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烈日炎炎,古人仅凭三大绝招,清凉消暑,赶走酷热

三伏天烈日炎炎,古人仅凭三大绝招,清凉消暑,赶走酷热

首页角色扮演御天复古传奇手游更新时间:2024-06-15

七月进入三伏天,如今俨然将至大暑,燥热的空气,将全世界各地的城镇烧烤得犹如粘板上的鱿鱼,散发着粘稠的气息,因此,洗澡与消暑必不可少,空调与风扇成了夏天生活的一部分,镶嵌在了现代人夏日记忆的版图里。

但是想想古代,在没有空调与风扇的情况人,古人们是如何用各种智慧战胜炎热的呢?

(一)古人室内消暑的妙招

古代的皇室贵族如何避暑的?前者有承德避暑山庄,后者有杭州的复古殿、翠寒堂。

南宋的著名文学家洪迈曾经被皇帝召见去翠寒堂,刚站在殿上,便瑟瑟发抖起来,不是因为被皇帝觐见而害怕得惊魂失魄,而是因为翠寒堂太冷了,差不多像16度的空调。

皇帝知道了情况,连忙叫人拿了一件“北绫半臂”给洪迈穿,相当于今天的半袖衫。

“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古人通过在居所种植长松修竹来达到浓阴蔽日的效果,开窗清风来,置身池月、荷香、草露中,若是居住在园林中,则建造几处飞瀑假山,鱼池广厦,就更加可以遮阳清爽了。

古人的走廊厅柱,亭台楼阁,皆有纳凉避暑之用。

在雨雪天,茫茫一片真干净。

在暑热天,清清一片真自然。

原来,古人的建筑皆合四时之宜,不像今日的房屋,夏天不能迎清风之皓月,减半点酷热,冬天不能御天降之寒风,祛半分凛冽。


(二)古人户外消暑的妙招

古人户外是如何消暑的呢?

其实,我们从古代的书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多半是寻一处树荫或者通风口消磨时光,如森林寺庙,果园野地。

更有好事者乘一叶扁舟,浮泛湖上,顺流而去,到蒲叶林深的所在,宽敞清凉,躺在木质的舟船上,身体平躺,双足朝天,人间乐事皆备于我。

闻着荷花香,踩着鲈鱼美,聊聊近日的时事,垂钓池中的鱼尾,直到中夜来临,暑气已散,方才欣欣然地归家。

古人回家之后,躺在冰凉的藤椅上,仰望星空,生出无限幻想。

那时候没有微信朋友圈,只能吟诗作画,待第二天清早,拿给友人一同欣赏,如同发微博求赞一样。

那时候的衣料都很薄,轻纱织就,透气轻盈,称之为“夏布”。

那时候没有席梦思,没有厚厚的床垫,只是竹席一卧,通身冰爽舒适,摇摇小蒲扇,吃一点酸梅汤,或咬一口西瓜。

小时候,我曾去我老家的古宅中去,那时候是炎炎夏日,酷热难当,我们家的古宅是一处木头做的高脚楼,古朴典雅,已有相当久的年头。

就在一楼的偏房,一间小小的卧室,一张凉席竹床,一面轩窗,躺在其中,惬意非凡,比在空调房更为舒适自在。

在房间里,短短的午睡之后,通身舒爽,满脑的思虑如淋过清水一般,无燥无恼,置身静室,留恋不舍,至今仍思念老家古宅的那一间小小的夏房。

而老家的古宅,正是古人内室避暑的缩影。

即使没有风扇与空调,古人的消暑能力犹在现代人之上。


(三)古代文人的避暑绝招

古代的文人雅士是怎样避暑的呢?

他们的绝招是:躲进书斋中消夏。

宋代叶梦得撰写的《避暑录话》,对“读书消暑”作了详细梳理。

他在序言中写道,因酷暑难熬,于是每日早起,选一个泉石深旷、竹林清幽的所在,同学生一起阅读诗章,聊古今事。

“日取所喜观者数十卷,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他家原本藏书3万多卷,一半的书因战乱被毁,夏天搬出来晒,读了20天才读完。

一日数十本的阅读量,在大热天里,实属“心静自然凉”的高境界。

儒家的《大学》中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便是“读书消暑”的最高境界,让书籍陶冶我们的情操,也让书海洗涤我们燥热难耐的心境,使其焕然新生,如浴春雨。

当年竹林七贤阮籍潜入书斋,闭门两月不出,仿佛身处深穴,不知日月,当离开书斋之后,竟背起行囊,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阮籍的夸大行为,无疑做了一次有趣的例证。

而边读书边旅行,无疑也是古人在暑日,最娱乐性最可爱的消磨方式。

知行合一,方见正道。

以上这幅图是元代画家刘贯道的《消夏图》,此作品以重屏为背景,在芭蕉叶影,竹林浅唱之下,一人袒胸露背,卧于凉席之上,手指拂尘,双眉清朗,仿佛正在思索着,又好似在惬意的同夏日逗玩,意境洒脱自在,充满仙圣之质。

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的那句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而悠久的中国茶文化自然也是不可多得的消暑方式,苏东坡曾经说过:“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我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喝一口浓茶,清漱爽口,一切忧虑烦恼皆从嘴里而出,去往九霄云外,这无疑也是消暑的一个绝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