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大王”名叫栗毓美,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省浑源县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下省“公元”)。嘉庆间,以拔贡考授知县,历署河南温县、孟县、安阳、河内、西华,补任宁陵、武陟,共计七县。道光间,升迁光州、直隶知州,擢用汝宁、开封知府,历任粮盐道、开归陈许道、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和河东河道总督。《清史稿》说他:“实心实政,所至著绩;治河卓为河臣之冠。”他治黄所创“抛砖筑坝法”和所撰《砖工记》,在中国治黄史和世界水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道光二十年(1840),卒于任。清宣宗(道光皇帝)亲至祭奠,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 “恭勤”,御封“巡河督大王”和“诚孚栗大王”,祀名宦祠,各地立庙祭祀。栗毓美在宁陵知县、河南巡抚和河东河道总督任上,实政惠民,深受宁陵人民的爱戴;宁陵县的“栗大王庙”专祀栗毓美,至今依然香火旺盛。本地流传着许多他的美好传说,现择要记之。
一、浑源州问斩
栗毓美的父亲叫栗雨亭,是位穷秀才,曾任榆社县教谕;母亲白素珍粗通诗书,持家教子。浑源州学张天机先生见六七岁的小毓美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课程,就劝勉他上学;知其家穷后,就想办法给免去学费,并让住书院读书。张天机有一双儿女,儿叫三郎,女叫彩霞。三郎和毓美要好,白天一桌读书,晚上一炕睡觉。栗毓美既聪明又懂事,深得张家人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彩霞和栗毓美二人渐渐萌生爱慕之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六岁的毓美去太原乡试,中了头名解元。栗张两家甭提多高兴啦!谁知此事却引来了滔天大祸。
州学有个生员叫藏生,家里是浑源的富豪,他又是知州的干儿子。小时候,他嫉妒毓美读书用功,常常仗势捉弄欺负。长大后,他又垂涎张彩霞的美色,时时借故纠缠;只因彩霞和毓美相爱至深,一时无法得逞。栗毓美考中解元,他怒火中烧难以抑制。一次,同窗相约到德盛湖踏青,藏生装着玩耍把栗毓美推到湖里,幸亏被人救起,才免此祸。有一次,去恒山悬空寺拜佛,他又把栗毓美挤下悬崖掉入河里,万幸的是河水深没摔死。见两计不成,藏生与原是刽子手、后来看衙门的高狗儿合谋毒计。浑源人睡火炕,堂屋当门安炉灶,两边靠南窗是火炕。毓美和三郎在书房睡,平时都是三郎睡热炕头,毓美睡凉炕尾。这天,三郎嫌热,非闹着和毓美换了头睡。半夜,藏生一边把风,高狗儿提着长矛蹿上房顶,揭开瓦片,照准睡在炕尾人的胸部猛刺一枪,逃之夭夭。谁知阴差阳错*错了人,知毓美没死,藏生诬告栗毓美*害三郎。知州随即把栗毓美革去功名,打入死牢。
因为藏生谋害栗毓美一事,前后连累死了四个人:一是三郎;二是其师母,她猛见儿子被*,自己昏厥而死;三是彩霞,她深知栗毓美定非凶手,一直怀疑藏生,又苦无证据。一天,藏生酒后装醉来家纠缠,见只有彩霞一人,就用强施暴把她强奸了。为了解事情真相,彩霞强吞眼泪,在藏生睡梦中套出了真相和凶器藏处。第二天,张天机和彩霞拿着长矛和血衣先后到大同和太原告状。到这时,彩霞觉得报仇有希望了,自己已非完璧之身,在入监探望栗毓美之后自*而亡;第四人是栗毓美母亲白氏,自毓美蒙冤入狱,她随即病倒,这天听说栗毓美要法场问斩,悲病交加亡故而去。
狱卒把栗毓美押到刑场,等到午时三刻,刀斧手即将行刑之际,山西通政使陈霞蔚大人奉命赶来,于屠刀之下救下了他。陈大人经过艰难的查证复审,终于弄清了案件真相,斩了真凶藏生、高狗儿,为栗毓美恢复了名誉和功名。
二、宁陵城挂靴
栗毓美由于坐牢和为母亲守孝,耽误两次会试。嘉庆六年(1801),栗毓美以拔贡考授知县,发授河南。他带着父亲栗雨亭、师傅张天机,抱着母亲和彩霞的牌位前来赴任,他发誓一定做个清官好官。在河南,他历署七县知县,清廉自守,勤政惠民,政声卓著。
嘉庆二十一年(1816),补任宁陵知县。栗毓美到任,恰逢黄河决口,全县被淹,一片泽国。他冒着生命危险,亲历七乡仔细查看了解灾情。他一面急民所急冒着被查处的危险打开官仓放粮赈灾,一面全力组织抗洪救灾。他一是紧急申报灾情,数呈奏疏,亲赴回报,申请上宪减免赋税,拨付救灾粮款;因情况详尽具体,奏疏情真意切,感动了上峰,上面很快减免了赋税,拨来了赈灾粮款;之后,他又安排登记造册,逐村逐户进行赈灾。二是纠集全县民工,采用多种办法,花费数月时间,堵住了黄河决口。三是疏通废黄河、大沙河、古宋河等原有河道,又新开挖一些沟渠,及时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涳水晾墒,整治农田,尽快恢复了农业生产。洪水过后,田地多数荒芜,他骑着毛驴到乡村田间查看,又派人到沿河相邻州县了解情况。因村因情,采取商量、鼓励和资助等方法,在沿河沙荒风口地上栽杞柳、白蜡、梨树、枣树、柿树,沙地上种花生、红薯和高粱;碱荒低洼地上植柽柳、国槐,盐碱地种大豆、蓖麻和棉花;黄河大堤上种桃树、杏树等等,之后民皆获利。
大灾之年,饥民生变,盗贼较多,以张同运、魏五等来自山东定陶的一股匪徒,在宁陵一带昼伏夜出,抢劫盗窃,*人放火,无恶不作。栗毓美一方面组织保甲联防,乡村由丁壮日夜巡逻看家护院;一方面集中力量抓紧缉拿。从县北到县南,从宁陵到睢州、归德,摸情况布眼线,最后设计一举将二十多名匪徒全部缉拿归案。经过审理,除张同运、魏五等极少数惯匪有血案外,其余多数是被饥饿所逼的老百姓。经上宪批准,把一干人犯移交给了山东定陶。之后,他又连续破了一批陈年积案和冤假错案,逐步给宁陵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定与祥和。
栗毓美在宁陵县三年,第一年主要操劳抗洪赈灾,第二年重点忙于恢复生产。第三年,在农业生产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安定之后,他又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兴办教育文化上来。首先,他动员县城贤达、七乡乡绅捐粮银,修复了县文庙、儒学,迁徙改建了宁城书院,在县城和七乡兴办社学、义学。其次,修复葛天氏陵、宁陵君陵、童饷堌堆(童相)、典韦墓、褒圣候墓、吕坤墓、汤斌墓等古代陵墓,修缮城隍庙、旌忠庙、名宦祠、乡贤祠、圣水庙、齐王庙、程迥祠、吕坤祠、刘公祠、熊秦二公祠、邱公祠等古迹名胜。他曾在诗词书画中,多次记述、描绘了当时宁陵的十大名胜—— “阳亭待月、圣井观泉、石桥香雪、广济渔歌、黄岗夕照、城隍晓钟、露岭晴翠、隋堤烟柳、桃园春帆、古宋秋水”,他称作“宁陵十景”。再次,校勘整理刊印了《刘义淳先生(刘熙古)文集》、《沙随程夫子(程迥)文集》、《吕子(吕坤)遗书》等宁陵古代名人的著作文集,至今这些版本的书籍仍存于世。之后出版的此类书,如吕坤的《*语》、《实政录》和《去伪斋文集》等,大多都保留有栗毓美的序跋。
栗毓美来河南做官时,怕父亲年老多病无人照应,就把父亲、师傅带在身边。白天公务之余,他总是抽空照料老人;夜晚,不管批文办事再晚,他总是和父亲、师傅睡在一块,以便随时侍候照料。在河南的十多年间,居无定所,辗转六县,其父水土不服,旧病未愈又添新病。栗毓美恪守清廉,其俸禄勉强支撑着给父治病和生活开支,哪有余钱养病?一次,他正开仓放粮赈灾,师傅张天机跑来说给其父熬药需些陈谷作药引,他一口回绝:“赈灾的粮,咱一粒也不能用。”就让师傅到市面上去买。这年冬天来得早,冷得狠,睡惯了火炕的老人家,睡木床就嫌得格外的寒冷,病冷交加使身体每况愈下,在一个大雪天不治身亡。栗毓美办完相关手续,雇个太平车,亲扶灵柩回山西浑源。出城那天,彤云密布,下起雪来,满城的百姓依依不舍地相送到北门外。一同祭奠过老人后,人们仍不愿放行。原来,宁陵众乡亲感念栗知县的恩德,再三请求栗毓美留下一只官靴作纪念,人们把此靴悬挂在城门上。人们匍匐在风雪中,捧香叩首恭送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慢慢远去。
三、桃园关跳河
自古黄河安危关系国家命脉,清代对河督一职和治黄问题特别重视。河东河道总督,总督河南、山东提督军务,其归属虽属工部,却直接对朝廷负责。河督下辖四道、十三厅、三十六汛,除各级管钱粮料物的文官外,另有豫河营、怀河营两千多人的军队。
栗毓美在河南任职期间,所到之地均离不开治水:西华县治贾鲁河,光州治淮河,汝宁府治汝河,安阳治卫河;在宁陵县、武陟县、温县、孟县、开封府和河南巡抚任上是治理黄河。朝廷有鉴于此,于道光十五年(1835)任命他为河东河道总督,御赐金镢头、银铁锹,总督黄河运河防务。治河,特别是治理黄河,责任重大,千头万绪,从何做起?
在河督任上,他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大治贪污腐败。经过上任后的查勘寻访,加之对河防事务三十多年的了解,他深知“黄河治理以备料修垛为第一要务,同时它又是第一弊端。黄河水急,为防堤决须未雨绸缪。冬春收秫秸、条子和碎石,堆成料垛以备急用,谓之春料。有些官员、工役视此为利薮,层层克扣,中饱私囊;致使国家年年修垛,黄河岁岁决口。要治黄河,先治贪腐!”一次,到风陵渡,见渡口有一大片亭台楼阁,一些道厅汛堡的官员在此醉生梦死,笙歌艳舞。遂命亲兵拿住,游河三日,按律处置。随即,扒掉奢侈建筑,物料用于治河。又一次,发现开封工段标准过低,他就和开封知府兰万千一块共同测量算账,栗毓美说:“开封段长五百丈,底宽两丈五,顶宽一丈五,砌砖五百五十五层,不够标准,限期返工。达标需砖二百五十八万块,灰料四万车;百砖、车灰银各一两,料钱二十六万二,工钱十万,你开支五十五万,钱用哪去了?”兰万千惧怕,就用金钱、美女收买栗毓美。见收买不成,就进京活动进行开脱施压。栗毓美“一根筋”,根本不吃他这一套。栗毓美看再三督察无效,就上奏皇帝,斩了开封知府兰万千。此事震动朝野,也更使他坚定了“贪腐止不住,黄河无安澜”的信念,迅速组成专门班子从开封府、下南厅和祥符县查起,一鼓作气把所辖的四道、十三厅、三十六汛和沿河各州县审查一遍,结果发现挥霍、挪用、贪污河银的现象十分普遍,非常严重。他采取轻者限期退还、中者革职严办、重者斩首示众的办法,查补了河银亏空、严惩了贪腐罪犯。又将处置结果沿河巡回张榜公告,并接受各地的监督检举,从而一举治住了贪腐。
第二件事,新创抛砖筑坝法。中国治理黄河历史悠久,三代筑堤疏导兼用,秦汉魏晋隋唐重在守堤,北宋始有修埽之法,金元明因之。清代治河是碎石固堤、险工修埽的方法,即用石料镶护堤身;修埽是堵塞决口、保护堤岸的一种水利工事,它外为梢料(树枝)秸料(秫秸)和苇料(芦苇)、内填稻草麦秸石块捆扎制成圆柱形状(卷埽),一层卷埽一层土填压堆积起来就是修埽。为了掌握黄河枯涨起落的规律,西从山西风陵渡起,中经河南陕州、河南府、开封府、归德府和江苏徐州府、淮安府,东到大淤尖入海口,他沿黄河布设“水志观测点”,进行逐日查记上报,在我国历史上首创黄河观测网。为了快速传递水情,他仿借“飞报边情”的办法设置塘马,三十里一节,一日可驰报五百里。他查阅史书、研究历代治河方略技术,沿河走访、总结前任失败教训,得出了“固守祖宗之法,即使治河银两与物料充足,也难逃黄河堤坝屡筑屡毁、屡堵屡决的命运。要造福百姓国家,只有另创制新法!”的结论。为了创制新法,他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次,沿河巡查至仪封厅宁陵县桃园关巡检司时,他猛然想起任宁陵县知县时堵塞黄河决口的事来。当时,修埽砌石齐上,折腾两个多月失败无功。最后,他急征民砖,打成砖箱,抛砖箱才刹住水势,堵住了决口。他连忙到原处查看,只见此处堤坝历经二十年仍稳如泰山。他眼前一亮,大呼一声:“终于找到你啦!”此时,原武汛急报串沟受水三百丈,堤南北皆水,难以取土筑堤,埽石皆不奏效,情况万分危急。他帅兵赶到,急征民砖,抛成砖坝六十余处。工毕,洪水暴至。冲决者皆为石坝,而新筑砖堤毫发无伤。他随即命令在新决口处抛砖筑坝,屡试不爽。他经过反复尝试总结,给清宣宗(道光皇帝)上了《抛砖筑坝疏》,奏请黄河沿途设窑烧砖。皇上见抛砖情况与附图,知此法用于救险费省效著,就准奏拨款试办。因试行用砖,栗毓美得罪了上下的各路神仙:从工部到州县,从采石到运砌,许多人就是靠每年的采运砌石发财的;砖坝治水,一劳永逸,一下断了他们的财路。御史李纯参奏栗毓美:“烧砖筑坝,龙王发怒,河神怨愤,此法不妥。”工部侍郎穆彰阿凑棍打鸡:“自古治水哪有抛砖筑坝法,栗毓美沽名钓誉。”皇帝犹豫了,就让工部尚书敬徵前往勘察。敬徵原来就对栗毓美不满,他只是象征性地看一下就回京面圣:“烧砖毁良田,砖坝无把握。请改办碎石,停止设窑!”随即,上谕停办。见上三道奏疏均无回音,栗毓美进京为民请命,据理力争:“河堤长逾千里,难于处处齐备。镶埽引溜生险工,历次河决足资证。年河银上百万,六成多办碎石。自试办砖坝,二年未生新工,年省银四十多万两。黄河有别长江,产石仅济源、巩县,且采运维艰。砖可就地烧制,无误事机。石价高料垛虚,砖价低料垛实。一方石价购两三方砖,一方砖抵两方石用。昔衡工失事,因滩陷镶埽;马工失事,因补堤用石。祥符、陈留滩水串注堤决,靠抛砖筑坝方保住村舍田园。抛砖筑坝有利于民,更利于国。请以办石四成款办砖。”河南巡抚牛鉴,也力陈砖坝的功效与好处,上喻复让试办。他除在仪睢厅试办外,还沿河规划窑址。不久上谕命全线建窑烧砖,他竭尽全力,大干三年沿河砖坝建成。自此黄河安澜,朝野称赞。清宣宗擢任栗毓美兼任光禄大夫、兵部侍郎、都察御史,以示嘉奖。
第三件事,躬求险工河务。《清史稿·栗毓美列传》中说“毓美自为令时,於黄沁堤工,马营坝工皆亲其事,勤求河务。”“毓美治河,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向背,皆所隐度。”栗毓美任河道总督五年,对黄河的每个险工地段、每次决口,他都是亲临查看了解情况,现场指挥协调调度。他每次巡查都是便服简从,先摸清情况,再听取汇报。每到料场,都随机抽查;发现垛虚,决不轻饶。有时为弄清收料人员刁难、盘剥百姓的情况,就化装成缴料人等,了解掌握了很多真实情况。一次到仪睢厅,先自行查看了没有行动的险工段,又抽查料垛稀少的料场;然后,给仪睢厅同知马义仁下令限期完成。一日,下南厅祥符下汛告急,滩水串沟灌注堤身,决口六十丈。栗毓美亲临决口组织马弁、民工抢险,堤两面是水,埽无处镶,土无处起。他急中生智,用船载土石、数船连环沉于决口刹住溜势,又砍伐柳树投放卷埽堵住决口。他的实心实政,既扭转了河界欺瞒浮夸之风,又查处了害群之马,保证了治河工程的质量与工期。一遇险情,他虽为河道总督,常常与兵卞、民工赤脚挽臂奋战,百姓称赞“赛大禹”。一日,下人急报“桃园关有人毁堤。”原来,藏生师傅鉄肩王、张同运师傅风尘仙和魏五师傅赤脚仙先后到峨眉山修道,说起徒弟惨死,臭味相投,一同前来报仇。因栗毓美有侍卫和军队保护难于近身,他们就造谣惑众,说大堤妨碍桃园关的风水,不破大堤,全村人都要遭殃。村民在妖仙们的蛊惑下,在夜里扒了个缺口。道光二十年二月二十三日,栗毓美连忙调集军队组织抢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堵住决口,并擒获斩*了三个妖仙,处理了肇事村民。这时,上游的山洪爆至,本地又风雨大作。一时,黄河洪水咆哮,巨浪滔天,新筑河堤未稳,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阵阵发颤,眼看新堤就要垮塌,洪水就要外泄,情况万分危急。人们劝他撤离,栗毓美不予理睬,仍像一座山一样岿然不动。一阵狂风把他的顶戴吹进了黄河里,洪水骤落三尺。栗毓美大惊:“天子所赐,定有神力!”就又连忙脱下官袍,向河里抛去,洪水又连落三尺,他心神稍宁。不一会,洪水复又咆哮,浊浪越来越猛,水越涨越高。就在洪水将要漫溢溃堤之时,栗毓美向四方叩首祷告,然后高声呼喊:“河水接驾来也!”随即,向河里奋力一跳。当即,河里出现一条大蛇,它在水中翻了三个滚,向岸上人们点了三个头,然后飘然离去,洪水也随之慢慢落下。等人们回过神来,大惊神奇,纷纷传诵栗毓美为河神,叩首膜拜。河营的将士们则开着船、带着网,哭着喊着打捞栗大人。
朝廷中,奏请栗毓美有功与弹劾有过的争执不下,清宣帝为弄清真相,就从江苏溯河而上亲自考察了解。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都说明栗毓美是个忠心为国、实政惠民的清官好官。等皇帝赶到宁陵县桃园关时,栗毓美刚刚故去。清宣帝亲撰祭文,到桃园关渡口,亲自祭奠,痛哭不已。道光皇帝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 “恭勤”,御封“巡河督大王”和“诚孚栗大王”。上谕银铸真身、楠木棺椁;运棺椁回山西浑源时,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避艰险。朝廷在北岳恒山之阴、浑源城东,为栗毓美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栗氏佳城”。佳城大门外两侧,立有两通高大的汉白玉御碑;大门里,汉白玉牌坊后,大殿前两侧,又有两座御碑亭,里面是两通汉白玉的皇帝祭文碑。大殿之后为神道,汉白玉的石仪仗和墓丘庄严肃穆。“文革”中,红卫兵欲毁“栗氏佳城”、拉倒御碑,拉碑的三辆拖拉机都自动毁坏;拉锯皇帝手植柏时,锯条崩断了三个锯树人的胳膊;打开棺椁时,棺椁突然爆炸,死伤数人… …。宁陵县扒“栗大王庙”、砍血柏后也有类似情况发生… …。至今,浑河如练,恒山似碑,浑源的“栗氏佳城”完好如初。宁陵的“栗大王庙”大殿尚存,可供人们凭吊追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