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故事都要从一株大桑树说起。
东汉延熹年间,帝国东北部边境涿郡有一座叫涿县的小城,县城西南方有一株大桑树,极其高大,枝叶繁茂,远远望去就像车驾上方的伞盖一样,气势不凡。
往来的客商从没见过如此高大繁茂的桑树,无不啧啧称奇。县城里有个叫李定云的神棍甚至还预言说,这个地方以后必定会出贵人。
可能是由于桑树过于高大,甚至有三层楼那么高(12米),慢慢的,人们就将大桑树所在的村子叫做楼桑村。
从古至今,村落常常由一个或几个宗族聚居而成。其中,人数最多的宗族就是这个村子的大姓,掌握着话语权。
在楼桑村,刘姓是大姓,刘家是一个大宗族。
细究起来,这个宗族可是大有来头。早在西汉初年,汉景帝有一个儿子名刘胜,9岁时就被封为中山王,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由于一辈子顺风顺水,去世后谥号为靖。
中山靖王,这是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称号。
刘王爷是一个艺术天赋点满的人,没什么大志向,最大的爱好就是享受生活,听音乐,赏歌舞。当然了,搞艺术的人普遍比较开放,这位王爷也不例外,可以说是左拥右抱、妻妾如云。
古代没有什么好的避孕措施,也没有计划生育,刘胜贵为皇亲国戚,自然更不担心孩子的教育成本。既然如此,那就敞开了生吧。
据统计,刘王爷一共留下了一百二十多个子孙,生育能力极其强悍。
事实证明,多子多福确实有一定道理。这位享乐王爷不会想到,他之所以声名显赫,全靠有个好后代。
在刘胜的诸多儿子中,有一人名贞,排行老五。按照朝廷制度,刘贞在12岁时被封为涿郡陆成县侯。遗憾的是,这个倒霉鬼不像老爸那么有福气,仅仅十五年后就被叔叔汉武帝刘彻找了个借口,免除爵位,撤销封国,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平头老百姓,从此定居在涿县。
楼桑村刘姓大家族就是刘贞的后代,按照当时的说法,这一大家子里人人都是汉室宗亲。
两汉三百余年间,刘姓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要说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实在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人数确实是太多了。别说刘贞这个西汉一介平民的后代,就算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后人,估计也有不少在田间地头卖力气刨食的。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么多宗亲,朝廷实在养不起,你们还是老老实实自食其力吧。
好在刘贞的后代比较争气,宗族里断断续续大大小小也出了一些地方官员,在当地算得上是有点名望的宗族。
延熹四年(161年),大桑树西北角一户人家喜气洋洋,这一年,夫妻俩为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生命。新生儿的爸爸叫刘弘,是幽州的一个基层公务员,颇有些文化。应该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做事谨慎,为人谦虚的谦谦君子,刘弘夫妇给他取名为备,期盼以后能够继承家业,在州郡谋份差使,端上一个铁饭碗。
刘备的爷爷叫刘雄,曾经因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被推举当过东郡范县的县令,放到现在多少也算个正处级干部。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官员在宗族里应该是颇有些威望的。
如果刘备以后也能像他爷爷一样当个县长就好了,刘弘夫妇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今中外所有家长共同的美好愿望。可惜的是,优秀还让人省心的孩子总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总会有一段妈见打的年纪,特别是在和一群熊孩子野疯了的时候。
幼年的刘备就是这样的一个熊孩子,确切地说,他还多少带点领袖气质,是个孩子王。
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拿着拨浪鼓,拉着小鸠车,在村子附近疯跑。斗蛐蛐,抓蚂蚱,或许还可以去地洞里熏两条蛇出来玩玩。
等跑累了,大家就喜欢躲在那株大桑树下乘凉,侃侃大山,吹吹大话,玩玩游戏,只要爹妈不叫,坚决不回家吃饭。
刘备作为村里的孩子王,自然要拿出大哥的样子。别的孩子吹牛大多是说说昨天掏了六个鸟蛋,前天捅了三个马蜂窝。刘备不一样,他看了看系着破麻绳的小鸠车,望了望头顶硕大的树冠,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大逆不道的话: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好巧不巧,这话被前来喊孩子吃饭的叔父刘子敬听了个正着。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叔父瞬间被吓了个半死。要知道,羽葆盖车可是皇帝专用的车子,一个废黜县候的后代,继承大统的顺位大约在一百万人以后,你想当皇帝,不通过谋反凭什么?凭你耳朵大,凭你胳膊长吗?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你不要瞎说,让我们一家遭受灭门之灾!刘子敬脸红脖子粗地大声呵责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熊孩子。
其余孩子见势不妙,一哄而散。挨了骂的刘备心中应该也没怎么在意,吹个牛而已,你至于这么吹胡子瞪眼的嘛!不爱听拉倒!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从日后的行为分析来看,刘备的童年应该是幸福的。
然而,这种幸福没有持续太久。
刘弘是个薄命的人,还没看到儿子长大就撒手西去,留下孤儿寡母艰难讨生活。
史书上虽然没有留下刘备妈妈的姓名,但可以猜测她应该是位坚强柔韧的女性。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改嫁,而是带着刘备靠编竹席、卖草鞋为生。不难想象,没有了刘弘的工资,他们的生活水准一定下降了很多。
好在那时的人宗族观念很强,爷爷和爸爸的人缘应该也很不错,在同族人的帮衬下,刘备虽然辛苦但是健康的长大了。
熹平四年(175年),刘备十五岁。看着买卖越做越熟,心眼越来越多的儿子,深明大义的刘妈妈下定决心,做出了一个改变刘备人生轨迹的决定:送他到同郡的大学问家卢植那里求学。
如果继续让儿子和她为生计奔波,怕是只能当一辈子商贩了。
不求光大门楣,但求不堕家风。刘妈妈一定没有忘记当初夫妻俩给儿子取名时的心愿。
然而,那时可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求学是要花大价钱的。既要给老师学费,又要在外生活,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的刘妈妈无力长期负担这么高昂的开销。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备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
同族中有一个人叫刘德然,和刘备都到了求学的年龄。刘德然的爸爸叫刘元起,这是一个有着超绝眼光的人,更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得知刘妈妈无力承担学费后,表示可以资助刘备求学。尤为可贵的是,刘元起并没有歧视孤儿寡母,平日里给刘德然多少钱,就给刘备多少钱,可以说是把刘备当亲儿子养。
刘元起家应该并不是那么富裕。因为他的善举引起了妻子的强烈不满。“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我们各家都要过各家的日子,你怎么能这样经常资助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呢?妻子忍不住抱怨。
面对妻子的指责,刘元起给出了一个解释:“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宗族出来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是我们全族的荣耀。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合理,但实际上基本无法验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算有些与众不同,谁又能知道以后有多大出息?那个年代二十出头得病就死的人可是比比皆是。
在投资与善良之间,我相信刘元起的行为更多的是因为善良。
这些投出去的钱会不会打水漂,恐怕只有天知道。刘妻一定在腹诽。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刘元起确实具备常人难以企及的眼光,他的话应验了。刘备在发达后是否回报了刘元起一家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他的善举,刘元起和刘德然这两个好听的名字,伴随这个暖心的小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并且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就这样,背负着母亲和刘德然的期望,少年刘备离开了那株大桑树,离开了小小的楼桑村,踏上了外出求学之旅。
此时,外边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