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庙位于芒砀山主峰东南山麓,紫气岩前,距刘邦斩蛇处约300米,现存遗址,遗址内有银杏树两株,古井一口。
公元前211年,刘邦为泗水亭亭长时,押解一批刑徒和民夫前往骊山修筑秦始皇陵,于芒砀山斩蛇起义,开创了四百余年的大汉基业,深受后世敬仰。芒砀山在汉王朝发家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圣地。如果说丰沛养育了高祖,那么高祖则是从芒砀山,仗剑举义,走向全国,影响世界。汉文帝刘恒对其父的发迹之地芒砀山一直充满神往、萦绕于心不能忘怀。为纪念其父高祖在芒砀山斩蛇起义、丰功伟绩、于是在其父当年隐匿之地“紫气岩”前,建高祖庙一座,绘像以祭先帝,永祭神灵,并亲手植银杏树两株,在庙内凿井一口,后人名曰“御龙井”。
汉朝一代,高祖庙内香火鼎盛,香客不断。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高祖庙历经风雨,到了唐天宝元年代宗李煜,游芒砀山及高祖庙时,将高祖庙更名为“王宫寺”,赐额“静林”。到了宋祥符七年,宋真宗赵恒游芒砀山及“王宫寺”,百姓同乐,又废“王宫寺”,赐名“均庆寺”。嘉祐六年主持僧继诚开始请十方主持,并对均庆寺大兴土木进行复修扩建,整个寺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以后历代屡遭兵焚,到明代已仅存遗址。明代佥事(官名)曹连在《题汉高祖庙》一诗写道:“砀山寂寂昔人非,遗庙苍茫失故基。海宇徒思刘社稷,衣冠犹忆汉威仪。黄昏云落疑蛇断,白昼风高恨鸟悲。自古兴衰关气运,经行何日扶残碑?”道出当时高祖庙的凄凉。清朝乾隆丁亥年间永城知县周梦龙在“均庆寺”旧址建立“芒山书院”文风极盛一时。咸丰年间,捻军起义,书院被毁,光绪十六年永城邑绅吕永辉又捐资重修,后未几又毁。
现在高祖庙遗址内还能看到当年文帝手植银杏树两株,银杏树也叫白果树,又叫“公孙树”。据说,当年汉文帝栽下两株银杏树,数年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千百年来,高祖庙内香火旺盛,香客满堂。而银杏树却被冷落一旁,无人问津。清归德知府赵瑗曾为此事而鸣不平:“松柏生嵩泰,将军与大夫,十围量上树,早得受封无?”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2000多年的今天,古银杏树的生命力依然很旺盛。树干粗近六米,树高二十余米。
传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征我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拜为兄弟。曹操、刘备彭城之战,刘备失利,只身脱走,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有张飞*出一条血路,带领部分兵将至芒砀山。遂骑马上山朝拜高祖,乞求高祖刘邦在天之灵保佑他的后代刘备大难不死。走进山门,见庙院内有一棵不到碗口粗的银杏树。于是他把那马拴在树上,迈开大步走进大殿,谁知那马长途奔跑又渴又饿,看到青枝绿叶的小银杏树,一口把树头咬掉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张飞面对刘邦塑像祷告一番后走出大殿,来到院内见自己的战马把银杏树头吃下去大半。张飞非常着急,就往马身上打了三鞭,人们称这三鞭叫“三鞭伐魏”(罚喂)。那马疼得大叫前蹄蹬蹬乱扒刨起一堆土来。这下张飞急中生智想到了救护小银杏树的办法。于是他到不远处的井内打了一桶水倒入土中和成稀泥,用手抓了几把泥巴把树头糊了个严严实实。
谁知这几把泥巴不仅保住了银杏树,而且不几日这树头上发出了三枝新芽。它们越长越旺形成了三根枝杈,一个朝北,一个朝东南,另一个朝西南,人们说张飞的战马一口咬出了魏、蜀、吴三国。现在芒砀山主峰西边的一个山头就叫“张飞寨”,山上有寨墙遗址,《永城县志》载:此处为“蜀汉刘备由徐州辞别袁绍与张飞相聚处”。
再说说高祖庙内的这口井,也有一个典故,这口井,长年不涸,名曰“御龙井”。古井泉水甘甜爽口,品上几口,亦能延年益寿,有“万古甘流第一泉”之美誉。相传东汉年间,庙内住有和尚,一天,小和尚井边打水,不小心水桶掉进井里,众人打捞了几天也没找到。过了一段时间,一位游僧提一只水桶来到高祖庙,说是他云游到东海在东海里捡到的,一看上面有“芒砀山高祖庙”几个字便送来了。打水的和尚一看,正是他掉到井里的那只水桶,只不过是在原来写有“芒砀山高祖庙”几个字的前面又增加了“御龙”二字。和尚们说:“这一定是东海龙王为这口井赐的名字!”从此,这口井就叫“御龙井”了。都说:“御龙井连着东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