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至于虚什么,怎么虚,虚到什么程度才算极致。对此,老子没有明说。
老子的“留白”之处,需要用我们的智慧去填充,才能还原一个丰满的有血肉的老子。结合庄子的道德之义,可以作尽可能地阐释。
虚“实”,所谓现实,其实并不实;眼见为实,更不实。人们总认为生活在一个实在的现实世界里。其实,现实并不实,“实”或许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老子说,“有无相生”,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灭。
天地万物,乃至一切现象,只是呈现出来的幻相,现实并不真实,真实与你的头脑并不相关。
通过五官与头脑认知的世界并不真实,只是我们更相信经验而已,而认知总是相对的,局限的。
“万物负阴而抱阴”,“反者道之动”。万物是它,同时又不是它,它时时在向“非它”变化。
比如黑暗并非纯粹的黑暗,光明亦如此。人们在黑暗中看不见事物,只是缺少了可见光,在眼中不能成像而已。
在红外线照射下,并没有黑夜存在,白昼黑夜只是人们的经验,是人们自己的定义或观念。
在X射线下,物质也是透明的,并不实在。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物质也是能量,能量并没有形态。
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也只是物体反射的可见光,只是人的观感而已,物体本身并没有什么色彩。
时空也是如此,并不存在,只是人的一种错觉。
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只是我们信以为真。“本来无一物”,何以让人苦乐无穷!
佛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们所见皆为虚妄之相,迷于相,住于相,梦想颠倒,认知颠倒,真妄颠倒,烦恼无尽,苦海无边。
现实世界只是一帧帧映像,我们意识投射了,才呈现于眼前。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现象如来如去,“心外无物”,你的心起了念头,世界就像万花筒一样呈现。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现实世界,与真实并不相干,只是与感官及头脑相关。
虚“己”,世人总执著“自我”。自知者明,“自我”是幻相,也是障碍。人世间总是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庄子开出的药方就是“虚己游世”,像自在的鱼游于江湖中一样。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虚己”即“空船”,庄子的这个“空船理论”为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寓意深刻,让人深思。“虚己游世,乘物游心”,给我们很多人生智慧的启示。
做情绪的主人,把握自己的情绪之舟。驾方舟之人由不怒到怒,是因为由船虚到船实,可以说,对方船上是不是有人,这直接决定了驾舟之人的情绪,即怒还是不怒。
如果是外在环境决定了自己情绪,即心为境转,则苦乐无边。
其实,空船理论不仅是空人,还要空己。空掉对方的船,更重要的是空掉自己这条船。每个人都是一条小船,浮荡在江湖之上。
外在的人或物,可以看成一条空船,这等于庄子提到的“忘物”、“外物”。
我们要超越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即使双方将要碰撞或发生了碰撞,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人害己,即使是“惼心之人”,也不会造成情绪上的激烈波动。
外在的世界,我们是不能左右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是虚是实,我们不能改变,就像驾舟之人三呼而没有得到反应一样。
因此,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把自己这条“船”空掉,即庄子讲的“虚己”,这样才能真正地减轻外在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与情感伤害。
世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何做到“无情”于世,不取决于外物或人,而根在于自己。
化解人际冲突的钥匙掌握在你手里,人际之间之所以存在冲突与矛盾,是因为人人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个人优先,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虚己,就是化解自我,自我只是幻相,也是障碍。
人在江湖,如小舟行于波涛之上,要了解我们的世间,就要了解并顺从社会法则,“外化而内不化”,“顺人而不失己”,才是为人处世最好的选择。
把别人看成一条空船,更要把自己看成一条空船,不伤害人,也不伤害于人。“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人生别有一种诗意。
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回避,是喜是怒,关键在于对内做到一个“虚”字,对外做到一个“顺”字。
“虚”字,第一关,即虚人,“忘物”“外物”,把存在的看成不存在,把“实舟”看成“虚舟”,不在乎,不较真,我们才能有效避免情绪化,减少情感伤害。
“虚”字,第二关,即虚己,做到“心斋”、“坐忘”、“无己”,把自己“虚”掉,完全超越自我,才不会为世间纷争所羁绊伤害。
人与我,都“虚”掉了,无人无我,无为无不为,哪里还有什么争执与伤害呢?
虚“心”。虚己,要在“虚心”,把认知、*与情绪一点淡化,虚到极致,即是圣人。我们的心也像小舟一样,承载了太多知见、*很危险,容易发生冲突、倾覆。长生久视之道,就是要减轻负载,把“实心”变成“虚心”,“虚而待物”,才能自在地游于世间。
“道冲,或用之而不盈”。以道修身,以道修心,就是修一颗虚心,以心合道,心道合一,尘心不破,道心难立,以道处世,安时处顺。即使发生了“触舟”事故,但“孰能害之”。
道心即虚心。在《老子》有关虚或无的论述很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致虚极,守静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上德若谷等。
道就像谷一样,它是谷神、天下谷,百谷王。从生成天下万物的角度看,道就像谷一样,深广博大,生养万物,生生不息。
道就像一个大而无形空空如也的容器,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像“冲”一样,修心亦是如此,修一颗包容之心,修一颗虚空之心。
“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空是一种度量,所以要虚怀若谷,空是一种包容,所以要虚心以待,空是一种潜力,所以要空空如也。
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的心灵,才可以包容一切。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与感动。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我们就是追求心虚而体实,而远离心实而体虚。
抛弃你的成见、*与俗情,回归生命的本来状态,这就是“致虚极”,“复归于朴”。
万事万物本无高下贵贱之分,是人的知欲赋予了其价值,同时也掩盖了其本来面目。“虚其心”,就是回归事物的本来面目。
修行得道,其实什么都得不到,如《金刚经》讲的无所得。世界的本来面目是虚虚实实,变易不居。
以道观之,超越自我。没有立场就是立场,没有观点就是观点。与其说解放思想,不如说从思想中解放出来。
老子讲,“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就是镜子。我们的心如镜子一样,镜子本来是明亮的,却被世俗与自我的尘埃蒙蔽了,看不清自己与世界。佛与道等,都是引导我们擦亮每个人心中的镜子,映照万象本真面目。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正因为我们心不净,无事生非,作茧自缚,自作自受,难以解脱。
虚心就是净化我们的心,涤除知欲情的尘垢,还原生命的本色,照亮真实的世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