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4月10日,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姜农在种姜。
4月10日,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图为即将被种植的姜种。
4月10日,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姜把式”鲍双九(左)带着记者在种姜。
2024年4月10日 晴
4月10日上午,“姜把式”鲍双九看了一下天气,又是晴天。连晴两天,今天地里墒情正好,鲍双九背起一筐姜种,带上手铲,来到了自家的半亩姜田。
清明节后,在姜阁烟熏火燎5个月的姜种被“请”出来,大院白姜种植正酣。作为铜陵白姜的发源地,大院村的土地已经滋养了千年白姜,家家会种姜,户户有姜农。一块块姜田里,深沟高垄,小行垄如同梳子,排列有序。姜农们躬身埋头,种姜、铺火粪。
被姜香环绕的记者作了个“轻率”的决定:跟“姜把式”学种姜。
“错了!”“又错了!”错了几次后,姜种拿在手上,记者茫茫然无从下手了。
原来种姜如此讲究。鲍双九种姜25年,所有的种姜经验,都来自父辈,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
“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这是大院村人都知道的二十四字口诀,也是大院白姜种植的“独家秘笈”。
生姜娇贵,喜温怕寒不耐霜,种植时深沟高垄,垄要踩板实,以防藏水烂姜。多年踩姜垄,姜农们已经踩出了韵律,踩三脚高垄,踏一脚北沟壁。几名记者跟在后面,愣是半天没找准节奏,有点尴尬。
姜种在沟里,芽头朝下,要朝南,要半躺,最好是斜靠。“深挖沟利于积肥,生姜喜温又怕晒,所以放沟底朝南。”近40厘米的高垄用来逐次培土,扶持生姜往上生长。两三次后,沟成垄,垄成沟。
“老姜其实不是根。芽头朝下略斜,下方长出根须,上方长出茎块。”老鲍手把手指点,本来不太理解的记者豁然开朗:千年劳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果然有道理。
没有精准量化,但每一步都精雕细琢。姜种下后,要从附近山上砍芭茅草搭棚以遮阳。随着风吹日晒,芭茅草逐渐凋萎,正顺应了白姜生长对日照的要求,“三分阳七分阴”转向“三分阴七分阳”。
收姜后的芭茅草并非成了废材,在立冬烧姜阁储种时,芭茅草又是最好的“出汗期”燃料。
今年,大院村白姜种植面积约500亩,那些经过烟火淬炼的黝黑老姜种,在土壤深处悄然接力、传承。白露时节,白里透红宛若柔荑的鲜姜惊艳出土,写实了“红酥手”的隽美,具象了姜农的智慧、生命的轮回,以及万物的相辅相成。
本栏图片:本报记者 程兆 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