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
小胖是谁?
“他”可能是你身边的邻居A、同事B、朋友C。
而这个昵称,同样属于16岁就拿到公开赛冠军、和马龙决战东京奥运会的樊振东。
刘国梁评价他:“当今男子最强的水平”。
马龙更是力挺他:今天幸运的是我赢了,但我相信未来是他的。
少有人知道,这个能和马龙对战到决赛、屡败屡战的小胖子,过去是一位P卡选手。P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替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在一些团体和集体项目中设置了P卡。按规定,P卡运动员的使用条件极为苛刻。
只有在运动员意外受伤、无法继续参赛的情况下,P卡队员可以申请替补出赛。
在“P卡”运动员更换成正式的运动员卡后,被替补的运动员就不再具备进入奥运村的权利,也不能参加单打比赛。
所以在P卡的使用上,各队都非常慎重。
许多P卡运动员,长久处在一种“等待”的状态。
在镜头拍摄不到的角落,他们同样一刻也不敢松懈。
1
东京奥运会团体赛,刘诗雯因伤退赛,王曼昱作为替补上场。
消息传来,许多人遗憾又庆幸。
遗憾的是,刘诗雯的这次奥运之旅,有太多不完满。
她已经30岁,三年后参加巴黎奥运会的机会是太过渺茫,这应该是她运动生涯中的最后一场奥运。
庆幸的是把乒乓球当命看的她,这次终于没有继续为难伤病的自己。
把时间倒回到九年前的伦敦奥运会。
李晓霞进入参赛阵容,夺得了女单金牌,又与丁宁、郭跃一起夺得女团金牌。
当年的中国女乒的替补选手,正是刘诗雯。
这一次做替补的经历,给了刘诗雯很大的冲击。
“比赛时自己只能坐在观众席上,或者是在陪她们训练时的小电视前看比赛。”
跟着去伦敦,从头到尾陪练,从单打到团体。
但单打进不了主赛场,想要看比赛,要么去观众席,要么通过在训练场的小电视,就连去运动员餐厅吃饭,也只能自己买特定的饭票。
第一次如此憋屈地“旁观”奥运会的刘诗雯,看到队友夺冠高兴又失落:我也付出这么多,为什么我不行呢?
冲击奥运的渴望前所未有地强烈,她甚至想把P卡拍照当手机屏保或者打印出来放床头,每天激励自己要努力,为了以后也要有一张正式的卡。
直到2016年,她才如愿以偿。
“不能接受输,你也不会赢”。
2
严格意义上来说,临危受命出战北京奥运、又一鸣惊人的邓琳琳,算不上真正的“p卡”。
但她同样,是比赛中的替补队员。
刚进国家队时,邓琳琳只有10岁出头,是不被重视的二线储备队员。
什么是二线?
就是从各省份里选出上百名适龄的运动员送到北京参加考核,最终留下五分之一的人,保障北京奥运会的人才储备,给一线带来训练压力。
这些做保障的二线,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上场的机会。
最终能留下来,并非因为个子矮的邓琳琳条件好,而是她足够努力。
2008年北京奥运,邓琳琳在比赛中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她耳边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想就是参加自己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
“我记不清爸妈那次是不是来看过自己,我只记得跟比赛有关的,只记得我教练的话”。
别人学一遍就会的动作,她要做四五遍。
队友10点半就下课了,她练到中午12点。
追在教练身后的“你让我练吧”,也许是她对教练关注的唯一争取。
教练张霞才慢慢发现,邓琳琳平时并不亮眼,但一到比赛,她就是同期选手里最亮眼的那个。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队友在预赛时做肢体转体900度没有成功,教练员临时安排邓琳琳上场参加比赛。
深呼吸,深呼吸,再次深呼吸。
短暂地平复心情后,16岁的邓琳琳行云流水地完成了所有动作,为中国拿下了一枚团体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邓琳琳在比赛中
2012年,她又作为中国体操队队长,在个人平衡木项目上拿下金牌。
当时,被称为“平衡木公主”的她因为鼻子一直红红的,被解说员笑称“爱哭的姑娘”。
但很快,她的身体就开始“撑不住了”。
困扰着许多女生的身高、体重、年龄,在女子体操运动员面前,更像是一座座阻挡冠军的大山。
随着年龄增长,她心肺功能下降,之前训练造成的伤病全部找了上来。
2013年退役后,邓琳琳选择了重返校园。
在一段人物专访里,校媒的学生采访刚入学的邓琳琳。
采访结束后,她请邓琳琳给校媒写几个字。
她思考好久后,写下“北大的同学都要好好锻炼身体”。
把十几年的时光和精力奉献给体操的邓琳琳对大学生活并不适应。
不会借书、不会办澡卡、不知道如何填满答卷,她和普通年轻女孩的社会脱节太久,要拼命追赶才能完成学业。
读书时,这位奥运冠军一度陷入自卑:
本以为自己会带着奥运冠军的标签被崇拜,但同学们都很有“平常心”,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并不突出,一度需要学长学姐帮忙开小灶。
“死撑也要撑下去”是她唯一的想法。
而今年,她已硕士毕业。
3
比起临危受命创造传奇的邓琳琳,王涵的故事,显得更让人意外。
东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她,最早学的是体操。
当时练了5年体操的王涵在机缘巧合下被郭晶晶的恩师发掘,改练跳水。
但9岁的王涵比同龄人起步早已晚了好几年:
张家齐11岁就成为了全国冠军,伏明霞12岁就开始参加世界级大赛。
因为没有从小练习,王涵的基本功算不上扎实。
入选国家队仅一年后,就因总达不到教练的要求,从国家队被退回到省队。
经过一年多不分昼夜的训练和技术矫正,王涵重新*回国家队。
但又一年之后,她再次被送回省队。
崩溃的王涵找到当年带自己“误入歧途”的恩师李芳。
在李芳的建议下,王涵从跳台改练跳板,过了2年,终于得到国家队的征召。
三出四进国家队的王涵,已经17岁。
此后的整整13年,王涵一直都是默默扮演替补的角色。
两次以替补身份参加奥运会的她,每每总在场边为队友加油。
为了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王涵蛰伏了太久。
赛后采访时,王涵说:
“从我成为队里替补的那时候起,我就做好了最后可能带着遗憾离开的准备。
但是后来队里让我从事双人项目,我在比赛中的胜率大大提升,终于有机会圆自己一个梦了。”
下一届奥运,奥运“新”人王涵,仍旧满怀期待。
尽管对于一名跳水运动员来说,30岁,早就称得上是“老将”。
曾经的搭档们,有的早已退役,有的成为教练。
王涵,还在为了下一次圆梦,坚守在跳板上。
4
一个冠军的崭露头角,背后需要多少人的付出?
也许答案,比我们认知中更颠覆。
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在于,人们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追寻着冠军;
但聚光灯之外,有教练、陪练、后勤,还有替补、P卡,也有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缘奖牌的运动员。
他们同样为奥运努力着,等待着,却甚至从未有机会出现在镜头前。
一部电视剧里,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柔道队陪练教练刘磊磊16年的陪练往事。
16年里,他被摔过284万次,陪练出了20多位世界冠军。
但他从没登上过领奖台,没有属于自己的奖牌,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奥运会的领奖台,实在是太小、太窄。
但至少,我们能用自己的记忆和感动,为没能站上领奖台的人加冕。
就像乒乓球女子团体比赛结束后,那句感动所有人的话:
“这个时候,我想,我们也不要忘记刘诗雯。
虽然在这一次的比赛当中,最后她没有等到这枚金牌,但是她也付出了所有努力。”
—THE END—
本文转自网易文创旗下公众号“槽值”,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微博@槽值。
来源: 光明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