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hǎi jīng]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gǔ diāo]
蛊雕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的哭啼声,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蛊雕为兽,有如雕、如豹两种形状:其一,鸟形,似雕独角;其二,豹形,鸟喙一角。
《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郭璞《图赞》记:“纂雕有角,声若儿号。”
原文:《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译文:再往东五百里,有山名为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叫蛊雕,外形像寻常的雕鹰,头上却长着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会吃人。
传说:
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再往东五百里,是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有一种野兽,名称是蛊雕,形状像普通的雕鹰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
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的蛊雕有相像的地方。这类造型带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据说,蛊雕的食量极大,专门吞食人类,巨嘴一次可吞一人。这头大荒原最强大的怪兽——蛊雕,每十年醒来一次,每次都吞食大量的人类,数目不下数千。蛊雕身体强悍,失眠时隐藏之处极为隐蔽,难以被发现。
曾有数百人想要在蛊雕沉睡的时候,将其斩*。这数百人浩浩荡荡寻找了七八年却一无所获,不仅如此,蛊雕醒来后,这数百人皆成为其腹中的食物。
蛊雕的凶名页曾经震撼民间,一时无二,成为荒原的霸主,也被人们认作为凶兽!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有描述不正确,欢迎大家评论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