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男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各自守住一个阵地,用土坷垃互相乱扔,是那个年代的“勇敢者游戏”
这个游戏的起源是孩子们在模仿电影里的战争场面。学校里的男孩子都非常崇拜解放军,战争电影百看不厌,而且是从里到外地模仿。
服装上都是穿着仿制的解放军制服,上身两个兜是士兵服,上下各两个兜是干部服,谁要有个军队的斜挎背包那才叫神气,如果实在没有也让父母用同样绿颜色的布料缝制一个。
解放军战士说的豪言壮语都是从影视上得来的,而且孩子们认为真实解放军就是这样的,英雄手举炸药包炸碉堡。
孩子们出门就经常拿着个绑得像个炸药包的东西,东比划一下,西比划一下,好像到处都有碉堡需要去炸。
孩子们最常用的、模仿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一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在朝鲜战场上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冲着对讲机喊出了最后一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双手紧握爆破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跳出阵地与美国鬼子同归于尽。
正像电影中唱的那样:
“一声呼叫炮声隆,倒海翻江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从此影史留名。在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出场不过十几分钟,但这句台词却成了整部影片的灵魂。
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时,有一个会冒出来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大家一听,就一哄而上把他压倒,然后一个一个人的往上摞,直到底下的忍不住了高声喊叫才都撤下来。
还有一种场景就是攻碉堡,男孩带领一帮孩子要先修筑碉堡,把砖块一个个垒起来摆成圆形,还要留有射击孔和箭垛。然后到外面四处寻找“土坷垃”和石子当子弹,这些东西要大量存储才够用。
另一边一群孩子要模仿攻击这个碉堡,男孩把头伸出碉堡,喊一句:“平安无事啊。”
攻击的孩子头一声令下:“打。”
这时候双方的“土坷垃”和石子乱飞,躲在碉堡里的孩子多少有点防护,攻击一方的就惨了,没有隐蔽物,挨到石子的人很多。
男孩占了上风,得意洋洋站在碉堡最高处,挺着胸脯大喊一声:“向我开炮!”
话音刚落,一块石子正好打中面部,刹那间鼻子一酸,满脸是血,到在地上。
进攻的孩子们乘此机会一拥而上,躲在碉堡里的孩子看见大事不好连忙说道:“我投降,我投降。”
男孩坐在地下把头后仰,用几张烂报纸塞住鼻孔,脸上一处红肿的伤痕,攻击的孩子还想乘胜追击,看到男孩衣服上都是血,就说:“不玩这个了,去另一个地方再开战吧。”
扮演攻击者的孩子们一哄而散,与男孩一伙的小伙伴们看着男孩不知道怎么帮忙才好,男孩这时还不忘电影台词说:“你们撤退,我掩护。”
男孩在地下坐了很久,慢慢缓过劲来了,看看四周无人,同学们在另一个地方开辟战场,大呼小叫又在喊:“向我开炮。”
男孩已经顾不得小伙伴的呼喊了,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拿着脱下的衣服,一瘸一拐的回家去了。
回到家母亲对男孩说:“又开战了,吃亏了吧。”
母亲过来查看了一下男孩脸上的伤情说:“让你回家不听,总是这样,活该你倒霉。”说完就去干自己的活去了。
男孩洗漱完早早就睡觉了,第二天放学后,脸上贴上块胶布又趾高气扬的喊要继续开战,继续向我开炮了。同学们说:“你都受伤了,还怎么玩啊。”
男孩一本正经的说:“我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下战场。”
孩子们在玩打仗游戏中并不是想刻意攻击谁,是想证明自己的勇敢,是想让其他孩子看见自己的能力,这是勇敢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