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怀揣一腔报国热忱南渡归宋。
可是,他的豪情壮志并未得到宋高宗的呼应,不仅《美芹十论》等上万字的平戎之策得不到采纳,就连他本人也长期被闲置不用。
驱除外患,恢复中原,*敌建功,为国效力,这是他的人生目标和家国理想,可归宋后,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却无从施展。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驰骋疆场的希望破灭后,辛弃疾被迫退隐带湖庄园,流连山水,醉心诗酒。
宏图难展,忧思难忘,他又是旷达的,且能从自我中超脱出来,沉醉乡村风情,就如这首《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一般。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宋 辛弃疾《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简译:
避暑就在松岗,躲雨则去茅檐,这样来来往往的日子,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停下趔趄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看着眼前飞珠溅玉的瀑布,醉眼朦胧中,辨认出这是以前多次酒醒的地方。
村东有人家娶妻,村西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两户人家的门前都灯火通明,亲友云集,笑语欢腾。
村外的田野里,清风白露漫天飘洒,它们是在酝酿制造着稻香千顷,丰收在望,感谢夜里的风露给予稻谷的滋润。
赏析:
这是一首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抒情小词,上下片情景交融,互为衬托,使得整首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和旷逸,从而抒发了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情怀。
词的上片通过闲散生活的描写,透露出自己的身世之痛,“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前三句话概括出了闲居时间之久。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时年41岁的辛弃疾,遭到权臣弹劾被罢官回到带湖庄园,写这首词时他50岁,闲居已近十年光景了。
“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对于驰骋疆场的爱国志士来讲,这样的被迫闲居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就如陆游的叹息那般:“志士凄凉闲处老。”
时光飞逝,年华老大,理想未竟,壮志难酬,这一腔愤懑难平,只好寄情山水,只是,这样的“闲适”,对辛弃疾来说,就是不尽的折磨。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后三句写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心情抑郁,所以借酒消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只是,醉后总会醒来,愁极无人可语,满怀愁绪依旧难以排解,唯有临风怅然而已。
前三句写“闲”,后三句写“醉”,前三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因为有那样的境遇,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他的惆怅和忧愁,他的无奈和失望,都在这样的闲和醉里了。
下片描写农村风情和农民淳朴的生活,是其超脱豁达美好情怀的写照,尽管处境维艰,心绪难平,可是他对民生社稷的关怀之情依旧一如既往。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下片的前三句写村民嫁娶的热闹和欢乐,“归女”就是出家的女儿回娘家,《诗经 周南 桃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于归”是指女子出嫁。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此刻,所有的欢欢似乎都与那扶石而立的词人无关,因为,他只是一个旁观者,热闹是他人的,孤独是自己的,此情此景,只会令他倍感寂寞。
但是,他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又是真挚的,所以,他把“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三句作为此词之结。
稻花香里说丰年,词人终究是豁达的,能从自己的悲伤中超脱出来,替百姓感谢风露滋润,祈祷稻谷丰收。
喜民之所喜,乐民之所乐,并和村民一起沉浸于丰收在望的喜悦中,这样旷达的人生情怀怎不让人敬重呢。
写在后面: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南宋文学家,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人,有着“词中之龙”之美誉,一生著述颇丰,有《稼轩长短句》等著作传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北伐为己任的辛弃疾,纵然是极有才干,也难敌安于一隅不思进取的南宋小朝廷。
而且,性格豪迈倔强的他,因为屡屡确犯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屡遭排挤和弹劾,以至于在官场上难以立足。
这首《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就是作于其第一次遭贬期间,在这里,他度过了他中年以后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相比于陆游的人生失意,辛弃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昔日沙场征战的壮怀激烈,终成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但是,尽管愤懑不平,尽管身处低谷,依旧能够从悲凄之中努力挣脱出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这就是旷达和超脱,此种情怀和境界,值得世人敬重。
辛弃疾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 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