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能重生的无启人,上古“永生”之谜!上古神话那些事-165

山海经中能重生的无启人,上古“永生”之谜!上古神话那些事-165

首页角色扮演永生道体更新时间:2024-05-09

01

1972年,震惊世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1973年底三号汉墓的神秘面纱也被徐徐揭开。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帛书和竹简,其中帛书共计有20多种,约12万字之多。它们绝大部分是古代中医学的著作,虽然是汉代汉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与墓主人一起被埋入地下的,但是它们的成书年代很可能还要古早得多。

马王堆帛画

在这批国宝级别的古籍中,有一张不太引人注意的帛书,而就是这张帛书,将可能帮助我们解开一个华夏上古神话中令人困惑已久的谜团。故事,还要从一本唐代的奇书说起……

神秘的不死族

02

酉阳杂俎

唐代的《酉阳杂俎》,一般被认为是一本囊括了各地奇闻怪物的博物类笔记小说。虽然被定义为小说,但是它在记叙离奇故事传说的同时,还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唐朝及以前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民间风情。

而就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神奇的记载,原文说:

无启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

无启民

大意是说有一种人被称为“无启民”,他们像原始人一样居住在洞穴中,但是既不去捕猎也不用耕种,只需要以土为食就可以维持生命。更神奇的是,他们死了之后心脏并不会停止跳动,只要把它重新埋进土壤里,这些跳动的心脏非但不会腐朽,经过许多年以后还会重新变回一个新的无启人。

这种离奇的记载倘若放在唐朝可能还有人相信,今天的我们看来无非就是两个结论:要么凡事不解外星人,要么就是当时人的奇思怪想、天方夜谭。不过《酉阳杂俎》中的这段记载,还真不是唐朝人臆想出来的,在一部更古早的古籍中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记载。

博物志 张华

西晋博物学家张华的代表作《博物志》卷二,也有一段关于无启人的记载,这段内容一共二十三个字,可以说和《酉阳杂俎》中的记载几乎毫无二致。

无启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

唯一的不同点是,《博物志》中还记载了无启民的另一个离奇特征—“无男女”,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既然没有性别区分,当然就无法实现两性繁殖,也就不能繁衍下一代了。但是无启人又何须繁衍下一代呢,他们的心脏能够埋在土里百年之后重新变化成人,堪称是神话传说中永生的“不死族”。

那么问题就来了,西晋《博物志》中记载的无启人究竟是古代的流传,还是当时人的臆造呢?比《博物志》稍晚的东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也曾经提到过神奇的无启人,他是这么说的:

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薶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

郭璞

郭璞的说法和《博物志》大同小异,而且年代更晚,本来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然而这位郭璞先生最被人知晓的是给上古奇书山海经作注,这段记载正是来自于他对山海经的一处批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开篇的第二句就说到:

无綮之国在长*,为人无綮。

长股国

说在长股国的东面有一个无綮国,那里的人都“无綮”,“无綮”是什么意思书中没有说,关于“无綮”人的其他细节也是只字未提,更遑论什么不分男女、心脏不死百年重生这些内容了。那么郭璞先生为什么认为此“无綮之国”就是彼“无启国”呢,首先大概是发音相同的缘故,其次是因为郭璞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我们稍后会说到。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另一个奇怪的国度,一般被研究者认为也是后世所流传的那个无启国,原文是这么说的: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

继无也同无继,这在山海经另一处中有所记载,说有一种被称为无继的人,他们不食五谷只以空气和鱼为食。无继被研究者们认为是后继无人的意思,这倒是和郭璞所说的无启人不分男女相符。无继人以空气和鱼为食,这与郭璞所说的“食土”不尽相同但略有相似之处。吃鱼能填饱肚子我们尚且还能理解,“食气”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说。

无继人都姓任,是“无骨”之子,那么这个“无骨”又是谁呢?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原来这个叫做“无骨”的来自牛黎之国,是儋耳所生。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说:有儋(dān)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儋耳

原来儋耳是一个族群部落的名字,儋耳极大可能是这个族群的首领,他是“禺号”所生。儋耳国的人都姓任,无继人也姓任,这就说明无继人是儋耳之后没有问题,上古奇书山海经诚不欺我。那么“禺号”又是谁呢?

禺虢

大名鼎鼎的四海神之一,东海海神禺虢还有另一个名字就是“禺号”,他是远古东夷大神帝夋之子。至此我们基本上就把无继人的祖先世系捋清楚了:帝夋生禺号、禺号生儋耳、儋耳生无骨、无骨生无继,无继人原来是大神帝夋的直系后人。

郭璞先生认为无綮的綮字是肥肠的意思,无綮就是无肠,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海外北经》中的无綮,通的是另一个 “䏿”字。《说文》中说:䏿,腓féi腸也。这个“腓腸”并不是肥肠,而指的是小腿肚子。也就是说《海外北经》的无綮国并不是无启国,而是其人没有小腿的奇怪国度。原文说无綮国在长股国东,所谓长股是大腿很长,长腿国的旁边是一个没有小腿的国度,类似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很常见,符合全书的语言习惯。

而郭璞所说的无肠国,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大荒北经》中说:

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原来这个无肠国就是无继所生,也姓任,也以食鱼为生。所以郭璞先生不仅把无继当成了无肠,还把《海外北经》中没有小腿的无綮国当成了《大荒北经》中的无继国。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从儋耳食谷,到无继民食气、鱼,再到无肠国食鱼,这条家族线的食物一直在发生变化。最特别的,是无继民的所谓“食气”。那么“食气”究竟是什么涵义,它与后世所流传的那个神异不死族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汉墓遗书

03

视频开头提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张不太引人注意的帛书。这幅帛书宽50厘米,长140厘米,由三个部分组成。帛书最左边描绘了44个衣着各异的人,正在做着各不相同的导引动作,他们中有男有女年龄似乎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些人手中还拿着器械。

《导引图》

在大部分人的旁边配有文字,标示出导引动作的名称,比如“仰呼”、“以杖通阴阳”等等。这幅画被称为《导引图》,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先人们的健体场景,堪称是华夏目前已知最早的体操图。

马王堆帛书

《导引图》的右边有一段空白,紧接着是二十六行残缺的文字,经过解读之后发现:这段文字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十八行是一部论述人体经脉的医书,后来被命名为《阴阳十一脉灸法》;另外八行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却谷食气篇》。

《却谷食气篇》

所谓“却谷”就是不食五谷,又叫绝粒、休粮;而“食气”,字面意思看来就是通过呼吸来吸收自然的真气。《却谷食气篇》正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却谷”和“食气”,从而实现长生乃至他们所期望的“永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篇汉墓遗书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

《却谷食气》篇首先讲的就是「却谷」,书中说「却谷」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需要按照规律定量食用一种叫做「石苇」的药草。服用规律是这样的:每月初一,服食一节石韦,以后每天增加一节剂量,直到十五天为一个阶段;十五月圆以后,每日再减少一节,到月底时又恢复到月初的剂量。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月亮的阴晴规律,确定每天服用石苇的剂量。

石苇

书中随后说到,「却谷」时人的身体会产生不适感,这时就应该辅助以“食气”,具体而言就是呴xǔ吹。所谓呴吹,就是在每次呼气时,先用呴法呼出胸中的暖气,然后在呼气一半时闭上口,改用吹法将胸中的余气排出,吸气则保持顺其自然。呴吹需要在每天临睡和早上起床后进行,对于20岁的人来说,每天早晚各做20次,每间隔两天改为只在晚上作200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次数也相应增加。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食气中的忌讳,比如需要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注意寒暑浊气的伤害,以及对于食气时间的选择等等,堪称是一本“食气”的实操方法指南。

在同样出土于马王堆3号汉墓的竹简《十问》中,更是把食气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论述。《十问》第四篇「黄帝问于容成」中说,一天分朝、昼、暮、夜四个阶段,早晨食气时,在每次呼气时都深深地呼出胸中陈气,力求排除干净,并吸入新鲜空气令其深入体内,所谓吐故纳新;白天食气时,每次都要轻微地呼吸,这样可以增强听力和视力,使精神旺盛不衰、不患疾病;晚上食气时,每次呼吸要做到深长而缓慢;深夜食气时,保持固定的睡卧姿势,呼吸要深长而缓慢、顺其自然。

由此可见,山海经中关于无继人“食气”的记载,并非子虚乌有。至少汉朝时,“却谷食气”已经成为大众能够自行使用的公开知识了。那么问题又来了,“食气”之人最终又能达到什么效果呢?

王远知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王远知的修行者,一直都在修炼“食气”之术,长期以灵芝和白术zhú等为食、不食五谷,后来活了100多岁。据说他百岁时依然步履轻捷、须发乌黑。更神奇的是,传说他的须发能在黑白两色之间自由切换。

旧唐书

王远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上清派茅山宗的一位著名道家人士。隋唐的几位帝王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都曾经慕名拜访过他。当年见隋炀帝杨广时,他的须发忽然由黑变白,把杨广吓得不知所措。可是王远知刚一离开,他的须发又恢复乌黑如常。

最后,王远知活到了107岁(528年-635年),也有人说他活了126岁。他死前给儿子王绍shào业的遗书中说:“你年纪六十五岁见天子,七十岁见女性君王。”后来,王绍业六十五岁被高宗召见、七十岁被武则天召见,皆如王远知所言。

宋史

《宋史・隐逸传》中记载了宋初武当山九室岩的道士陈抟,说他“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陈抟同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融儒、释、道三教之学说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他的学说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抟

陈抟

陈抟自创了一个独特的睡功,可以一觉睡一百多天不醒,醒来之后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据说后周皇帝柴荣,有一次曾把他关在房中察验他的睡功,一个月之中陈抟不吃不喝都在熟睡之中,柴荣从此深信不疑,大为叹服。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除此之外,《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过张良曾用导引、辟谷治疗疾病、习练轻身之功;《汉武帝外传》中记载过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等等等等。

却谷食气之法,现在已知最早在楚国流传,屈原的《楚辞》中就曾经提到过食气。后来经过道家的吸收和发展,变成道家养身甚至所谓“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回过头再去看《山海经》中对无继民的记载:无继民的祖上儋耳是“食谷”的,但是到了无继民时“食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食气、食鱼”。那么诸君,有没有一种可能:无继民就是最早创造并使用“却谷食气”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呢?

《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说:“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大戴礼记》

无继民可能因为食气而长寿,被当时的先民所传颂,随着时间流转到了两晋时期,他们就被神化成心脏能百年化人的不死族无启人。这其中的演变现在已经很难说清,也许是因为民间流传过程中的神话变异,也许是两晋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心中的寄愿吧。

那么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答,所谓“食气”真的就是呼吸吐纳大自然的空气吗,这个“气”真实的涵义又是什么呢?

04

所谓的“气”,并非是单纯的大自然中存在的空气,在古代先人的世界观中,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通过呼吸和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而这个能量就是维持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医中所说的“气血运行”的那个气,指的就是这个能量。

古人认为还有比这个能量更为高级的能量,也是用一个字来描述,和“气”字发音相同,称为“炁”。

炁在中古尤其在道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是宇宙生命的原始能量。在道教世界观中,炁代表无极,是先天之炁,与道体类似,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而气则是后天之气,是炁所催生并为炁所驱使。

古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宇宙,而人体是一个小宇宙,炁即存在于大宇宙和小宇宙之中。所谓“食气”并非字面上“不吃不喝仅仅通过呼吸空气来获取养分维持生命”的意思,而是通过呼吸吐纳之法来打通小宇宙之炁和大宇宙之炁的连接,获取大自然的能量,对内达到身心合一,对外则实现我们常常所说的“天人合一”。

说到这里,我们就基本能理解古人“食气”的内涵:通过呼吸大自然真实存在的气,来联通人与大自然之炁,从而通过炁来调理身体内抽象的气,实现人体机能的和谐高效运转。

所以,所谓“却谷食气”绝不是简单愚蠢地断食、绝食,其背后有着丰富而深奥的文化内涵,是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聪明的诸君请切勿盲目模仿。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是古人对于“却谷食气”的终极幻想,庄子将这个幻想化成了笔下姑射山上“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子,这就是我们后世看到无数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神仙的鼻祖。而山海经中可能曾经真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无继民,则早已被深深地掩盖进历史的尘埃之中。

喜欢上古神话故事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的上古神话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视频,我是只说自己观点的大脸怪,谢谢您的观看,再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