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的文学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前面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人体的构造,以及阴阳五行等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修行,以儒释道依次排序,先从儒教开始。
儒教发展
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下各个时代儒家的发展
周朝 周公制礼作乐,此为源头
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这是一个周礼消失,周朝权威不再,各国内乱频发的时期,孔子“仁”为人所熟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周游列国也是停留在治国上,且不被重用,“大同”理想未实现。因主张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才人辈出,而成为万世师表。
(此时有孔子、老子、墨子三大哲学体系)
战国时期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这个时期,各国开始战乱,孟子则在这种背景下跟孔子一样,私下讲学,周游列国游说。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仁”政,王道,名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也不被重用。根据历史规律推算出“王者”兴起,统一天下,其想辅助王者。一句:“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可以看出孟子的自信,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偏向唯心。
(此时百家争鸣,思想家都在游说各国,强权之下谈仁政结果可想而知,但仍坚持重振道统)
战国时期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此时已接近先秦时期,百家争鸣集大成者。他认为宇宙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可以利用并改造自然。以“天人相分”为基础,主张“人定胜天”,不信鬼神,构成“人道”学说。提倡性恶论,更偏向唯物主义。
(荀子批判地吸收百家思想,系统性重建儒家)
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重用法家而一统天下。儒家是夹缝中求生存,韩非子、李斯皆为荀子之徒,但更倾向于法家,书同文、车同轨,等开始建立高度统一的政治体系。吕不韦主张修身治国,提倡君王以德服人,主要成就是门客集大成之作《吕氏春秋》,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即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此时法家过严,黄老和儒学开始相互影响)
西汉时期 秦朝灭亡,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流行的是黄老无为思想,人民追求的是和平安宁,统治者也需要巩固皇权与发展经济,儒家繁琐的礼仪文化也因为秦时法家而受到冲击,急需改革。汉武帝刘彻作为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推行改革,开疆拓土,强化中央集权,使汉朝达到鼎盛,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强盛,法家的法令已经修整,人民也变得富裕,无为不再是主流。公元前136年在谋臣董仲舒的推动下,一道诏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布了儒家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孔子孟子地位得到树立,且董仲舒将黄老之学结合儒家思想,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法家太严,道家太松,儒家则适得其中),主张天命之下,人君之上,儒者之为,以儒家的道德和礼仪来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提倡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典,指导政治与日常生活(复礼)。
(儒学作为唯一学问,罢黜百家,注定会慢慢变得空泛和僵化,最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孔孟周游列国不被重用也是因此,一旦大乱,行事不足,辩论有余)
东汉三国时期 汉朝后期,皇权衰落,宦官横行,藩镇割据,民变爆发,此时儒家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经典,经学复兴,以期改革。新的观点和理论得以提出,如五行说、太极说、性理说等。《公羊》《穀梁》《左传》三传掌握法典解释权,即儒家经典解释自然现象,比如君主无道,天会降下灾祸等,经学谶纬化(神学)。
(汉朝的衰败,历史规律,儒家因此遭到质疑,虽被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已神学化)
魏晋南北朝 儒学玄学化,因当时的道学热。佛教在东汉传入,魏晋盛行,又与道教合流。儒学因西汉时期独尊儒术,仍为官方意识形态,但民间盛行佛教,儒教和佛教开始融合。
隋唐时期 为万世开太平的唐太宗李世民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是隋唐学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李世民为提高儒学地位,有意整理儒学。颜师古、房玄龄、孔颖达等人花二十余年整理儒家经典,修订《五经正义》儒学重新官学化。儒学是知识分子仕途的“敲门砖”,但成为国学,就必然出现的僵化问题,日益严重,民间诗文、佛教愈加兴起。
(唐代儒学的研究多样化,将思想与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三教合一,儒学也开始研究宇宙人生等哲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五代宋辽夏金元 理学开端,赵匡胤称帝后竭力褒扬孔子和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便是朱熹(1130年-1200年),一物有一理,其构建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可理解为老子的道,而朱熹则做了扩张,即要明理,则“格物致知”,具体内容“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圣人准则。
(可以理解为科学研究者,朱熹研究范围非常广,其28岁就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此时在乱世未得重视)
明代 理学官学化,而其代表就是八股文,且出题不可重复,四书五经上下分割,且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就是朱熹。人们宁愿背诵科举诗文、八股文选,理学注解却无人问津。(请问跟当今的应试教育相比如何?)理学官学化后就逐渐失去生命力,民间开始流行心学。
大名鼎鼎的王阳明便是集大成者。对理学”格物致知”提出批判,强调身心的修养,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提出"致良知""万物一体”清流运动等。
明朝末年,以东林书院为中心,以程朱理学为宗,抨击心学,提倡救国务实,刚好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文明,且尊敬中国文化,则中西文化开始交融,走向繁荣。
清代 康熙后,西方文明在华中断,文字狱频繁。知识分子只得研究训诂学,部分人开始研究“汉学”,反对理学,儒学道统重建。清代中期荀子思想中“礼”之内核被加以阐发,荀学历千年颓势,在清代复兴。此时为摆脱民族危机,龚自珍重新研究《公羊》学。林则徐、魏源等开始看向世界,吸收西方文明。曾国藩提倡经世致用之儒学。晚清康有为则是经学大成者,以指导改革运动。“新儒学”逐渐形成。
中国 儒学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融于生活,三教合一,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
中华文明三千年 上述我们能总结出几条儒学发展规律
1.大一统年代,儒学占主导
2.合久必分,儒学逐渐僵化
3.分久必合,儒学会为了顺应时代变化而改变
(儒学因僵化而改变,因改变而趋于完善,因完善而趋于繁琐,因繁琐而变得僵化,如历史不断循环)
我们追寻根源,那个“大同”理想的倡导者,从他一人便可知后面所有变化,三教合一乃必然。
儒学的起源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有教派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变化,但起源我认为是最为重要,后续所有的变化都是对起源的诠释与延展,所以我们要对起源做着重了解。
孔子
《四书五经》太过繁杂,我们从《论语》与孔子一生来解读。
《论语》共20篇,至少我小时候从未重视过,老师跳着讲,我跳着背,现在重新审视《论语》,才有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无论何时读《论语》想必大家都会有一种矛盾感,很多时候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会让不愿意学它,我们一一做出分析。
- 思想上:“仁” ,忠,恕,克己复礼等,即 约束自己,完善自己,体谅他人。(论语关于仁和君子之说,占比非常大)
- 行为上:孔子遵从礼,有教无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人人都能有很高的道德标准,君臣父子都遵从礼,看上去非常美好,最终实现大同。
事实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孔子的名声非常好,在当时更盛,且突破阶层教授知识,弟子三千。礼是相互的,严格要求自己,就相当于别人也要谨慎的面对他,小人与君子在此对立。(论语对人的评价不在少数)有没有一种在道德制高点的感觉,我做的好,你们就都要做得好,你们做不好,我就去找寻能陪我做好的人,做得好的我表扬,做不好的我批判,道德的违和感。
同时看似有教无类,但学习是当时阶层突破的手段,且孔子本身是赞成王权至上的,礼是为上位者更好统治准备的,下位者学礼能更好的服务上位者。(这想法...)师生关系虽门生众多,十二贤者中很多都是跟了孔子很久的,且《论语》中只有子路会表达出对师的不满,但也真实尊敬。颜回则是听了就照做,不求出仕。其他门生尊敬,不忤逆,但心中不可知,孔子的闻其言观其行便是由此。我们现在打工都轻易被老板PUA,当时学习很难,还是跟着大贤,不敢明说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孔子当时的行为肯定会有所批判,这是阶级违和感。
《论语》全文对名声非常的看重,恭宽信敏惠,简单说就是保全自己,得到他人认可,最后领导他人。这就注定孔子要正直,不能太过委曲求全,且一言一行学生都在看着。求仕路上会出现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乱世兵家打仗孔子不学,不合礼。帮君主敛财充实国库,不行,不合礼。出谋划策方面,出于礼,打不过也要打,堕三都不该拆也要拆。执着于礼,就被礼所束缚,行为上的违和感。
上述违和感皆是孔子本身被误解,概念和行为本身却是美好的。坚持理想,并实践,错误不断,还是改正,试了各种方法,只为“大同”。
万世师表
孔子被定义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27岁前后开始办学,30岁有些名气,并持续终身,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此为教育家。为人处事有自己的原则,且对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对礼乐,仁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坚持,此为思想家。20岁就想出仕,一直尽忠君主,50当上大司寇平内乱,欲堕三都,复王权,后因不被用而周游列国,望寻明君,治国治世。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现在的观念,希望他在当时就能打破阶级壁垒,超凡脱俗,有所成就,所以才会对他的言行有所不满,期望太高。但他已经做到当时最好,假如选隐居则多了个隐士少了个圣人和教育家,假如出仕不依礼,则多了个贤臣,少了个思想家,少了一位开创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能做到如此地步,不是中庸之道是什么,而且思想经过千年仍不断被重新解读。
儒学
相信经过上面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儒学更加偏向于身心双修,对他人仁爱,后治国。
接下来我们可以重新总结下儒学的发展,皆是时代产物。(修真在其中)
→以“礼”开始,身心以“礼”为尊则,推己及人,以“礼”相待(从人的角度,上下兼容)
→“仁”为本,人性本善,“仁政”“仁爱”,从心出发(从人的角度,由上至下)
→从物出发,天人两分,人定胜天,遵循规律而行(从自然的角度,从天至人,理学)
→以“礼”“理”为规,定人道法律(不讲理论,直接教化)
→身心过度受约束,融合道家无为(教化中改旧“礼”)
→道家过度,儒学神学化(过犹不及)
→佛教加入,三教合一(各圆其说)
→三教中,两教不务实,不利发展,理学发展(由物及心)
→理学不可尽,心学开始主流,且合三教(由心及物)
→理学,心学回归经学(过犹不及,中庸)
→三教合一(择需而用)
现在我们从当今的时代来分析下,我们现在都是不居其位不谋其政的状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我这个打工人来解析,我打工为了公司,公司为了国家发展。我一生打工只为有房有车结婚,那么我一生都在为齐家而奋斗。齐了家然后开始享受生活,此时即修身阶段,但因思想观念,又会沉溺于物质生活。有识之士则是看到齐家先修身,所以进入自律生活,但又因为礼的约束,下要齐家,上要治国(类似门客。。。)孔子时代,修学者,不干劳力活,其家人受累,修身尚且不易,我们现在诱惑不断,身心疲惫,还要修身可想而知。
那做不到吗?
能做到。
只是之前的“礼”学已经被分了,儒家经过时代变迁,三教合一,已经是经世之学,修真更偏向修心自在,而儒学则偏向修心入世,毕竟孔子就是以大同为理想的。
需修科目大致一览
对自己:心理学(与自己相处)=强身健体(健身或道家养生)→破执(佛道二家著作)→哲学(选修)/玄学/科学
对他人:礼仪(形象、穿搭,为人处世等)→心理学(与他人相处)→专属技能→营销学(熟悉市场)→商道(管理人)
对国家:经济学→政治学
学得杂不如学得精,精通上一个再去学下一个,当然当今社会饿不死的工作技能还是要有的,基础中的基础。
修真学更偏向于破执与玄学,本人目前更倾向于自我提升,但要见外人还是会知道适当要注重礼节,只是做不好有点无所适从(哈哈哈哈),简称社恐。
不知道别人对社恐怎么理解,但我确实是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一说就错,想做不知道怎么做,容易畏首畏尾,鼓起勇气怕是莽夫之勇,打退堂鼓,又怕成为怯弱小人,最后什么都不做,成了小人(哈哈哈)。
不过我相信只要有心一步一步,肯定会有所不同,现在也是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儒学经典的分析,以及三教融合后的文章,会在后续一一单独分析,这里是先了解发展史,明白其非玄学,但又掺杂玄学,时代的变化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