂着穿衣镜;桌子上摆着座钟、盖碗、大花瓶一类陈设。起初我还以为是谁家新婚的洞房,其实家家如此,毫不足奇。

接着回忆了过去:


我不禁赞叹着说:“你们的生活真像神仙啊,富足得很。”

老宋含着笑,也不回答,指着远处一带山坡问:“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一片坟墓,高高低低,坟头上长满蒿草。

老宋说:“那不是真坟,是假坟。坟里埋的是一堆衣服,一块砖,砖上刻着死人的名字。死人呢,早埋到汪洋大海里去了。渔民常说:情愿南山当驴,不愿下海捕鱼——你想这捕鱼的人,一年到头漂在海上,说声变天,大风大浪,有一百个命也得送进去。顶可怕的是龙卷风,打着旋儿转,能把人都卷上天去。一刮大风,妇女孩子都上了山头,烧香磕头,各人都望着自己亲人的船,哭啊叫的,凄惨极啦——别说还有船主那把*人不见血的刀逼在你的后脖颈子上。”


有了这段回忆,读者才会在对比中,对新的时代更加热爱,对幸福生活更加珍惜。




58.优劣对比。写优良的事物时,同时写出低劣的事物,使读者在比较中作出正确的抉择。例如《统筹方法》: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用的方法来。


这样写,读者通过对比,认识深刻,印象鲜明。




59.正反对比。把正面的和反面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东西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比单写正面的、正确的说服力强。例如《五人墓碑记》,把五人死于大义和苟且活命作了对此,使读者更加明了五人之死是有意义的: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jué)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yáng)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shì)褒(bāo)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dī)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è)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衬托



选用人或事物作陪衬作背景,使主要表现对象更加出。这就是衬托的笔法。



60.以物衬物。要重点表现某物,略花些笔墨写一些同类的稍逊色的事物,把重点衬托得更突出。例如《茶花赋》有这样一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这段文字,盛赞梅花、玉兰花、迎春花,从而把茶花衬托得更加显眼。



61.以事衬事。作者要表现某事,先写另外一事作为陪衬。例如《云赋》,作者先描写雨过天睛之后从地面上看到的云景:


整天艳阳高照,也许不觉得太阳的妩媚。雨过天晴之后,特别是旅途遇雨又天晴,太阳也像换了新的,光华格外灿烂。天空和万物都像新洗过了,空气就不用说了,像新充了更多氧气。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庭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青山之旁,蓝天之上。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若飞,若停,吸之若来,吹之若去。这时候,你鼻翼翕动,只觉洁净清爽,沁人心脾,纵目四望,只觉耳目一新。

其实,这只不过是用作陪衬,然后,笔一转,写出登上飞机观云的情景,オ令人大开眼界:

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



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副面孔;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借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几个字来描绘,倒是十分妥帖。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


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



62.以景衬人。用景物作陪衬来写人,美丽的景物可以创造幸福和谐的气氛,使人物更加可爱;恶劣的景物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奋斗精神。例如《娘子关前》,用路途的艰难,衬托八路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这样写道:


从昔阳东冶头北上,在太行山脉的荒山巨岭间行走,倾斜狭隘的山路上,尽是石头,不但人难走,骡马也常常滑跌。这是天下第一流坏路。但是善于山战的第八路军,就是在这种路上,一夜也能走一百多里。



63.以人衬人。用其他人物作陪衬,使得主要人物加突出。光牡丹不见得如何好看,被绿叶一衬,方能显露出富贵浓艳的芳姿。例如《明湖居听书》就用这种写法来写白: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髫,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这段文字,逐层衬托,一层比一层更高妙,把白妞的演技摹写得无以复加。知果不用琴师和黑妞两层衬托。只保留描写白妞的那些文字,也达不到如此感人的效果。又例如《荆轲刺秦王》先写秦武阳: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三,*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等到见秦王时: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

这样一个令“年十二*人”的勇士都“色变振恐”的场面,荆轲却应付裕如,巧妙地弥补了秦武阳露出的破绽。荆轲真是一身是胆哪。

使用这种方法要掌握住“火候”。用作陪的景物、人或事,要有特色,叫人看了有“观止”之感,这样才能把主要表现目标衬托得更加璀璨;如果用作陪衬的东西不过平平而已,被衬的东西较之稍强一些,读者觉得也不过如此而已;用作衬托之物如果十二分地好,读者确实叹为观止了,但是被衬的内容却显得很平淡,那就喧宾夺主了。


64.一波三折法。在一篇文章中,设计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读者蹙眉才舒,复又屏息凝神,惊心未定,俄而又遂夙愿,或惊,或惧,或忧,或盼,无一刻闲暇旁顾,非一口气读完我们的文章为止。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向丈人借钱去乡试,他丈人偏偏不借给他;范进因此而不去乡试也就没了矛盾,而范进偏偏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以后从此官运享通也就没了矛盾,而他偏偏高兴得疯了;他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所以,这篇文章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例如《促织》成名被征收促织所累,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若果真寻了短见,文章也就无法再写,偏偏按照女巫的画图捉到一只;若能搪塞官责,也就罢了,他的儿子又把那只促织弄死了,儿子也跳了井;儿子好了,又得到了一只促织,这才步步顺利,文章也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这一连串的曲折,文章也就平淡无奇了。

使用这种方法,也要注意火候,一味曲折,无一处顺利,无一事顺手,或一上来就紧张惊险,无一时轻松,无一时遂心,读者的神经也会受到损伤。要有张有弛,有节律地安排情节,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65.平中出奇法。记叙中于平淡的情节中突然掀起波澜,或读者已料到某种结局时却出现意外,使读者嗟叹不已。例如《项链》,写玛蒂尔德为了满足晚会上的一夕虚荣,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她苦熬了十年才还清了债务,在她刚刚吐一口气,读者也觉得事已了时,突然得知,她原先丢失的那串项链,是一件至多值五百法郎的赝品。平中又出奇笔,更加突出了她追求一夕虚荣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不值得,使主题更加突出。

又例如《警察和赞美诗》,流浪汉苏比,天气渐渐寒冷时,他想干一件触犯刑律的事,以便到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去过冬。他想到豪华饭店去饱餐一顿不给钱,刚一进门就被推出门外,他连砸了两家商店的橱窗并在警察面前供认不讳,警察却不相信一个人肇了事会不马上跑开;他又到家饭馆吃了饭不给钱,侍者却不去叫警察而把他摔倒在街上了事;他想犯一次调戏妇女罪,却又碰上了一个不怕调戏的妓女;他想犯一次扰乱治安罪在街上大吵大闹,警察却说他在庆祝足球赛的胜利;苏比偷了別人一把伞,谁知那个人的那把伞也是偷的,以为苏比是失主而向他求情。在他这一系列的做法都达不到目的时,苏比被教堂的赞美诗所感化,他决心开始新的生活,读者也以为事已平息了,而苏比却又无端被捕,第二天早上就被判处到布菜克威尔岛上服三个月的监禁。这个在平静中推出的奇笔,给读者印象颇深,读者不由得就要考虑,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从而使文章达到最佳的感人效果。



曲折


文章的情节跌宕多姿,出乎意料之外,合于情理之中,这就是曲折的写法。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发生数不清的矛盾,社会就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文章是反映客观生活的,如果写得平无奇,空洞乏味,就是没抓住



66.误会法。人物之间产生误会或人物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发生错误,因而构成一连串的曲折。例如《结婚现场会》中,老牛筋对“结婚现场会”这种花里胡梢的东西不满意,他认为不把生产搞上去,不富裕起来,买卖婚姻的问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因而对前来参加结婚现场会的周*产生了误会。他赶着牛车不给周*让路,又嘱咐二兰妈不给周*做好饭,他认定周*是来给他讲空洞道理的。所以,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又变了卦,坚持要五百元彩礼。等到周*在结婚现场会上宣传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采纳村党支部*发展生产的建议之后,老牛筋这才解除了对周*的误会,允许女儿参加集体婚礼。



巧合



某些情节恰好在需要的时侯和恰当的地点出现,称为巧合。巧合运用得好,可以使情节顺利发展,免去不少周折,节省许多笔墨。这就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


67.时间巧合。两件(或多件)相关的事情,恰巧同时发生,构成巧合。

例如《荷花淀》,水生嫂等几个年轻妇女想去看看刚参加八路军的丈夫,在马庄没有找到,往回划船的时候,偏巧碰上了鬼子的大船,她们躲进荷花淀,偏巧区小队正在那儿伏击敌人,于是区小队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如果时间不凑巧,水生嫂她们见不到丈夫,区小队伏击打不成,鬼子的大船也碰不上水生嫂她们,故事便无从发展。



68.地点巧合。某些有关系的事恰巧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可以使情节迅速发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乘船到英国的哲尔赛岛旋行,偏巧穷困潦倒的于勒正在这条船上卖牡蛎,由于地点的巧合而又无法避开,于是一出兄弟、叔嫂、叔侄见面而不相认的戏得以演成。如果菲利普一家所乘的不恰巧是于勒服务的那条船,那么菲利普一家的美梦不知何时才可破灭,菲利普夫妇的面目不知何时才可暴露。

又例如《雷雨》,侍萍到女儿四凤做工的人家去找她,偏巧在周家的客厅里和周朴园相遇。这个地点的巧合,使戏剧冲突得以发展,周朴园的虚伪奸诈才得以充分暴露。如果地点不凑巧,或四凤做工的主家不是周府,或虽是周府而侍萍和周朴园不恰巧在客厅同时出现,情节都不能迅速发展,或根本无法发展。地点巧合就是此剧成功的一个关键。




69.情节巧合。能够促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事情,恰巧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发生。如果不用情节巧合,写起文章来就很不顺手,我们读过的文章里,情节巧合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愚公移山》这样一篇短文,情节巧合的例子就接连出现:愚公想移山,聚室而谋,如果家人不杂然相许、如果操蛇之神闻之不告之于帝、如果帝不感其诚、如果夸娥氏二子力不能负山,这个故事也就写不成了。



反复


文章中多次使用某一词语或段落,可以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



70.词语反复。某些关键的或精彩的词语多次重复使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白杨礼赞》,作者反复使用仅有个別字面稍作变动的词语,因而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71.段落反复。行文中把精彩的关键的段落反复几次,同样可以加深印象增强感染力。例如《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自然段在后文又重复出现,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设问



文章之首或行文中安排一个问题,可以提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思考。



72.开篇设问。文章的第一句就提出一个问题,提摄全篇。例如《天山景物记》开篇一句就是“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因为绝大部分读者没到过天山,一下子就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就是生活在天山、到过天山的读者,也要看看作者到底写些什么,怎么写,看看和自己所见所闻是否相同。所以,开篇的这一个设问,就能抓住几乎所有的读者。



73.文中设问。行文至某处,估计读者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地方可能被读者忽略,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提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作者用设问,引出自已的看法,用设问把读者读了作者的文章之后的心理活动点出来,于是,读者读起来就非常有兴趣。



过渡


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连缀文字叫过渡。用作连缀的词语叫过渡句,用作连的段落叫过渡段。用了过渡,可以帮助读者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作者的思路。



74.词语过渡。用词语完成上下文之间的连缀。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理由如次:


“其理由如次”就是由开头到正文,由论点到论据之间的过渡。没有这一句,上下文的语气就不连贯了。

第一部分的末一句是“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的头一句是“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两句,一句总括上文——承上;一句引出下文——启下。有了过渡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读者的思路可以随着作者的思路转移到新的内容上去。




75.段落过渡。有的过渡采用一个独立的自然段来完成。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大部分当中,前半部分写完之后,有一个过渡段: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这个过渡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承上);第二句话告诉读者下文的内容(启下)。这样,读者看到这里,既对前文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又预知了下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理解都非常顺畅。



76.设问过渡。行文中安排一个问题,引导读者的思路和作者一起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上去。例如《西湖漫笔》花港观鱼一段的末尾写道:

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接着用一个设问过渡到下一段: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么?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



详略

写文章的时候,不平均使用笔墨,需要详时,不惜笔墨,淋洒尽致;需要略时,惜墨如金,不加一字。


77.繁笔。文章的重点部分要详写,记叙则不厌其详,读来痛快酣畅,使读者读得过瘾;议论则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令人无懈可击;说明则穷形尽相、详尽无遗,说得明明白白。

例如《在烈日暴雨下》仅一二两个自然段,作者就写到了天空、太阳、灰气、风、柳树、便道、尘土、灰沙阵、狗、骡马、小贩、柏油路、铺户的铜牌、铜铁铺、拉车人、茶馆、水井等十几种对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都用上了。闷热的天气,我们都经历过,可是我们写不了这样详细具体。

又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关于服饰、仪态的描写,尽态极妍,极尽用繁之能事;《明湖居听书》关于演唱技巧的描写、《琵琶行》关于弹奏技巧的描写等,都详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其繁,反嫌其简,恨不得作者再写详尽一些我们再多享受一会儿才好。



78.简笔。为了突出重点,节省笔墨,一些并非重点但又必不可少的地方,则用简笔略写。繁笔和简笔在一篇作品中往往兼而用之。例如《在烈日暴雨下》对烈日暴雨写得不厌其详,但对那个坐车人,前后提了两句:“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买卖”、“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也多给”。甚至这个坐车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连一个字也没提。不写这个坐车人也不行,因为祥子不可能拉着空车在这样的天气里挣命玩。这个简笔,真是简到不能再减一字了。繁简配合使用,各得其宜,相得益彰。


也可根据需要通篇用繁或用简。写一篇通讯,再简也得几百字,有些内容多的通讯,甚至要几千字。可是写一个请假条,十几个或几十个字也就可以了,写个三五千字的假条,也没人看。


用繁也要恰到好处,做到繁而不烦;用简也要简得恰当,不能为简而简,不能简而不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